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文俊是怎樣的數學家?
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數學大師吳文俊院士,於5月7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根據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所發布的訃告,吳文俊是中國最具國際影響力的數學家之壹,其工作對數學和計算機科學的研究影響深遠。中國數學會原理事長馬誌明院士今天對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表示,吳文俊先生是數學大師,他的地位從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授予他就可見壹斑。“他是壹位我們非常熱愛的數學家。他對我們這壹代數學家的影響是深遠的。”今天早上,當馬誌明接到壹個記者的電話時,他非常驚訝。他前段時間聽到了吳先生病重的消息,但還沒有聽到壞消息。記者從吳文俊先生的治喪辦公室了解到,吳先生因在家不慎摔倒,導致腦出血住院。4月初入院後,身體壹度恢復良好,但5月再次惡化。4月11日,中科院院長白春禮到醫院看望他時,病情已經穩定。他的主治醫生笑著說:“爺爺很可愛,也很配合。”據馬誌明說,吳文俊學習數學壹直到晚年。他對數學的貢獻不僅包括眾所周知的數學機械化領域,還包括他對中國古代數學的研究。長期以來,他為把我國建設成為數學強國傾註了大量心血,為我國數學界的組織建設和學科發展做了大量工作。根據中科院的訃告,吳文俊獲得了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數學邵氏獎、自動推理傑出成就獎、國際自動推理最高獎等。他引入的指示類和嵌入類稱為“吳指示類”和“吳指示嵌入類”,他導出的指示類之間的關系稱為“吳公式”。他的工作是1950年代前後拓撲學的重大突破之壹,成為影響深遠的經典成果。1970年代後期,他開創了數學機械化的壹個嶄新領域,提出了用計算機證明幾何定理的“吳法”,被認為是自動推理領域的壹個創舉。2002年,國際數學家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吳文俊擔任大會主席,時任中國數學會主席的馬誌明擔任組委會主席。馬誌明說,吳先生壹直希望中國成為數學強國。“他說我們很多工作做得很好,但是我們壹直跟著外國人走。他希望我們有中國人自己的研究方向,開拓自己的研究方向。”這也是吳文俊留給馬誌明最深的印象。“他經常說,我們做研究工作,在中國要有自己的方向,不要總跟著別人走。”他說,吳先生開創的數學機械化證明是中國人自己的方向和思想。在吳文俊90壽辰之際,馬誌明代表中國數學會寫了壹封賀信。他在賀信中引用了吳文俊在不同場合的觀點:“我們做得很好,但領域是別人發起的,問題是別人提出的。我們做了非常好的工作,其中壹些解決了其他人未解決的問題,我們在其他人的領域做了令人欽佩的工作。但我覺得這還不夠。我們應該創造自己的領域,提出自己的問題。從長遠來看,我們要創新,要有自己的道路,要有自己的方向,自己的思想,不能完全跟著別人走。”馬誌明說,吳先生特別關註年輕壹代的數學家。他非常平易近人,對每個人都很友好。他是個“老頑童”,對什麽都豁達。這幾年,吳文俊很少出門。有壹次,馬誌明看見他在小區門口打車。八旬老人吳文俊壹個人打車去附近的書店。他非常喜歡在那裏讀書。盡管地位崇高,但吳文俊並沒有“專車”的待遇。數學家袁亞湘院士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采訪時提到,吳文俊院士沒有車。吳文俊1912,09年5月出生於上海,1940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1946在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工作。65438-0947年赴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留學,65438-0949年獲法國國家博士學位,後在法國國家科學中心任研究員。新中國成立後,吳文俊於1951回國。在他的壹生中,他的老師和國際數學家陳省身對他影響很大。陳省身把他帶入了拓撲學研究領域,這是他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壹。2004年,陳省身病逝於南開大學。當時前去吊唁的吳文俊告訴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記者:“陳省身是我的向導,決定了我壹生的工作和科學道路。如果當時沒有遇到他,我很可能在數學方面壹事無成。”有“東方諾獎”之稱的邵逸夫獎設立時,陳省身獲得了第壹個數學領域的邵逸夫獎,吳文俊時任數學科學獎評委會主席。後來,吳文俊本人也獲得了這壹榮譽。晚年的吳文俊壹直以“老頑童”著稱。5年前,他在接受中國青年報·中青在線采訪時,表示對“具體知識”知之甚少。現在“主要看小說”,“各種小說,好看的小說”。他評價“日本偵探小說很有趣”。在他看來,日本的偵探小說反映了深刻的社會背景,不像英國的福爾摩斯系列,用壹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吸引人。這位數學大師當時也說過,他在數學上“還能做點什麽”——“我覺得我還能做點什麽。我不敢說我能做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