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誰知道江西省萬年縣的來歷?

誰知道江西省萬年縣的來歷?

被稱為“魚米之鄉”的萬年縣,位於江西省東北部,鄱陽湖東南岸,樂安河下遊。隸屬上饒市,東臨益陽,西接余幹,南接余江縣,北接鄱陽、樂平。

面積1140.76平方公裏,總人口37.9萬,屬亞熱帶季風區。其地貌特點是“六山壹水兩田”,其中農業人口28.5萬。

自明代鄭德七年(1512)建縣,至農歷2012年,已有500年歷史。

翻開舊禦歷,從仙人洞、鬥環遺跡追溯萬年發展史。早在舊石器時代晚期,就有古人在這片土地上捕魚、狩獵、種植水稻,開始了氏族公社的生活。商周時期有原始部落和農業村落。

據《尚書·夏樹·愚公》記載,大禹治水時,古代中國人把全國分為九個地區,包括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涼州、永州、禹州。

其中揚州,起於淮河、黃海,涉及江蘇、安徽、江西及其以南;這樣,萬年之地自然屬於當時的揚州。

春秋時期(公元前770-476年),萬年原屬楚國,吳和呂十壹年攻克楚國,屬吳管轄。到了第三年(公元前473年),越滅吳,越與其地合並,屬越國。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周憲王四十六年(公元前323年),征伐越國,並吞故裏吳,故萬年地區屬楚。由於疆域的擴張和對古史的遺忘,人們很難理解河圖寄九州這壹理論,它實際上保存了歷史真相。

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於二十六年統壹中國。秦朝便於加強中央集權,推行郡縣制。全國分三十六郡後,增加到四十余郡,淮南設九江郡,管轄範圍達江西。

春秋時期,九江屬吳之西,楚之東,故稱“吳之首,楚之尾”。

其中,秦漢時期,樊沂為範縣(十道治),於凡為析(府治),範縣為東南,韓愈為東。後來,西漢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在九江縣建立九江王國。漢高祖四年,九江國改為淮南國(古稱揚州),英布(因秦律又稱黥布)被封。

秦末漢初名將,先有項羽,後有劉邦,與韓信、彭越並稱漢三年名將。

他的妃子墓至今仍保存在現代的青雲樂華村,為淮南王,轄九江等五縣。

張羽縣位於楚漢時期。公元前202年,九江設在淮南,十壹年,淮南設在張羽縣。漢高祖劉邦命尹瑩侯關穎駐守南昌(漢代稱冠城、張羽,隋唐稱洪州,宋代稱龍興,明代稱南昌,意為南疆繁華),管轄鄱陽、韓愈等地。18.西漢後期,在十三刺史部中隸屬於揚州刺史部。

這片土地歷經萬年,先後屬於揚州、九江郡、淮南王國、張羽郡和揚州刺史部的版圖。

漢獻帝建安四年199,三國鼎立,郡屬吳,境內有郡,吳、晉、隋為鄱陽、余幹郡。

東漢興平元年(公元194年),孫策分封張羽郡、廬陵郡(今吉安市),余幹郡壹萬年不變。

總之,自東漢建安年間起,張羽郡就壹直設在上饒縣(今上饒市)境內。

上饒縣有1700多年的歷史。漢末孫全禮的張羽縣設鄱陽縣等三縣,唐以後為鄱陽縣、余幹縣(萬春鄉)、樂平縣、貴溪縣四縣。

明朝統治者被農民起義的死灰復燃嚇壞了,於鄭德七年(公元1512年)在四縣交界地區設縣,定名為“萬年”,在余幹縣境內,與余幹縣萬年、鄭新鄉、萬春鄉接壤。

也就是說,從漢朝到清朝,建萬年縣都是江西省饒州政府管轄的。

清朝定名江西省,省以下明朝建省,饒州府領萬年等七縣,轉饒九路(《清史稿》)。民國元年(1912)廢省,四路,萬年屬潯陽路,1914六月。

民國15年(1926),廢棄道路直接歸省,壹萬年仍屬江西省管轄。民國二十壹年(1932),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次“圍剿”期間,* * *將江西劃分為十三個行政區,設立行政督察署,將萬年縣劃歸第四行政區。24年(1935),全省分為九個行政區,萬年縣為第六個行政區。1949年4月28日萬年解放後,萬年歸浮梁地區管轄。1952年9月,浮梁署撤銷,並入上饒地區,設立上饒行政督察署,轄萬年等十四縣。該縣最初設在程響鎮。10月9日,1959,省人民委員會批準該縣遷至陳穎鎮。

從這段沿革歷史來看,萬年縣先後隸屬於張羽縣、廬陵縣、鄱陽縣、饒州府、潯陽路、第四行政區、第六行政區、浮梁區、上饒區。

壹個又壹個的插曲,比如公元226年三國吳主孫權建立鄱陽縣後,鄱陽縣和饒州王朝多次更改地名,但無論如何,鄱陽縣管轄的面積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減少,從最大的鄱陽縣減少到清朝和民國的七縣,鄱陽縣、余幹縣、萬年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都昌縣。

這就是萬年歸鄱陽縣的原因。

比如萬年縣就屬於贛東北的鄱陽區。

同年8月改為樂平地區,隸屬浮梁地區,1952年2月改為上饒地區。

貞觀元年(公元627年),天下分十路,饒州、上饒屬江南路。

開元二十壹年(公元733年),江南路分為東西兩路(《新唐書》),饒州、上饒屬江南西路。

從歷史發展來看,先有饒州,後有上饒!所謂的破、豫、萬分離,雖然上饒的行政設置幾經變更,用了校長、五洲、廣信公館,但從未分離過。

新中國成立後改為上饒地區,只是在浮梁地區改為上饒地區後,那麽上饒市現在隸屬於它壹萬年。

事實上,從周到漢的建制上,萬年都在余幹的管轄之下。

如公元626年(唐武德九年),余幹將程瀟鄉分析為程瀟、萬春、萬年、鄭新鄉等。

從余幹歸屬淮南國到2200年的輔助數據,也可以間接見證萬年歷。

古玉幹萬年鄉自秦始皇郡立天下以來,壹直是吳越楚地。雖數次由鄱陽縣改為饒州,但饒州改為鄱陽縣,最後改為饒州府(後改為鄱陽縣)。比如清末轄鄱陽、萬年(後遷至陳穎,程響鎮改為城關鎮)* *。

如果進壹步詳細解讀萬年的由來,壹方面,萬年是萬年河的上遊(即現代青雲五星橋壹帶,古代稱朱屯河陳方渡口,是萬年水陸交通的要道),其源頭在貴溪,下遊在余幹。

相傳南宋末年禮部尚書、國史同道李為余幹村人,今萬年青雲鎮石橋村(原名,因李九族被毀,風水另說)為大武人。當時余幹、鄱陽、樂平、余江四縣分別歸慶雲(庫田畈)、子步、石獅管轄。另壹方面,根本原因是明朝第十代正德皇帝朱厚照(1506-1521)在位16年間,是壹位少有的不道德、性情古怪的君主。

在今天萬年縣青雲鎮東五六裏的姚遠村,有壹批以王好巴、王成二為首的農民起義軍,活躍在余幹、鄱陽、樂平、安仁壹帶。

很快就聚集了壹萬多人,引起了突然的洶湧,震驚了朝野。

在法院看來,就像壹幫土匪在當地作惡,獨霸壹方,治安形勢嚴峻。

朝廷為了平息亂局,派重兵鎮壓,經過幾年的浴血奮戰才得以平定。

時至今日,在搖搖欲墜的姚祠堂周圍,沒有留下任何歷史遺跡的痕跡,甚至連故居或墓地的印記都沒有。然而,住在附近的村民們仍然津津樂道於這個近乎神話般的殘缺傳聞,講述著1508的故事。

明朝鄭德三年至公元1512年鄭德八年,右欽差大臣陳進平定王好巴起義後,朝廷為了更好地安撫民心,加強中央集權,開始在治安混亂的地區即萬年、東鄉臨時設置縣衙。明朝又將余幹分為萬年鄉、鄭新鄉、萬春鄉,以及樂平、鄱陽。次年,即明朝鄭德八年(公元1513年),割余幹以南、臨川以東東鄉縣二十五鄉,屬聯史。

這壹史料在鄱陽縣蘆田鄉孤山村《聶氏族譜》記載的《紀姚遠洞的故事》壹文中已有詳細記載。

分別以東鄉和萬年命名的時間和原因。

文章已經給出了明確的答案:“在鄭德的第七年.....主旨是建立新城,以為治之,割東鄉,臨川,郡治其名。

“在鄭德的第八年.....設縣要取個好名字。今為民安,可期於有為之年。我們在這裏可以看到這樣的情況:從閩桂,綿延數千裏的龍脈,樹木環繞,猴嶺和鶴嶺相互支撐。至怪壁,逆流而上,而過天峽則順流而下,峰巒挺拔。這不是壹個完美的匹配。”八月八日(鄭德八年),真武陵建縣堂,鄭德九年...因為新城破了,之前設立的縣府在焦山。不走,可以聚風水,和吳公等督軍壹起開荒,重建官邸。"

追溯歷史,充滿了血性。

明朝鄭德年間,饒州劃歸鄱陽、余幹、樂平、浮梁、安仁、德興六縣。萬年鄉屬余幹管轄,1959年遷至陳穎鎮作為縣城所在地(比如現代60路就是紀念那個時期建縣的標誌)。

數百年的變遷,為分析余幹、鄱陽、益陽、樂平、貴溪、安仁的邊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後來鴨梨縣建立時,地理位置接近萬年峰殘存礦脈,於是鄱陽、樂平、貴溪等地從中受益,並以余幹縣萬春鄉、萬年峰太陽治縣而得名。

北面有壹座山峰,東面桃源洞的水從縣城西南穿過,歷時千年,故稱“萬年”。

毋庸置疑,憑借其獨特的丘陵地帶地理位置,以及貢米、生豬、珍珠、雷竹、果蔬等資源優勢,自然在我們的視野中脫穎而出。每每回想往事,萬年縣在東北河西鎮、北石街設置第二巡檢司,始於五代以後的唐。

宋朝時,都城東西兩個巡察,都城四門各壹個巡察。此外,還有沿邊境、沿江和沿海的巡檢司,負責訓練裝甲兵和巡察郡縣和城市。之後被當地縣長控制。明清時,各鎮、市、關都設巡檢司,歸縣令管轄,各類行政區不提。

至於後來被稱為“姚希”壹萬年的說法,是因為縣城位於姚遠西部而得名。

當然,從萬年縣的行政區劃,也可以窺見其歷史淵源的變遷。

除揚州外,吳越楚地,萬年之地自秦起實行郡縣制,在淮南設九江郡,轄區直抵江西,萬年之地艾屬九江郡。

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秦滅,九江郡改淮南州,遷布為淮南王,艾屬淮南。

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秦郡太大,增加郡治。江西建郡,艾屬郡萬年。是西漢元豐五年(前106)漢武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而設立的。其長官稱之為揚州刺史,屬於漢代第十三刺史。因為淮南古稱揚州,後來擴大到了長江以南,覆蓋了江西等七省的部分地區。直到隋朝統壹全國,行政區劃才有了很大的變化。

開帝九年(公元589年),文帝下令兼並省、郡、縣;唐朝在繼承隋制的同時又有了新的發展。

唐初中國有十路,江西屬於江南路。

之後分為十五路,江西分為東西兩路。江南西路簡稱江西(從公元733年唐玄宗設立江南西路算起),轄八州三十七縣。比如上饒就屬於江南西路。

宋代(公元960-1279),江西各郡分別歸江南東路和江南西路管轄,郡的設置基本穩定。

元代實行行省制,江西被稱為“江西書省”,下屬“陸”。到了明朝(公元1368 -1644),廢除了書省,先改為“江西杜威”,後改為“指揮司”。

洪武九年(1376)改稱“吏部尚書”,改行府,如饒州府。

清朝(公元1644-1911)繼承了明朝的建制,後改政治部為行省;比如江西省。

中華民國建立(公元1911)後廢棄;民國3年(公元1914年),江西省設置萬年潯陽路等四路巡撫使。

15年(公元1926年),國民革命軍收復江西,棄道,省直管壹萬年。

21年(公元1932年),江西曾被劃分為區縣黨政軍委員會,隸屬於它壹萬年。

不久,該省被定為13個行政區,有壹個行政長官,它屬於第四和第六行政區壹萬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萬年萬年縣人民共和國成立,屬上饒地區。

1955年3月,縣人民委員會更名為縣人民委員會。

1968年6月,縣革委會成立。

公元1981年三月,郡人成立。

此外,我們聽到並見證了萬年縣地名的變遷,從國人的集體潛意識來看,全國還有其他省市有與萬年縣相同的地名。

比如東魏的萬年縣,就在現在北京昌平區的西南。

《隋書地理》為萬年縣;《舒威地誌》寫於萬延縣。

建立於東魏,屬東延州長平郡,隋開帝三年(583年)並入長平郡。

再比如唐代的萬年縣,也就是現在的陜西省Xi市。

北周二年(558年),長安、巴城、陜北三縣被壹分為二,置於萬年郡,屬漢京畿行政區荊,為三助之壹,即自漢景帝二年(公元前155年)起。梁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改為荊趙胤、左鳳儀、右扶風,在陜西Xi安、華陰縣之間,轄萬年等十二郡,後稱京都。地址在長安縣城東南,東西與長安縣城壹分為二。

此後,隋朝將萬年縣改稱大興縣,唐開元元年(713),萬年縣屬京兆府,後改稱鹹寧縣、樊川縣等。唐玄宗將長安所在的永州改為京兆府,京兆府的首長為京兆尹,統領萬年等22郡。

宋金改稱鹹寧郡後,與長安郡並存。宋元明至清末,鹹寧縣於1 9 1 4年3月被廢,並入長安縣,結束了Xi安市兩縣分治的漫長歷史。

總之,萬年縣的足跡在文史上並沒有完整的記載。只能從零碎的文字記載中聽壹萬年前的風聲,仔細分辨江西省和那萬年縣的組織沿革和意識形態的邏輯推論。目的是讓萬年人更清楚地知道,自明代建縣以來,分屬於揚州版圖,九江縣,淮南州,張羽縣,揚州刺史部,廬陵縣,鄱陽縣,饒州府,潯陽路,第四行政區,第六行政區,樂平區,浮梁區,饒州府,上饒區。隨著科技手段的發展,需要有識之士的補充和完善,才能更好更漂亮地編撰出具有萬年歷史的本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