情感型用情感探索世界。
社會是壹個經濟組合,也是壹個情感的海洋。時而波濤洶湧,時而風平浪靜,這與不同性格的人所表達的情緒參差不齊、錯綜復雜密切相關。家庭中的親密關系是社會人際關系的基石,也是人類生存和繁衍的基礎。它是壹個小池塘,將從四面八方封閉起來,形成社會的海洋。為了破譯如此復雜而重要的情感密碼,為了整合不同人格特質的人之間的情感世界,為了平衡復雜情感網絡的經濟社會,情感型應運而生。它不僅可以獨善其身,還肩負著與其他三個子人格整合世界的重任。
情況
嬰兒遊泳館的工作臺上,有兩個小寶寶,大概兩三個月大。他們只是洗了個澡,穿好衣服,包了個小被子,躺在工作臺上等媽媽來接他們。其中壹個寶寶小聲的哭著,大概是餓了,但是他期待的人不在身邊。我饒有興趣地看著小家夥。發現只要有人發出很重的聲音,寶寶就會大聲哭鬧,充滿委屈和反抗。相反,如果有人發出柔和的聲音,哭聲會變小,音調會隨著外界聲音而起伏!似乎他在帶著哭腔和人說話,傳遞著迫切需要被關心的感情,尋找著與外界相匹配的情感頻率。好奇之下,我上前嘗試用不同的情緒和語氣與寶寶互動。每壹次,結果都和我第壹次觀察到的壹致。
另壹個寶寶顧姿躺在工作臺上笑著,周圍孩子的哭聲起伏不定,壹點也不影響他開心滿足的心情。母親在那裏,但沒有抱著孩子。她說孩子很少哭。我覺得兩個寶寶性格差異太大,就故意裝的很差,突然用很大的聲音對著寶寶喊,但是孩子還是很開心的和我在壹起。
我不禁好奇,“這嬰兒是聾子嗎?”
我媽旁邊的壹句話擋住了我的提問:“我兒子每天不聽音樂睡不著。”
帶著音樂有很強* * *音的孩子,聽力應該沒有問題,可能超出常人。我收回了我的懷疑。
應該是兩個寶寶的情感比例差異很大。前者更敏感,後者更感性。前者從小豎起耳朵接收別人的聲音,從中判斷情緒,然後據此調整自己的情緒。後者則相反,對他人的情感反應較弱。雖然這壹切都不是理性的,但是嬰兒的理性大腦是不可能發展到這樣的程度的。而嬰兒的這種直觀反應,更能證明人格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四種類型人格不同比例的基本框架是在子宮裏鑄造的。
當然,兩個寶寶在情感表達上的差異,與四類自然人格的和諧有很大關系。如果能跟蹤他們的成長,將對四型人格理論的驗證和發展起到很大的作用。可惜我不認識他們,貿然提出這樣的要求也超出了我的性格,只能作罷。但是,情感性格的探索還是很有收獲的。
情感案例2
《紅樓夢》二十壹回
寶玉聽了,忍不住拉著他的手笑道:"妳怎麽了?"?”幾個問題之後,阿隆睜開眼睛說:“我不怎麽樣。妳醒來後去另壹個房間梳洗。如果晚了,妳會錯過的。寶玉道:“我到那裏去了?"?襲人冷笑道:“妳問我,我知道了?”?妳可以去妳喜歡的任何地方。從現在開始,讓我們放棄雙手,以免讓別人發笑。反正我們已經厭倦了,這裏又多了壹個‘四兒’和‘五兒’。然而,我們的這件事卻是對我們的好名聲和姓氏的侮辱。寶玉笑道:"今日妳還記得。"!襲人道:“我還記得壹百年呢!我比不上妳。我把我的話當耳邊風,置之不理。晚上說,早起就忘了。"
襲人勸寶玉不要和妹妹太親近,免得惹人猜疑。寶玉很生氣,故意不理襲人。寶玉醒來,情緒已過,見襲人生氣,自然去勸。攻擊者使用了情感牌,先是對故意漠視和冷嘲熱諷的怨恨,然後是切斷情感紐帶的激情。最後典型的“百年還記得”的情感表達,把受傷的情感變成了尖刀,刻在了心裏,把襲人對寶玉的愛提升到了高潮。
果然,在這壹陣真情、激情、怨恨之後,寶玉內心對襲人的感情也被誘導著流了出來,和襲人復合了。
寶玉見他面上怒氣未消,欲罷不能,便從枕上拿起壹個玉簪,丟了兩下。"。他說:“我不會再聽妳的,就這樣。襲人忙拿起簪子道:“大清早的,何苦呢!"!聽什麽不重要,而且值得。寶玉道:“妳不知道我著急!"!襲人笑道:“妳知道妳趕時間麽?”?妳知道我心裏在想什麽嗎?起床洗臉。"說著,他們兩個起身梳洗壹番. "
情緒人格特質
1,善於察言觀色VS在乎別人的評價
情緒化的孩子比普通孩子更願意照顧別人。因為他就像頭上有壹萬根天線,時刻在接收別人的感受,往往第壹時間就能理解別人的需求。
情緒化的人和人交流的時候總是盯著人看,從小就這樣。情緒型的安全基礎是符合別人的評價。別人不喜歡,就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感情很強的孩子其實活得很累,只是自己不知道,以為做人就應該這樣。
他們很容易陷入別人的情感世界。如果老師不高興,他們會覺得自己做錯了。如果媽媽不開心,她會覺得自己應該好好的。如果妳做的事情不被認可,妳就覺得自己被否定了。當然,他們也會努力得到別人的贊美,生活的外面往往會更加光鮮亮麗。他們雖然經常壓抑內心的欲望,但也會不惜犧牲自己的幸福指數,遷就他人的需求。
感情強烈的孩子,如果作業太多,家長千萬不要說太現實的話:“快點做,不然這麽多作業什麽時候才能做完?”而是要和他感同身受:“是啊,今天作業真的很多!”“前壹句話會讓情緒化的孩子更加委屈,認為父母不理解他。後壹句話會讓孩子覺得被理解了,會覺得很舒服,然後就會又快又好的做作業。
長大後的情感型也是有幫助的,但還是會在意別人的評價。在單位默默幫助別人往往是感性的。只是我控制欲很強,把別人給我的不好的評價和不舒服的感覺藏在心裏。畢竟人不能總掛著臉。人際交往是社會人必備的能力,在交往中感到不自在很正常。
但是,頭腦還是很難控制住內心的感受。聽到別人的負面評價,哪怕是很小的否定,可能只是在評判別人,但只要和自己有壹點點牽扯,就會發自內心的覺得受到了指責,難受。
情感型在乎別人的評價,這在成年人性格和夫妻關系中體現得最為淋漓盡致,尤其是女性。
根據榮格的原型理論,每個人都有異性。感情型是每個人身上的女人性格。生氣,莫名其妙的不開心,往往是因為聽的壹方放大了對方的負面評論。如果不及時溝通,藏在心裏,久而久之就會在壹個事件中爆發,造成夫妻之間的重大矛盾。
2、樂於助人VS過於熱情
幫助別人是他們最喜歡做的事情。在幼兒園和學校,幫助老師做事會讓他們感到自豪和快樂。在家庭中,我非常願意幫助父母分擔事務。父母生病或勞累時,我倒水送飯噓寒問暖,常常融化父母的心。同學之間,需要幫助的人會毫不猶豫的伸出援手,甚至不管這個人過去是否對自己好。他們很容易同情弱者,覺得不幫助弱者會讓自己很難受。在幫助別人的時候,我往往會盡自己最大的努力,比如幫別人寫作業會擠出我的玩耍和休息時間;在幫助沒有文具的同學時,我寧願用最差的,把最好的給別人。
長大後的情感型在這方面尤為顯著。他們特別願意分享自己覺得好的,好吃的,好穿的。我得到了就總想讓別人擁有,總覺得自己喜歡的別人也會喜歡,這必然會幹擾別人的喜好。很多時候,這種過分的熱情會讓別人感到被控制的難受。當然,如果對方恰好喜歡,他會覺得這個人真的太熱情太偉大了。
它們與冒險分享有很大不同。後者的目的主要是把自己的快樂傳遞出去後再放大,而前者是真心希望別人也能有和自己壹樣的好東西,所以才會煞費苦心的用心去做。
這樣做,很容易幫助別人,壓抑自己的需求,從而產生深深的焦慮。畢竟接受者性格不同,會有各種想法。例如,壹個敏感的接受者會對自己的面子感覺良好,並抱怨幫助他的人。
3、愛恨分明VS愛記仇
如果妳對別人好,妳希望別人也會對妳好。壹旦覺得別人對妳不好,就會記在心裏,覺得自己被冷落了,被欺騙了。因為感情是需要流動的,付出後要及時收回。當情緒循環無法建立在自我提升機制上時,就需要外部情緒回流作為推力。今天給了別人壹塊糖,第二天如果有人不給,就會很難受,懷恨在心,認為對方是壞人。這種感覺會壹直伴隨著他,讓他和這個人保持距離。父母打罵,很容易在有這種性格特質的孩子心中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並由此引起仇恨。長大後,即使理性的頭腦明白父母特別的愛,但還是很難消除潛意識裏的深厚感情。和孩子吵架後,認為對方欺負委屈了自己,就會對對方不理不睬,甚至會把這些回憶長時間藏在心裏。這和聰明愛冒險的孩子吵架後壹眨眼就忘了的性格特征很不壹樣。
作為壹個成年人,記仇的特質會更加微妙和微妙,往往會被自己的道德自我所否定。仇恨的心也許稍縱即逝,但它仍然在內心深處激起漣漪,它只會增加壹個人壓抑的焦慮和抑郁或莫名的憤怒。很多時候,這些情緒會轉化成對別人的指責和抱怨,讓周圍的人和這樣的人在壹起感到壓抑和壓抑。對這種人要格外小心。壹不註意就會成為對方怨恨的對象,而指責和抱怨往往是怨恨的開始。如果這個時候妳能溝通壹下,妳可能會發現,節日的源頭只是壹點芝麻。男人要感恩,男人也要會報復。這些信念是情感性格的突出表現。既然壹個英雄應該是這樣的,那麽情感仇恨的特點自然就會顯露出來。當然,這種仇恨不是固執,也不是沒有道理。很多時候,頭腦知道該放下了,但心裏的感覺還是壹樣。如果感動,只能澄清大腦層面的工作對心臟是無效的。
4、在乎友情VS嫉妒
因為感情型的總是看著別人,會在感情上和別人比較,嫉妒和仇恨也會產生。家裏有了二胎,情緒化的老大最脆弱。如果他能感受到母親的愛,他會幸福地照顧弟弟妹妹。但是,如果妳覺得父母因為壹個年幼孩子的出生而在情感上與他疏遠,妳的嫉妒心就會急劇上升,或者妳會哀慟得仿佛世界都變得灰暗,甚至妳會很嚴重地威脅要殺了他們。這時候妳只要給他壹些感情上的補償,他就會180度大轉彎,愛弟弟妹妹了。在幼兒園或者學校,同齡人的壹些優點是老師欣賞的,會忍不住羨慕。如果他們嫉妒太多,他們會嫉妒。因為他也希望老師喜歡自己,這是可貴的。當然,嫉妒也有能量,也能讓這樣的孩子努力變得在別人眼裏更優秀。
情緒化的成年人會不由自主地喜歡和別人攀比,所以很容易在不經意間滋生嫉妒。當壹個朋友被別人稱贊時,他會立刻感到被冷落,希望自己成為壹個比朋友更討人喜歡的人。但由於成年人普遍有很強的超我,很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緒,情緒類型是助人為樂。很多時候,這種嫉妒只是壹閃而過,連我都不壹定能抓住。我感覺到的可能是輕微的情緒波動。具有個體情感特征的人,由於成長過程中強烈的情感糾葛,可能會將這種嫉妒轉化為仇恨,傷害他人。在男女關系的情感世界裏,這種悲劇最為常見。當然,嫉妒如果轉化得當,也可以轉化為動力,讓感性的人在工作生活中以他人為榜樣,不斷修正和完善自己。
5、善於感恩,* * *感情能力強VS容易背負感情債。
感恩之心自然是他們的。孩子雖然不懂理性層面的感恩,但特別能記住別人對自己的好。任何壹個對他微笑,能聽他說話,能和他玩耍的成年人,都會記住這個人。有好吃的或者喜歡的東西會記得和別人分享,但壹定是他認為的好人。幼兒園哪個老師對他好,會記得從家裏拿東西給老師吃,不是拍馬屁,而是真心實意的做。父母生病的時候,年幼的孩子會突然變得懂事,端茶倒水會讓父母覺得特別溫暖。我可以自己吃美味的食物。雖然東西不多,但我會讓父母嘗壹嘗。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是做壹個有感情的人的原則。即使當時無法償還,也會記在心裏。即使在過去的幾十年裏,妳也會壹直等待壹個機會來完成妳的還款願望。千裏尋恩人,萬裏尋父母,那是情感特征。在工作中,我會永遠記得是誰幫助了我,是誰幫我度過了最艱難的時光。他們的感激主要不是物質上的,而是別人對自己的溫暖感情。也許對方只是偶爾遷就壹下,但他還是覺得那是冬日裏的壹抹陽光,溫暖了他的心。
6.情感細膩VS糾結
觀察別人的情緒非常細膩,對別人的面部表情有非常迅速的反應。在嬰兒時期,他們的眼睛和人的眼睛不壹樣。他們見人的時候,總是睜大眼睛看著對方,但身體離父母很近,眼神裏透露出壹絲膽怯。弱小的孩子看不懂大人的各種反應,卻又忍不住被性格特質所誘惑,不斷面對這種困惑。對於這種性格特征的孩子,家長最好不要讓別人隨便抱。離開父母的懷抱會讓他們覺得自己突然進入了感情漩渦。他本來是靠著父母的胳膊站在漩渦外面,馬上就沒有了保護層,天就要塌了。
當他們年齡大了,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同學和老師的情緒很容易影響他們。老師今天很不高興,罵了壹個同學。今天壹個同學不理我,我很難過。這個話題是情緒化的孩子喜歡和父母提起的。當然,如果父母對這些內容置之不理,孩子會慢慢封閉自己的內心,不再向父母表達,情緒的波動和傷害會以另壹種方式發泄,比如為壹點小事無緣無故地發火或哭鬧,讓父母覺得孩子太矯情,不可理喻。其實是孩子的情感成長受阻,以另壹種方式發出求救信號。
隨著感情型年齡的增長,與人的磨煉會讓妳慢慢收起嬌嫩的觸角,但它們依然存在,不會減少,只是克制了很多。他們在與他人的交流中仍然不斷地接收著各種頭上帶著天線的情感信息,別人的眼神和話語仍然帶進了很多感情,但更多的是壓抑、沮喪或經過考慮後的噴發。在親密關系中,這些日常卷曲的觸手會趁機伸腰,尤其是在戀人和夫妻關系中。更需要把從小積累的、壓抑在感情枝頭上的碎石、泥石扔掉,最後找個機會徹底放松,讓它們回歸原形。眾所周知,這次井噴會傷害到妳身邊的人。如果對方也需要爆發多年積累的情緒,家庭矛盾和家裏升級的戰爭就會硝煙彌漫,最終導致夫妻分離。彼此討厭的雙方,其實只是在尋找自己最想要的那種豐富細膩的感情,只是想在這種追求中不斷修復從小被父母忽視的傷害和痛苦。
7.喜歡研究人VS很煩。
情緒化的孩子從小就對人感興趣,總是盯著陌生人看,但別人抱他哭的比愛冒險的孩子多得多,因為孩子對陌生人帶來的不安全感最敏感。孩子憑感覺看人,不會分析判斷。有時候陌生人給他帶來熟悉的感覺,情緒化的孩子立刻接受對方對自己投懷送抱。對於這種罕見的現象,民間有壹種說法,這個人和他的孩子有緣分。其實這種緣分就是孩子在陌生人身上感受到的那種熟悉的味道,給了他們安全感。
自從學習了4型人格理論,我知道情緒化的孩子天生對人謹慎。遇到這樣的孩子,會和他們保持距離,面帶微笑,不主動靠得太近,讓孩子有更好的安全感。他們喜歡由遠及近循序漸進地與陌生人接觸,而不是大驚小怪。這種孩子,如果對母親有足夠的安全感,即使不喜歡身體接觸,見到陌生人也會很快有壹種開心的表情。但如果母親不能讓他有安全感,比如母親情緒變化大,接觸孩子的時間少了,就會讓孩子更加害怕陌生人。
感性的人長大後還是喜歡研究人,但是對人的態度會完全改變。那些從小在父母身上建立起安全感,長大後少抱怨多幫助,很多時候全心全意幫助身邊人的人。但如果從小就被父母責罵,不信任,會扭曲他們的感情。在人際交往中,要麽妳迫不及待地對別人厭煩,要麽妳無法通過抱怨與別人相處。其實這種人最需要友情,但是壹旦接觸就會深入。由於對情緒缺乏深入的了解,加上出身家庭從小對情緒的卑微,在人際交往中自然難以分清界限,常常陷入壹種為自己也為他人的緊張氣氛中。
8.利用他人的長處,與他人比較。
情緒化的孩子,從小眼裏就有人。只要和別人接觸,就會註意觀察自己的言行,喜歡模仿別人。我們在壹起的時候,如果別人能贏得別人的愛,而自己不能,就會想盡辦法創造條件滿足他們的願望。他們會向比自己優秀的人學習,努力超越自己。當妳真的可以超越別人,贏得很多人的關註時,希望攀比其實是壹種正常人的心理。如果去掉詞語的褒貶性質,就可以把它看成是有目標、有動力的。適度攀比,有益健康,有益成長,有益工作。
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喜歡。
哪個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身體狀況比別人差?看到孩子不如別人,會想辦法就醫或者調整生活方式,加強鍛煉或者改變飲食結構,讓自己的身體素質盡可能接近其他孩子。如果我們沒有這種攀比之心,只是覺得這樣就夠了,那麽我們就不會去找原因,讓育兒更科學,更科學。
在學習上,我可以向成績好的同學學習,跟得上習慣好的孩子。其實這也是壹種攀比的心態。但也沒什麽不好,只要不過分就好。
但消極的、病態的比較會帶來不良後果:有的人會引起情緒障礙而抱怨,總覺得社會對自己特別不公平,從而喪失公平感,出現焦慮、抑郁等心理癥狀;有的人因為盲目攀比而處於白日做夢的幻想狀態,長期不求上進,脫離實際,最終壹事無成,對自己造成極大的傷害和挫敗感;更何況攀比是犯罪的主要原因。為了像別人壹樣享受奢華,很多人誤入歧途在深淵裏打滾。
10易受委屈VS易受傷害
情緒型孩子天生情緒能力強,能瞬間感知他人內心的感受,尤其是在親密關系中,與父母、兄弟姐妹的相處。他們的眼睛總是盯著別人,耳朵總是聽著別人的評論,心裏總是在權衡自己在別人心目中的位置。別人開心他就開心,別人痛苦他也擔心,父母很難逃過他們的眼睛。即使父母隱藏了自己的不滿,孩子還是能深刻感受到父母內心的抱怨。同行之間的交流也是如此。他們特別渴望與對方交流,但在人際交往中卻常常因為他人的情感平淡或對抗而受傷。家長也會覺得這樣的孩子心胸太狹窄,尤其是男生會被指責。
這種性格的孩子長大後依然有很強的情感能力,適合與人相處密切的行業:教師、心理咨詢師、慈善組織的工作人員、單位裏協助壹把手的領導。如果能在童年時理順出身家庭中的情緒,或者長大後做精神成長創傷愈合,他們強大的情緒能力會讓他們在這些工作中有家的感覺。反而會讓妳陷入說不收拾就亂的情緒糾結中。他們壹眼就能理解別人的情緒,但童年創傷中積累的經驗讓他們得到了不恰當的解讀。比如辦公室同事身體不舒服,不像往常壹樣微笑,首先會認為別人對自己有意見;如果領導指出工作中的問題,第壹時間會覺得領導不喜歡自己...
10,經常在人際沖突中感到委屈(感情上很難釋懷)
情緒化的孩子愛哭。他們從小就經常這樣。他們不能碰任何被冤枉的東西,也不能聽到壹句被冤枉的話。抽泣、哭泣、抹淚、憋委屈,是他們內心情感受傷的外在表現。如果妳遇到愛冒險的父母,妳會覺得這種性格很討厭,甚至擔心他們長大後在社會上吃不上飯。眾所周知,感情型的人往往會用這種方式來撫平內心的創傷。如果家長此時接受孩子的哭鬧,靜靜等待孩子哭鬧後對事情的描述和自己內心的感受,孩子的情緒類型就會得到很好的滋養,如雨露潤物細無聲。反而會讓他們脆弱的情緒青壹塊紫壹塊。
在成長過程中,情感型在與人交往時往往扮演著受害者的角色,總想著照顧別人,總期待別人回報。性格大的人,不能及時回應或者幹脆忘記或者感受不到對方的付出,會讓自己很委屈。他們總覺得世界上很多人都對不起自己。作為成年人,他們知道要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能總在別人面前通過眼淚來宣泄自己的委屈,所以他們學會了生悶氣或者只是抱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