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個被善待的人,也會善待身邊的人。這似乎是最人道的待人之道。但是,現在的社會,很多人早就被那顆自私的心蒙蔽了。這些人逐漸想當然的認為別人對他好。不懂得感恩,不懂得報恩,甚至在別人不再幫忙的時候,我還會大聲責備對方。好像是那個給他提供了免費幫助的人。不敢去扶摔倒的老人,怕被誤解;害怕去救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害怕他們與作惡者同流合汙...正是因為這種惡人越來越多,越來越多的人不敢做好事。就像那個叫叢飛的歌手,生前資助了200多個貧困兒童,死後和妻子葬在壹起,卻很少有人去看望他,幾乎沒有人關心,簡直讓人心寒!叢飛,原名張沖,1969年出生於遼寧壹個貧苦家庭。從小熱愛音樂,經常學習唱電視劇裏的插曲。然而,由於家庭條件有限,叢飛沒有機會學習音樂理論。初中還沒畢業的叢飛,在壹次偶然的機會中進入了壹家銀行當出納。工作後,叢飛始終沒有忘記自己的音樂夢想,並在自己的努力下最終考入了沈陽音樂學院。畢業後,叢飛計劃去廣州旅遊。他初到廣州,由於經濟困難,只能以天橋為家。白天出去唱歌,晚上睡天橋。期間有個女生被他的歌深深打動,給了他600塊錢作為鼓勵。叢飛拿著這600元錢參加了壹個歌手比賽,並取得了好成績。從此,他的音樂之路開啟了不壹樣的篇章。1994是叢飛這麽多年的努力終於有了回報的壹年。他的歌和他的人迅速傳遍全國,他在歌壇打開了知名度。第二年,他拜著名男高音郭頌為師。然而,成名並賺了很多錢的叢飛並沒有得意忘形,也沒有在窮人變得富有後覺得自己是個卑鄙的人。而是逐漸開始做公益,持續了11年。他第壹次接觸公益是在1994。那壹年,他參加了壹場校園義演。義演結束後,他當場將自己的2400元全部捐出,可以幫助20名貧困學生完成兩年的學業。當叢飛知道他的捐贈可以幫助這麽多人時,他感到前所未有的幸福和滿足。叢飛曾經接受過別人的幫助,現在也在用同樣的方式幫助別人。可以說,叢飛是壹個很有良心的人,他的內心並沒有因為長期浸淫社會而改變,所以懂得報恩的叢飛是壹個真正的男人。此後的每壹年,只要有機會,叢飛都會做慈善,毫不留情地捐出自己的大部分積蓄。但是,由於事業的穩定和收入的提高,費自己的生活並沒有什麽不同。與其他著名歌手相比,叢飛的生活並不好!名利雙收,他住在壹個只有50平米的普通房子裏,衣食依舊,沒有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在這期間,他也經歷了壹段失敗的婚姻。叢飛的第壹任妻子無法理解叢飛慷慨的慈善表演,因為有幾次,叢飛不僅沒有從他的表演中獲得任何回報,甚至還向周圍的親戚朋友借了錢,以便支付他資助的貧困兒童的學費。截止到2004年6月,深圳市第壹批“誌願者”叢飛已經演出300多場,得到叢飛資助的孩子總數達到1.78,也因此已經背負了約1.7萬的債務。在當時,654.38+0.7萬對於任何壹個家庭來說都不是壹筆小數目。結婚兩年後,他的第壹任妻子終於與叢飛離婚,留下壹個2歲的女兒獨自回國。我彌留之際,不忘行善。我離婚後不久,叢飛遇到了他的第二任妻子,壹位名叫邢丹的空姐。她被叢飛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善行所感動,決定嫁給他。從叢飛的這兩段婚姻可以發現,壹定要找壹個三觀壹致的人結婚,否則過程會極其痛苦,最終分道揚鑣。然而,對於叢飛來說,他終於找到了壹個能夠理解和支持他的慈善事業的妻子,上帝似乎對他有壹種“愛”,想把他拉到自己的身邊。在與邢丹結婚三年後,叢飛被診斷出患有胃癌,第二天,他的癌細胞在體內擴散。然而,在生病期間,叢飛仍然堅持參加慈善演出,並捐出了自己的醫療費用。而在這段時間裏,叢飛終於實現了壹個夙願:成為壹名黨員。在叢飛住院期間,許多人前去看望,包括當地政府部門的有關領導,在叢飛參加義演的部隊官兵,以及叢飛的親友。然而,只有叢飛資助的貧困學生缺乏同情。盡管他們打電話寫信。但內容是對叢飛的壹種質疑和敦促。因為在叢飛患病住院期間,那些不再接受叢飛救助的孩子和他們的父母認為叢飛不會再提供經濟幫助,於是紛紛打來“催款電話”。如果這是因為他們不知道叢飛病了,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對於不知道的人來說太多了。但是在叢飛去世並和他的妻子壹起葬在墓地後,很少有人去看望接受過他資助的200多名貧困兒童。那真是壹件令人心寒的事情!但即使他受到這樣的對待,叢飛也從未抱怨過,在他彌留之際,他仍然不忘做他的慈善工作。他要求死後將自己的眼角膜和遺體捐獻給醫學院做研究,並拒絕政府的任何經濟幫助,並要求家人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要向社會伸手,要有所貢獻。2005年,叢飛榮獲“深圳市十大傑出青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誌願者”等榮譽稱號。也可以說,叢飛當之無愧地獲得這些獎項。遺憾的是,在叢飛去世後的第五年,也就是2011年,他的妻子邢丹因意外交通事故去世。此後,夫妻倆的墳墓就壹起埋在了深圳的壹個常青花園裏。平時除了家人很少有人去參觀!我想知道接受過他們捐贈的孩子們是否還記得壹個叫叢飛的叔叔在他們生活中的出現?雖然只是短暫的停留,卻給了他們無限的幫助和愛!
自然的心態就是殺死善意的殺手。叢飛作為壹名基層聲樂歌手,雖然經濟條件有限,但他依靠自己的努力壹步步實現了自己的願望。在收獲財富和名望之後,他不忘在當地給予社會最大的回報。作為90年代的知名歌手,叢飛的經濟收入並不低,靠這點收入他本可以過上好日子。但他並沒有這樣做,而是將大部分收入無償捐出,也因此失去了第壹次婚姻。然而,壹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做好事的叢飛,在他最好的歲月裏離開了我們。即使在離開之前,面對不友好的聲音,他依然不忘做好事。這樣的叢飛用自己的小我成就了數百個貧困家庭,讓他們的孩子能夠上學、讀書、吃飯。他雖然沒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卻救了上百名失學少年!這不是叢飛要做的事,但他把它視為自己的職責和使命。這個社會上有無數像叢飛這樣的人。他們默默無聞,做好事不求回報。如果沒有這些人,我們的社會會是什麽樣子?對於他們,我們應該心存感激,而不是把這些當成理所當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