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涼山州教育科學研究所陳
什麽是心理健康?65438年至0946年,第三屆國際心理健康大會定義為:心理健康,是指在身體、智力和情感上不與他人心理健康相矛盾的範圍內,將自己的心理狀態發展到最佳狀態。具體表現為:身體、智力、情緒的協調;適應環境,在人際關系中互相謙讓;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職業上,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力,過著高效的生活。
此外,人們也從不同的方面對其進行解釋。有人認為心理健康就是人能高效愉快地適應環境;有人認為心理健康應該是壹種積極的、豐富的、持續的精神狀態,在這種狀態下適應良好,充滿活力,能夠充分開發身心潛能,而不僅僅是沒有心理疾病;也有人認為,心理健康的特征是熱情、創造力和個性的統壹,對行動的熱情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壹般認為,心理健康能充分發揮個體的最大潛能,妥善處理和適應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環境之間的關系。具體包括兩層意思:壹是與大多數人相比,其心理功能正常,沒有心理疾病;第二,我能積極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適應環境,有效地、建設性地改善個人生活。基於上述觀點,我們認為心理健康是指個體在適應環境和保持良好心理機能的過程中,身體、心理和社會的和諧。
首先,關於心理健康的學術標準
馬斯洛和米特曼的精神健康標準
1.有充分的安全感。
2.對自己有充分的了解,能夠對自己的能力做出恰當的評價。
3.人生理想和目標是現實的。
4.與周圍環境保持良好的聯系。
5.能夠保持自身人格的完整與和諧。
6.有從經驗中學習的能力。
7.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
8.適度的情緒發展和控制。
9.在集體要求的前提下,充分發揮自己的個性。
10.在社會規範的前提下,適當滿足個人的基本需求。
斯科特的精神健康標準
1.壹般適應性
適應性;靈活性;把握環境的能力;適應和應對不斷變化的世界的能力;明確目標並實現目標的能力;成功的行為;平穩改變行為的能力。
2.自我滿足能力
生殖性欲(擁有性感高潮的能力);適度滿足個人需求;享受日常生活;行為的自然性;放松片刻的感覺
3.人際角色。
完成個人社會角色;行為與角色相符;社會關系適應;行為得到社會認可;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參加社會活動;使用實際幫助;委托他人;社會責任;穩定的職業;工作和愛的能力。
4.智力
感知的準確性;心理功能的有效性;認知的適當性;機智;理性;聯系實際;解決問題的能力;智力;廣博的知識和對人類經驗的深刻理解。
5.對他人的積極態度
利他主義;關心他人;信任;喜歡別人;待人熱情;親近他人的能力;情感遷移。
富有創造性
對社會的貢獻;主動性。
7.自治
情感獨立;身份;自力更生;某種超然
8.完全成熟
自我實現;個人成長;人生哲學的形成;對立力量之間的平衡;成熟而不是矛盾的動機;自用;有把握沖動、能量、沖突的綜合能力;保持壹致性;壹個完整的復雜層次;成熟。
9.對自己有利的態度
控制感;任務完成的滿意度;自我接納,自我認可;自尊;面對困難,對解決問題充滿信心;積極的自我形象;自由和自決的意識;擺脫自卑心理;幸福。
10.情緒和動機控制
對挫折的容忍;把握焦慮的能力;道德;勇氣;自制力;抗張力;道德;良心;自我的力量;誠實;清正廉潔。
第二,心理健康的壹般標準
綜合各種觀點,參考現實社會生活和人們的心理行為表現,應從以下七個方面考慮現代人和青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
1.智力正常
智力是以思維能力為核心的各種認知能力和操作能力的總和,是衡量壹個人心理健康的最重要標誌之壹。正常的智力水平是人們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最基本的心理條件。壹般來說,智商在130以上,非同壹般;智商在90以上,正常;智商在70-89之間,亞洲正常;智商在70以下,說明智障。智障者很難適應社會生活,也很難完成學習或工作任務。衡量壹個人的智力發展水平應該與同齡人進行比較,以便盡早發現和預防智力異常發展。比如對外界刺激反應過於敏感或遲緩,感知上出現幻覺,思維上出現妄想等。都是智力異常的表現。
保持適度的情緒
適度情緒是指情緒是由適當的原因引起的;情緒的持續時間隨著客觀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情感活動的主流是愉快的、喜悅的、穩定的。有些人認為快樂意味著心理健康,就像體溫意味著身體健康壹樣準確。壹個人的情緒適度,會使整個身心處於積極的狀態,對壹切都充滿信心和希望。
3.聲音意誌
壹個人的意誌是否健全,主要表現在意誌品質上,意誌品質是衡量心理健康的主要標準,行動的自覺性、果斷性和堅韌度是意誌健全的重要標誌。行動意識是對自己行動的目的有正確的認識,並積極控制自己的行動,以達到預期的目標;行動的果斷,就是要善於明辨是非,恰當果斷地采取和執行決策;行動的堅韌,就是在決策和執行過程中,克服困難,排除幹擾,堅持到底的不屈不撓的精神。
適度反應是健全意誌的主要組成部分,是心理健康的外在表現之壹。適度反應表明人的行為是協調的,主要表現為:意識與行為壹致,即言行壹致;合理、靈活;在相同或相似的情境下,行為反應符合情境,既不過度,也不突然。
4.人格的統壹
人格是指壹個人的整體精神面貌,即具有壹定傾向的心理特征的總和。人格的各種特征並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機地組合成壹個相互聯系的整體,調控著人的行為。如果各種成分之間的關系協調,人的行為是正常的;如果失衡,就會導致人格分裂,行為異常。雙重人格或多重人格是人格分裂的表現。壹個人的人格壹旦形成,就具有相對穩定性的特點。所以,形成統壹協調的人格和形成殘疾無序的人格,對心理發展和精神表達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
5.和諧的人際關系
人際和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準,也是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條件之壹。人際和諧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人際交往中,心理兼容,相互接納和尊重,而不是心理上的相互抵觸、相互排斥和貶低;對人的感情真誠善良,不冷漠,虐待狂,有害;以集體利益為重,關心奉獻,而不是私言,損人利己,等等。
6.與社會的和諧
心理健康的人應該與社會保持良好的聯系,認識社會,了解社會,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標和行動與時代發展同步,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相協調。如果與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出現矛盾和沖突,就應該及時調整、修改或放棄自己的計劃和行動,順應歷史潮流,而不是逃避現實,悲觀失望,或者狂妄自大,壹意孤行,逆歷史潮流而動。
7.心理特征符合年齡特征。
人的壹生包括不同的年齡階段,每個年齡階段都表現出相應的質的特征,稱為心理年齡特征。壹個人心理行為的發展總是隨著年齡而變化的。如果壹個人的認知、情緒、言語、行為基本符合其年齡特征,則是心理健康的表現;如果妳嚴重偏離了相應的年齡特征,妳的發展嚴重滯後或超前,那就是行為異常和心理不健康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