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blog _ 454 a 226 e 010009 ko . html
[14]面臨叛逆和自我的壹代(1)
作者:郭旭東單位:北京新聯百合交流文化中心
打開博客,看到壹個朋友的長評論。我打算替這位朋友回復。我們壹起來討論第壹個問題。
問:“叛逆和以自我為中心的孩子是如何被教育的?壹,是不是被慣壞了?什麽是撒嬌?是孩子想要付出的嗎?壹味縱容孩子?讓孩子的習慣不受約束地發展?如果是這樣,那就叫‘寵壞孩子’。”
關於嬌生慣養的問題,我的電腦裏儲存了《關於嬌生慣養養成的壞習慣》這篇文章。現在拿出來供大家參考。
論溺愛養成的壞習慣
信息咨詢:被寵壞的孩子養成了很多壞習慣,對他的傷害很大。應該如何避免它們?
回復如下:以下內容僅供參考。
嬌生慣養的孩子確實養成了很多壞習慣,比如:愛休閑討厭勞動,缺乏主動勞動的意識,甚至看不起勞動,不知道勞動的艱辛,也不會同情別人;心比天高,但不是基於現實。不清楚要壹點壹滴的提高修養和能力,紮實起步;強烈的虛榮心,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顛倒,容易和別人做不好的比較。面對世界的誘惑,很容易上鉤;生活習慣不好,素質差,意誌力弱;人總是以自己的需求和利益為出發點,從不考慮別人,只關註自己的利益,從不考慮別人的利益等等。很少關心他人,與他人疏遠,無法和諧相處;以“自我”為中心,不懂得做人,不懂得禮貌,不懂得謙虛,等等。如果這些壞習慣不改,會嚴重影響他成年後的生活。
所以,為了避免被寵壞,我們不妨這樣做:
1,註意養孩子也包括教育孩子,不僅僅是愛孩子。在給孩子提供必要的物質條件的同時,也要培養許多優良傳統,比如艱苦樸素,強化勞動觀念,克服懶惰、依賴、懶惰等不良習慣。我們也應該告訴他們什麽是真善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另外,也要註意教他們懂禮貌,學會謙虛,懂得體諒別人,站在別人的角度思考問題,而不是冷漠自私。
《智慧論十五》:“諸賊之中,無懈怠之賊。”懶惰和懈怠是人類最大的敵人之壹。優越的物質生活容易使人消極、頹廢、貪婪,培養勤勞樸實的性格是克服自我中心的關鍵。
2.避免庸俗教育,提倡必要的“挫折教育”。
網上有個故事,壹個小學生吃飯的時候故意放下筷子,他父母讓他吃。他只想讓他的父母為此付出代價,所以他別無選擇,只能這樣做。這是因為父母平時被慣壞了,最後吞下了庸俗教育的苦果。
除了不要溺愛孩子,避免讓爺爺奶奶等長輩全部或大部分時間照顧孩子。孩子們應該有時間和父母住在壹起。因為長輩往往會寵壞孩子。
另外,當孩子為了滿足自己的小利益或者發泄對父母的不滿而任性、貪玩甚至威脅家人搬出去、離家出走的時候,家人應該能夠制止他們的壞習慣,而不是因為溺愛而對他們妥協,應該對他們進行必要的“挫折教育”。這樣可以讓他們在挫折中鍛煉意誌,提高自制力,克服固執、任性、自負、輕浮、女性化,學會理性看待客觀事物。
父母壹定不能容忍孩子的缺點,否則將來會是不好的結果。《三國誌·諸葛亮傳》:“勿施小惡,勿施小善。”大意是,只要是“惡”,連小惡都不做;只要是好的,哪怕是小的也要做。孔子雲說:“見善不如見惡。”子曰:“見善如追不上的熱切追求,見惡如用手試開水。”所以我們在教育孩子的時候,要及時發現孩子的缺點,而不是壹味的縱容。
當然,父母首先要做老師,不然怎麽教育孩子?
要重視孩子學做人的道理,不要以為學技能文化就比學做人好。明確壹點,學之前壹定要學會做人,因為文化是用來做人的。
3.鼓勵孩子與外界交流,給孩子提供更多接觸外界、參與集體活動和生活的機會。與人交往要學會團結、包容、隱忍。教他們學會“換位思考”,克服以“自我”為中心的狹隘自私的思想。
總之,教育孩子不僅僅是單純的養身,更是養心,即學習做人的內容就在其中,養心這壹方面不可偏廢。北京,2007年6月6日
2007-06-23 09:53:33
火炬隊。偉大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