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元代儒生的地位那麽低?
元代封建文化沿著前代傳統繼續發展,但儒生作為文化人的地位、出路和處境始終成為壹個尖銳的社會問題。如前所述,自窩闊臺開始,就註重對儒生的保護和使用,忽必烈進壹步信任儒生大臣。即位之初,他自豪地說:“自邦朝建立以來,就說是賢德昌盛。”忽必烈之後,仁宗王朝開放科舉,文宗(圖鐵木爾)王朝采取了壹些尊重儒學的措施。但是,儒生問題在元代已經成為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也成為後世討論元代文學內容和某些文體興衰的癥結之壹。從歷史事實來看,有各種復雜的因素。第壹,中央規定的措施,在壹些地區往往無法實施。陶的《輟耕錄》說:“中國朝代的儒生,自戊戌變法以來,總是與自保混為壹談。”至於十行書,翰林院學者陳至立在倡校、炫藝、登記戶籍、免除徭役等方面發揮了光輝的作用。“我這裏說的是戊戌變法後十年,也就是窩闊臺處於可汗狀態。當時,窩闊臺已經接受了盧野楚才的建議,開始使用儒學。據元代《高之瑤傳》記載,早在窩闊臺處於汗位之前,高之瑤就向身在西涼的闊端(窩闊臺之子)建議免除儒徭役。窩闊臺即位後,問高之瑤:“儒家像巫醫是什麽?”高回答說:“儒家以理治國,所以不能以利比技。"於是窩闊臺下詔免除儒生徭役。忽必烈統治時期,又頒布了免除儒奴的聖旨,但在南方部分地區沒有執行。呂文貴《長城以東使臣孫公墓誌銘》說:“元朝有聖旨,說免除肉體奴役,州縣奉行不孝,壞如昔。“更何況忽必烈稱帝後,高之瑤寫道‘淮蜀之囚非奴’,這不僅僅是徭役的問題。他對忽必烈說:“儒教是驅動力(按:寇丹驅動日本),古代什麽都沒有。“陛下之治為古道,宜除之,用風強天下。”耶律楚材建議窩闊臺釋放大量人員給忽必烈,忽必烈是皇帝,距今已有30年左右。此時某些地區的儒生還是奴隸,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第二,在用儒生做官的問題上,由於民族歧視政策和與之相關的權力分配不均,從中央朝臣到地方官員的任用都存在矛盾和鬥爭,而且儒生多為漢人。在封建統治下,各民族之間不可能有真正的平等,歷代封建王朝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的政策。由於元朝是歷史上第壹個以少數民族上層統治階級統壹中國的王朝,民族歧視政策更加明顯。元朝第二年(1265),忽必烈頒布“蒙古人填路皆花,漢人填總經理,回民填知同,總會定制”的聖旨。此外,府、州、縣大儒華池也必須由蒙古人充任。魯大華池在地方官員中的地位最高,即使他不是實際的董事,他也已經成為世界上的壹個特殊官員。這也是壹直引起儒生不滿的重要因素。在中央朝臣的任用上,由於忽必烈在爭奪皇位的過程中獲得了大量儒生的支持,所以在中國登基之初,就非常看重儒生。中國統壹的第三年,發生了山東地方軍閥李坤的叛亂。雖然叛亂很快被平定,但忽必烈發現在任中書平章身居要職的王文同與李傕勾結,而王文同是由劉、尚廷和趙良弼推薦的。這時,壹些回回朝臣借機發聲,打擊儒家朝臣,說:“慧遠雖然偷了國家的錢和東西,但身為秀才也不敢造反。”當時對忽必烈有巨大貢獻的劉和趙良弼被異化,改變了當初主要依靠漢族儒官,色目人處於次要地位的局面。這就導致了元朝統治集團內部不同民族之間的長期紛爭。在儒生看來,這還涉及到“士的等級”問題。王允的《儒林外史》說:“自中國統壹元年以來,得益於儒德之人甚多...今天說他沒用,不夠好。是統壹之初的明智,元朝之後的愚昧?所以說“秀才之位,對夫國尤為重要,用與不用有差距!“在中央總公司身居要職的儒臣,往往是漢族地主階級的著名政治代表,因此他們的地位升降很容易在普通儒生中引起很大的反響。再加上忽必烈之後規定不允許南方人擔任省臺,忽必烈時代的“用人之法”在元朝滅亡前17年才得以恢復。很長壹段時間,南方人即使考上了進士,也做不了禦史、憲官、大臣。這種現象必然會引起南方儒生的不滿。第三,元朝的科舉考試壹直在進行,仁宗以後,科舉考試就停止了。即使在實行科舉的年代,也有不利於漢族士子的規定,比如第四等(蒙古、色目人、漢人、南方人)的名額分配,實際上也不利於大量的漢族士子。到了元代,又有兩個例子,分別是教教授,學道理,當山頭領。但規定漢人和南方人享受教職的年齡限制在50歲以上,蒙古人和色目人的年齡限制在30歲以上。在這種情況下,在儒家尋求越過科舉直接進入仕途的時候,出現了大量的“尤氏”。這種情況,在覺遠為陳太初《榮慶居士集》所作的序,於闋為《清揚先生詩集》所作的序,以及楊軍賢民的詩中都有所提及。文淵從戰國時期的遊客開始,壹直到元朝。他說,當時朱的遊歷比過去更為廣泛,“今日遊歷最活躍者,莫過於江西”,但這些“弊已盡,袖已封”的遊歷人數,從另壹個角度反映出儒生的出路問題在元代成為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第四,元代的官員去職制度引起了儒生的不滿。中國統壹元年被召到燕京遊歷中書省的王允曾說:“今人仕途無秩序,無道入官。他們不可能都加入農工商,因為他們的感情復雜,危險重重。所以他們是三尺男兒,卻也沒有掉隊,紛紛湧向官家,得了幾支筆,打理主簿。至於犯罪構成,至於訴訟壹詞,屈直的生與死,競爭與俘獲,都已登記在案,從小屁孩手裏學來,幾何不專業而淹死。如此壹來,郡是州,是大府,門戶安盛,方便快捷。人不快樂,跟著它走。”(邱劍李稷解)元末元初學者余闕在《楊軍獻民詩序》中說:“中國早期,有晉宋,天下之民只用之,士者甚多。元代以來,官員浸淫其中,雖然執政大臣也視之為官。所以中州人識字粗糙,能治文檔的都得進臺灣館,久而久之就能顯露出來,而中州人見用戶就沈浸寡婦;況且南方土地遙遠,很多讀書人去不了京城,抱才之人往往不屑為官,所以用戶少。”根據許有壬的《知季崢梨園》記載,在元代科舉之前,儒生通常都要做官。除了特殊情況,壹個官員要晉升到重要的官職,獲得顯赫的官銜,壹般都需要很長的路。元九年規定,官的文獻資料的晉升,由九三年的八轉,九二年的八轉,九二年的九轉,壹百二年的九轉。”壹百二十個月就是十年。仁宗時代實行科舉後,規定入仕人數最高不得超過七人。當時的學者藝鷺說:“科舉制度尚未建立,人才多由官員提拔。如果都被打壓,恐怕這個世界就不平等了。邀官者,止於五品。”科舉制度實施後,官員離職制度依然存在。對於元朝來說,是多途徑提拔官員政策的體現,也是為了保證官員的素質。由此,元代官員的地位比唐宋時期更為重要。但對於元代大量儒生來說,要經歷從儒學“流入”官員的過程,是壹個痛苦的轉變。由於進士科成為唐代高級官僚的主要來源,儒生有更多的機會實現傳統的仕進。大致來看,唐代科舉盛行後,州縣胥吏的地位更低,甚至被禁止參加進士考試。這種傳統觀念使得元代的壹些儒生不願意做官。中國統壹初期,元好問的門生李茜被選入中書省。當他聽說學者將被聘為官員時,他立即辭職了。元末的時候,王冕想當秀才,但壹聽說好友李曉光要推薦他當官吏,馬上就罵起來:“我有田要耕,有書要讀,願意天天早上開庭審案,準備做奴才。”“這種堅持正統儒家思想為‘四民之首’的人,不屑於做官,當然也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做官的機會。而那些因為各種原因步入仕途的儒生,通常會遭遇兩方面的困擾:壹是羞於與那些大致識字的“小人物”交往;第二,不願意老拿著刀和筆。在武宗(海山)時代,還規定南方人不得做蓮舫的辦事員。據元代《王艮傳》記載,王艮在淮東、淮西做蓮舫的錄事,是“南中秀才”,所以要調鹽到淮北做錄事。王艮被任命為官員,後來成為淮東的助理特使。而更多的儒官,對遠大前程望而卻步,壹輩子郁郁寡歡。第五,仕進之弊與儒生的關系《元史·選記》載:“然而當時仕途多異,未有官衡定制”。據姚燧《送李茂清牧安集序》記載:“今日入仕之道,無非三:壹是留在禁衛,二是為儒,三是為官”。這是元初的情況。但其實不止這三種方式。比如工匠也可以在這三種方式之外做官。據《元朝帖木兒傳》記載,惠宗至元元年,許有壬反對中書罷科舉的提議,與伯顏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許有壬說:“如果妳在科舉考試中選擇壹個學者,妳應該把它給那些知道事情和知道印度的人。今天世界上有3325人,456歲以上的有456人。玉典紅,太醫,控鶴,全流入品。當路官和當兒子不是壹個路。今年四月到九月,自己當官提拔的有七十二人,而科舉壹歲才三十多人。”的“道非壹”遠超姚的“三條道”;許有壬的“自我招募”範圍更廣,也更復雜。據《元史:選舉誌》記載,“君王與公主,偏向投降,以保其職”。這裏的“投降”指的是由奴隸轉化而來的為奴之人,也就是所謂的奴隸,或者屬於王公貴族占有土地的“投降戶”的人,所以《選記》中也有:“而官亦流貨。”這樣的“官方沖突”不可避免地與儒生的傳統價值觀相沖突,從而產生反感。元末李濟本在《壹山集·董來水書》中寫了壹句俗語:“壹見習生不如人,人不如卒”,就是這種不滿的反映。如上所述,元朝對儒生的政策有壹個變化的過程。總的來說,說元代儒生受壓迫,說他們受重用,都是不符合歷史現實的。由於民族歧視政策和選官制度的弊端,元代儒生問題壹直是壹個嚴重的社會問題。與唐宋相比,元代儒生的地位和價值觀實際上發生了變化。南宋遺民鄭思肖說元朝的法律規定是“九儒十丐”,這可能是壹個社會謠言,但這個謠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問題。同樣,忠於元朝,在與叛軍作戰時為元朝而死的人於闋所說的“小夫卑仆,亦輕儒”(《青陽先生與龔太夫文集序》)也反映了這個問題。在元代的各種文學作品中,大量對儒生的地位和處境的不公正和批判的聲音異常強烈,在壹定程度上超越了以往的作品,實際上是這壹社會問題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