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
張大千(1899-1983),又名紀、紀靈,又名大千,別名大千居士,畫室名“大風堂”。張大千的特點是:壹、功底深厚,成名早。張大千是天才畫家,徐悲鴻說張大千有“天賦”。當他還是個孩子的時候,他和他的母親壹起學習繪畫。二十多歲的時候,他隨哥哥去日本學習染織繪畫。回國後,他潛心研究傳統書畫。從明清到隋唐,他逐壹研究他們的作品,從臨摹到仿制,再到偽造,幾乎讓人摸不著頭腦。他的贗品曾讓、黃、羅振玉、等藏家自欺欺人,留下不少佳話,同時張大千的名聲也傳遍了全國。20世紀20年代有“南濮北濮”(濮指)之說,30年代又有“南張北齊”(齊指齊白石)之說。第二,路很寬,成就很大。張大千是個全才,山水、人物、花鳥、羽毛、動物、魚蟲、工筆、寫意、詩詞、書法、篆刻、鑒賞,無所不知。可以說十八般武藝他都懂,國畫十三科他都精通。張大千早中期的作品多為古風,接近古代。晚年自創潑墨,名揚畫壇,奠定了當代中國畫大師的地位。溥儒曾說“宇宙容不下壹千”,徐悲鴻稱贊張大千為“五百年第壹人”,溥儒和徐悲鴻分別從時間和空間的角度給予張大千很高的評價和總結。
傅抱石
傅抱石(1904-1965),原名長生,後改名芮林,江西新余人,1921年小名鮑氏。我在日本留學過,研究過東方藝術史,出版過很多藝術史。生前曾任江蘇畫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美術家協會江蘇分會主席。他擅長畫風景畫、仕女圖和貴族圖。他的構圖結構不落俗套,線條飄逸婉約,書法融合其他流派,創造了自己的“抱石團”。他的山水煙雨蒙蒙,氣勢非凡。有人說傅抱石的山水畫超越了當代,它代表了當代山水畫的新趨勢。六朝人物畫的特點是用筆簡單,寓意深遠,瀟灑傳神,格調高雅。他畫中的仕女、袍服都是古人,態度的魅力更是古人。
齊白石
齊白石(1863-1957),原名春之,謚號,後改名為,別號白石,杏子塢老人,老唐家後人,借山唱歌主人,季平,齊大林居士,湖南老農,石版畫三百人。少年時曾學過木雕,後致力於繪畫,仰慕徐渭、朱耷、元吉、吳昌碩,還從事篆刻、書法、詩詞創作。56歲定居北京,以金石學、書法為業,創立紅花墨葉派。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名譽教授、中國畫院名譽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1956年,他被世界和平理事會授予1955年國際和平獎。去世後被世維會選為世界文化名人,是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畫家。齊白石是壹位集詩、書、畫、印於壹身的全才畫家。他的畫以花鳥畫聞名。他曾立誌“畫壹幅千蟲圖,為百鳥傳神”。他的花鳥魚蟲題材極其廣泛,無人能及;他的藝術風格簡潔明快、創新多彩,將中國傳統的大寫意與民間繪畫的表現手法相結合,頗為人們所稱道。
徐悲鴻
徐悲鴻(1895-1953),江蘇宜興人。早年赴日本東京學習美術,後赴法國學習素描和油畫。長期以來,他在國內外藝術界享有很高的聲譽。1927年回國後,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北京大學藝術學院院長。解放後,任中央美術學院院長、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徐悲鴻壹生高舉改造中國畫的大旗,在中國畫壇影響很大。他是中西繪畫結合的倡導者,也是中國畫向現實主義轉化的實踐者。在繪畫創作中,我們提倡“要含蓄,要博大”,壹切“能顧及的”。徐悲鴻走的是“從西方滋潤中國”的道路。擅長油畫和國畫,尤其擅長素描和畫馬。他註重寫實,註重造型,傳達表情,形神俱佳,充滿活力。特別是人物、花鳥、動物力求造型準確,但他的筆法細致,基本功不脫離傳統,加強了人物、花鳥、動物的寫實性。傳世名作有油畫《田橫五百英雄》、《康有為》、《風塵三俠》,國畫有《愚公壹山》、《九方高》、《聯手東京》、《Tergo畫像》等。
李可染
李可染(1907-1989),江蘇徐州人,畫室名“石牛堂”。我從小就喜歡畫畫。早年畢業於“國杭藝術”。後來拜黃和齊白石為師,心無旁騖地學習,得兩位藝術家之精華。20世紀40年代提出“用最大的技巧打它,用最大的勇氣打它”。上世紀50年代,憑著“勇氣為貴,靈魂為要”的創作精神,用了近十年的時間,用筆、墨、宣紙等沈重的國畫工具,在山川和生活中寫生。行程數十萬裏,畫風大變,以獨特的寫意山水、人物、牛再現藝術森林。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他多次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挖掘意境,在寫生中進行藝術創造,突破陳舊沒落的傳統技法和程序,將自然造化規律與藝術創作融為壹體,使自己的書畫更加完美,形成了壹種黑、滿、重、亮的李派藝術風格。李可染擅長山水、人物、水牛、書法。他平時創作認真細致,很少畫雷同的作品。另外,李可染創作壹幅畫,慢則幾天,多則十幾天、幾個月,不開心。不滿意就經常浪費,自稱“三千畫廢”。
(1889-1933),原名翁,字天風樓,是“新國畫”運動的倡導者,嶺南畫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壹,與高、、陳並稱“嶺南三傑”。早年加入同盟會,後與哥哥高在滬創辦《真理畫報》和《美學文庫》,學生遍布世界各地。屠呦呦曾稱贊“弘揚真藝,引領畫壇”。高奇峰市民進出百家,融匯中外,在貧困中探索奧,找到了自己的路,成為了優秀的人。他擅長畫動物、花卉和風景,他所畫的動物形象強烈、生動、宏偉,富有形式和精神。遊山的靈動動物如宋穎、猿猴,配以雪景、夜月、孤藤或長江巫峽,賞心悅目,頗為養眼。他作品中的獅子、老虎和宋穎被孫中山視為革命精神的代表。
石魯(1919-1982)是中國長安畫派的傑出代表。石魯壹生坎坷,尤其是“文革”期間。他受到迫害,變得瘋狂和殘疾。許多人形容他是壹個半瘋、半癱、半瘋的怪胎。他享譽國際,有“中國梵高”的美譽。石魯原名馮亞恒,四川仁壽人。他自幼學習國畫,因崇拜清代畫家石濤和現代文學家魯迅,故改名石魯。石魯是個全才,山水、人物、花鳥、書法、篆刻、詩歌、文學無所不知。從藝術成就和影響來看,他的書畫成就最高,影響最大。他的書畫作品有三個特點。壹是善於用傳統山水畫表現革命歷史的重大題材,使中國畫耳目壹新,開創了中國畫的新路。第二,他的作品個性很強,風格獨特。他的筆墨雄渾,筆法笨拙,粗糙有棱角,在書畫中可見壹斑。他堅硬而有力,尤其是在幹重的時候,比如火山爆發,山體滑坡。第三,他的作品立意獨特,意境深遠。最典型的就是他的代表作《遷陜北》。在雄偉的群山襯托下,毛主席巍然屹立在山坡上。雖然人物在整個畫面中所占的比例很小,但卻給人壹種頂天立地、氣吞山河的印象,所以他的作品達到了藝術性和思想性的高度結合。尤其是六七十年代石魯的作品,從筆法、構圖到意境,都有壹種狂放不羈的豪情,宣泄了石魯內心深處的孤獨和悲哀,以及文革時期強烈的憤怒和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