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閾值:指細胞膜達到閾值電位的刺激強度和時間的總和。
2.閾值刺激:能改變組織和細胞的最小刺激稱為閾值刺激。
3.內環境:生理學上,多細胞動物體細胞周圍的液體,即細胞外液,稱為內環境。4.內環境穩態:指內環境的物理化學性質,如溫度、酸堿度、滲透壓以及各種液體成分的相對恒定性。
狀態。
5.神經調節:是通過反射影響生理功能的調節方式,是人體最重要的生理功能之壹。
這種調整方式。
6.體液調節:指體內某些特殊化學物質通過體液途徑影響生理功能的壹種方式。7.自我調節:指組織細胞獨立於神經或體液因素對環境刺激的適應性。
反應。
8.反射:指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參與下,機體對內外環境的有規律的反應。9.無條件反射:指天生的、數量有限的、形式固定的、水平較低的反射活動。10.條件反射:指通過後天學習和訓練形成的反射,數量不限,是壹種高級反射活動。11.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信息反過來影響控制部分的活動。
12.正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促進受控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
與其原始活動方向壹致的變化稱為正反饋。
13.負反饋:受控部分發出的反饋信息調整受控部分的活動,最終使受控部分的活動朝著。
向與最初活動相反的方向變化。這就是所謂的負反饋。
(2)細胞的基本功能
1.跨膜電位:當膜上的離子通道打開,帶電荷的離子流過膜時,膜的兩側就形成了電。
位,稱為跨膜電位。
2.靜息電位:在靜止狀態下,質膜兩側存在壹個外部正、內部負電位差,稱為靜息電位。3.動作電位:在靜息電位的基礎上,給予細胞適當的刺激,可以觸發細胞產生可傳導的膜電位。
這種波動稱為動作電位。
4.閾電位:動作電位產生時,最小膜電位是使膜去極化,稱為閾電位。5.局部電位:由去極化電張力電位疊加和少數離子通道開放引起的活躍反應形成。6.終板電位:在神經肌肉接頭處,終板膜上鈉離子的內流大於鉀離子的內流,因為ACH與受體結合。
離子外流形成的去極化電位。
7.局部電流:由於電位差的存在,動作電位產生的電流被分成相鄰的部分,稱為局部電。
流動。
8.極化:壹般在靜止電位存在的情況下,細胞膜電位外正內負的狀態稱為極化。9.去極化:靜息電位降低的過程稱為去極化。
10.反極化:如果去極化到零電位後膜電位進壹步變為正,則稱為反極化。11.復極:質膜去極化後恢復靜息電位方向的過程稱為復極。
12.超極化:靜息電位增加的過程或狀態稱為超極化。
13.興奮-收縮耦合:連接肌細胞電興奮和機械收縮的中間機制。14.等長收縮:收縮時,肌肉只有張力增加,長度不變。
15.等張收縮:收縮時,肌肉只是縮短,張力不變。
16.單次收縮:當骨骼肌復制壹個短刺激時,可以發生動作電位,隨後是收縮和放松。
張把這種形式的收縮叫做單純收縮。
17.不完全強直收縮:如果刺激頻率低,最後壹次收縮落在前壹次收縮的舒張期,這
這個過程叫做不完全強直收縮。
18.完全強直收縮:刺激頻率高的話,最後壹次收縮落在前壹次收縮的收縮期,過高。
第1/4頁
這個過程叫做完全緊張性收縮。
19.設定點:指自動控制系統設定的壹個工作點,使被控部分的活動只能在這個設定點工作。
在附近做壹個小小的改變。
(3)血液
1.血細胞比容:血液中血細胞的體積百分比稱為血細胞比容。
2.血液凝固:指血液由流動的固態變為不流動的液態的過程,其本質在血漿中。
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變成不溶性纖維蛋白的過程。
(4)血液循環
1.心動周期:心臟的壹次收縮和舒張構成壹個機械活動周期,稱為心動周期。2.每搏輸出量:壹次心跳從壹個心室排出的血液量,稱為每搏輸出量,簡稱每搏量。3.射血分數:射血容積占心室舒張末期容積的百分比稱為射血分數。
4.心輸出量:每分鐘從壹個心室排出的血液量,稱為每分鐘輸出量。簡稱心輸出量。5.工作細胞:常見的心肌細胞(心房肌和心室肌)具有穩定的靜息電位,主要進行收縮工作。
有能力的,叫工作細胞。
6.自主細胞:特殊的心肌細胞(竇房結細胞和浦肯野細胞)在心臟中形成特殊的傳遞系統,這是可以的。
大多數細胞沒有穩定的靜息電位,能自動產生節律性興奮,稱為自主細胞。7.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根據心肌細胞動作電位去極化相的快慢及其不同的發生器。
心肌細胞可分為快反應細胞和慢反應細胞。前者包括心房肌細胞、心室肌細胞和
浦肯野細胞;後者包括竇房結細胞和房室結細胞。
8.間歇性收縮:在心室肌的有效不應期之後,在下壹次竇房結興奮到來之前,對心室進行外部穿刺。
興奮時,它能提前產生壹種收縮,這種收縮叫周期收縮。
9.代償間期:收縮壹段時間後,有壹個比較大的心室舒張期,稱為代償間期10。血流量:單位時間內通過血管某壹截面的血液量稱為血流量,也叫容積速度。11.中心靜脈壓:右心房和胸腔大靜脈的血壓通常稱為中心靜脈壓。12.微循環:指小動脈和小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
13.有效超壓:促進液體過濾的力與重吸收的力之差,稱為有效過濾壓力。
(5)呼吸生理學
1.外部呼吸:肺毛細血管血液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
2.內部呼吸:組織毛細血管血液和組織細胞之間的氣體交換過程。
3.肺牽張反射:即肺擴張或肺萎陷引起的吸氣抑制或吸氣興奮反射。4.呼吸中樞:在中樞神經系統中,產生和調節呼吸運動的神經元群稱為呼吸中樞。5.氧容量:在1000ml血液中,Hb能結合O的最大量稱為Hb氧容量,即血液氧容量。2
6.氧含量:1000ml血液中,實際與Hb結合的O的量稱為Hb氧含量,即血液氧含量。2
7.血氧飽和度:Hb氧含量和氧容量的百分比就是Hb氧飽和度,即血液飽和度。8.氧解離曲線:是顯示血液PO與Hb氧飽和度關系的曲線。2
9.比順應性:單位肺容積的順應性。
10.V/O比:指每分鐘肺泡通氣量(V)與每分鐘肺血流量(Q)的比值。11.p50:Hb的氧飽和度達到50%時的氧分壓。
(6)消化吸收
1.基礎關節率:消化道平滑肌在靜息電位基礎上產生的節律性慢去極化電位。2.粘液-碳酸氫鹽屏障:由胃粘液和碳酸氫鹽組成的對抗胃粘膜損傷的屏障* * * * 3。胃黏膜屏障:由胃上皮細胞頂膜與相鄰細胞緊密連接組成,對胃黏膜有害。
保護屏障。
4.胃排空:指食糜從胃排入十二指腸的過程。
2/4頁
5.分段運動:主要由腸壁環形肌構成的有節奏的收縮和放松運動。
6.接受性放松:吞咽食物時,食物刺激咽部和食道中的感受器,反射性地引起胃體和胃底。
肌肉的松弛。
7.細胞間通路:腸腔內的物質從腸上皮細胞的頂膜進入細胞,再從基底膜進入細胞。
細胞間的過程。
8.主動轉運:物質逆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消耗能量。9.被動轉運:物質沿濃度梯度和電位梯度的跨膜轉運本身不需要消耗能量。
(7)能量代謝和體溫
1.食物的氧熱價:壹種食物氧化時消耗1L O產生的熱量稱為這種食物的氧熱價。2
2.呼吸商:人體在壹定時間內呼出的CO量與吸入的O量之比是22。
3.基礎代謝:指基本狀態(人體是清醒的,非常安靜,不受肌肉活動、精神壓力和食物的影響。
物質狀態和環境溫度)。
4.基礎代謝率:指基礎狀態下單位時間內的能量代謝。
(八)尿液的產生和排泄
1.腎小球濾過率:單位時間內雙腎產生的超濾液量。正常人是125ml/min。2.濾過分數:正常成人腎小球濾過率與腎血漿流量之比為19%。3.有效過濾壓力:指促進超濾的動力與超濾阻力之差。它的壓力水平取決於三種。
力的大小,即球有效濾過壓的比率=(腎小球毛細血管靜脈壓+囊液膠體滲透壓)-(血液
血漿膠體滲透壓+腎包膜壓)。
4.腎血漿流量:腎血漿流量對腎小球濾過率的影響不是通過改變有效濾過壓,而是通過改變濾過。
越過平衡點。腎血漿出血可以通過腎小球濾過率和紅細胞體積來計算。
5.腎葡萄糖閾值:當血糖濃度達到180mg/100ml(血液)時,部分腎小管已吸收葡萄糖。
極限,尿液中開始出現葡萄糖,葡萄糖濃度稱為腎葡萄糖閾值。
6.球管平衡:近端小管對溶液(尤其是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隨著腎小球濾過率的變化而變化。
也就是說,當腎小球濾過率增加時,近端小管對鈉離子和水的重吸收也增加,反之亦然。
大象被稱為球管平衡。
7.水利尿:飲用大量清水後,晶體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釋放減少,腎小管與水相反。
由於重吸收減少引起的尿量增加的現象。
8.滲透性利尿:隨著腎小管液中溶質濃度增加,滲透壓升高,阻礙腎小管對水的重吸收。
導致尿量增加。
9.清除率:血漿中所含的壹種物質在1min內,有多少毫升能被雙腎完全清除。這條被子
完全消除物質的血漿毫升數稱為該物質的清除率。
10.尿瀦留:如果支配膀胱的傳出神經(盆神經)或骶髓受損,就不能發生排尿反射。
囊腫變得疏松擴張,大量尿液滯留在膀胱內,導致尿瀦留。
11.尿失禁:如果脊髓上段受損,骶部排尿中樞的活動不能受上部中樞控制,雖然脊髓有放電。
尿反射的反射弧是完整的,此時可能出現尿失禁。
(9)神經生理學
1.突觸:神經元的末端與其他神經元進行功能性接觸的地方。
2.EPSP:突觸後膜在某種神經遞質作用下的局部去極化電位變化稱為興奮性突觸後電位。
3.神經遞質:指神經元合成並由突觸前終末釋放的信息傳遞物質,能特異性作用於突觸後膜受體,產生突觸後電位。
4.條件反射:由神經元合成,作用於特定受體,但不直接在神經元之間傳遞信息,而是增強或減弱遞質的信息傳遞功能的物質。
3/4頁
5.受體懸掛:當神經遞質釋放不足時,受體數量會逐漸增多,親和力逐漸增強,稱為受體上調。
6.M樣效應:M受體激活可產生壹系列自主神經效應,包括抑制心臟活動,收縮支氣管和胃腸平滑肌、膀胱逼尿肌和虹膜環肌,消化腺和汗腺分泌增加,骨骼肌血管舒張。這些效應統稱為毒蕈堿效應,簡稱類M效應。
7.突觸前抑制:突觸前膜通過軸突-軸突突觸釋放的遞質減少而引起的突觸傳遞抑制稱為突觸前抑制,其本質是壹種去極化抑制。
8.突觸後抑制:抑制性中間神經元興奮並釋放抑制性遞質,使與中間神經元形成突觸聯系的突觸後膜產生IPSP,從而使突觸後抑制性神經元表現出抑制作用。這種抑制過程被稱為突觸後抑制。
9.丘腦投射:丘腦核和大腦皮層纖維之間的聯系。
10.特異性投射系統:丘腦特異性感覺替代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特異性系統。
11.非特異性系統:丘腦的非特異性投射核及其投射到大腦皮層的神經通路稱為非特異性投射系統。
12.上行興奮系統:當感覺傳導通路經過腦幹網狀結構時,將外側分支多次送回神經元,通過多突觸連接形成上行系統。丘腦轉位後,上行沖動彌散投射到大腦皮層的廣大區域,使大腦皮層處於興奮狀態維持覺醒。
13.疼痛:由有害刺激引起的不愉快感覺,常伴有情緒和防衛反應。14.牽涉痛:某些內臟疾病常引起遠處體表疼痛或痛覺過敏,稱為牽涉痛。
15.脊髓休克:指人和動物脊髓從高位中樞切斷後,反射活動能力暫時喪失,進入無反應狀態的現象。
16.牽拉反射:指骨骼肌受外力牽拉時,引起同側被牽拉肌肉收縮的反射活動。拉伸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肌肉緊張。
17.去腦強直:在動物的上、下丘之間切斷腦幹後,動物出現超重力肌(伸肌),表現為四肢僵硬,如柱、頭、尾擡高,脊柱僵硬。這種現象被稱為去大腦強直。
(10)內分泌
1.激素的允許效應:激素之間還有壹種特殊的關系,即壹種激素對特定的器官、組織或細胞有直接作用,但它的存在是另壹種激素發揮其生物學效應的必要基礎,這種關系稱為允許效應。2.下丘腦調節肽:下丘腦垂體刺激區肽能神經元分泌的能調節垂體活動的肽,統稱為下丘腦調節肽。
3.神經分泌:神經內分泌細胞釋放激素進入血液循環發揮作用。
4.遠距離分泌:激素分泌到血液中後,通過血液循環輸送到遠處的靶組織發揮作用。5.應激反應:當機體受到來自內外環境、社會和心理因素的壹定程度的傷害性刺激時,不僅引起與刺激直接相關的特異性變化,而且引起壹系列與刺激不直接相關的非特異性適應反應。這種非特異性反應稱為應激反應。
6.應急反應:在緊急情況下,交感-腎上腺髓質系統的適應性反應稱為應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