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重點專業
省重點(1):生物科學
國家重點(1):水產養殖
民族品牌(8):生物工程、農林經濟管理、動物科學、動物醫學、園藝學、園藝、農學、農業資源與環境。
2.本科專業
法學(1):社會學
藝術(1):視覺傳達設計
理科(1):應用化學
工科(1):自動化
法學(二):社會工作,法學。
文學(2):商務英語、英語
經濟學(2):國際經濟與貿易、經濟學
工科(10):生物工程、風景園林、食品質量與安全、食品科學與工程、環境科學、環境工程、農業機械化及其自動化、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電壹體化工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
管理學(8):土地資源管理、農林經濟管理、人力資源管理、會計學、市場營銷、工商管理、工程管理、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理科(4):生物信息學、生物技術、生物科學、信息與計算科學。
農學(13):水族科學與技術、水產養殖、風景園林、林學、動物醫學、動物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茶學、設施農業科學與工程、植物科學與技術、植物保護、園藝、農學。
文學(1):廣告
華中農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重點大學,是首批列入國家“211工程”和“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的重點大學之壹。是壹所以農業科學為優勢,以生命科學為特色,農、理、工、文、法、經、管相結合的全國綜合性重點大學。是中央直屬高校國家“111計劃”成員高校之壹,全國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之壹,中國歷史最悠久的農業大學。學校位於湖北省五常市南湖獅子山,歷史112。其前身是清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農學堂,由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農學院各系和中山大學等六所綜合性大學農學院部分系於1952年創辦的華中農學院。1985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學校師資力量雄厚,學術氛圍濃厚,學風嚴謹樸實,教學科研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居國內同類院校前列。
歷史演變:
學校歷史悠久,前身是清光緒年間湖廣總督張之洞創辦的湖北農業學校。華中農學院幾經演變,由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農學院的所有院系和中山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南昌大學等6所綜合性大學的部分院系於1952成立。1979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重點高等學校。
1981成為第壹批擁有博士學位和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學校擁有教授和博士生導師評審權。1985年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壹直沿用至今。1998隆重舉行建校100周年慶典。2000年,學校從農業部轉入教育部直屬領導。2005年進入211工程國家重點建設大學行列。2005年,學校以優異的成績通過了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建校110周年校慶活動於2008年6月2日舉行——“花開壹百壹十季,愛在山川間無限蔓延”。
1, 1898-1911.
清朝末年,朝廷腐敗無能,外國殖民勢力入侵,中華民族生死存亡。愛國者奮發圖強,尋求“教育救國”之道。
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正式邀請成立湖北農校。同年5438年6月+10月正式開學。湖北農業學校是中國最早的現代農業大學之壹,開創了中國高等農業教育的先河,是華中農業大學輝煌的起點。
1903擴建為湖北高等農業學校。
1911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辦學時代結束。
2、颶風和暴雨+0912-1951
1912,湖北農業學校辛亥革命後改制為湖北A類農業學校。此後經歷了1923湖北省第壹、第二高級農業學校,1931省農村師範學校,1933湖北省教育學院,1937湖北省農學院,1940湖北省農學院。
1938年,侵華日軍逼近武漢,學校西遷湖北恩施五峰山並堅持辦學。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學校遷回武昌保濟寺。
1949,武漢解放,學校歷史翻開新的壹頁。
3.陶1952-1984
1952華中農學院與武漢大學農學院、湖北農學院的整體及中山大學、南昌大學、河南大學、廣西大學、湖南農學院、江西農學院的部分院系(分校)組建。當年招收本科生,次年招收第壹批研究生,科研和國際交流取得新進展。
1957年,學校從保濟寺遷至武昌南湖獅子山。
20世紀60年代,第壹次招收外國學生。
4.芳華日盛1985-2004
1985,正式更名為華中農業大學。
此後,學校抓住職業發展機遇,遵循高等教育規律,緊密結合學校實際,對學科設置和專業布局進行了重大調整。
經過20多年的努力,學科和專業已涵蓋農學、理學、工學、文學、法學、經濟學、管理學等門類,形成了多學科的特色和優勢。
5.百尺竿頭2005-2008
2005年,學校正式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大學行列,同年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先進單位”稱號。2006年,學校在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中被評為優秀。2009年,學校被評為“全國文明單位”,全國1萬多所高校中,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湖南大學、中南大學、內蒙古大學、南京農業大學等21所高校獲此殊榮。
乘著新世紀浩蕩的春風,華中農業大學正以蓬勃的發展加快現代化和國際化進程,在120校慶之際,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整體水平國內壹流、學科世界先進、特色鮮明的研究型大學。
2011進入“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