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中華精神病學雜誌期刊史

中華精神病學雜誌期刊史

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1955創刊至今已有40年。40年來,她是中國神經精神科學發展的客觀記錄和裏程碑。也是我國神經精神病學領域的高水平專業學術期刊,傳播科學信息,記錄科研成果,開發智力資源,促進人才成長,為推動我國神經精神病學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回顧過去40年的歷程,總結經驗,將使我們今後的努力更加明確,發揮更大的作用。時間:(1955 ~ 1966)

解放前,神經精神病學事業在當時並不被政府重視,專業機構也很少。所以很少有人從事這個專業,神經精神病學成為我國醫學科學的薄弱環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和政府特別關心人民的疾苦和健康,神經精神事業逐步發展起來。1951年8月,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分會成立,期間在《中華醫學雜誌》、《中華內科雜誌》上發表了少量關於神經精神病學的論文。隨著神經精神科學的發展和專業隊伍的擴大,神經精神工作者以飽滿的熱情渴望改變我國的落後面貌。他們渴望獲得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能,不斷提高醫療水平,更好地保護人民健康。為了適應這種形勢的需要,在7月份召開的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分會常委擴大會議上,1954,決定創辦《中華神經精神病學雜誌》。隨後,組建了《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第壹屆編輯委員會,徐應奎任主編,馮應坤、吳正毅、王偉增、張元昌任副主編,穆懷珠任專職編輯。在全體編委和專職人員的積極準備下,《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第壹期於3月1955日出版,每期80頁,由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書名由時任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傅連暲題寫。

辦刊方針是以神經精神病學專家為主要讀者,貫徹衛生方針,普及與提高相結合,普及腦血管病、神經系統腫瘤、癲癇、神經癥、精神分裂癥等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的防治方法知識和研究經驗。,並要求醫學研究緊密結合實際,更好地為生產建設服務。

《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編輯部原位於北京東單三雕胡同,後遷至北京東四西街中華醫學會新建辦公樓,1957。在出版之初,編委會在協和醫院神經內科徐應奎教授和馮應坤教授的辦公室召開,徐應奎、馮應坤、魏玉林、趙寶弟和王誌遠經常參加。20世紀60年代,在中華醫學會會議室召開,徐應奎、馮應坤、、趙寶勛、、譚明訓、吳征鎰、沈宇春、、陳、王忠誠、等出席。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京的編委會經常在周日或晚上召開。當時的編輯趙寶勛、譚明勛、、陳、等經常前來學習,幫助處理稿件和撰寫編者按。外籍編輯張院長、夏、陶國泰、余等也十分關心雜誌工作,幫助組織稿件。

1958年6月,全國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會議在南京召開。會議決定對精神病人實行三級管理制度,由衛生、公安、民政三部門組成精神疾病防治領導小組,並組織實施;提倡對精神病人的開放式管理,即不要把精神病人關在或鎖在病房裏。這次會議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精神病學的發展。各地通過各部門的配合,取得了明顯成效,上海、北京、南京、天津、杭州、蘇州做得比較好。在上海,成立了精神疾病防治領導小組,設立了壹批精神病治療站,使精神疾病復發率降低了3/4以上。出去傷人毀物的人也大大減少。本次會議總結及會後各地工作經驗介紹自1958第四期起陸續報道,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從1959改為雙月刊,1期84頁,以後每期68頁。自1959開始出版英文目錄,自1959第三期開始出版主要著作英文摘要。

6月4日1960,根據上級通知,本刊連同醫學會辦的所有期刊壹起停刊,檢查誇大、漏登、修正主義問題,以及論文難問題。1963年國家經濟形勢好轉後,重新選舉產生了《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第二屆編輯委員會,徐英奎為主編,馮英坤、吳正毅、、張元昌、陳為副主編,11名新編輯委員正值壯年。專職編輯還是穆懷珠,1965加了陳秀華。經過積極策劃,於5月25日1963復刊,為季刊,每期84頁。由中華醫學會出版。

1963 165438+10月25日至65438+2月2日,首屆全國神經精神病學會議在廣州召開。會議交流了許多寶貴的臨床經驗和科研資料,包括神經病理學、生物化學、生理學等實驗研究方法的應用,並對神經病理學、神經外科、精神病學的發病機制和治療原則進行了深入的學術探討。本刊由1964第1號改為104頁,詳細報道了本次大會內容。本文重點研究腦血吸蟲病的病理,腦血管疾病的臨床、病理和手術治療,顳葉癲癇的臨床和腦電生理,顱內腫瘤的快速顯微診斷和手術治療,神經系統疾病腦脊液轉氨酶的測定,非典型內源性精神病的生化代謝障礙,精神分裂癥遺傳和生物因素的調查,生化代謝和心理學的研究,神經衰弱的綜合治療。

正當神經精神科學及其專業期刊在國內蓬勃發展的時候,1966年爆發了“文化大革命”,這本期刊和幾乎所有的期刊壹樣,在同年9月被迫再次停刊。直到1978。

從1955到1966九月,* * *共出版10卷39期,發表文章1366篇,平均每期35篇。從1955到1960,每卷末尾附有總目錄,書名索引由1963變更。每期的印數從4030份增加到7658份。

這壹階段的特點:

2.1以實用為主,多報道常見病的臨床分析和臨床診療經驗總結:建國初期,科研機構還很少,科研設備有限,所以有很多回顧性臨床分析的稿件,也是非常必要的。過去我國的相關教材和工具書,各種疾病的疫情、病因、病理、臨床表現大多引用國外的數據,往往不符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因此,大量的臨床分析稿件陸續出版,深受讀者歡迎,為國內編寫相關教材和參考書提供了詳實的資料。同時經常出版《臨床病理討論》,對鍛煉臨床思維、準確診斷疾病、正確治療護理有很大幫助。因此,它成為讀者喜歡閱讀和觀看的欄目之壹。

2.2早期,翻譯和摘要所占比重較大:50年代,每期翻譯1 ~ 4,摘要1 ~ 14;大部分譯文和摘要來自蘇聯,部分摘要來自英美。從1958開始,開設“總結”專欄,全面報道國外相關進展。由於我國的神經精神科學基礎很薄弱,在50年代還處於起步階段,需要引進更多的國外經驗和成果來充實自己。

2.3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文章很少。現階段,* * *發表了605篇文章,其中基礎研究15篇(占2.5%),臨床研究95篇(15.7%),大部分發表於20世紀60年代初。50年代大體解剖和病理學是比較基礎的研究,60年代生化和生理研究開始增多。

2.4神經外科方面的論文較少:50年代發表的很少,60年代逐漸增多,但比例仍然很小。現階段發表的605篇論文中,只有44篇(7.3%)與神經外科相關,這是由於我國神經外科起步較晚。本刊編委壹直非常重視神經外科的發展,經常優先發表神經外科研究成果的文章。

2.5充分報道有關學術會議的信息:本刊編委會高度重視學術會議的報道,認為學術會議是展示各地相關經驗總結和科研成果的大課堂,是交流信息、開闊視野、啟迪思想、相互學習、推動科學發展、促進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因此,本刊編委和編輯積極參與,組織稿件進行報道,讓沒有參加過學術會議的讀者也能從中受益。

2.6受政治運動的影響,受當時政治的影響,特別是1966,這壹版發表了很多政治文章,有時每期都占了半個版面。兩次暫停(1960和1966)都是受當時政治運動的影響。1966年停刊,歷時12年,對神經精神科學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這壹時期各地神經精神工作者的科研工作很少,零星的成果只能發表在文革後期重新發行的《中華醫學雜誌》和《中華內科雜誌》上。專職編輯陳秀華先後參與了這兩份雜誌的編輯工作。1976粉碎“四人幫”後,1978年春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發出了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號召。在改革開放和加強國際學術交流的影響下,我國廣大神經精神科學家受到鼓舞,趕上了國際神經精神科學的發展水平,學術思想空前活躍,形成了繁榮昌盛的局面。為了適應這種情況,1978年初,衛生部同意上報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經國家科委批準重新發行。陳秀華被調離《中華內科雜誌》編輯部,負責籌備復刊事宜。在靖遠,馮英昆、、陳、趙寶勛、譚明勛、、沈宇春、王忠誠、等召開了多次籌備會議,討論編委會人選和再版計劃。復刊後的編委人選原則上是上屆編委中身體健康者,部分省份缺少編委,請當地醫學會推薦人選。最後由中華醫學會常務委員會審議通過後聘任。《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成立第三屆編輯委員會,由馮英坤擔任主編,吳正毅、王忠誠、張元昌、、夏、陶國泰、陳為副主編。恰逢當年7月4日~ 10在南京召開的第二屆全國神經精神病學會議。會議期間,召開了《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馮英坤和陳秀華分別介紹了雜誌籌備情況、編委會工作條例草案、同行評議原則草案和提交審議的投稿計劃草案。會上討論熱烈,各地編委表示將盡力為雜誌組織和審核相關稿件。隨後,同年9月5日,該雜誌正式復刊,仍為季刊,每期64頁,並在參考文獻前開始刊登論文英文摘要。從1983改為雙月刊,每期64頁。從1988開始,每期後面都刊登論文英文摘要,取消了論文英文內容。從1993開始,論文英文摘要被放在中文摘要下,論文英文內容被恢復。自1980起,本刊被美國醫學索引,以及中國科技資料目錄(醫藥衛生)和中國醫學文摘收錄。編輯室專職人員由1編輯增加到3名編輯和1編輯幹事。

復刊後,本刊不僅針對當前疾病防治的需要組織相應的稿件,還特別註重報道相關學術會議的內容,滿足讀者的願望。

4月1984,國家科委批準創辦《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國神經外科雜誌》1985出版後,該刊不再刊登神經外科稿件。

在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分會的領導下,籌備第四屆編委會改選工作。經過反復醞釀,中華醫學會常務委員會批準組建以陳為主編,夏、周曉達、陶國泰、石玉泉、譚明勛、沈為副主編的中華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第四屆編輯委員會,調整為65438。65438+1986年6月3日至7日在重慶召開的第三屆全國神經精神學術會議期間,召開了《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編輯委員會第四次全體會議。會上,主編陳介紹了編委會換屆情況,匯報了本刊1978至1986的工作報告,以及編委會工作規程(修訂稿)和審稿辦法(修訂稿)。大家就如何辦好雜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意見和建議。特別是,對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分開出版有很高的需求。

為了讓讀者了解本專業的最新信息,從1986開始開設“精防動態”專欄,介紹國外的國際學術會議和神經精神科的發展情況。為了加強思想導向,開設了“以人物描繪森林”專欄,介紹老壹輩神經精神專業人員在辛勤工作、刻苦學習、治學中取得的成就。

1991年初,為第五屆編委改選做準備。經過反復醞釀,於1991年4月組成了《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第五屆編輯委員會,由陳任主編,沈宇春、郭玉普、姜、、、盧雪芬任副主編。1991中國神經精神雜誌編輯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於5月在吉林市召開。主編陳匯報了1986至1990編輯委員會改選情況及雜誌工作總結。會議主要討論如何解決雜誌出版時間長、過期的問題;壹些編委會成員再次建議將本刊分為《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兩個雜誌。

由於各地專業雜誌的創辦,如《中華神經精神疾病雜誌》、《中華神經外科雜誌》、《中風與神經病雜誌》等。20多種,同時紙張、印刷、郵局發行成本不斷上漲,本刊每期定價從1986開始連續多年超過每冊0.50元,並逐漸上漲,以至於發行量逐年減少。從1980到1993,平均每期打印數為22294,20066,19297,1917,20445,18193,6553。到1988,在物價上漲的壓力下,中華醫學會系列雜誌的經濟形勢陷入低谷。1988 7月1日起,作者稿費停止1年,稿件處理費從9月1日(191年)起收取

自1991起,封面上印有中華醫學會會徽。根據出版總署的規定,從第二期1993起,停止使用傅連暲主席題寫的繁體中文書名,改為簡體中文書名。

從1978到1994結束,* *出版17卷,90期,發表3106篇,平均每期34.5篇。

這壹階段的特點:

2.1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增加:從1978到1994年末,共發表論文***1379篇,其中基礎研究82篇(5.9%),臨床研究541篇(39.2%)。基礎研究和臨床研究的百分比是五六十年代的1倍以上(基礎研究2.5%,臨床研究15.7%)。這是壹個可喜的變化,是這些年來各單位加強科研,實行研究生制度的結果。基礎研究論文可以促進中國的醫學科學。大多數臨床研究有利於基層專業人員的成長,促進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防治。

2.2神經外科論文數量快速增長:這壹階段神經外科發展迅速,從1978發展到1984年底,* * *發表論文472篇,其中神經外科論文162篇,占34.3%。與50年代僅占1.7%(5/292),60年代占12.5%(39/313)的神經外科相比,有了很大的進步,說明我國神經外科發展蓬勃,多種腦和神經疾病可通過手術治愈或明顯改善。同時也說明創辦神經病學雜誌是有可能的。

2.3重點號和專輯數量增加:重點號和專輯的選題由編委會根據來稿有計劃地進行編制,特別是結合專題座談會和相關學術會議。現階段發布45個關鍵號,13張專輯,58張專輯,平均每年3-4張專輯。這是因為從1978到1993,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學會成立了14個專業學習小組,都是舉辦各種專業學術會議,加上本刊組織的座談會,壹共29個(不包括本刊編輯部沒有參加的會議),其中神經病學19,精神病學19。除了報道這些學術會議的高水平論文外,大多數專業學術會議和座談會都寫有指導性的會議紀要和相關的診斷標準、治療方案、療效判定標準等。這些紀要和方案標準(詳見附表)充分反映了會議的各項內容和觀點,起到了學術指導作用,深受讀者歡迎。

2.4增加欄目和活動頁面:本刊原有欄目包括綜述、論文、論文摘要、病例報告、講座、總結、臨床和病理(病例)討論、學術動態和圖書新聞。這壹階段增加學術討論、技術改革、國際學術交流、小心防範趨勢、讀者、作者和編輯、人物故事,豐富內容和活躍頁面。

2.5加強編輯規範化建設:從1986開始,加強編輯規範化建設,嚴格執行法定計量單位,同時加強圖表、統計符號、參考文獻、術語和版式設計的規範化建設,落實編輯出版相關的各項國家標準。3.1創刊40年來,本刊貫徹衛生方針,堅持正確的辦刊方向,理論聯系實際,普及提高,服務社會主義建設,不懈努力。因此,在提高疾病防治水平、保障人民健康、促進學科發展和專業人才培養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下面簡單介紹壹下。

3.2推廣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建國初期,我國神經精神專業人員隊伍很小。隨著各地專業醫療防控機構的建立和發展,專業人員數量迅速增加,但大多是從內科隊伍中分流出來的,缺乏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和參考書。為了滿足這種需求,本刊出版後,我們除了通過作品介紹國內各地行之有效的臨床經驗外,還特別註重為這些需求組稿。以翻譯和摘要的形式及時介紹國外的新理論、新技術、新經驗,其次是文獻綜述,發揮沒有圍墻的國家級專業繼續教育大學的作用。

3.3推進常見神經精神疾病的診療規範化:為統壹各類神經精神疾病的診療依據和標準、療效判定,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分會及其14專業組和本刊舉辦的學術會議和研討會均十分註重制定相關疾病的“分類”、“診斷標準”、“治療方案”、“療效評價標準”,本刊及時公布相關關鍵號,並。促進了醫療機構的管理,建立和完善了醫療質量和科研的標準化,受到了廣大神經精神工作者的熱烈歡迎。

3.4反映我國神經精神病學學科的新成果,推動學科發展:本刊是我國第壹份專業的高級學術期刊,肩負著反映我國本專業先進水平的重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我國的神經精神工作者意氣風發,開展了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他們的研究成果大量投稿到本刊。本刊始終試圖在嚴格審查的基礎上及時發表,特別是1980年科學大會召開後,迎來了科學的春天,研究報告迅速湧現,許多先進的診斷方法和新技術得到應用,如ct掃描、數字減影、磁共振成像等。細胞生物學和分子生物學研究,基因定位、基因診斷、基因治療等基因工程技術的應用,精神藥物的神經化學和藥代動力學研究;實驗性腦血管病、癲癇、帕金森病和精神分裂癥動物模型的建立:神經組織移植,如垂體移植、胎腦移植、腎上腺腦移植等。各種常見神經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報告;許多新成果的傳播促進了該學科的迅速發展。

3.5促進臨床醫生診療思維的訓練:本刊創刊不久即開設“臨床病理討論”專欄,先後發表文章59篇。由於其內容與讀者日常工作密切相關,可以啟發讀者脫離臨床問題獨立思考,有效鍛煉診斷思維。4.1本刊創刊40年來,編委和編輯部努力貫徹黨的衛生方針,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與普及相結合、註重提高的方針,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發展服務,取得了成績,積累了寶貴經驗。

4.2充分發揮編委和審稿人的作用,做好審稿和組稿工作:本刊編委和審稿人均為國內神經精神病學領域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知名專家,是本學科各部分的帶頭人。他們能在審稿、組稿中嚴格篩選把關,提供恰當有力的組稿線索,促進雜誌質量提升。尤其是在創刊初期,老壹輩的編委犧牲了大量的個人休息時間為這本雜誌審稿、修改稿件,經常在周日或晚上到北京參加編委會。不管刮風下雨,天熱天冷,他們都準時出席,認真討論每壹篇稿子。繼續發揮這樣壹個無私奉獻的權威專業編輯團隊的作用,是辦好雜誌的根本保證。

4.3全面反映國內外神經精神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動向:本刊將始終優先反映國內外神經精神研究的新成果和新動向。通過良好的整體設計和引導,使專業人員獲得新的知識,開闊視野,提高醫療水平和科研水平,進而推動我國神經精神事業的發展。

4.4充分報道學術會議的內容,擴大其社會效益: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分會及其後來的14研究組,早年每隔幾年召開壹次學術會議,晚年每年總要召開2-3次專業學術會議或專業學術研討會。並討論相關的重要問題。專業學術研討會是針對本專業有關各方共同關心的重要問題而組織的學術研討會。除了公開征文,還根據主題邀請專題報告和總結報告。在這些會議結束之前,會議領導小組總是根據論文和對報告的廣泛討論以及與會者對會議的評價意見進行認真總結,指出主要成果、學術爭論、已達成共識的意見和有不同理解的幾種意見,以及今後應探討的課題。為了充分發揮學術會議的效益,本刊除了選擇重要的代表性論文外,還組織有關專家撰寫會議紀要。會議紀要要求沒有花言巧語和空話,會議涉及的關鍵問題要在會議總結報告的基礎上得到充分反映。紀要要讓沒有參加會議的讀者看完之後覺得真的有所收獲,就像參加會議壹樣。這些學術會議的重要論文、會議紀要、總結和綜述形成壹個關鍵號或圖冊,讓讀者全面了解會議內容,並從中獲益。

4.5有計劃地組織座談會和關鍵數字:召開座談會是組稿的重要形式。選題由編委會在制定下壹年度的編輯計劃時確定。選擇當前急需討論的問題,提出中央新聞發言人、特邀總結記者和擬邀請參加討論的專家或單位名單。對於壹些多學科的問題,可以邀請多學科專家參與討論。壹般以50 ~ 100人規模的座談會為最佳,討論範圍明確,人數不多,但都是專家,便於他們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交流論證,達到深入討論。會後對討論內容進行整理,以充分反映會議內容的總結形式發表,使讀者增長見識,開闊思路,提高認識和診療水平,促進研究的深入。同時,選取壹些相關的研究報告和綜述,邀請在該課題上有豐富經驗的專家撰寫壹兩篇指導性綜述,對相關問題提出自己的觀點,指明方向,將這些文章集中發表,形成壹個非常受歡迎的關鍵號。

4.6加強讀者、作者和編輯之間的聯系:本刊在1992和1993兩次刊登通知,征求讀者對本刊的意見,許多讀者和作者對本刊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建議、批評和希望。這些意見很貴。我們反復研究對策,認真改進實施,對雜誌質量和效益的提高大有裨益。今後,我們將進壹步加強與讀者和作者的聯系。除了不定期征求讀者意見,我們還會通過編委會、座談會等形式收集讀者的訴求、希望、批評和建議,及時改進雜誌工作。

4.61由於作者、讀者、編輯的密切配合。《中國神經精神病學雜誌》從1978改版後,編輯工作規範化、科學化。雜誌的主任、主編、編輯部主任對每壹篇稿件都認真把關、發稿。據不完全統計,本刊自1978以來發表的1379篇論文中,101獲得國家、部、全軍科技獎,58篇獲得省、自治區、直轄市科技獎,31獲得優秀論文獎(。

4.7處理好神經病學和精神病學的關系:本刊自創刊以來,基本協調了兩個學科的稿件,基本按照1: 1的比例編輯,精神病學稿件1990少壹次的現象得到了糾正。盡管如此,由於近年來神經內科和精神科的快速發展,隊伍不斷壯大,縣醫院都有專科醫生,兩個科室都有上萬名專業醫務工作者。投稿數量逐年增加,稿件積壓日益嚴重。雖然采取了增加頁數、出版增刊、將部分作品改為作品摘要等措施來緩解,但仍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壓稿。今後將進壹步加強這些工作,爭取在1年內出版。鑒於中華醫學會神經精神病學分會已於1994分為兩個學會,分別成立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精神病學分會,本刊分為《中華神經病學雜誌》和《中華精神病學雜誌》已提上日程,有望於1996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