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警惕心理咨詢中的“假康復”現象

警惕心理咨詢中的“假康復”現象

警惕心理咨詢中的“假康復”現象

妳的心理疾病真的治好了嗎?妳確定嗎?還是妳只是覺得沒關系?警惕心理咨詢?假恢復?我把這個現象帶給妳,希望對妳有幫助。

壹、什麽是“假回收”現象

真正的恢復是經過長期的成長過程,修復內傷,在現實中不斷磨煉(紅塵煉心)後的壹種穩定狀態。內在的人格重建後,自然的韻味和味道都是香的,不用過多的言語就很自然。

“假復原”是指在心理咨詢的過程中,往往經過壹次或幾次的咨詢,有時經過長時間的咨詢,已經無法走下去,出現內在抗拒時,有時出現嚴重的“積極共情”時。

這種現象壹般以來訪者癥狀的突然消失和改善為標誌。來訪者沒有修復內傷和潛意識能量,在言語和行為上呈現出“我沒事”的假象,“好像突然變了壹個人”。比如原來痛苦糾結的狀態突然消失了,變得很懂事,很樂觀,很積極。比如,他們壹下子就熟悉了人際關系的處理。這種現象更多的表現在咨詢師面前,有時是在現實生活中。

“太感謝妳了。妳真是個心靈大師。妳壹次會診就把我治好了!”

“妳獨特的見解和觀點給了我很大的啟發,我馬上就恢復了。”

“遇見妳我真幸運。我現在好多了。大家都說我沒事。”

“經過幾次咨詢,我現在沒有任何問題。總的來說我覺得很開心,很有活力,但是……”

咨詢中偽回收的現象非常普遍。如果妳警惕性不高,咨詢師無法洞察,很容易出問題。

第二,分析虛假回收現象的潛在原因

假復原現象不是壹個單獨的問題,而是壹個關系和共情的問題,來訪者和心理咨詢師都在其中扮演了相應的角色。

1.來訪者滿足了咨詢師的潛在期望。

壹般快速、短期治療的咨詢取向比較容易出現。來訪者敏銳地察覺到咨詢師對咨詢效果的期待,滿足了咨詢師潛意識中“希望來訪者快點好起來”的內心需求,以證明咨詢師是非常強大有效的。這種方法很好,知道自己的問題沒有解決,假裝配合心理咨詢師的治療方案,表現出自己應有的輔導效果,用假恢復的方式呈現給心理咨詢師。

2.來訪者不能離開咨詢師,而是通過假恢復離開。

咨詢師的能力不足以處理來訪者的問題,這與自身成長的深度和層次有關。特別是沒有學習過精神分析的咨詢師,沒有得到足夠的自我成長和融入,導致咨詢關系中的共情和反共情問題沒有得到處理和足夠的重視。雙方關系陷入僵局,問題的討論無法繼續或深化。同時,來訪者對心理咨詢師形成了心理依賴,覺得咨詢無效,來訪者無法直接表達自己的不滿,留下自己的想法。他們不得不通過“假復原”的方法來滿足心理咨詢師,然後用這個借口離開咨詢。

3.來訪者和咨詢師自戀之間的隱性呼應。

咨詢師自身的成長水平會限制咨詢過程和時間。心理咨詢師自戀壹直是心理咨詢中的壹道坎。沒有自我認知能力的心理咨詢師,往往會把自己塑造成無所不能的權威之神,以為自己什麽都能做,任何來訪者都能做,只要我用自己獨特的方法包起來!輔導員不能忍受挫折和失敗來掩蓋自己內心的無能和自卑。他們會用更強大的自戀把自己包裹起來,保護自己,維護自己的權威和“統治”。因此,當他們在咨詢過程中遇到阻力和困惑時,會逆轉來訪者所呈現的負面情緒和行為,會使用壹些強有力的方法,如催眠、行為治療和現實轉化方法,使來訪者得不到足夠的陪伴。情緒和感受是無法真正流出來的。有些來訪者會感受到心理咨詢師的焦慮和恐懼,感受到心理咨詢師的自戀。為了滿足心理咨詢師的自戀,他們會有意無意地放出“假挽回”的信息來安撫心理咨詢師,滿足這部分心理咨詢師的需求,讓心理咨詢師開心,從而無形中達成壹個心理咨詢遊戲:“妳好——我好”。妳是個好輔導員,我對妳很滿意。妳是壹個很好的訪問者,我很滿意。

4.壹個好男孩成為壹個好遊客,並重復原生家庭的遊戲模式。

出身世家,來訪者本人,是那種妳壹定要乖巧懂事的好孩子。妳要討好別人,不打擾別人,不為難別人,做壹個好孩子,這樣大家都喜歡妳,都滿意妳。人際關系看別人臉色,怕別人覺得自己不尊重,怕別人對自己有看法,怕別人不喜歡自己。

“不管妳舒服不舒服,妳都有必要先讓別人舒服。”

在咨詢關系中,來訪者會把這部分投射到咨詢師身上,努力扮演好來訪者的角色,讓咨詢師喜歡自己:我很好,我會按照妳的方法去做,很有效,我很聽話。妳會喜歡我的!

來訪者努力做好孩子,努力做好來訪者,希望成為咨詢師的“最佳來訪者”,非常合作聽話,期待咨詢師的好評和表揚。

這樣,咨詢關系就不再是咨詢關系,成了好孩子的表演舞臺。

第三,假恢復是同理心的表現。輔導員應該怎麽處理?

當錯誤恢復發生時,心理咨詢師需要警惕,就像壹個大的軟容器,裏面裝著所有的呈現。和來訪者壹起面對這個問題,利用這個線索,慢慢深入探索。大家壹起討論壹下心理咨詢師有哪些問題,來訪者有哪些部分。這個節點會在會診關系和會診上有所突破。

1.假愈合是創傷的再壓抑。

來訪者通過虛假的治愈安慰咨詢師,再次壓抑自己的創傷,因為咨詢師不允許這部分出來,就像當年父母對待自己壹樣:妳要聽話,妳要懂事,妳不能有自己的真情實感,妳的表達不被尊重,妳不能頂嘴,妳不能哭,妳不能生氣,就去做,有那麽多的情緒和能量被壓抑和隱藏,不能在咨詢室裏自由的呈現和流動。

來訪者在呈現這壹部分時,需要心理咨詢師及時覺察,通過澄清和解釋,讓來訪者溫柔地感受到心理咨詢師已經意識到了這壹點,然後慢慢深化這壹點。

2.心理咨詢師的自戀意識。

精神分析就是把別人拉下神壇,把自己拉下神壇。對外去授權比較容易,對內去授權比較難,因為自戀會隨著成長的層次而上升,自戀在每壹個階段都會上壹個臺階,所以更加難以覺察。

心理咨詢師堅定的自戀是需要的,但膨脹的自戀需要細細咀嚼,才能形成其中所包含的內傷的反轉。心理咨詢師最好是找壹個適合自己成長的心理咨詢師。

意識到“我是個好咨詢師”的期待,伴隨妳的焦慮和無能,意識到咨詢師的局限性,慢慢來。

3.成長是壹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壹蹴而就。

心理成長是壹場長征,不要指望通過百米沖刺的速度來實現。

每個人心理問題的形成不是壹朝壹夕的。羅馬不是壹天建成的,所以會很難面對。看似簡單的問題,其實充滿了激烈的情緒和能量,所以每壹個來訪者都很好處理。

慢慢來,認真對待每壹位來訪者,在戰略戰術上高度重視,在咨詢過程中慢慢展開。遊客就像壹幅畫,慢慢展開。別擔心,在足夠的時間裏,我們可以看到這幅畫的全景。不要在某壹點上太用力,而是要了解整個心理咨詢的過程,了解其中的艱辛,壹點點延伸,而不是解決問題,讓來訪者自然流動。探究每壹個細節,雖然有的會用壹些打擾的手法,但這些只是臨時的手法,目的是讓來訪者知道盲點在哪裏,從而打開流動的縫隙和空間。

4.在咨詢過程中高度的同理心和反同理心意識。

弗洛伊德說:精神分析其實處理的是兩個核心問題——移情和反抗。在咨詢的過程中,共情和抗拒是壹直存在的。有時候心理咨詢就像壹場遊戲,互相比拼智慧、天賦和技巧,各種招數和武器都會湧入。心理咨詢師需要有足夠的能力去識別和感受身體和情緒的微妙變化。在與來訪者的互動中,以情緒、感受、肢體感受為線索,咀嚼其中的含義,感受對方強加給妳的東西。這些都是很好的線索。這些線索往往包含了咨詢師自身的問題,也包含了來訪者潛意識的秘密。他們在關系中陪伴著自己和來訪者,壹起慢慢面對復雜的心理世界。

對於這部分,我推薦看壹本書《111失敗案例》,從中可以吸收很多營養。

第四,對來訪者虛假恢復的* * *感受、陪伴和解釋

對於咨詢過程中常見的虛假恢復現象,心理咨詢師可以在對來訪者理解的基礎上,深入了解這種現象背後的感受和情緒,以適合來訪者的方式陪伴TA走過這壹過程,闡明自己的觀點。妳不需要表現得很好來讓我滿意。謝謝大家,我們可以壹起面對心中的任何問題,無論是痛苦還是愉悅,無論是陰暗還是復雜。我壹直在這裏,我不會拋棄妳。慢慢來。不管妳遇到什麽,我們都要去看壹看。我不著急。我有足夠的耐心。妳可以充分表達妳對我的恐懼、不滿、憤怒、擔心和焦慮。我能接受。

別害怕,我在這裏,像地球壹樣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