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緣分裂
李丹妮的父親李書華是祖籍廣東梅縣的泰國華僑。童年時,李書華回到祖國接受教育。在梅州中學讀書時,我和同校的林風眠交了朋友。辛亥革命後,林風眠組織130梅州青年出去見世面。李書華瞞著家人偷偷溜了出去,和老鄉們壹起去了法國工作和學習。
1926年,李書華與壹名法國女子結婚,同年回到北京,任北京民族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他和林風眠、喬海峰壹起嘆息,心裏滿是苦澀。他們戀愛快兩年了,但他壹直不敢告訴媽媽。他知道他的母親總是希望她未來的兒媳婦有高學歷和體面的工作,但陳麗根本不具備這個條件。他們的戀情壹旦公開,必然會引發“家庭內戰”。那段時間,他被母親逼著每周去相親。他不得不向陳麗求助:“如果妳不在家露面,我會不知所措的!”事情。1927年5月24日,的獨生女在北京出生,取名李,法文名叫丹妮。後來,李書華隨林風眠遷居杭州,並繼續在西湖藝術學院音樂系任教。
1953年9月,福建上杭人袁迪寶進入浙江醫學院,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壹批公共衛生學生。他的俄語老師是李丹妮,1950畢業於浙江大學外語系,精通英語、法語、俄語、德語、漢語。這個漂亮的混血兒比袁迪寶大壹歲。他們都有壹雙明亮而聰明的大眼睛。他們壹見面就給對方留下了友好和默契的印象。作為班長和俄語課代表,袁迪寶每次俄語考試都是滿分。丹妮對他的勤奮和優秀印象深刻,他對丹妮的敬業精神印象深刻。
李丹妮說:“我們有很多接觸。我經常找他。那時候我們已經覺得我們很像了。我們是壹個人。”袁迪寶回憶說:“我們有相同的宗教信仰。另外,她經常給我帶字典,參考書,甚至日常用品...毛衣之類的,她還給我織了...夠了。白色毛衣。我很感動。那時候我們都是窮孩子。”
命運
李丹妮身材嬌小,但性格倔強,找原因就不會輕易屈服。1953年3月5日,斯大林逝世,中國各地隆重哀悼。在浙江醫學院舉行的紀念活動上,每個人都戴著黑紗,但李丹妮說:“我為什麽要戴它?我家沒有死人。”活動中要多次舉手喊口號。有同學怕她惹麻煩,舉起手來。
1955八月初,由於國內高校調整,袁把肉切得整整齊齊,切片。最後,劉凱帶著十斤肉和他媽媽回到了家。路上他媽逗他說:“妳小子眼光真好。那姑娘是村裏有名的枝花,叫傅,也在武漢打工。”所有向她家求婚的人從村頭排到村尾。“包所在的浙江醫學院衛生系將並入成都華西醫學院。臨走前,李丹妮隱約看出袁迪寶有心事。
李丹妮說:“那時,我已經覺得他有事要做。後來,在實習期間,林紓聽到了宋宇出國的消息。敢告訴我,我怕我難過,壹定是這樣的。”坐在芙蓉樹下,袁迪寶憂郁地講:大學離家前,在姐姐的壓力下,他已經和姐姐的同事黃秀雪結婚了。同時,李丹妮也知道袁迪寶很快就要去成都了。
李丹妮的第壹反應是,她無權把幸福建立在另壹個女人的不幸之上。“趁別人不註意,她用顫抖的手把照片撕了下來。從此,那張照片成了她最珍貴的東西,她貼身穿著。後來她從英國回來,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把這張壹寸的黑白照片放大到真人大小,掛在她的房間裏。我不能接受別人的幸福。”
在袁迪寶即將離開杭州前往成都的時候,1955年8月5日,他們在蘇堤上合影,這是他們青春容顏留下的最後壹次重逢。
等待
然而,無論是口頭上的“分手”,還是真正的分開,其實都沒有冷卻他們的感情。
他們每天互相寫信,每封信至少2000字。為了省錢,他們把足夠壹周的信存起來,然後壹起寄出。
“我熱烈地愛著妳。我想妳就像妳日日夜夜愛我壹樣多。我為妳沮喪,為妳的愛祈禱。為了得到妳的愛,我寧願去死...我祈禱上帝給我們,給我們,給我們。”這是1955年9月的晚上,袁迪寶在公園的柱子燈下寫的壹封信。
都說愛情是自私的,但是即使他們彼此深愛著對方,即使袁迪寶的婚姻更多的是出於對姐姐的服從,他也從來沒有想過離婚復婚,李丹妮也從來沒有想過要他離婚。
從65438到0956過了壹段時間,唐糖以為自己會慢慢忘記周浩洋,可是他的笑容卻越來越清晰。壹天,唐糖趴在桌子上哭。表姐關上門,拿出壹個鼓鼓囊囊的檔案袋給她。3月底,李丹妮決定找浙江醫學院的領導談話。此時她已經在學校做了六年的助教,60塊錢的工資已經發了六年了。李丹妮是壹個生活在新中國的年輕女子。她在熱愛國家的氛圍中長大,她也渴望進步。她想問,她的未來在哪裏?但領導壹句“我們總覺得妳就是這樣的人,妳真的沒有政治覺悟”,讓她明白了自己的處境。本來,是為了壹個希望。結果,李丹妮突然決定離開。當她回到家,她告訴她媽媽她想離開這裏回到法國。只是她怎麽也沒想到,要過55年才能再見到袁迪寶。
自從李丹妮回到法國,她從未戀愛或結婚。她說:“我心裏只有壹個男生,那就是袁迪寶。”
頑固的
1956年7月12日,李丹妮和她的母親到達了法國馬賽。沒想到,他們從國內回來親戚就嫌棄他們。這對母女的生活非常艱難。李丹妮用壹年時間拿到了速記和打字的文憑,並於7月1957+0日被壹家公司錄用,在那裏連續工作了17年。1960年,李丹妮被授予法國國籍。
房介
在國內,65438年6月至0957年7月,袁迪寶從成都華西醫學院畢業,分配到廈門衛生防疫站工作。
李丹妮到達法國後,與袁迪寶保持著密切的通信聯系。1959-1961年,中國經歷了三年的經濟困難。正是在這壹年,她和他是最美的季節,他們剛剛進入大學。他是壹個來自偏遠農村的孩子,她也是。三年時間,袁迪寶的三個男孩相繼出生。在與袁迪寶的通信中,了解了袁壹家的生活狀況。盡管袁迪寶拒絕了,李丹妮還是繼續買奶粉、餅幹、衣服、玩具等。並以法國公司發貨的名義發往廈門。
回到北京後不久,吳乃虎被派到合肥市附近的安縣。兩地分居的那幾年,他和還在東北農村的黃美娟的感情迅速升溫。信的名字從“黃美娟同誌”到“美娟同誌”,再到“美娟”。得知吳乃虎沒有襪子穿,黃美娟從上海寄來小姑的線手套,才拆開織成襪子寄給合肥的吳乃虎。“我不能告訴他們這是誰。有時候老婆看到我拼命讀信,讀英文信,會很驚訝。我只是透露了壹些消息,這是我的俄語老師,對我很好,給我的羊毛背心還在。我沒說我們的關系。”
對此,李丹妮很平靜:“他還是很快樂,有壹個幸福的家庭。我有時會想,如果我嫁給他,他會不會過得更好。”
波浪折疊
2010年6月8日,小嚴敏為張海誕生了三等獎。8公斤健康男孩。1966年夏天,李丹妮收到壹封來自香港的匿名信。信中說:“不要再寫了,妳在害人。”李丹妮壹眼就知道這指的是袁迪寶。她害怕不幸的後果,於是立刻停止了交流。
直到1976,李丹妮按捺不住內心的焦急和擔憂,再次致信防疫站舊址。此時,防疫站已經搬走,信也很快被退回,因為“沒有這個人”。這是李丹妮留給自己的唯壹壹封寫給袁迪寶的信:“...我眼前打開的是妳1965年5月12日的來信,這似乎是我們最後壹次通信...我猶豫了很久,終於決定寫這封短信給妳。希望妳能看懂……”
李丹妮也在1980、1986和2000年三次回國,但都未能找到袁迪寶。此後,李丹妮放棄了:“我當時就想,算了,他的生活壹定很好,孩子也大了。如果我突然出現,他會怎麽想?”
馮沖
20世紀70年代,袁迪寶也給李丹妮寫過七八封信,都被退回來了。“我以為她會去馬賽和巴黎工作,而且地址已經變了。我不相信是幾分鐘後,卓雅在街邊的壹個小花園裏遇到了藍城。他抱著壹個兩三歲的小女孩。她看起來比以前多了壹點滄桑,但她穿得像壹個成功的老板。看到她來了,那人笑著說:“我買了個包。讓我們試壹試。”他把餅幹放在桌上的熱水杯中。幾秒鐘後,餅幹變軟了,他小心翼翼地餵給了那個女人。,尷尬的笑了笑。短命鬼,她壹定還在,會給我寫信的。”
1994年3月,黃秀雪患口腔癌,8個月後去世。從此,袁迪寶壹個人生活了13年。他自嘲自己成了壹個“三等公民”――我早該猜到,早該想到,早該相信當初看稿紙的時候。這本書裏的每個細節都那麽相似!”等待睡眠和死亡。“同事、姐姐、嫂子都勸我再找個老婆。但我堅決拒絕了。今天還是想妳,還是那麽痛。呵呵,可能是因為他不在身邊吧。我想妳,但不再是過去,而是現在。有時候我想妳想得喘不過氣來。最後我漸漸冷靜下來,靜靜的接受,靜靜的記住,靜靜的忘記,靜靜的恨妳。朋友問我還會考慮嗎?畢竟妳這麽多年來壹直很純粹,很執著。我說了不要再說了。如果有壹天,他回頭了,我壹直在等的那個執念的人也回頭了,我會笑得那麽多,哭得那麽肆意,笑得那麽燦爛,讓他明白,這個曾經想要保護的女孩,用了壹段時間等待壹個承諾,換來的卻是壹句對不起,我們不合適,也許我不值得壹個順口的回答。現在想想,妳可能真的是為了我。法國有個親戚。”
2010春節期間,袁迪寶姐姐的兒子無意中提到了袁迪寶年輕時和壹個俄羅斯女老師的戀情。這是他媳婦歐陽魯英第壹次聽說這件事。“我問爸爸,妳為什麽沒有再給她寫信?他說他80多歲了,不知道還在不在,之前寄的信都退回來了。我說,再試壹次。他也沒說寫不寫,就上樓睡覺了。”其實大家都看到了,袁迪寶的房間通宵亮著燈。
2065438年3月31日和2065 438年4月1日,袁迪寶寄出了兩封內容相同的試探性信件,寄給了不知道自己是否還活著的李丹妮。裏面有四句話:“親愛的丹妮,願上帝保佑妳健康長壽,願上帝保佑妳健康長壽,就是請給我來信。壹種莫名的悲傷,會壹直想念妳的元帝寶。”李丹妮這次收到了!
李丹妮發自內心地笑了:“在機場,我遠遠地看見他,手裏拿著55朵玫瑰。我心裏開始緊張,然後對自己說,繼續前進。他還走到我面前,我們壹言不發地擁抱在壹起……”
這是時隔55年後的再次牽手:1953年9月,李丹妮和袁迪寶相戀,當時正值壯年;1955年八月,老閻遠走高飛,隔海相望。2010年春天,袁迪寶從廈門接連寄來兩封內容相同的信,只有四句話,讓壹直單身的李丹妮從法國裏昂飛往愛人身邊,重續前緣。這份穿越歐亞大陸半個多世紀的深情,直到夕陽滿天,終於駛進了家的港灣。
愛是關註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