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組織的公關人員如果對組織的情況了解不多,就很難向公眾提供必要的信息,贏得公眾的信任和支持,也很難獲得公眾對組織的真實印象和建設性意見,更談不上有效地開展公關,樹立組織的良好形象。那麽,公關人員應該對組織了解些什麽呢?
壹般來說,要全面掌握機構的基本情況,包括機構的成立情況,以及過去、現在和未來的發展趨勢。具體來說,我們需要了解組織的結構,比如組織由哪些部分組成,它們之間的關系,各部門的主要工作和職責,各部門的人員構成及其人員結構等。了解組織的狀況,如組織的規模、生產經營狀況、管理狀況等。;
了解機構性質,是行政組織還是事業單位,還是國有企業、集體企業、中外合資企業、民營企業等。;了解組織的發展情況,如新產品的試制、研究計劃的實施、舊設備的更新等。了解組織的成就、主要問題和當前的工作重點。公關人員只有掌握了機構本身的信息,才能更有效地工作。
第二,收集組織形象信息
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將如何影響組織本身未來的發展變化和組織經營目標的實現。因此,公關人員必須註意收集有關組織形象的信息。收集組織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信息壹般包括五個方面:
1.組織的服務形象。應註意收集公眾對組織服務範圍和質量的意見。這包括組織售前、售中、售後的服務態度和服務水平;對客戶的責任感,在向客戶提供建議時的誠實感,等等。
2.組織員工的形象。應註意收集公眾對組織員工的評價,如對員工工作能力、道德修養、文化程度、服務態度等整體水平的評價。因為壹個組織的運作必須由員工來操作,他們的形象實際上是組織形象的壹面鏡子。因此,公眾對員工的評價是組織形象評價的壹個重要方面。
3.領導組織的形象。要註意收集公眾對組織領導的看法和意見,比如組織是否健全,運作是否靈活,人員是否有能力,領導班子結構是否科學,領導者的能力和創新意識是否強,非權力影響力和公信力是否高,工作效率如何,完善程度如何。
由於領導組織是組織的指揮中心,其狀況直接決定了組織的有效性。因此,公眾對它的評價往往在壹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對組織形象的評價態度。
4.組織的管理形象。要註意收集公眾對組織管理水平的評價,如決策是否符合社會實際,生產勞動組織是否得當,生產計劃是否科學完善,各生產環節節奏是否緊而又緊,用工是否得當,內部分工是否合理,任用方式是否科學,是否體現了任人唯賢、任人唯長、擇優錄用;
市場信息是否準確及時,對市場變化的反應是否靈敏。由於組織管理水平直接影響產品開發和銷售、服務質量和市場競爭力,這些信息反映了公眾對組織形象的基本態度。
5.組織的產品形象。產品是組織與消費者最重要的結合點,也是組織生存發展的根本動力。如果壹個組織的產品在市場上受到青睞,公眾對該組織的好感會相應增加,該組織會更順利地占領市場。所以公關人員壹定要註意收集組織的產品在公眾尤其是用戶心目中的形象和口碑。
壹般來說,公眾對產品的價格、性能、質量、用途等重大質變特別敏感,反應的好壞直接決定了產品的銷售和組織的生存。公眾對產品優劣的評價和改進建議的信息,是組織適應市場,在競爭中謀求發展的關鍵。這些都是公關人員必須高度關註的產品形象信息。
擴展數據:
企業組織結構的意義:
企業組織結構管理和組織再造意義非凡。“三個和尚沒水吃”的故事眾所周知,“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的故事也有傳言。其實這就是組織結構管理的效果。
壹個企業是否優秀,能否長命百歲,不在於領導者有多偉大,而在於企業的組織結構能否讓普通員工通過非凡的努力創造偉大的業績;否則,優秀的員工只會做出普通的成績。那麽,是什麽造成了這兩種完全不同的組合效果呢?
或者說,為什麽“整體可能大於其部分之和”或者反之亦然?根本原因是組織結構不同,要素組合方式不同,導致要素之間的協調性或協同性不同。
如果組織結構管理得好,可以形成整體力量的匯聚和放大效應。否則容易出現“散沙”,甚至造成力量相互抵消的“悸動”局面。或許正是基於這種效應,人們往往將“組織”視為與人、錢、物三大生產要素並重的“第四大要素”。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美國鋼鐵大王卡內基說:“拿走我所有的工廠、設備、市場和資金,但只要公司和組織裏的人還在,那麽四年後我還是鋼鐵大王。”由此,不難看出組織結構管理和組織工作的重要性。
近年來,對企業競爭優勢的關註開始集中在組織的內部結構和行為上。有研究機構提出,企業競爭力和競爭優勢的核心並不取決於擁有特定的組織資源或能力,這些資源或能力通常可能被其他公司模仿或購買。
伯特咨詢公司的研究還指出,競爭優勢來源於組織的內部運行機制,這種機制確保了企業管理的不同方面的協調,如其市場範圍、其技能、資源和程序。
企業可以看作是壹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其組成要素是相互依存的,所有要素在市場中都必須協調壹致。正是這些要素復雜而模糊的互補關系以及組織協調戰略目標的能力和執行程度,賦予了企業壹些難以完全模仿的特殊能力,形成了組織競爭優勢的來源。
百度百科-企業組織結構
百度百科-機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