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體育:壹是指以體育鍛煉為基本手段,結合陽光、空氣、水等自然因素和衛生措施,以增強體質、增進健康、豐富社會文化娛樂生活為目的的壹種社會活動。體育在促進身體正常發育、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和培養全面發展人才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二是指在學校教育環境中,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體育基本知識和技能,使其形成體育鍛煉意識,提高身體活動能力,促進健康的教育活動。體育不僅是教育的有效手段,也是教育的重要內容。
2.競技體育:指為培養優秀體育人才,創造優異成績而進行的系統的、科學的訓練和比賽。
3.社會體育:是指公民自願參加的以增進身心健康為主要目的的群眾性體育活動。
4.社區體育:區域性群眾體育主要在街道辦事處開展,以自然環境和體育設施為物質基礎,以全體社區成員為主要對象,主要目的是滿足社區成員的體育需求,增進其身心健康。
5.終身體育:是人們為了生活中的各種需要而不斷進行的體育運動的總和。
6.體育與健康課程:是以體育鍛煉為主要手段,以增進中小學生健康為主要目的的必修課程。是深化原有體育課程改革,突出健康目標的課程。它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人才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7.健康:指的是壹種狀態,不僅沒有疾病和虛弱,而且在身體、心理和社交方面都很完美。壹個人只有在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上保持良好的狀態,才能被認為是真正健康的人。體育是促進健康的重要手段。
8.身體健康:指壹個人身體素質好,機能正常,精神狀態好。作為體質健康領域的學習,要求學生了解與體育相關的營養、環境和保健知識,發展體質,提高體質健康水平。
9.心理健康:包括兩層含義:壹是指心理健康的狀態。當個體處於這種狀態時,不僅自我感覺良好,而且與社會處於和諧狀態;另壹種是指維護心理健康,減少行為問題和精神疾病的原則和措施。體育活動對促進人們的心理健康有積極的影響。作為心理健康領域的學習,要求學生學會通過體育活動調節情緒狀態,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形成堅強的意誌品質。
10、社會適應:指個體為了適應社會生活環境而對自己的行為習慣或行為進行的調整。
度的過程。在社會生活中,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處理人和事的方式,都有人際交往、合作、友誼、尊重、名譽和成就的願望和需要。所有這些需求的滿足取決於個體的社會適應,同時,它們又能促進個體的社會適應。個體的社會適應包括壹系列自主的適應行為,通常表現為適應、自控、同化、服從、順從等具體的適應方式。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人會提高社會適應能力。作為學習領域的社會適應,要求學生培養良好的合作與競爭精神,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學會如何獲取現代社會的體育與健康知識。
11、體育參與:指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可以培養和發展他們對體育的興趣和愛好,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使體育活動成為他們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學習領域的體育參與,要求學生具備積極參與體育活動的態度和行為,掌握科學健身的知識和方法,形成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EQr121學校體育網
12.運動技能:指在運動中有效完成特殊動作的能力,包括在神經系統的調節下,不同肌肉群之間協調工作的能力。作為學習領域的體育技能,要求學生學習、掌握和運用基本的體育知識和技能,形成壹定的體育特長,為終身體育打下良好的基礎。
13、體能:指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功能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能力。身體素質包括與健康有關的身體素質和與運動技能有關的身體素質。前者包括心肺耐力、柔韌性、肌肉力量、肌肉耐力、身體成分等。,而後者包括速度、力量、靈敏、協調、平衡、反應等。從事體育運動所必需的。其中壹些體能成分不僅是與健康相關的體能,也是提高運動技能所需的體能。
14.學習領域:指體育與健康課程中根據學習內容性質劃分的學習範疇。
15、領域目標:指學生在特定學習領域期望達到的學習成果。課程目標是通過實現各個領域的目標來實現的。
16,學生在各個學習領域的預期學習結果。
17、地域性體育:指在某些地區流行的,具有地方特色或形成傳統的體育項目。它包括由於地理、氣候和文化原因而在某些地區或民族中流行的運動。
18、體育:是指教師根據教學計劃和體育教學大綱,在師生參與的指導下,向學生傳授體育知識、技能和技巧,發展身體,增強體質,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過程。
19、體育課程:是指教師在學校課程規定的時間內,按照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在壹個班級內系統地對學生進行教學的形式。
20.體育教學要素:又稱“體育教學要素”,是指構成體育教學活動的幾個相關部分。通常分為教師、學生、體育教學內容和體育教學手段(物質條件和組織方法)。EQr121學校體育網
21、體育教學方法:指體育教學過程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是教學技能和藝術的表現,常用的教學方法有:語言法(動作講解)、直觀法(動作示範)、練習法(完整法、分解法、反復練習法、轉化練習法、循環練習法)、遊戲法、競賽法、綜合法、視聽教學法、自學自練法、預防糾錯法、“試錯法”教學法。
22.體育教學原則:指體育教學必須遵循的原則,反映體育教學的客觀規律。基本原則是:主動、直覺、從實際出發、循序漸進、全面發展體能、合理使用運動負荷、鞏固提高。
23、體育教學風格:指不同於壹般文化教學的壹些特征:
(1)需要學生進行的體育活動。
⑵體力活動和腦力活動緊密結合。
⑶能夠掌握壹些基本的方法和簡單的體育活動形式,以提高身體素質。
(4)壹定的運動量,達到壹定的強度。
⑸戶外活動組織。
[6]師生關系交融。
24.體育教學組織:指體育教師根據體育教學的特點、任務和實際情況,對學生、場地、器材進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各種措施。
25.課堂常規:指體育教師為保證體育教學的正常進行,對師生雙方提出的壹系列基本要求,是教學管理的具體規定。
26.分組教學:在體育教學中,體育老師將全班按照壹定的條件分成若幹小組,在老師的帶領下,分別進行練習和組織。
27.教學分組:是指體育教師根據學生的年齡、性別、身體發育、健康狀況、體育基礎等條件,為便於教學而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的組織形式。
28.分組不輪換:是指在教師的統壹領導下,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按照內容安排的順序依次學習的壹種教學組織形式。
29、小組輪換制:是指在體育教學中,將學生分成若幹小組,在教師的指導和小組長的協助下,每組學生練習不同的內容,按照預定的時間輪流互相練習的壹種教學組織形式。
30.體育教學內容:指為實現體育教學任務而選定的體育基礎知識和各種體育練習。
31,教材編排:指教學內容經過壹定方式加工後的壹個程序性系列。按照教材由易到難、由簡到繁、按年級排列的順序,叫線性排列;同壹本教材在各年級的重復被稱為螺旋排列;混合排列稱為混合排列,由線性混合和螺旋混合交錯排列而成。
32.學年教學計劃:是指根據體育教學大綱和學校實際情況,將年級的基本教材、精選教材、學時和考核項目按壹定要求合理分配到各班的壹種列表式安排。
33.學期教學計劃:又稱教學計劃表,是將年度教學計劃中規定的兩個學期的教材、學時和考核項目按壹定要求合理分配到各個班級的表格文件,是教師編制教學計劃的依據。
34.單元教學計劃:也稱單項教學計劃,是針對某壹年級的某壹教材,按照上課的先後順序,列明每節課的教學任務、要求、組織和教學進度,以保證主要教材有重點、有步驟、有系統地講授。
35.教案:也稱教案,是教師根據學期和單元教學計劃,結合班級實際情況編制的每節課的具體實施方案。
36.教學目的:它是用普通語言表達的教育意圖的概括陳述。
37.教學目標:指在教學結束時,學習者應該做什麽或獲得特定的能力和明確的陳述。
38.運動基本功:指合理完成運動動作的基本方法。
39.運動基本技能:是指人們在掌握基本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通過反復練習,科學鍛煉的能力。
40.體育課的結構是指組成壹節課的幾個部分,以及教材的安排順序和時間分配以及各部分的組織工作。根據認識規律和生理機能、活動能力的變化規律,壹般由準備、基礎、收尾三部分組成。
41、隊列練習:指全體學生以壹定的隊形,在老師口令的統壹指揮下,進行協調動作,這包括整隊、原地轉彎的方法、行進間轉彎的方法、各種走、跑、站、集合、解散以及隊列練習中的隊形變化。
42.隊形練習:在隊列練習的基礎上進行的各種隊形和圖形的變化。
43.熱身活動:指劇烈運動前的壹系列身體運動。目的是提高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加強各系統和器官的功能能力,克服生理惰性,防止運動損傷。
44.壹般熱身活動:指采用壹般的體育鍛煉。
45.專項熱身活動:是指為完成主要教材的基礎部分而進行的主要與準備肌肉、關節、韌帶、器官和系統有關的身體練習。
46.誘導練習:指為了正確掌握動作技術而采取的過渡練習。特點是在動作的結構、肌肉發力的順序、身體承受的內外刺激等方面與所學動作基本相同,但更簡單。
47.輔助運動:指用於發展某壹動作所需的身體素質或達到積極休息的體育鍛煉。
48.穩態:指人體活動時的壹種功能狀態。人體進入工作後,各種生理機能的慣性逐漸被克服,各系統、各器官的活動功能和工作效率得到提高和超穩定,稱為穩定狀態。
49.整理運動:指身體活動後為了放松身心而進行的運動。
50.恢復過程:指體育活動結束後,人體的機能活動仍處於較高水平,需要壹段時間才能恢復到活動前的狀態。這壹時期的功能變化稱為恢復過程。
51.過度恢復:指體力活動後的恢復階段,運動時消耗的能量物質在人體內不僅能恢復到原來的水平,而且在壹定時間內還能超過原來的水平。這種超出原有水平的恢復稱為過度恢復。
52.主動休息:也稱主動休息,即在體育活動中,通過改變鍛煉動作或插入壹些放松動作作為主動休息的手段,以尋求更有效地消除疲勞,盡快恢復體力。
53.體育:指從事體育活動的基本內容和方法。包括各種旨在促進身體正常發育,充分發展身體鍛煉能力的鍛煉方法和活動。
54.體質:人體的素質。人體在遺傳和獲得的基礎上,具有功能和形態相對穩定的特點。
目前國內外青少年學生體質的測定壹般包括:身體形態(身高、體重、胸圍);身體機能(肺活量、血壓、脈搏);身體素質(敏捷性、速度、耐力、力量、柔韌性)。
55、體質:人體外貌的形態結構。包括人體生長發育的水平,身體的整體指數和比例,身體的姿態。
56.身體素質:指人體在體育活動中表現出來的各種機能能力。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敏捷、彈跳、柔韌等等。
57.力量素質:指身體或身體某塊肌肉在工作時克服阻力的能力。它是壹切行動的基礎。
58.耐力素質:指人體在長期活動中克服疲勞的能力。它是人類健康和身體虛弱的標誌。有壹般耐力素質和特殊耐力素質。
59、速度素質:指人體進行快速運動的能力。包括反應速度、動作速度、啟動速度、加速度、最大速度、高速續航能力等等。
60.靈敏素質:指在各種復雜條件下快速、協調、準確、靈活地完成動作的能力。這取決於對運動技能、技巧、熟練程度的掌握,以及大腦皮層反應的靈活性。
61,柔韌性:指人體關節的活動範圍,肌肉和韌帶的彈性和伸展性。
62.運動手段:指各種運動和鍛煉方式。
63.體育鍛煉:指各種運動手段的特定動作。特指為實現運動目標和任務的條件反射活動。它由身體姿勢、運動軌跡、時間、速度、速度、力量、節奏等基本要素組成。
64.身體姿勢:指身體和身體各部位在練習的各個階段的狀態。壹個完整的練習技術過程包括三個部分:起始姿勢、練習中姿勢和結束姿勢。
65.出發姿勢:指為做後面練習的主要部分創造有利條件所采用的身體姿勢。有兩種類型:靜態和動態。
66.運動過程姿勢:指完成運動主要部分時身體的主動狀態。
67.結束姿勢:指運動結束時身體及各部位的狀態。
68.練習軌跡:指體育活動中身體和身體某些部位的運動路線。分為軌跡形式、軌跡方向、軌跡幅度三個方面。
69.練習時間:也稱練習的“持續時間”,是指完成壹個練習所需要的全部時間。時間的長短直接關系到練習的效果和身體的負荷,可分為總練習時間和各部分練習時間。EQr121學校體育網
70.班級密度:指壹節課教師合理使用的時間占該節課總時間的比例。可分為壹般密度和特殊密度。
71,特殊密度:也稱練習密度,指學生做練習的密度。計算方法是:壹次練習所用時間占壹節課實際總課時的比例。
72.運動負荷:指學生在體育課上做操時所承受的生理負荷。它由速度、數量、密度、時間和項目特征組成。
73.心理負荷: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課的內容、形式、方法、組織、練習等對學生的心理機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壓力。這種心理壓力就是體育課的心理負荷。
74.人格:指人在社會化過程中形成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是個人綜合素質的外在行為表現,包括智慧、道德、意誌三個要素。
75.逆反心理:是壹種相對穩定的行為傾向,受到外界環境的刺激,產生與常人相反或對立的情緒體驗。
76.氧債:劇烈運動時,機體的需氧量超過最大攝氧量,能量供給依賴於無氧分解代謝產生的氧虧缺。缺氧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壹是運動開始時,由於氧運輸系統的慣性,攝氧量不能滿足需氧量的要求;第二,在劇烈運動的過程中,攝氧量永遠不能滿足需氧量的要求。這兩部分缺氧需要在恢復期補回來。人體承受氧債的能力與無氧耐力密切相關,所以氧債是評價壹個人無氧耐力的重要指標。壹般人從事劇烈運動時,負氧債量約為10升,訓練有素的運動員可高達15-20升。
77.表象訓練:是指有意識地、積極地運用頭腦中已經形成的運動表象來回顧、重復、糾正、發展和創造自己的動作,就像“在頭腦中放映壹部電影”,也稱為正念訓練、想象訓練、心理鍛煉等。表象訓練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蘇恩教授提出的。
78.歸因及影響歸因方式的因素:是人們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分析,並推斷出這些行為的內在原因的過程。美國心理學家弗裏茨·海德最先進行歸因研究。他認為人類有兩種需求,即對周圍世界的壹致認識和對環境的控制。滿足的手段是知道人行動的原因,預測人會如何行動,這是人歸因的內在原因。歸因可分為:內部歸因和外部歸因,穩定歸因和不穩定歸因。內部歸因是行為者的內因,如性格、情緒、努力程度等。外部歸因是產生行為的環境因素,如工作設施、任務難度、機會等。壹般來說,內部穩定的歸因更容易預測行為的復發,而外部不穩定的歸因使歸因更難預測行為。影響歸因風格的因素有:1)自身2)運動項目的特點3)社會文化背景4)性別5)凝聚力6)運動結果的不確定性。
79.目標定向:指以壹個人能否積極參與活動為基礎的成就目標的傾向。不是要達到的具體行為數量標準,而是內心追求的成就取向。比如有的同學上體育課是為了掌握動作,提高能力,目的是發展個人能力;有些同學把他是否能表現出超群的能力,認為他有機會炫耀就積極,表現出“低能”就可能逃避甚至投機取巧。前者的目標取向叫任務參與,後者的取向叫自我參與。老師要引導學生做前者而不是後者,不要過分強調成績的排名。
80.運動心理效應:運動訓練和比賽產生的積極或消極的心理效應。和運動成績有關。體育成績好的時候壹般會帶來積極的心理效應,反之則會帶來消極的心理效應。還與運動員和觀眾的主觀評價態度有關,比如贏了比賽也可能引起驕傲的負面心理效應。正確評價壹場體育比賽或訓練的價值,既要考慮其客觀成績,也要考慮其心理效應。後者雖然是無形的,但對以後的運動和心理發展起到了促進或阻礙的作用。
81.掛:指握器械時人體肩軸低於器械軸的動作,對握點施加拉力。
82.支撐:指手持器械時,人體肩軸高於器械軸並對握持點施加壓力的動作。
83.控制指數(Cotole Index):是評價人體豐滿度和勻稱度的指標,以體重和身高的比例關系(體重/身高×1000)為依據。
84.平衡:人體相對於地球保持靜止或勻速直線運動。
85、杠:指運動開始後,有壹定強度和壹定持續時間的運動。
壹段時間內,運動員經常感到呼吸困難、胸悶、頭暈、心率突然加快、肌肉無力、動作緩慢不協調,甚至想停止鍛煉。這種狀態被稱為“極點”。
86.隊形:指學生* * *壹起移動時,按課本規定排列的隊伍形式。
87.列:指學生並排站成壹行。
88.路:指學生重疊成壹排。
89.兩翼:指陣型的左右兩端。右端叫右翼,左端叫左翼。
90.前面:指隊列中面向學生的壹側。
91,背面:指與正面相對的壹面。
92.區間:指學生個體或團隊之間的差距。
93.距離:指學生之間(包括團隊中)的差距。
94.隊形寬度:指兩翼之間的水平寬度。
95.地層深度:指從第壹個(或第壹個)學生到最後壹個(或第壹個)學生的距離。
96.列:指學生前後重疊形成的隊形。在柱中,地層的深度大於或等於地層的寬度。
97.橫向隊:指學生並排形成的隊形。在水平線中,地層的寬度大於或等於地層的深度。
98.吳: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學生重疊在兩排或兩排以上。
99.隊列:指列首或橫線右側的學生(壹個或幾個)。
100,行尾:指列末或橫線左側的學生(壹個或幾個)。
101:標桿學生:指集體做動作時被老師瞄準的學生。
102、前置命令和動作命令:密碼分為前置命令和動作命令,密碼的第壹部分稱為前置命令,使聽者註意並準備動作。密碼的後半部分使監聽器能夠立即采取行動。預訂單和行動訂單之間壹般有壹定的時間間隔。
103:動作要領:動作要領是指身體練習的技術基礎。它包括體育鍛煉的主要環節及其動作順序。
104:強調:體育課的宗教計劃有兩種強調的意思。壹個是教材的重點。是指體育鍛煉的主要部分,即壹項體育鍛煉的技術關鍵或技術環節的重要連接部分。教材的重點是客觀的,不隨學習對象的不同而變化。二是體育課的重點。指的是壹節課的主要任務或教材。壹般來說,體育課是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所有的教學任務的。它只是學期或單元教學計劃的有機組成部分之壹。所以體育課這壹節要有重點。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體育課的重點壹般是指新、難、險教材及其要達到的目標。
105:難度:壹本教材的難度是指教材中學生在技術上難以掌握的部分。教材難度具有主觀性,不僅與教材有關,還與教學對象的學習能力和身體素質有關。
106:鍛煉:壹般鍛煉是指為了全面發展學生身體或充分調動學生身體使其進入良好的工作狀態而進行的活動。壹般練習多用於課前練習的壹般準備活動和教學活動。
107:專項練習:專項練習是指學習壹本基礎教材所選擇的物理練習。它包括歸納練習和輔助練習。專項練習多用於專項準備活動。誘導練習是指壹種技術結構相似,技術簡單,幫助學生掌握高難度動作的練習。這種練習大多是通過調整體育鍛煉的要素來降低體育鍛煉的難度,有利於學生快速順利地學習運動技術。輔助練習是指幫助學生掌握動作的相關形體練習。學生做這種練習,大多是因為專業身體素質儲備不足,影響了某項技術的順利學習。輔助練習應該在學習某項技術前壹段時間進行,不壹定要在學習某項技術前進行,因為人在某壹方面的身體素質儲備需要壹段時間。
108:社會體育團體:是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體育運動本身的規律,根據不同人群和不同愛好的需要,以發展體育、健身、娛樂為目的,自願組織起來的民間體育團體。是國家發展體育事業的重要力量和不可替代的助手,是團結和聯系廣大體育愛好者的橋梁和紐帶。
109、體育人口:指在壹定時期和壹定區域內,經常從事體育鍛煉、健身娛樂、接受體育教育、參加體育訓練和比賽的與體育運動密切相關並具有統計意義的社會群體。它是以體育為特征的壹種特定類型的亞種群,具有三個要素:種群規模、種群結構和種群空間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