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明確人才發展的總體目標。通過努力,逐步形成與潛江二次創業和基本實現現代化目標相適應的人力資源優勢,努力打造江漢平原人才高地。建設壹支高素質的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壹支高素質專業化的企業管理人才隊伍、壹支高素質復合型領導人才和公務員隊伍,以適應潛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截至2005年底,全市高中級人才總量達到1萬人;企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總數達到2萬人,其中本科以上專業技術人員比例達到20%以上;通過實施“百人計劃”,引進和培養了100名碩士以上專業技術人才和100名高素質管理人才。
第三,引進高素質人才的重點對象。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稱或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本市高新技術產業、支柱產業、新興產業和重點工程,以及文化、教育、衛生、農林水利等領域需要的高素質專業技術人才;攜帶具有生產開發價值的技術項目、成果、專利和國內外技術貿易信息的專業技術人員和其他真正有才能、有見識的特殊人才;具有高級職稱以上並有五年以上現代企業管理實踐經驗的管理人員。
第四,開通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用人單位根據自身需求自主引進人才。來潛江就業的各類人才自主擇業,來去自由。人才引進由市人事部門牽頭,市編辦等部門共同認定並辦理相關手續。凡符合人才引進條件的,由市人事部門發給《人才引進優待證》,憑證件辦理編制、計劃、戶籍等人事手續,享受相關優惠待遇。黨政機關、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引進人才,經認定後,報市編委審批;企業、財政差額撥款和自收自支事業單位引進人才不受編制限制,由審批制改為準入制,由市人事部門直接審批和備案。引進人才的人事關系和檔案委托市人才服務中心代管。辭去公職到潛江市工作的高素質人才,經審核可重新辦理招聘手續,工齡連續計算。引進的碩士以上學歷人才,配偶在機關事業單位工作的,可在本市落戶。對於優秀人才,可隨時晉升專業技術崗位,不受崗位數量限制。家庭及子女為農村戶口的外來人才,優先免費辦理“農轉非”;其子女進入九年義務教育階段可隨意擇校,免收學費、擇校費和國家規定以外的其他費用;住房問題可由用人單位支付壹定數額的安置補助費,政府可優先購買或租賃保障性住房。用人單位依法積極為引進人才按時足額繳納相關社會保障費用。
第五,拓寬引進高素質人才的渠道。按照“機關以身作則,企業為主,政府加強組織協調”的思路,在黨政機關中拿出專門的人員編制和崗位,面向全國招聘本科、碩士及以上學歷的專業人才,提高公務員素質結構;企事業單位要加大人才引進和培養力度,建立科學合理的人才運行機制,形成多層次、多元化的人才體系;建立定期人才招聘制度,有計劃地組織企事業單位面向國內外市場公開招聘人才;建立錢江海外員工聯絡信息網絡,充分挖掘海外員工潛力;按照區域經濟社會壹體化的目標,加強地方與油田、農場之間的密切合作。
6.鼓勵以各種靈活的方式引進智力。各地區、各部門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企事業單位以用工、技術入股、技術轉讓、技術合作、技術咨詢、企業顧問、創辦高新技術企業和科研實體等靈活方式引進國內外智力。政府將積極支持企事業單位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建立技術中心、研究所和重點實驗室。對企事業單位引進高級專家,建立博士後工作站,實行專項資助。
七、突出培養高素質人才。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培訓內容科學、手段現代化、形式多樣化,註重開發人的潛能和激發創造力,盤活人才存量,改善人才結構的人才培訓體系。積極鼓勵中青年人才在職攻讀本科和研究生學位,單位可按壹定比例解決在職培訓費用;繼續堅持鄉鎮、辦事處、市場年輕領導幹部和有前途部門中層以上幹部,到國內發達地區和姐妹城市掛職鍛煉;要以企業急需人才為重點,鼓勵企業加強與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和同類先進企業的合作,開展人員技術交流、掛靠培訓或建立培訓基地。
八、加強各類人才的繼續教育。按照政府調控、行業引導、單位自主、個人自覺的原則,突出企業和技術人員在繼續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強化市場機制的驅動作用,建立終身學習體系。企業職工教育經費中用於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知識更新的經費不得低於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占職工總數的比例。加強中高級專業技術人員、管理人員和技術工人等的基礎理論培訓和創新能力培養。,作為員工繼續教育的重點。事業單位專業技術人員和管理人員培訓經費在職工教育經費中按工資總額的5%列支,專款專用;政府官員培訓經費按壹定比例納入政府預算。
九、加強企業管理人員的培訓。建立企業管理人才庫,加強企業管理後備人才培養。逐步建立企業經理(廠長)資格制度。要積極培育和發展不同層次的企業家協會,組織各種形式的培訓班和講座,提高各級企業經營者的現代企業管理素質,加快企業經營者的知識更新。
十、進壹步完善人才管理,為引進和培養人才創造有利條件。進壹步深化勞動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強化服務功能,保障用人單位享有充分的用人自主權。深化職稱改革,逐步實行評聘分離;實行評聘分離的企事業單位,可以自主設崗、自主聘任、自主管理,允許高職低聘、高職高聘。放寬高級專業人員退休年限。符合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需要、身體健康、自願的特殊高級人才,經市人事部門批準,可適當延長工齡。允許企事業單位重新聘用退休高級專業人員,並相應提高其待遇。加強人才市場建設,增強人才市場的服務功能。大力強化人事代理、人才評價等社會職能,逐步形成產業化的人才社會化服務體系;不斷完善人事爭議仲裁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人才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保障人才隊伍建設健康發展。
XI。建立多元化的分配機制。允許企事業單位將檔案工資與實際收入分離,對引進的高素質人才和為本單位做出突出貢獻的專業技術人才,單位可自主決定其分配;企業可以對技術人才按崗位、按技能、按業績支付薪酬,形成註重業績和貢獻、向優秀人才和關鍵崗位傾斜的分配機制。鼓勵各類人才以專利、發明、技術等要素參與分配或入股,具體辦法由受益單位與合作方協商確定。允許專業技術人員兼職並取得合法收入。企業事業單位的專業技術人員,在完成本職工作和不損害所在工作單位合法權利的前提下,可以跨單位兼職,原單位應當支持。專業技術人員通過兼職服務,受益企業可給予壹次性技術服務費或獎勵。
十二、實行獎勵制度和津貼制度。企業應建立技術人才獎勵制度,每年對貢獻突出、效益顯著的技術人才進行獎勵,獎勵經費從企業人才發展基金中列支。表現突出、貢獻突出、經濟或社會效益巨大的優秀人才,由市政府給予獎勵,每兩年評選壹次。落實企業技術人才補貼制度。對各類技術人員,單位每月可給予壹定數額的崗位津貼;對完成省級以上科研項目的,所在單位可給予壹次性項目津貼。
十三、建立人才發展基金。市財政撥款654.38+0萬元設立市政府人才發展基金,按年度財政收入的654.38+0 ‰增加。市政府人才發展基金專項用於高素質人才的引進、獎勵、培養和專項資助。企事業單位也應設立人才開發基金,基金按不低於本單位新增稅後利潤的10%逐年積累,專項用於企業人才開發。
十四、建立人力資源開發目標責任制。各地各部門黨政領導和企業負責人要以科技創新工程和人力資源開發為重點,納入各級黨委、政府、部門和企業負責人的任期目標。按照全方位開放引進來的思路,把引才、引才、引項目與招商引資結合起來,納入各級領導班子特別是壹把手的考核內容,與幹部獎懲和使用直接掛鉤。各地各部門要根據《潛江市人才發展規劃》和相應的配套政策,制定實施意見和細則,結合各自實際,認真貫徹落實。政府對培養高素質人才做出突出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給予獎勵和表彰。
十五、大力營造吸引人才、留得住人才、用得好人才的良好環境和社會氛圍。企業應著力建立和完善科學的績效評價體系、公平的競爭激勵機制、寬松的自我發展環境和良好的企業文化氛圍,為企業創造良好的內部環境。政府部門要進壹步轉變職能,增強服務意識,改進服務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為用人單位和人才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各地區、各部門和新聞單位大力宣傳人才政策,宣傳人才典型,宣傳企事業單位吸引、教育和使用人才的先進經驗,努力營造有利於人才引進、培養和使用的良好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