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對方不回復消息的做法(是最在意對方是否回復的人)

對方不回復消息的做法(是最在意對方是否回復的人)

“不知道為什麽不要,心裏寂寞到天亮。”

“不打擾是我的溫柔”——

壹個好朋友給我發了她的聊天記錄截圖,她終於向喜歡了很久的男生表白了。我剛要問她對方會怎麽回復,她又發來了:

但實際上她並沒有發任何表情包,而是補充道:

看到這樣的截圖,我壹時無語。決定給這個朋友寫篇文章。

妳也是我的朋友嗎?表面上看沒什麽,其實大腦裏的小劇場很活躍。對於互動對象的真實態度,妳在等待的時候明顯不安,但妳並不在乎。

這種復雜的心情讓妳在感情中痛苦,但下壹次,妳會忍不住說“沒事,別回我電話”。為什麽會這樣?

看看今天的文章。

眾所周知,“沒事,別回我電話”這種話是不會出現在我們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的。

約翰·蘇勒爾博士指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人際互動越來越多地通過在線文本交流來實現。我們必須承認,人們已經進入了壹個文本關系的時代。

在文字關系特有的延遲回復中,對方可能不會馬上回復妳。沒有即時反饋的人際互動,很可能對人們持續表達的意圖產生影響。

這就相當於面對面,壹個人說完,另壹個人的回復就是“暫停”。壹方面,我們傾向於更加情緒化和沖動地表達自己。另壹方面,我們也想避免來自彼此的相同的個人和情感消息,以使自己感到安全。

在線臨床心理學家Kali Munro稱這種現象為“情感肇事逃逸”。

比如,妳扔下壹句“我喜歡妳”或者“我生氣了”,輕易地將自己的情緒撞向對方,留下壹句“沒事,別回我電話”,匆忙掩蓋自己的情緒,離開“事故現場”。

拋開互聯網的情況,當我們不斷思考“ta會不會回到我身邊”“ta什麽時候會回到我身邊”的時候,這些停不下來的大腦小劇場,其實就是“侵入性的想法”。

壹些我們不想要的想法,卻依然無緣無故的浮在腦海裏,難以擺脫。這是正常現象。研究表明,94%的人每天都會經歷某種程度的侵入性想法。

然而,當侵入性的想法變成強迫性的想法時,它會對我們造成傷害,主要是對我們正常功能的負面影響。

在我朋友那裏,不斷猜測對方是否會回復,是壹種強迫性和侵入性的想法,讓她在這段時間失去了做其他壹切事情的動力。

每個人對“認知封閉”的需求不同。所謂認知封閉,是指迅速對眼前不確定的場景做出結論,從而停止猜測。

我的朋友對認知封閉的要求很高,所以當這樣的侵入性思想出現時,她需要主動去做壹些事情,讓不確定的情況變得確定,從而結束侵入性思想對自己造成的傷害。她選擇的方式是說“沒事,別回我電話”。

但有時候,我們故意不回消息,是因為我們想向對方釋放壹種“我喜歡妳,但妳不是我生命的全部”的信息,從而增強我們對ta的吸引力。“欲擒故縱”真的有用嗎?

1.有恐懼依戀的人

研究表明,高回避和焦慮的依戀類型與強迫思維有關。

在成人依戀類型中,恐懼依戀具有高度的“回避親密”和“被拋棄的焦慮”Ta人們期望但害怕親密。這種矛盾的心態驅使他們在親密關系中主動接近,但又害怕被拒絕和欺騙,所以還是不願意和別人親近。

所以,即使對方回復了肯定的詢問,擰巴的ta們還是會堅持說“沒事”。

2.無法忍受不確定性的人

弗裏斯頓等人提出了“不確定性的不可容忍程度”的概念。它影響“不確定性”和“擔心/焦慮”之間的關系,並用於衡量我們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

對於IU高的人,ta對不確定性的容忍度更低,更容易感到焦慮。Ta們會編造很多可能性,比如“ta不喜歡我”“ta想和我保持距離”等等,會讓他們覺得受到威脅。

在這種假想的危險情況下,ta們會急於尋求確定的答案,所以更傾向於說“沒事,別回我電話”。從某種程度上說,ta們暫時為自己制造了壹種“不歸”的確定性,以抵禦千萬種不確定性。

妳試著主動去主宰妳在關系中被拋棄的狀態。

如果對方不回答,妳就處於被拋棄的狀態。

克勞迪婭·布萊克博士認為,情感上的拋棄往往來自童年,孩子的情感需求往往被父母忽視或拒絕。

那麽,面對被遺棄,孩子能做些什麽呢?

弗洛伊德觀察到,18個月大的孫子會玩“堡壘/大”的遊戲:在母親不在的時候,孫子拿壹根用細線綁著的木軸,扔出去,直到看不見為止,喊著“堡壘”(德語的意思是“走/消失/消失”),再拉回來,高興地喊著“大”(德語的意思是“來”)。

孩子通過重復失蹤和再現的遊戲,象征著自己在與母親的被動關系中取得了主動,以此來彌補自己在母親不在時被拋棄的焦慮。

當人們在關系的秋千上說“沒事,別回我電話”的時候,就像孩子扔那個木軸。這樣,我們似乎掌握了壹個主動權:即使面對對方不回復的現實,也是因為我們主動說不才先回復的。

於是,被拋棄不再像童年時那樣無能為力;我們重新獲得了試圖重新獲得主動權的可能性。

1.處理侵入性的想法

很多時候,這個“沒什麽”是給自己的。我們以為做完了就不會再去想了,可是那些想法更加頑固。比如,我告訴妳不要去想壹只白熊。我相信妳腦海中有壹幅白熊的畫面。

這是丹尼爾·韋格納(Daniel Wegner)基於“白熊實驗”的“反諷過程理論”:妳越是壓抑壹個想法,它就越會冒出來。

所以,首先,不要試圖去對抗或者逃避,也許可以嘗試以下兩種方法:

為想法創造空間:“我在想的是_ _ _ _ _。”然後用妳的想法填空,比如“我在想,‘TA會給我回電話嗎?’"

這個過程最好通過寫作和朗讀來進行。妳會發現自己變成了壹個觀察者而不是自己想法的參與者,從中釋放出壹點空間和距離。原來的想法只是文字。

挑戰自己想法的真實性:試著挑戰自己想法的真實性,尤其是那些負面的想法,比如“ta不回答我是因為她討厭我”妳能找到客觀的證據來證實這個想法嗎?

如果不好找,可以根據事實開始調整思路,比如“ta在工作,我不回復可能會很忙”。

2.練習真正的自我表達

如果妳發現妳經常嘴上說著“沒事”,心裏卻是潮水般湧動,那麽妳可能不太擅長真實的自我表達。這樣的困境可能會影響妳有效的人際交往。

其實自我表達能力是可以通過練習來提高的。以下是鍛煉自我表達能力的五行表格,妳可以隨時練習:

個人經歷的五個要素

過去時態還是現在時態

時間

用五種以“我”為主語的信息,幫助別人更好地了解我。

1.我看到/聽到/做出/記住了哪些行為/事件/感受?(不包括評估事實)

我看見/聽見/制造/記得…

從過去到現在

2.我對那些行為或事件有什麽樣的情緒?(快樂、悲傷、焦慮、抑郁、驕傲、後悔、羞愧、感激等。)

我覺得...

3.我的什麽解釋/評價/想法/希望/需求/幻想喚起並支撐了我的感受?

因為我...

4.現在,我想要什麽行動/信息/討論/幫助/承諾?

現在,我想...(可行)

從現在到未來。

5.我認為這個行動/討論/信息/承諾會帶來什麽積極的結果/自我實現?

...所以我可以...所以我們可以...對我/我們來說...

最後,我想和妳分享壹個笑話:

當妳問別人:“妳還好嗎?”當有人回答“我很好”的時候,其實是有事。

當妳問,“妳還好嗎?”還有人回答“什麽?”那真的沒什麽。

希望妳在人際交往中能以真實的自己與外界互動。不要過分依賴對方來獲得安全感,也不需要遠離他人來掩蓋自己的焦慮,在人際關系中獲得平衡。

今日互動:妳有沒有聽到過這樣壹個消息,沒等到回應?妳現在想對ta說什麽?在留言區說出妳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