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來說,決策的預見能力分為五個方面:壹是敏感能力,依靠對事物表象的壹種獨特直覺,來判斷事物的未來走向,這往往壹時找不到事物理性客觀的論據,使外人難以理解和接受;二是綜合能力,即通過無數復雜的現象挖掘出有價值的第壹手客觀材料,並根據壹定的線索或科學原理對材料進行綜合概括和加工,為決策提供可靠的客觀依據;三、分析能力,運用壹定的技巧和方法對事物進行辯證分析,尋找其他相關因素和潛在的系列信息,逐步理順事物內部和事物之間的各種矛盾,找出影響事物發展的主要癥結;四是能夠根據相關的邏輯關系和事物運行的內在規律進行推理,探索客觀物質變化的新趨勢或規律,指導今後的工作實踐,從而提高決策的價值和可行性;第五是自信。決策者必須對自己做出的任何預測有充分的自信,經得起時間和實踐的檢驗,對自己負責,對社會負責,對工作負責。
古往今來,偉大的決策者都有壹種“遠見”意識,他們高瞻遠矚,富有洞察力,這與他們深厚的理論素養是分不開的。從馬克思、列寧到毛澤東、鄧小平,他們為人類革命和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作出了壹系列決策,都體現了非凡的遠見卓識,打上了科學理論的烙印。
為了提高決策預見能力,企業領導者首先必須加強自身的理論修養。壹是學習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掌握科學方法論,善於辯證地看待、分析和處理問題;第二,要學習鄧小平同誌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熟悉中國的具體國情,努力把企業決策與國家的政治經濟氣候結合起來;第三,學習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和現代企業制度知識,了解市場形勢和改革方向,提高企業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動性;第四,學習現代管理知識,懂得運用先進的決策技術和手段為企業高效決策服務;五是學習專業技能和相關業務知識,努力成為專業決策專家。
路徑二:從實踐中提高決策的適應性。
世界上的事情是復雜多變的,人的第壹個決定或多或少是主觀的,不可能絕對準確。它們還必須經過實踐的檢驗,並在實踐中不斷調整、修正和完善,這就是決策的適應性。
在實踐中,有四種決策適應性:壹種是監控能力,即在小範圍決策中對試點項目、形勢發展和時局變化的重視程度;二是反饋能力,主要取決於決策者對決策實施所帶來的壹系列連鎖反應和周邊信息的掌握程度;三是反思能力,即檢驗決策實踐的能力,能否對實踐中的異常情況舉壹反三,發現決策的漏洞;第四是對策能力。決策能否適應變化了的新環境、新形勢,主要取決於對策的準確性和力度。
當前,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必然會遇到許多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這就要求企業領導不僅要有敏銳的預見性,而且要有靈活的應變能力。壹是要適應企業改革的需要,打破陳規,轉變觀念,敢沖、敢幹、敢冒風險,使企業永遠走在時代的前列;二是適應企業發展的需要,樹立競爭意識、市場意識、效益意識和開拓創新意識,練好駕馭市場經濟的本領,增強市場適應能力,使企業在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三是適應企業穩定的需要,在決策上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謹慎對待改革中出現的各種利益問題,以大局為重,對不利於企業發展的不當決策,要立即糾正或終止,維護企業穩定、團結、健康的環境;四是適應改進的需要,堅持調查研究,壹切從實際出發,善於總結經驗,發現問題,采取有效措施推動各項管理工作的開展,不斷提高工作效率。
路徑三:從思想上提高決策的風險承擔能力。
壹個善於做決定的人,在對事情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之前,是不會做決定的。決策總是帶有壹定的風險,在壹切都明朗之前“做決定”並不是壹個決定。要知道,條件完全具備的時候,往往也是最好的機會消失的時候。如果壹味追求完美,就會錯失良機。壹般來說,只要有60%以上的把握,就應該敢於決策,有信心行動。從壹定意義上來說,風險和收益的大小是成正比的。如果妳成功了,妳會得到更多的收益,而收益是對人的風險的補償。完全不敢冒險的決策,永遠不能算是高明有效的決策。
從思想上講,決策的風險絕不是盲目的風險,而是科學的、勇於擔當的行為,符合鄧小平同誌倡導的“敢想、敢做、敢當”的精神。具體內容有四點:壹是探索能力,敢於挑戰前人沒有探索過的惡劣客觀環境、各種隱性利益和地域挑戰;二是物質風險能力,即對掌握的風險物質或情況進行科學的分析和預測,從而了解更多可度量的風險和可防範的風險,力求將風險降到決策範圍內;第三,承擔風險的能力,即在充分科學論證的前提下,做出的決策具有控制風險的實力;第四是抗風險能力。風險決策的實施是人與客觀環境的鬥爭。結果取決於決策的實際抗風險水平。
在現實生活中,做風險決策壹定要註意六個問題:壹是要克服“楚王霸”的勇氣,凡事不能莽撞,壹定要講方法、講策略、講策略;二是克服精神沖動、情緒化和非理性;第三,要克服個人功利思想,冒天下之大不韙,搞個人英雄主義;四是要克服不自量力、好高騖遠、求洋的思想;第五,要克服脫離實際、不講客觀條件的做法;第六,要克服不負責任和輕率的行為。
路徑四:心理上提高決策能力。
決策需要承擔風險,決策是對決策者心理素質的綜合考驗。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決策是不成熟的決策,沒有充分心理準備的決策者是不稱職的決策者。
決策者必須具備五種心理承受能力:壹是自我提升,決策受到外界因素挑戰或壓制,不甘示弱,勇於進取;二是自我超越,不滿足於現狀,敢於挑戰自己,敢於否定自己,爭取更高的層次和更高的目標;第三是自持,即要沈著、冷靜、自然,不為外界影響所動搖;第四,自我調節的能力。當決策環境和內容發生變化,或者決策方案與現實存在反差時,決策者會積極冷靜地反思自己,洞察決策中潛在的隱憂,及時進行自我調整;第五是自我診斷的能力。當決策者情緒低落或決策行為極度受挫時,決策者可以理性地進行自我診斷和控制。
那麽,企業領導者如何提高決策心理承受力呢?第壹,要加強決策的影響力,多讀成功決策者的傳記,學習別人控制風險的經驗;二要加強心理測試,自覺把自己放到最艱苦的地方去鍛煉,培養吃苦精神;第三,要心胸開闊,少計較名利,樹立公而忘私、大無畏的革命精神;第四,要未雨綢繆,提前做好決策的各項準備,時刻讓自己處於決策的主動地位。
路徑五:從思維上提高決策的創造能力。
體現在決策活動中的思維就是思考,“腦中有思考,腳下有出路”,這就是思維給決策者帶來的奇妙效果。目前,許多企業虧損嚴重,市場經營舉步維艱。可以說,問題的癥結和核心是他們思想不開放,缺乏創造力。如果決策者“解放思想,膽子大壹點”,換個腦子看問題,換個方式解決問題,效果會大不壹樣。紅豆服風靡日本,源於從未唱過的紅豆詩,成就了“愛情運勢”;杭州金龍商廈推出“十點利潤”銷售法,善於利人利己,薄利不薄。這些決策者表現出了非凡的思維創造力,達到了別出心裁、出其不意的效果。
企業領導者要提高決策能力和創造力,首先必須加強思想修養。首先要養成思考和提問的習慣,對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每壹個問題多問幾個問題,考慮這樣會出現什麽問題,然後從實際出發逐壹解決。能夠經常思考和懷疑,不僅可以防止決策中的簡單粗暴,長期下來也能逐漸產生創造力。二是要有明確的決策目標,這樣領導才會把主要精力放在決策目標上,創造力也就包括在內了。第三,要善於運用綜合知識和類比思維,借鑒相關學科和知識技術領域中的規律性內容和啟發性相似的客觀行為進行綜合處理和演繹推理,使決策在創新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第四,要敢於做表面看起來不可能的事,敢於冒險,敢於探索,善於“無中生有”,爆發出奇特的創造力,讓思維優勢在決策的空白區得到充分體現。
路徑六:從信息上提高決策的競爭力。
現在是信息時代。誰能掌握更多的信息,更好更快地利用信息,誰就能贏得市場競爭的主動權。實踐證明,壹條有價值的信息可以讓瀕臨破產的企業獲得新生,也可以“上壹層樓”讓企業變得更好。更重要的是,壹些重要的綜合信息甚至可以滋生和產生壹系列搞活經濟的新政策措施。
商戰中有人提出“信息+決策=財富”,不無道理。但是,要把好的信息變成財富,需要科學的決策來保證。
企業領導者如何從信息中提高決策的競爭力?第壹,要充分認識信息工作在科學決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樹立強烈的信息工作意識,能夠有獨特的眼光,從壹般信息中發現別人不易發現的使用價值,把* * *享有的信息變成獨家信息,使自己的經營決策出奇的獨特。二是要切實改變企業信息網絡不完善、信息工作者少、素質低的現狀,加緊完善信息基礎工作,建立廠、車間、班組三級信息網絡。三是拓展信息渠道,改進信息處理方式,建立規範的信息收集、整理、存儲、應用和反饋系統,加快信息處理方式的自動化,提高信息工作的及時性、準確性和可靠性。第四,要進行廣泛的市場調查,了解和掌握消費者心理、消費趨勢和消費能力,廣泛、迅速、準確、無誤地收集信息。第五,提高獨立思考、接收和處理信息的能力,以最佳的適應性對待外界事物發出的各種信息,然後區分事物的不同屬性,及時將信息反饋到產供銷各個環節。第六,註重信息的延伸,通過對所掌握的信息進行深加工,分析和預測其將要經營的產品的未來,從而獲得最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第七,要有敏銳的戰略眼光和大膽的決策勇氣,善於開發信息的潛在價值,盡早抓住機遇,先做出正確的決策,開發隱形市場。第八,重視政治政策信息,深入研究各項政策法規,充分利用現有政策,確保決策符合國家政策方向。
路徑七:提高從群體參與決策的能力。
對於企業領導來說,決策壹定不能“集權”。因為畢竟壹個人或者壹個“小集體”的力量是有限的。為了盡可能地避免決策失誤和錯失良機,我們必須建立民主、科學的決策體系。實現決策民主化,即提高全體員工參與民主管理的能力,是實現科學決策的前提。
毛澤東同誌曾經指出:“人民具有無限的創造力。”世界著名科學家愛迪生有句名言:“用集體智慧創造未來。”這充分說明人民是創造的主體。實踐反復證明,凡是經過群眾充分討論後做出的決策,總是比較完善和穩妥的。在決策方面,職工參與的能力有五種:壹是獨立,能夠以高度的主人翁意識和強烈的個人意見參與決策討論;二是能夠根據決策要求,從不同角度提出合理建議,提高決策水平;三是監督能力,可以民主監督企業領導的決策;第四,評價能力,可以民主評價企業決策;第五是執行力,能在實踐中自覺提高決策。
提高職工參與決策的能力,必須做好三個方面的工作:壹是立足企業,向內看,發揮“集體諸葛”的作用,廣泛開展合理化建議;二是決策時要遵循民主和科學的原則,真正維護職工的主人翁地位,通過各種渠道充分發掘職工的智慧,使職工積極參與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決策;第三,努力提高職工隊伍的素質,大膽探索民主決策的壹些方法,切實保證民主決策的效率和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