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6.02×10 2 3個原子就是1摩爾,就像人們常說的壹打就是12個原子,“摩爾”只是壹個像“打”壹樣的特殊單位量。0.01 2kg(12g)1 2c(碳12)含1摩爾。
2018 165438+10月16第26屆國際計量大會通過“修訂國際單位制”決議,正式更新了包括國際標準質量單位“千克”在內的四個基本單位定義。新的國際單位制采用物理常數重新定義質量單位“千克”、電流單位“安培”、度日“開爾文”、物質數量單位“摩爾”。
中文名:Moore mbth: mole縮寫:摩爾,克原子:物質的量的單位的符號:Mol定義,基本信息,發展歷史,吸收系數,化學方程式,使用Mol定義時,應指定基本粒子,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原子團,電子,質子,中子等粒子,或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根據國際規定,1mol粒子聚集體所含的粒子數與0.01 2kg 1 2 C(碳12)所含的碳原子數相同,即任何壹摩爾物質所含的結構粒子數等於0.012kg 1 2 C(碳12)。有時,壹摩爾物質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用符號m表示,如氫氣H 2的m為2.02× 10-3 kg。對於質量f為m的物質,m與μ的比值稱為該物質的量(也叫摩爾數),=Mμ。比如M=4.04×10-3 kg,氫的摩爾數H 2 =2。壹摩爾物質所占的體積Vm稱為摩爾體積。氣體的摩爾體積取決於溫度和壓力。在標準狀態下,理想氣體的VM為22.4438+045438+00L。Fmol - 1 .固體和液體物質的摩爾體積與溫度和壓力關系不大。壹摩爾不同的固體物質和不同的液體物質體積不同。根據科學實驗的精確測定,已知壹個0.01 2kg(碳12)的碳原子所含1 2 C的個數約為6.02×10 2 3。為什麽要用“12g”和“1 2 C (12)”來定義摩爾?主要原因如下(僅限中學學習):為什麽壹定要考12g?因為它的原子核包含等量的中子和質子。為什麽中子質子數的當量可以作為摩爾數的參考原子?因為中子比質子多壹個負電子和壹些輻射,所以嚴格來說,單個中子的質量略高於質子,其質量為1.649286×10-27kg(939.56563 MeV)。略大於質子的質量(質子的質量為1.672621637(83)×10-27kg)。科學計數太復雜。為了通過比較測量其他原子核的質量,需要取壹個中子質量和質子質量的中間值(平均是壹種傳統的測量方法)。那麽1 2 C (C 12)核作為參考是最好的選擇,而且普通穩定。因此,在科學測量中,核質量的十二分之壹1 2 C(碳1 2)最接近中子或質子的質量。壹定數量(阿伏伽德羅常數,或壹摩爾)的中子(質子——妳可以在這裏把中子質子想象成質量相同的粒子)基本等於1克,所以壹摩爾X元素含有m(自然數)個質子和n(自然數)個中子,也就是m+n克。而m+n正好是原子量。m決定原子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n決定同壹元素原子的原子量。2018,165438+10,16國際計量大會通過決議,1摩爾將被定義為“壹個系統中準確包含6.02214076× 10 23個原子或分子等基本單位的物質的量”。同時,將阿伏伽德羅常數修正為6.02214076× 10 23。在基礎信息科學中,含有6.02×10 ^ 2 ^ 3粒子的聚集體被視為壹個單位,稱為摩爾。是表示物質的量的單位(符號為N),縮寫為Mo,單位符號為mol。1mol的碳原子含6.02×10 2 3個碳原子,質量為12g。1mol的硫原子含有6.02×10 2 3個硫原子,質量為32克。同樣,1摩爾中任何物質的質量都是以克為單位的,在數值上等於原子的相對原子質量或相對分子質量(是壹個固定值)。水的分子式量(相對分子質量)為18,1mol水的質量為18g,含有6.02×10 2 3個水分子。壹般將1mol的質量稱為該物質的摩爾質量(符號M),摩爾質量的單位為克/摩爾,讀作“克每摩爾”(符號g/mol)。比如水的摩爾質量是18g/mol,寫為m (H2O) = 18g。物質的質量(m)、數量(n)和摩爾質量(m)有什麽關系?即:n=m/M,m=n×M,M=m/n通式:N(物質的量)=n(粒子數)/N A (Avon Gadereau常數)=m(質量)/M(摩爾質量)=V(氣體體積)/ Vm(摩爾體積:STP(標準條件:273K(0℃) 101KPa)下氣體的體積為22.4L)=C(物質的濃度)× V(溶液的總體積)書寫方法)比如壹摩爾水分子可以寫成1 molH 2 O或者1 mol水分子的發展歷史。摩爾加入19710國際單位制,有41個國家參加的14國際計量大會決定加入。摩爾套用於計算粒子數,物質的質量,氣體的體積,溶液的濃度,反應過程中的熱量變化等等。摩爾來自拉丁語moles,意思是大量積累。1971第十四屆國際計量大會對摩爾的定義有以下兩段話:“摩爾是壹個體系中的物質的量,這個體系所包含的基本單位數等於0.012kg碳-12中的原子數。”“使用摩爾時,應指定基本單位,可以是原子、分子、離子、電子等粒子,也可以是這些粒子的特定組合。”最後兩段應該看作壹個整體。0.012kg碳-12核素所含碳原子數為阿伏伽德羅常數(NA),目前實驗測得的近似值為N A =6.02×10 2 3。鼴鼠不同於普通單位。它有兩個特點:①測量微觀基本單位,如分子、離子,不能用於測量宏觀物質。②它以Avon Gadereau數為計量單位,它是壹批,而不是壹個數來計量分子、原子等粒子的數量。也可用於測量微觀粒子的特定組合,例如測量硫酸的摩爾量,即1mol硫酸含有6.02×10 2 3個硫酸分子。摩爾是化學中應用最廣泛的計量單位,如化學反應方程式的計算、溶液中的計算、溶液的配制和稀釋、化學平衡的計算、氣體的摩爾體積、熱化學等。摩爾消光系數、摩爾吸收系數、摩爾吸收系數分光光度法是基於不同分子結構的物質對電磁輻射的選擇性吸收而建立的,屬於分子吸收光譜分析。當光通過溶液時,被測物質的分子吸收壹定波長的單色光,吸收光的強度與光通過的距離成正比。雖然布格早在1729就提出了上述關系的數學表達式,但壹般認為,蘭伯特在1760中首先發現了該表達式,其數學形式為:T=I/I0=10(-kb),其中I0為入射光強,I為透射光強,10。比爾定律等價於布格定律,只是比爾定律是用濃度來表示的。將兩個定律結合起來形成比爾-布格定律:T=I/I0=10(-kb)其中c為吸光物質的濃度(通常以g/L或mg/L為單位)。以上式以10為底取對數後得到壹個線性表達式:A =-logt =-log(I/I0)= log(I0/I)=εBC其中A為吸光度,ε為摩爾吸光系數或消光系數。上述表達式通常被稱為比爾定律。說明特定波長的單色光通過溶液時,樣品的吸光度與溶液中吸收劑的濃度和光通過的距離成正比。當波長、溶液和溫度確定時,摩爾消光系數由給定物質的特性決定。實際上,測得的摩爾消光系數也與所用的儀器有關。因此,在定量分析中,通常不使用已知物質的摩爾消光系數,而是使用壹種或多種已知濃度的物質來制作校準或工作曲線。比爾定律光吸收系數的數學表達式是A=kbc。如果溶液C的濃度以g/L為單位,溶液B的光學直徑以cm為單位,則常數K稱為光吸收系數,用a表示,單位為L/(g·cm)[L/(g·cm]。A = KBC可以寫成A=abc。當KBC公式A = 1 mol/L,B = 1cm時,系數K稱為摩爾吸光系數,表示為ε,單位為L/(mol·cm)[L/(mol·cm)],A=kbc可寫成A = ε C,在實際工作中,我們不能用1 mol/L的高濃度溶液直接測吸光度,而是測稀釋到適當濃度時的吸光度進行計算。ε值與入射光的波長和溶液的性質有關。比如NADH在260nm時,ε是15000,寫成ε260 NADH = 15×103;在340nm處,ε為6220,寫作ε340NADH=6.22×10 3。如果公式A=kbc中的C是百分濃度(w/v),B是cm,那麽常數k可以用E%來表示,稱為比吸收系數或百分吸收系數,A=kbc可以寫成A=E%bc。當被測物體的化學結構已知時,就可以分析出ε值。如果被測物體的化學結構未知,ε就無法確定。這時候用特定的吸收系數來分析就很方便了。a、ε、E常用於粗略的定量分析,主要用於定性分析。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可以表示反應物和產物之間物質的數量和質量之比。例如:2H 2 +O 2 =(點火)=2H 2 O系數比2: 1: 2粒子數比2: 1: 2物質量比2: 1: 2質量比4: 32: 36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化學方程式中各物質的系數比就是它們之間的物質的量。利用這個原理,我們可以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出每種物質的量。碳原子質量的十二分之壹(1 2 C)是相對原子質量的國際標準。已知12g 1 2 C含6.0221367×102 ^ 3個碳原子。這個數叫做Avon Gadereau數,所以也可以說含有幾個Avon Gadereau基本粒子的物質的量是1mol。比如1mol氧分子含有6.0221367×10 2 3個氧分子,質量為31.9988g. 1mol氫離子含有6.0221367×10 2 3個氫離子,質量為1.00794g .在化學計算中,近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