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全面了解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尤其是留守女童的生存發展和社會保護現狀,中國社會福利基金會愛小鴨基金委托鄭州大學和蘭州大學成立了聯合課題組。2014年9月至同年2月12日,對四川、雲南、河南、甘肅、陜西、湖北6個中西部地區農村留守女童的生存發展狀況進行了調查,完成了《中國中西部留守農村》。* * *納入實際分析的農村女童有6112人,其中留守女童比例為49.346%。心理問題是農村留守兒童最值得關註的問題。長期單親監護或隔代監護,甚至是對他人的監護,
沒有監督,留守兒童無法像其他孩子壹樣得到父母的關愛,父母也無法時時了解和掌握孩子的心理和思想變化。主要表現如下:
第壹,性格懦弱內向
留守兒童年紀輕輕就離開父母,父母嚴重缺乏關愛。雖然有壹部分是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朋友監管的,但畢竟和父母不壹樣。當他們遇到困難時,他們會感到軟弱無助,久而久之就會變得不願意與人交流,性格內向。
第二,自卑
大多數孩子都有攀比的心理,有很強的自豪感。沒有了父母,他們似乎失去了強大的依賴和保護。所以相對於壹些有父母在身邊的孩子,他們容易產生自卑的心理障礙,有的甚至自暴自棄,失去信心,學習上也無法取得進步。
第三,孤獨和無助
父母外出讓孩子在家裏感到空虛和孤獨,從而產生精神騷動和抑郁等問題。
第四,怨恨父母的心理
少數孩子不理解父母,認為家裏窮,父母沒能力,就出去打工,導致怨恨。有的孩子說父母回家後和父母疏遠,導致和父母感情疏遠,甚至對父母產生怨恨。
為此,基於以上對留守兒童心理健康問題成因的分析和我們對留守兒童心理狀況的了解,為了讓留守兒童健康快樂地成長,我們提出了建立留守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
1.建立“留守兒童”成長檔案,以學校為單位對所有“留守兒童”的生活思想、學習、家庭教育等情況進行調查,逐壹登記記錄,建立反映其進步和不足的成長記錄檔案,實行動態跟蹤、歸檔、分類管理、信息溝通的工作程序,根據檔案記錄有效做好工作。
2.建立“留守兒童”家長熱線,通過信函、電話、家訪等多種形式與“留守兒童”家長溝通,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
3.培訓“留守兒童增加壹些課程內容和生活能力培訓內容,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和法律意識,增強生活自理能力,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留守兒童,尤其是父母都外出打工的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不容樂觀。留守兒童的父母之所以離開孩子外出打工,是因為家庭種田的收入無法讓家人過上安穩的生活。否則,如果有壹點辦法,他們會盡力陪在孩子身邊,所以生活困難是留守兒童家庭的普遍特征。雖然他們可以通過外出打工賺些錢,但是他們的付出和收入相比還是極不平衡的。有時候由於制度等方面的缺陷,他們賺的錢不能及時拿到,所以在家庭生活中極其節儉。父母離開後,留守兒童及其監護人在節儉方面更加顯眼,表現在飲食方面。吃好並不奢侈,只要他們能吃飽就行。兒童期是成長的時期,合理的飲食結構和營養搭配對孩子的成長非常重要。這個年齡段的城市孩子由父母親人照顧,而農村留守兒童只能在極度節儉的狀態下過著溫飽的生活。這些孩子生病時,往往沒有能力和條件去醫院治療。他們只能采取壹些簡單傳統的方法來治療,或者幹脆“扛著”。
另外,眾所周知,中國的農業被稱為“老弱病殘”農業。大部分優秀勞動力離開農村到城市打工,老弱病殘成為農業的主要勞動力。留守兒童稍微有點力氣也要加入勞動者的行列。即使不做那些高強度的體力活,也要承擔各種家務。過早分擔家庭負擔對他們的健康成長有很大影響。從上面的簡要說明中,我們可以看到農村留守兒童存在著許多嚴重的問題。它不是壹個個體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壹個2300多萬人的群體的問題,而且這個群體還在不斷壯大。“年輕人的智慧就是國家的智慧,年輕人的富裕就是國家的富裕,年輕人的強大就是國家的獨立,年輕人的自由就是國家的自由,年輕人的進步就是國家的進步。”面對留守兒童的社會現象,無疑對中國未來的發展極為不利。留守兒童的學習、心理、健康、未來都值得我們關註。他們都是農村的孩子,是未來農村建設的主力軍。如果不及時采取有效措施解決他們的問題,讓他們在平等和諧的環境中健康成長,未來的新農村建設將受到很大影響。
要想找到解決辦法,首先要找出問題的原因。留守兒童現象在很大程度上是農村經濟發展滯後造成的。農村經濟發展是壹個非常復雜的問題,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因此,在解決留守兒童問題時,我們應該盡力找到更直接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盡快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也只有這樣,才不會耽誤壹代人的成長。基本情況
主要有兩種:壹種是隔代監護,即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對“留守兒童”的監管方式有很多種。對於這種監護,外出的父母更放心。但這種監護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有著不可逾越的問題。第壹,由於血緣和血緣關系,監護人往往采取溺愛的管教方式。給予更多的物質和生活上的滿足和過多的寬容,少壹些精神和道德上的控制和引導。二是祖孫年齡差距大,觀念不同。他們對很多事情的看法往往差異很大,“代溝”明顯,彼此難以溝通。壹般來說,爺爺奶奶往往以自己的成長經歷來教育孫輩,觀念保守,教育方法簡單。孩子見多識廣,喜歡趕新潮流,尋求刺激和創新,做事不拘壹格。老人的觀念和教育方法,他們的孫輩很難接受。另外,老人年紀大了,精力不足,身體不好,有的老人還有幾個“留守兒童”,實在力不從心。以上情況說明祖輩很難承擔監護教育的責任。第二種是上壹輩的監護,即父母的同輩人撫養的監護模式,如叔叔、阿姨、舅舅等親屬或他人。因為監護的對象不是自己的兒子,監護人在撫養過程中難免會有壹些顧慮,不敢嚴格管教。這樣,上壹代的監護多屬於物質的、放任的管教,容易養成孩子任性的心理行為。對於比較敏感的孩子,容易產生依賴他人的感覺,從而形成膽小、孤僻、內向的性格。
實際情況
1,學習情況壹般。由於這些孩子在家期間與年邁的爺爺奶奶或其他親友同住,監護人文化程度較低,無法指導孩子的學習,重養輕教,導致孩子在學習中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指導。留守兒童大多自覺性差,紀律性弱,沒有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被動,學習成績差。
2.心理封閉和情感世界問題。“留守兒童”由於缺乏健全的情感關懷和溝通,容易產生心理障礙。長期與父母分離,導致留守兒童在日常生活中享受不到父母的關愛,在遇到困難時無法從父母那裏找到情感上的支持,在學習和生活過程中無法及時引導和糾正壹些錯誤。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壹些明顯的心理和行為問題。如情緒脆弱、自暴自棄、焦慮自閉、缺乏自信、悲觀消極等。
3.道德行為不良。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和教育,留守兒童往往分不清事物的好壞和是非,不能正確看待問題,容易受到社會上消極現象的影響,容易養成壹些不良行為。比如我經常撒謊,愛罵人,不遵守紀律,偷偷拿同學的東西。
4.雙職工父母的壹些想法有負面影響。“打工”父母,他們認為自己比受過高等教育的人靠努力工作賺更多的錢,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了壹種“讀書無用論”的新思想,因此他們對孩子沒有明確的要求,順其自然,“能讀書,但不能好好讀書,也可以靠打工賺錢”的觀念在孩子的頭腦中普遍存在。而壹些沒有掙到錢的工作父母認為這是運氣不好,整天抱怨,對孩子的壹切置之不理,不負責任。“留守兒童”在父母幼小的心靈上背負著沈重的情感負擔,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嚴重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和健康成長。
5.留守兒童存在嚴重的“家庭饑渴”。關愛和照顧在孩子的成長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留守兒童大多處於身心快速發展期。他們對自己的變化和人際交往有自己的理解和認識,但也面臨很多問題和煩惱,需要傾訴的渠道和親人的安慰。但是,由於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工作,壹些孩子半年甚至多年都很難打壹個電話、寫壹封信、見壹次面,以此維系親情,很難溝通思想、傾聽煩惱、給予足夠的關愛。有些父母和孩子多年未見,讓孩子忘記了父母的面孔,更談不上親情。
6.監護人保護意識不強造成的意外傷害比例較大。由於留守兒童大多是未成年人,缺乏自我保護的意識和能力,缺乏應對突發事件和自救的能力,缺乏父母的監護,因此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和利用。此外,很多留守兒童上學路途遙遠,經常起早貪黑,人身安全堪憂。
基本策略
1.父母被要求肩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
大多數農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他們誤以為教育孩子是學校的事,家長只需要當“後勤部長”給錢給物就行了。至於讀書,那是學校、老師和孩子自己的事,家長沒有責任。他們普遍認為孩子的學習成績是由個人素質決定的。家長要改變這些不正確的觀念,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念,明確教育孩子是自己的職責,自己文化水平的高低並不影響對孩子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工作,也要擔負起教育孩子的責任,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要主動聯系孩子的老師和村主任,加強溝通。向老師說明自己的情況,了解孩子的發展變化,探討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不要讓“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出現盲區。家長也要加強與“監護人”的聯系,加強親子之間的溝通。及時掌握孩子的學業、品德、身體健康狀況,通過各種方式對孩子的學習生活進行指導,並要求“監護人”保證孩子充足的學習時間,壹定要指導他對孩子嚴格要求,加強對生活學習的監督。
另壹方面,要采取各種方式註意與孩子的溝通。溝通間隔越短越好,保證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和心理變化;溝通的內容要全面細致。在溝通中,家長要表達對孩子的愛和厚望,希望孩子通過溝通了解自己的家庭和現狀,了解自己的生活、學習和情緒變化。溝通方式可以多樣化。除了電話,信件也可以用來交流。每個孩子都是壹顆無瑕的“翡翠”。只要他們的心中充滿了父母和親人的愛,他們就會有積極的動力,會學得更好,做得更好。
2.加強管理,展現愛心。
我們把“留守兒童”的教育作為壹項特殊任務,始終不懈努力。每個村都建立了“留守兒童”個人檔案。檔案內容包括姓名、年齡、道德品質、行為習慣、興趣愛好、智力水平、性格特征、學習動機和態度、學習能力和方法、與臨時監護人的融洽程度、與工作父母的溝通情況等。臨時監護人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性格特征,重點是監護人如何管教孩子等。“留守兒童”父母的基本信息,包括姓名、年齡、文化程度、工作單位和工種、經濟收入、對孩子的希望要求、與孩子的溝通情況等。
針對“留守兒童”的特點和需求,我讓家長通過電話保持聯系,並根據孩子在學校內外的表現,讓孩子與家長取得聯系,每月定期電話聯系,讓家長給孩子進行“電話教育”。愛是教育的基石,教育要把愛放在中心。我和村裏的“留守兒童”交朋友,壹直關心、愛護、照顧他們。安全方面,時刻提醒;生活上,盡可能的幫助;心理上,仔細觀察,多方面溝通;在學習上,耐心輔導。
總之,壹個孩子身體、心靈、人格、思想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父母的教育。“留守兒童”教育已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門話題。“要真正解決留守兒童問題,必須讓他們不再留守,讓他們和父母在壹起。”長期從事農村留守人口、農村社會問題、農村教育研究的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教授葉如此表示。北京師範大學兒童研究中心教授尚強調,我們現在最需要的是能夠讓留守兒童與父母團聚的法律法規,幫助這些家庭在父母的工作地團聚。記者在采訪兩位長期研究留守問題的專家時,“團圓”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在葉看來,留守會給還處於精神成長期的孩子造成很大的“兩難”。“由於繁忙的生產生活負擔,監護人對留守兒童的情緒和心理變化關註不夠。研究表明,43.8%的留守兒童與監護人很少或沒有情感交流,37%的留守兒童表示他們經常不想和任何人說話,30%的留守兒童經常感到孤獨。”葉對說道。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研究員潘璐作為《中國農村留守兒童》課題組成員,在安徽、河南、湖南、江西、四川五個主要勞務輸出省份的10個村莊進行了問卷調查。她發現,留守兒童的主要心理問題是自卑心理加重、性格壓抑、自我孤立、孤傲不合群,部分孩子有仇富、仇恨的畸形心態。然而,孤僻、脆弱、渴望親情成為留守兒童最大的心理問題。用尚的話說,她壹直向記者強調,留守兒童應該與父母團聚。“目前戶口帶來的進城難、落戶難等問題,在壹定程度上成為父母子女分離的障礙,影響很大。中國五分之壹到四分之壹的兒童與父母分離。為孩子在城市上學、就醫創造良好的條件,也是對未來人力資本的投資,讓這些孩子有更好的成長環境和更高的素質,可以造福社會。”商說:“然而,在現實的社會背景下,這些途徑在短期內很難實現。所以留守兒童問題需要從解決思維轉變為應對。”葉對說道。在這方面,潘璐還認為,生活在城市的流動兒童也面臨著社會排斥和社會融合的困境。戶籍制度的壁壘使得流動人口社會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教育資源的分配和使用、教育(和高考)制度的區域協調等問題難以在短時間內解決。城市生活的不穩定、邊緣化和社會排斥甚至會給農村孩子帶來更大的成長風險。查閱相關資料,記者註意到,“二次入住”正成為壹些孩子面臨的又壹尷尬局面。“第二次留守”是指“小候鳥”在久別之後,帶著希望來到陌生的城市與父母相見。他們是陌生人,父母沒有時間陪他們。他們面臨著“千裏相逢”和再次與家人分離的窘境。更令人擔憂的是,城市中“小候鳥”的安全也受到了威脅。2012年7月22日,剛從湖南衡陽老家來到廣東佛山三天的花花,從五樓墜下後被鋼管刺中襠部,生命垂危。不僅如此,還發生了幾起“小候鳥”被拐賣的事件。對此,全國律協未成年人保護專業委員會秘書長張學梅分析,留守兒童保護還缺乏針對性和全面性,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滯後,可操作性不強。完善留守兒童法律保護制度是從根本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保障。建議加快修訂和制定不適當的法律法規和政策,如戶籍法律制度、教育政策等。切實把男女平等、兒童優先的原則納入法律法規政策的制定和修訂,特別關註農村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人身權和財產權,消除對農村留守兒童的歧視,增強法律政策的時效性和可操作性,切實保障這些規定的落實。在葉看來,只有兩種方法可以阻止留守。除了讓留守兒童在外出打工的地方和父母生活在壹起,就是真正實現農民工就地就業,讓他們不用再外出。
報告發現,我國中西部地區留守女童整體呈現五大特征,面臨十大社會風險。從特征上看,留守女童與非留守女童相比整體處於劣勢;心理劣勢最大;護理風險高於財務風險;劣勢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自動消失;初中階段的留守因素影響最嚴重。
從風險來看,留守女童獨居比例明顯增加;生活照料的細致程度明顯下降;學業輔導的情況明顯惡化;衛生習慣普遍較差,尤其是單親留守女童;營養安全狀況大幅下降;泄壓效果明顯不足;初中及以下留守女童疾病保健水平明顯下降;心理健康狀況明顯減弱;初中及以上留守女童遭受日常虐待的風險增加;家務負擔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