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二)東邊沒有山,西邊有山。其峰巒連山,紛紛頹廢(3),或升或降,而靈巖居於中間,超凡脫俗,美不勝收。如果妳拒絕和其他峰壹起排名(4)。看著它的人知道它的不同(5)。
山向上爬,有亭子,占了壹半。它被旅行者(6)的力量所覆蓋,所以幾乎沒有休息。在亭子上方壹點,有壹個洞穴(7),它被稱為石的洞穴(8);有壹個春天(9),叫花池(10);是吳王夫差宴遊的遺風。上面還有茅草屋,可以住宿到很晚(11);有琴架,可以在那裏逛逛(12);有壹條玄關直通洞庭峰(13),說是碧綠;家具區(14)有個鳥瞰海浪的亭子,說明涵洞是空的。幻覺和騷動,用數字奇觀(15)。蓋本縣之美(16),山;而專事此山之美者,亦為亭臺。
齊,吳人,此處雖甚急訪(17),然而,凡幽山勝(18),不可尋之(19),如其卑者(20)。今年春天,淮南省的十個人拜訪了臨川龔堯和他的客人(21)。如果妳高於22,山之精華,悠悠而來;當妳進入奧運會,石頭的奇跡突然出現了。氣氛為之放松(23),雪松為之起舞(24)。妳展現細節(25),爭淡形式(26),揭示縫隙(27),無隱循環(28)。然後,知此山起於今,昧於昔(29)。
浮山與眾不同者,尚可待人,自見,與眾不同者,哉!公有所照應(30),因命客作詩,是開悟錄(31)。凱說:“在陌生地方(32)的日子不多,人們享受寄宿的情況也不常見。有地方代替人(33)和人代替地方是不夠的。如今,靈巖是名山,先生們都是名人。封面必須適合彼此(34)。太巧了!用眼睛看懂(35),用眼睛看懂(36)才合適。如果啟蒙運動是粗糙的,但也是有益的,顧斐也是幸運的(37)?凱是最少的客人(38),但敢寫不走的人,私底下也會知道自己的運氣(39)!”十人,秦嶽,諸暨,河南,惠濟,天臺詹慎,陳增,吳晗,張順,嘉陵楊集,吳劉玲盛也(40)。(1)靈巖:山名,又名偃師山,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西南。春秋末期,吳王夫差在此建宮,古跡眾多。
(2)吳城:吳縣。吳縣和蘇州在同壹個地方。
(3)頹廢:眾多而豐富。
(4)如果:喜歡。列:排列在壹起。
(5)鹹:兩者皆有。不同的:具有特殊的和不同的東西。
第六節:儲蓄。旅行者:路人。
(7)(y o)冉:曲折深遠。
(8)《詩》:春秋末期的越國之美。越王勾踐把她獻給了吳王夫差,成了夫差最寵愛的妃子。
(9)洪然:形容水量大。
(10)環(huàn)花池:相傳是石卓開花的地方。
(11)容量:供給,讓。熬夜:過夜。
(12)周跳蘭:看看周元。
(13)玄(xuān):有走廊的房子。直:什麽時候,對。洞庭:山名在今蘇州西南的太湖中。
(14)土居區:太湖古稱。
(15)用途:因此。編號:已呼叫。
(16)兩句話:意思是靈巖山是吳縣最美的;靈巖山最美的是奇觀亭。特色:獨壹無二。
(17)姬(齊):反反復復。很急:很多次。
(18)每:經常,經常。隱居制勝:隱藏並封鎖所有隱居景點。
(19)墨客索條:意思是找不到美的地方,也找不到錯誤。
(20)《露比》句子:看來靈巖山是故意看不上我這種淺薄的人。
(21)淮南省:張士誠在蘇州被稱為吳王後(1363-1367),模仿元朝的省制,設立淮南省,位於江蘇、安徽兩省的長江以北、淮河以南地區。參政:省副主官。龔堯,字介,號,臨川(今江西)人。元末任江浙刺史,張士誠稱吳皇後,任淮南刺史。吳亡,被俘處死。這是妳,季承。客人:門客,助手。
(22)“登高”四句:下面兩句意思是,自從特首饒介來訪後,靈巖山表現出極大的好客精神,登上山頂,美麗的山景自然出現;進入山區,讓奇怪的石頭突然出現。“無憂無慮”,自在的樣子。“阿”,深,指的是山的深處。
(23)大氣霾:山霧。舒舒:伸展。
(24)冷杉:冷杉樹,喬木。桂:又叫臭柏,沙地柏,常綠喬木。
(25)含蓄含蓄:不明顯,明顯,大而小。
(26)暈厥:他們的姿勢。
(27)褶皺:打開。清晰:明亮。禮物:展示。露:表演。
(28)隱身:躲躲藏藏。
(29)“然後”句:這是說我知道從今天開始我明白了這座山,過去我從來沒有明白過。
(30)男:饒介。顧湛:看。顧回頭;向上或向前看。
(31)屬(zhǔ):傳“囑托”並囑咐。
(32)陌生感:陌生感。
(33)《有壹個地方》三句:大意是山被人欣賞,人也欣賞山,是對應的。如果妳有這樣的山卻沒有遇到這樣的人,或者妳有這樣的人卻沒有看到這樣的山,妳就不能充分享受旅遊。它:這個,像這樣。戴夫:這個。
(34)必須:等待。價值:偶遇。
(35)眼領:眼睛看到並接受。心靈解答:我心裏明白。
(36)風景:風景是明白的。理查德:利益意識實現了。
(37)“顧斐”句:看起來不像是壹種運氣嗎?雲:疑問助詞。
(38)作為客人:是指在饒介被算作公眾客人;這是壹個謙虛的詞。年輕:年輕。
(39)私識(zhi)幸運:私記這種幸運。“知識”,記住。
(40)淮海秦嶽:字文忠,太倉(今江蘇)人,郡望淮海。明初召我拜禮部侍郎,因母辭。後來,他去了北京做官。因年事已高,難以侍奉,教於溧陽。諸暨:諸暨(今浙江)人,元末居,張士誠為吳王,官至刺史。他很快因病辭職。明初太常大夫。河南魯人:字桂良,名喬學聖,又號甘居士,河南人,住昆山,是壹個在野外很有名氣的人。會稽張喜安:字思廉,名於仁生,殷珊(古會稽縣,今浙江紹興)人。張士誠當吳王時,掌樞密院事。吳死後,壹直隱居。天臺戰神:其人不詳;“天臺”屬於今天的浙江。張瑜陳增:其人不詳;“張羽”,今江西南昌。吳齊,其人不詳。王金華順:人不明;“金華”屬於今天的浙江。嘉定陽姬:孟仔,號梅安,祖籍嘉陵(今四川),在吳軍長大。張士誠是吳王,他是丞相府的秘書;明初任山西按察使。他與高啟、張裕、徐賁齊名,並稱為明初吳中四傑。劉勝,武陵:此人不詳。吳縣東部沒有山,只有城西。群峰相連,山巒重疊,數量眾多;群山起伏,靈巖在其中,頗為美麗,仿佛不肯與其他山峰相混。遠遠望去,誰都知道靈巖與眾不同。
從山腳往上走,有壹個亭子,建在半山腰,路人可以在這裏稍作休息,不需要太大的體力;從亭上去,有壹個又深又曲折的洞,有人說它是的石洞;這裏還有大量的泉水,據說是石盛開的地方。這裏是過去吳王夫差夜遊的遺跡。上面有茅草屋,可以住;有壹個琴架,在那裏可以四處看看;有玄關,可以看到對面的洞庭山,玄關以翠綠色聞名。有亭遠眺太湖波濤,亭名空;虛而動蕩,故稱奇閣。吳軍最美的山是靈巖,靈巖最美的地方就在這裏。
我是吳縣人,來過這個地方很多次。但每次靈巖似乎都把美景藏起來了,所以我看不到山的美,也找不到毛病。可能淩燕故意看不上我這種淺薄的人。今年春天,我和另外十位客人再次來訪,其中包括來自臨川的淮南省政治顧問饒龔潔。爬到高處,美麗的山景主動出現;進入山中,奇石自然出現;山中的霧也舒展開來,杉柏隨風起舞。靈巖山,大的,小的,顯而易見的,不顯眼的風景,都力求展現自己的姿態,不再隱藏,毫無保留的呈現出來。我才知道,從今天開始我開始了解這座山,而過去我並不知道。
山的風景和常人不壹樣,別人也能看出來,何況人和常人不壹樣。龔堯從看風景中得到壹些東西,並命令他的隨行客人寫詩並告訴我記住它們。我說:“世界上沒有太多奇怪的地方,人們也不總是能感受到登山的樂趣。”山是人欣賞的,人也欣賞山,兩者相互輝映(意思是有這樣的山卻遇不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卻看不到這樣的山,所以不能充分享受遊覽。所謂,疑似後世所指的名山名士)。現在靈巖是名山,妳們是名人,壹定要真的不辜負對方的名字。是偶然嗎?是因為人看到了風景,心裏明白了,風景被欣賞了,意趣感也就實現了。而我只是壹個粗暴的人,我也從中學到了壹些東西。難道不是壹種幸運嗎?我是這裏最小的壹個,我不敢拒絕寫筆記的任務,所以我也可以私下記錄下這份幸運。“公司裏的十個人分別是秦嶽,諸暨,河南,惠濟,天臺詹申,陳增,吳齊,順,嘉陵楊集,五菱劉勝。高啟寫於1364-1366(元至24-26年)的《靈巖之旅》,記敘了張士誠在蘇州自稱吳王期間,受作者委派陪同張士誠遊覽蘇州靈巖山並作詩的事。
在文中,贊美是真實的,貶義的,嘲諷是有貓膩的。幽靈顏姬,與靈顏之“異”,壹直到最後。它通過描寫靈巖之旅,用褒實貶實的手法,巧妙地嘲諷了壹群執迷不悟的暴發戶。作者先說靈巖山和蘇州其他山不壹樣。吳城的東面是壹片廣闊的平原,只有西面是連綿起伏的山峰。在“連山之峰”中,靈巖山獨樹壹幟,仿佛拒絕與其他山峰排列在壹起,獨特地凸顯了靈巖山的“與眾不同”,為下文的論述埋下伏筆。接著,作者重點描述了以武王夫差聞名的靈巖山和西施的名勝古跡。都說山上的平臺、玄關、涼亭可以俯瞰“虛幻的騷動”,但靈巖山本身的景色卻沒有正面的描述和贊美。接著,他語氣壹變,突然說道:“齊人,吳人,此處雖然很急,但也不能每次都躲在山中尋訪,像壹個卑微的人。”-他自己也是本地人。雖然他經常去靈巖山,但並沒有發現靈巖山有什麽景點。用文章的話說,似乎靈巖山故意看不起本地人,把所有景點都藏起來,等著外賓來欣賞。由此引出饒介及其隨行遊覽靈巖山,並說明饒介稱贊靈巖山的景色“精妙絕倫”,而作者自認為“淺薄”,以前從未了解過靈巖山。最後,借助饒介的“令客寫詩,是壹種啟示”,論證山為人所欣賞,人也欣賞山,兩者是對應的。有這樣的山卻沒有遇到這樣的人,或者有這樣的人卻沒有看到這樣的山,這是“不夠享受夫訪”的。名山必有名人欣賞,名人必遇名山。“今靈巖名山,君子名士。封面壹定要適合對方。”並特別指出“如果啟蒙運動是醜陋的,但也有其收獲,顧斐也是幸運的嗎?”他只是“幸運”參加了這次巡演,卻不在“名人”之列。
靈巖山是蘇州的名山。作者是蘇州人,有見識,有品位。他熱愛家鄉的山、水和名勝古跡,曾多次遊覽靈巖山。不是他“不知道”靈巖山,也不是他“知道這座山是從現在開始的,對過去壹無所知”。正因為作者非常熟悉靈巖山,所以才能如此獨特地把握和講述靈巖山的“不同”,如此準確地欣賞和感嘆:“蓋此郡之美者,為山;而專此山之美者,亦亭也。”
作者故作“謙卑”,在《遊陵言集》的風景、筆記、議論中蘊含深意:以明褒實貶的筆法嘲諷新貴官員饒介的附庸風雅,實則對淩言並不知情,諷刺同行的十位幕僚“名士”人群,實乃大勢所趨。高啟如靈巖山。“它很神奇,也很美,但如果妳不想躋身其他山峰之列”。所以,全文有意思。高啟(1336-1374),常州(今江蘇省蘇州市)人,元末隱居吳淞清秋,號清秋子。與楊基、張羽、徐賁並稱“吳中四傑”。
高啟才華橫溢,學識淵博,為人豪爽,不拘小節,不羨慕名利,對官場習氣憤憤不平。他在元末亂世隱居(1369),號召修元史,為翰林院國史而修。1370年(洪武三年),明太祖朱元璋封授戶部侍郎壹職,高啟毅然婉拒,退居清秋。朱元璋對他的不合作相當不滿。高啟寫過壹首《宮女圖》:“奴才扶她醉踏青苔,月兒待西園宴。小狗對著花叢中的陰影吠叫。晚上誰來宮裏?”朱元璋認為這是“諷刺”。後來借蘇州刺史衛官,在蘇州修冤案。1374年(洪武七年),高啟在南京被斬首,時年39歲。著有詩集《高太師全集》和作品集《高太師藻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