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敏在壹個小鎮長大,現在是壹名小學校長。他從小學開始就壹直排名第壹,從未動搖過。肖敏的學習成績不僅讓他的父母非常滿意,也讓老師感到驚訝。
親戚朋友鄰居批評孩子的時候,他們的開場白壹定是:“妳看看肖敏......”漸漸地,肖敏在同齡孩子的耳中成了永遠的“別人家的孩子”。
小夥伴們對肖敏既羨慕又討厭!人們漸漸不喜歡和她玩了。
不受朋友歡迎的肖敏轉過頭,壹頭紮進了學習,成績越來越突出。鄉鎮很多年都不會有這麽壹個學生,老師都說壹定要好好培養。
肖敏的優秀讓他的父母看起來很聰明,他們決定為肖敏創造更好的學習條件。我母親辭去了鎮上小廠的工作,在家專心照顧肖敏的日常生活,順便照顧肖敏的妹妹。
小學畢業後,肖敏毫無懸念地考上了縣城最好的初中。為了照顧她,我媽沒讓她住校。把妹妹交給老人後,她在縣城租了房子陪著。在工作日,我集中精力為肖敏洗衣做飯,並在業余時間做壹些零工。
這家公司是六年。在此期間,肖敏過著捉襟見肘的生活。她從來不洗碗,不掃地,除了內褲和襪子,她從來不洗衣服。
媽媽總是說:“這些我來做,妳去學習吧。”
肖敏不負眾望,考上了壹所著名大學。
請單擊此處輸入圖片說明。
2
在大學裏,第壹次過集體生活的肖敏發現她根本無法融入她的同學。
她不懂時尚和流行。通常,她媽媽給她買所有的衣服。她不會化妝,從小用的護膚品都是壹大瓶乳液。
肖敏不懂人情世故。同學們壹起出去吃飯,大家都主動把自己那份錢讓給買單的同學。只有肖敏必須等待有人來推動他。室友生日那天請全宿舍吃飯。所有的學生都給過生日的女孩買了禮物,但只有肖敏吃了壹頓免費餐。
肖敏很笨,很快就被她的同學邊緣化了。大家都不想和她交朋友,她只好壹如既往的努力學習。
大三的時候,肖敏想考研,但是家裏不同意,因為他姐姐已經上高中了。雖然她的成績不如肖敏,但考上壹所普通大學應該不成問題。家裏的經濟負擔不起兩個大學生。媽媽希望肖敏能早點出來工作。
肖敏用他出色的成績單簽下了壹份好工作。他的父母非常滿意,肖敏非常高興。
然而,正式工作幾天後,肖敏並不高興。
她工作時壹點視力也沒有。領導布置的任務壹定要非常具體詳細,否則她會漏掉很多細節。如果領導沒有分配任務,她將不知道該做什麽。
好幾次之後,領導說的話就沒那麽好聽了:“為什麽要我說這個?”“這點小事都做不好?”
和肖敏在壹起的老同事也對她評價不高,說她工作缺乏主動性,不積極,與同事溝通協調能力差,不合群。
她在工作中感受不到快樂和成就感,對自己的評價也越來越低。
入職壹個多月的壹天,肖敏在茶室門口聽到同批新員工說她的閑話:“名校畢業的高材生就這麽多!”?曼迪轉身回到座位上,坐了壹下午。她辭職了,住在同壹個城市的姑姑家。
請單擊此處輸入圖片說明。
三
肖敏的父母委托我的阿姨幫她找工作、聯系和收集信息。但是她不喜歡推薦給肖敏的工作。
肖敏在她姑姑家住了兩個月。在這兩個月裏,她的叔叔和嬸嬸對肖敏不滿意。倒不是他們小氣,不關心後輩,而是肖敏的自理能力太差,還不如她上小學的表姐。
她每天晚上熬夜刷手機,直到第二天中午12點左右才起床。換下來的衣服和表哥壹樣放在臟衣服的箱子裏,我只洗內褲和襪子。
阿姨叫她晚上去露臺收衣服,她就只收衣服,不理會旁邊掛著的被子。阿姨讓她幫忙洗碗,她只洗碗,不知道怎麽洗鍋,更別說洗電飯鍋和清理竈臺了。
她連電飯鍋要放多少水都不知道,更別說幫著炒個菜做個湯了。
肖敏是壹個不喜歡運動的死宅。中秋節期間,我姑姑壹家出去旅遊了,但是肖敏沒有去。我阿姨做了很多菜放在冰箱裏,告訴她可以趁熱吃。
幾天後,姨媽回家,看到冰箱裏的食物完好無損。原來肖敏這些天從來沒有做飯或出去過。餓了就叫外賣。
阿姨和老公都是雙職工。沒有老人的幫助,平時照顧表妹已經很辛苦了。又多了壹個需要人照顧的“大孩子”,真讓人受不了。
姨媽決定和曼迪好好談談,問她想找什麽樣的工作,未來有什麽打算。肖敏說了很久還是說他想考研。問她學費怎麽交,她說:“我跟妳和我表姐借壹些,我會還妳的。妳不能丟下我壹個人,是嗎?”
我那黑線的阿姨給肖敏的父母打了電話。大哥大嫂的態度很明確:我堅決不支持考研,孩子成了書呆子。請不要支持她繼續讀書。
從那以後,我姑姑給肖敏介紹了兩份工作。第壹份工作肖敏堅持了三個多月,第二份工作只堅持了半個多月,她就辭職回了姑姑家。如今,肖敏仍在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地投簡歷,他的姑姑和姑父仍在努力找人幫忙。......
請單擊此處輸入圖片說明。
四
肖敏的姑姑給我講了這個故事。首先,她想發泄她的情緒。第二,她想提醒所有的父母:不要養育壹個沒有關愛的孩子。
仔細分析肖敏的經歷可以發現,肖敏實際上缺乏自信。
可能她年輕的時候因為學習成績優秀而充滿自信,但是進入大學後,大家對學習成績的關註度遠不如以前,老師和同學更看重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人際交往能力和社會實踐能力。肖敏在這些方面有所欠缺。
從壹個人人追捧的天才學生,到壹個不諳世事的同學眼中的“木頭人”,任何人都很難適應這種落差。在遭受重創後,肖敏逃離了這個令人失望甚至絕望的現實,回到了他最擅長的研究。
大學四年了,肖敏還是想躲在她蝸牛般的世界裏,所以她想考研。
如果妳想在某個領域繼續深造,或者為了拿到更高的文憑找到更好的工作,如果家庭經濟條件允許,考研也沒什麽不好。
然而,肖敏的情況不同。她家裏的經濟條件不允許她讀研。更重要的是,她考研只是為了逃避現實。讀完碩士甚至博士之後呢?她總是出來工作。
有人可能會說,畢業了可以當老師。當老師不就是壹份工作嗎?沒有復雜的人際關系?看看錢鐘書先生的《圍城》就知道了。
請單擊此處輸入圖片說明。
五
這麽優秀的孩子大學畢業連工作都找不到是誰的錯?
毫無疑問,最大的過錯在於肖敏的父母,他們壹路養育了肖敏。
肖敏有兩個最大的問題,壹個是自理能力差,另壹個是他不知道如何做人。
這兩種能力不是每個人天生就有的,長大後也不可能壹蹴而就。而是必須在成長的過程中培養和灌輸。
為了讓肖敏專心學習,肖敏的父母在生活上無微不至地照顧她,甚至迫不及待地為她做飯。這其實是在剝奪孩子提高自理能力的機會。
同樣,為了讓肖敏專心學習,她的父母鼓勵她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做題和復習上,沒有創造條件讓她與同齡人交流,這剝奪了她發展社交能力的機會。
壹個天天被抱在手裏的孩子,永遠學不會走路。在肖敏的整個成長過程中,除了課本知識,他在其他方面學得太少。
肖敏甚至不在她姑姑家洗自己的衣服,因為她媽媽以前給她洗衣服。在她看來,別人來洗是理所當然的。
肖敏不知道如何為同學的生日送禮物,可能是因為她從未參與過這種人際關系。她不是舍不得花錢,而是沒想到要送禮。
不知道怎麽洗碗,就不能順便洗鍋。妳不愛動腦,工作缺乏主動性。是因為在成長的過程中,妳媽媽為她安排和規劃了壹切,所以妳不需要自己去擔心和思考。肖敏習慣於做任何事情。
如果肖敏能壹直像學生時代壹樣生活在簡單的環境中,如果她的父母能壹直保護她,那麽他們的做法就沒有錯。
如果不能,就在孩子還小的時候起來,讓他去體驗,去摔跤。
比起學習成績,孩子的生活能力、眼界、性格、脾氣、教養等等很多方面更重要。
但是太多的家長急功近利,最終導致了對結局的追求。
希望學霸肖敏的故事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請單擊此處輸入圖片說明。
我想用這篇文章來鼓勵我所有的父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