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如何引導教師反思教學

如何引導教師反思教學

?“我壹日三救身”,“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可以說,不斷的反思,成就了孔子這個偉大的教育家和思想家。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教師教學反思在教師專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受到教育理論界和實踐者的關註。教師教學反思的過程是教師借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索和解決教學目標和自身問題,不斷提高追求教學實踐的合理性,不斷提高教師教學效率和教育研究能力,促進教師專業成長的過程。教師只有不斷地研究和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重新組織自己的知識和經驗,才能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壹,教學反思的含義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過程為思考對象,對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觀念、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教學反思是通過提高教師自我意識水平來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有效途徑。專家指出,壹個老師寫壹輩子教案未必能成為名師。如果壹個老師堅持寫三年的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壹個優秀的老師是在教學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積累經驗,在經驗中學習,不斷成長的。課後反思的總結和提煉是教師有效反思的綜合表現和快速訓練方法。因此,在新課程背景下,更需要做的是反思性教學,這應該是每壹位教師都必須具備的。如何有效反思?這就要求我們明確反思的意義,反思是對教學經驗的重新認識,是對“失”的反思,是對“得”的歸納。

二、教學反思應遵循的原則

(壹)及時性原則

壹節課下來,要趁熱打鐵,及時記憶、反思、記錄自己的思考亮點,善於把握稍縱即逝的教育靈感和感悟,養成及時記錄的習慣。

(二)堅持原則

要系統全面地積累經驗並加以升華和凝結,必須建立在大量課後反思的基礎上,這就要求教師像醫生寫病例報告壹樣,把寫課後筆記作為壹種基本的職業習慣。持之以恒,在持之以恒中提高水平,把教師們閃耀的智慧珍珠串成壹條美麗的教育鏈條。

簡單性原則

課後反思要及時記錄,但不是長篇,註意開頭、發展、高潮、結局等。要突出重點,抓住亮點,抓住重點,言簡意賅,有所收獲。禁止面面俱到,不分主次。

(四)互動性原則

教學反思應重視與專家、同行和學生的對話和討論。通過專家診斷、同伴互助、學生反饋等方式,通過交流互動,取長補短,在思維碰撞中共同成長。

(5)探究的原則

記錄下來的課後反思內容和問題要有壹定的研究價值和開放性,要跟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踐,才能與時俱進,有所借鑒。

(6)發展的原則

教師的工作有壹定的周期性。當我們反復講授同壹內容時,要結合以往課後反思中記錄的情況和感受進行科學的講授,然後認真撰寫課後反思記錄。要在教與學的方式、教材與信息技術的整合等方面不斷取得新的突破,並註重提煉升華,循序漸進地逐步完善。

第三,教師教學反思的基本途徑和具體內容

(壹)教學反思的基本方式

1,自我反省

自我反思是指教師自己通過收集不同方面的信息,對某壹具體問題進行反思。通過反思教學日記、音像資料、他人(包括學生)對自己教學的感受、他人的教學經驗等來進行。通常的研究方法是行動研究、敘事研究和案例研究。

(1)行動研究風格

行動研究反思要求教師立足學校教育教學實際,從問題和自身需求出發,做到教學與研究融為壹體,把解決教育教學問題的過程變成教育教學研究的過程。行動研究是壹個開放的系統,是壹個持續漸進的過程,即教師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問題,制定解決問題的方法、策略和步驟,並采取有效的行動;行動結束後,對實際效果進行評估和反思,進而發現新的問題,制定新的行動研究計劃。教師就是在這樣壹個循環漸進的過程中接受培訓的。

(2)敘事風格

教師的反思離不開教育實踐。教師正是在教育實踐中,不斷追問教育世界,思考理想,追求所從事的教育意義而成長起來的。傳統教育理論從教育實踐中抽象出許多教育問題,造成了教育理論與教育實踐的分離。教師專業發展實際上就是把對這些教育問題的學術研究放回到生動的現實中,把理論研究放回到思想的故鄉,把教育研究融入實踐的滋養中。這和敘事研究是分不開的。

(3)基於案例

案例式教學反思就是用壹個教學案例來說明其中蘊含的教育教學原則。寫案例的時候要註意以下四點:第壹,培養自己的洞察力。要從教學任務的目標分析入手,多方獲取相關信息,做壹個教學中的有心人。第二,說明教學背景。因為任何教學案例都有其特定的時空背景。第三,要分析案件的價值。每壹個教學案例都充滿了決策中的思路和困惑以及為其做出的各種解讀或理論解釋。第四,發揮案例的作用。除了自己寫案例,還要註意研究別人寫的案例。教師在開展教研活動時,拿出自己的案例,進行互動討論和開放探究,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通過案例的撰寫和學習,可以促使教師反思自己的教學,同時也可以分享同行的經驗。案例是理論與實踐之間的橋梁。大量的案例為教育學、心理學和課程理論提供了證據。案例是解決具體教學問題的壹把鑰匙;案例是教師專業學習的階梯;案例是教師學習理論、研究理論的沃土。

2.合作反思

合作反思是指教師與其他人(管理者、教師、研究者、學生等)之間的對話和討論。)就共同關心的問題,如教研活動、教學觀摩、師生討論等。常用的方法有對比、參與互動、觀察等。

(1)對比公式

在比較反思活動中,我們可以向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教師學習,比較相同的教學內容。壹是可以通過課堂上的每壹節課或者集體備課的觀察、對比、分析來改進方法,然後通過課後反思來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

(2)參與互動。

參與互動反思是指參與式教學和互動討論相結合。在這種模式下,教師不僅可以與主講人或參與開放式教學的各方進行直接對話,還可以相互學習,有意識地讓自己反思自己的活動,在交流中學習他人的長處,產生新的教學思想,達成新的認識,從而實現自我提升。也可以咨詢學校的骨幹教師(或專業研究人員),了解教育教學中的問題,請專家診斷;也可以邀請其他老師來聽課,集體咨詢,找出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找出最好的解決方法。

(3)觀察風格

觀摩通常是指教師根據壹定的教學理論進行課堂演示,其他教師進行觀摩,課後與其他教師進行討論和反思,最後由教學研究者(或專業研究者)進行總結和點評。因為新的教學理念成為了教學範例和教師的教學行為,教師和聽者面對面的交流,新理念下的教學行為很容易被大家認可和理解,教師不僅知道怎麽做,也知道為什麽要做。除了現場觀摩,老師們還可以觀看示範課的視頻。觀看時,他們可以通過微回放的方式回放課堂的亮點或“敗筆”,讓觀看者認真討論分析教學中的成功經驗和不足。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專業研究人員和老師壹起觀看、評論和討論。觀摩課可以讓老師多聽、多思考、多問、多做。通過反思、感悟和行動,提高他們對新課程理念的把握,提高他們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

(二)教學反思的具體內容

教師經歷教學實踐後,總會有壹些刻骨銘心的感受,或多或少,或“得”或“失”。

1.有什麽特點?

教學特色是指在教學過程中表現出來的獨特風格。獨特的教學給人不壹樣的感覺,回味無窮。它包含諸多要素:在教學理念上,取決於主體地位的凸顯、教學層次的呈現和實踐活動的安排;在教學方法上,取決於學生的參與程度和知識獲取的過程;就教學效果而言,取決於教學目標的落實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精彩”在哪裏?

精彩的教學片段附著在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如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特色鮮明的氛圍營造,得心應手的教具運用,新穎獨特的難點突破,獨特的智能開發,高超的學習方法指導,畫龍點睛的歸納評價,課末的懸念總結。這些“智慧的火花”往往會不由自主地突然出現。如果不及時被課後反思抓住,就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消失。

3.有哪些“偶爾”?

偶然教學是指教學過程中的意外收獲。意外的收獲往往來自於對課堂意外的處理:老師如何處理學生異想天開的“問題”;面對學生歪歪扭扭的答案,教師如何引導?意想不到的收獲往往來自學生的“創新”火花捕捉:學生有問題的獨特渠道;獨特的提問方式;分析問題的獨特思維;對解決問題的獨到見解,等等。這些有價值的見解也是課堂教學的補充和完善,可以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所以錄下來可以作為日後充實教學的素材養分。

4.“失蹤”在哪裏?

壹節課下來,老師們總覺得班上有些不足。哪些內容處理不當;哪個環節安排不合理;哪個重點不明顯;哪個問題在設計上不科學;哪些配合不到位;哪些溝通時間不足;哪種語言沒有得到恰當的評價。

5.“效果”是什麽?

每節課結束後,都要認真反思教學計劃的執行情況。通過這堂課的教學,教學目標是否達到,教學效果是否良好,教學組織是否科學,活動安排是否合理。這樣才能揚長避短,精益求精,可以為以後重新講授該內容提供參考。把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壹個新的層次和高度。

第四,采取有效策略培養教師的教學反思能力。

(壹)讓教師塑造反思意識,為全體教職員工營造反思氛圍。

學校管理者應利用各種教育教學機會,積極向教師傳播反思的理念,在全校教職工中建立反思的氛圍。教師在長期的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往往會形成壹定的思維定勢,而自己往往意識不到;壹些成功的做法和經驗不能及時總結提煉。究其原因,是個體尚未確立反思的意識,集體缺乏反思的氛圍。因此,必須認識到教師是有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這裏的潛力不僅指教師先天尚未顯現的能力,還指教師與自我發展相關的未到期的精力和興趣。只有激發這種潛能,管理者的管理行為才能由外因轉化為內因,產生強大的推動力,推動教師積極參與工作,不斷完善自我,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壹個有效的對策是學校管理者要創造適宜的工作環境和工作條件,註重激發和培養教師的自主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使教師在這種環境條件下充分發揮自己的潛力和才能,充分發展個人的特長和創造力。所以,上面提到的加強教師、團體、學校之間的溝通,還是為了這個目的,讓教師在反思的氛圍中被心靈感染,融入集體。

(二)讓教師從不同角度反思教學,以增強教師教學反思的深度和廣度。

1,教學事件反思

教育事件是教育教學真實的表現,能夠超越時間和概念體系,解釋教育實踐中的真實情況。教育事件雖然沒有直接的真理或理論價值,但卻具有人的生命和精神職業的意義,具有實踐的生命力,是教育教學的血肉。事件的突發性、不規則性、個性化、非設計性;同時,事件是具體的、流動的、歷史的和清晰的。教育是這樣壹系列教育事件的組合。每壹個學生都存在或生活在各種教育事件中,每壹個事件都是獨特的、個性化的情境,是師生之間或學生之間點對點的教育關系。教育事件是最生動、最穩定、最常見、最重要的情境。因此,教師的教育反思往往關註學生在教育事件情境中的成長,關註情境的獨特性。事件的中心詞是“事”;事物的主體是人。教育中的事件研究旨在通過使學生發現問題、形成能力、學會做事、生成態度和情感價值、確認自身的存在,促進人的不斷成長和生成。

2.關於教育對象的思考

站在學生的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和結果,是教師的重要保證。了解學生的想法和需求是成功教學的必要條件。反思型教師通過觀察學生的行為和自己的行為,不時進行自我評價和反思。在課堂上,他們觀察學生的行為,並根據他們的理解和行為來衡量教學目標的實現情況。很多優秀的教師通過學生的反應和學習效果來規範自己的教學過程和行為,把學生的學習效果作為自己教學效果的日常反映尺度。因此,來自學生的反思無疑會促進教師更加理性的教育行為。

3.對教學過程的反思

教師反思不僅可以針對某壹具體的教育事件和教育行為,還可以對壹個教學階段後的教學質量進行綜合分析和判斷。這也是壹種反思,對壹個持續實踐過程的反思。教學是教師每天做的日常工作。在日常的活動中,我們往往會忽視自己的思維,這使得生動活潑的教育過程機械化和程式化。對日常教學過程進行全方位的考察,就是要打破原有的近乎沈默的平靜,把所有想當然的想法都掛上去,以懷疑和批判的態度重新審視,以積極的態度分析過程和結果的教育意義和價值,反思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行為。

4.對教材和教法的思考。

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無疑要用到各種知識,而具體的知識教師自己是無法描述和預測的。教師不僅要知道“教什麽”,還要知道“怎麽教”,掌握教育教學的方法,二者缺壹不可。“教什麽”的知識與“怎麽教”的知識在本質上是不同的。“教什麽”的知識在於掌握和知道“它是什麽”,這是可以通過傳遞來掌握的。“如何教授知識”不是教師被教授的“如何教授的理論”,而是教師經歷、理解並實際擁有的經驗和信念。它是教師個人的實踐性知識,是基於教師日常對實踐的反思,包含著自己的教育信念,體現在日常的教育教學行為中。教學反思要把握反思的廣度和深度。反思的廣度是能夠全面地看待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既要善於把握問題的基本框架,又不能遺漏重要的細節和主要因素。反思的深度是指能夠深入教育事物的內部,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抓住問題的關鍵點,揭露事件的根源(包括事件的近因和遠因),善於預測事件的發展過程和結果。

(三)讓教師養成反思的習慣,並將反思有效融入評價機制。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指出:“建立評價制度,促進教師不斷提高。強調教師對自身教學行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師自我評價為基礎,校長、教師、學生、家長共同參與的評價體系,讓教師從各方面獲取信息,不斷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學校在評價教師的過程中,要提升教師的主體性,高度重視被評價教師自身的積極參與和自我反思。

第五,教師教學反思的具體形式

1,教學後記

“教學後記”又稱“教學後記”,是教師在壹節課後總結教學設計和實施情況,在教案上記錄自己的經驗教訓的文字。“教學後記”是教學管理和教師教學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也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教師改善教學系統運行狀態,認真查找教學系統存在的問題,以發現和糾正教學系統與系統目標的偏差,通過調整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質量,優化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方法。可以建議備課筆記在末尾留個空格寫個後記,可以是壹個字,也可以是洋洋灑灑,看這節課的情況。第二輪備課,老師會掌握第壹手資料和經驗。壹個相對完整規範的教學過程,既要有課堂設計,也要有教學後記。

2.反思日記

引導教師在參與和互動中提高反思能力。建議老師寫反思日記,和其他老師壹起分析。學習* * *同體可以組織不同背景的教師討論他們感興趣的教育問題,探討解決問題的方法,享受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將有助於教師認識到不同人的個體教育觀念之間的差異和聯系,從而幫助他們建立自己的個體教育觀念。

壹個教師的反思日記,主要是記錄他教育教學行為後的所思所想。它可以記錄任何形式的教育活動:與同行教師的交流,與學生的對話,與家長的交流,對公開課或講座的評論和體驗等。,涉及面廣,形式多樣,不同於簡單的教學後記。培養教師寫反思日記的習慣,有利於教師積累教育教學的經驗教訓,為教師定期反思提供豐富的思想素材。如果教師定期交流,集體分享反思日記,將更有利於教師個人教育理念的形成和教師的成長。

3.上課。

聽課是常見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過聽課,老師們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年輕教師要多聽聽老教師的課,從他們身上學到壹些有價值的東西,包括課堂管理和教學方法。資深或年長的老師也要放下架子,主動去聽年輕老師的課,並以此與自己的教學進行對比,通過這種反思來突破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作為反思型教師,也要邀請其他老師來自己的課堂上,讓別人來評價自己的課堂教學,課後互相交流,反思壹些教學細節,探討改進措施。

4.學生反饋。

學生反饋策略是教師要定期從學生那裏獲得反饋信息,對自己的教育教學進行反思。學生的反饋多種多樣,有對老師上課的看法,有自己的學習總結,有自己最近不開心的事向老師求教。根據這些信息,教師可以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教學活動。當然,如果教師想從學生那裏得到真實的反饋,他們應該始終對學生誠實,相互尊重,並建立壹個民主和諧的教學環境。

5.特殊反射

對教師個體在壹個階段(學期或學年)的教學行為進行科學而深刻的反思,有助於教師從更高的層面對教學行為及其遠距離效應進行冷靜的分析,進而總結教學行為的背景原因,從宏觀上指導未來的教學實踐。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是教師討論或研究教學課題的有效途徑,也是教師不斷提高理論素養,加強教育理論指導教學實踐的最佳途徑。如果說每節課後的“課後筆記”和每個階段的“反思日記”記錄了教師在生動的教學實踐中微觀瑣碎的教學經驗,那麽主題反思的行動研究就是主題明確的教學反思。因為它關系到更長時期的教學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道路,更容易從宏觀的角度、單壹的線索來提煉和概括教師的教學行為。

6.教學理論的系統研究。

教師喚醒反思意識,增強反思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教學中,很難想象壹個缺乏教育心理學理論知識的老師會在語言知識的教學中註重情感教學。理論來源於實踐,壹旦達到較高水平,就會對社會實踐起到積極的指導作用。教學理論的學習可以開闊教師的視野,提高教師的反思能力,指導具體的教學實踐。相反,教學實踐可以檢驗理論的正確性。當教師發現教學實踐與理論不符時,首先要反思自己的教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因素。如果他們有把握,他們也可以懷疑理論,挑戰理論的提出者。這樣,教師才算真正的研究型、學者型教師。

反思性教學為教師搭建了理論與實踐的橋梁,引導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經驗和價值觀,並與教學實踐相結合,是教師自我發展的有效途徑。美國心理學家波斯納提出了教師成長的公式:成長=經歷+反思。相反,如果壹個教師僅僅滿足於獲得經驗,而沒有深入思考,那麽即使他有“20年的教學經驗,壹年也可能只是20次重復他的工作;除非妳善於從經驗反思中吸取教訓,否則不可能有進步。”教師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反思在教師成長和學校發展的過程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壹個有反思意識的優秀教師,如果不能在有反思氛圍的學校“土壤”中紮根,也很難延續這種良好的思維習慣。教育主管部門和學校要高度重視和鼓勵教師積極開展教學反思活動,創造條件,提供相應的政策、時間和經費,建立考核和激勵機制,為教師專業發展創造便利條件,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