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並得到很大發展的。當然也有很多佛教大師,比如玄奘,慧遠等等。慧遠大師也被稱為慧遠大師,景宗的祖先。那麽景宗的始祖慧遠大師是壹個什麽樣的人呢?
景宗的始祖慧遠大師於334年誕生於此。他是東晉的壹個人物。他是廬山安百裏學會的創始人。景宗教始祖慧遠大師,出生於雁門婁煩的壹個書香門第。慧遠大師自幼天資聰穎,善於學習。慧遠大師十三歲隨父外出求學,很快精通儒學,也了解了很多關於莊子的知識。21歲時,慧遠大師陪弟弟慧智去大行山聽道安和尚講學。之後,他覺得自己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決定出家。從那以後,慧遠大師壹直跟著道安練習。
24歲時,景宗祖師慧遠大師開始講課,他會用巧妙的比喻讓大家清楚地理解聽眾聽不懂的內容。在慧遠大師講課的過程中,很多人轉換到他的座位。據說慧遠大師在弟子眼中是威嚴的,見到他們會感到敬畏。
東晉時期,佛教傳入並不斷發展,但並不完善。慧遠大師深知佛教的弊端,於是派弟子法凈、法靈等人到西方取經,得到了大量梵文佛經。後來慧遠大師在廬山設立翻譯處翻譯佛經,成為中國翻譯史上設立私人翻譯處的第壹人。慧遠大師是東晉德高望重的高僧,也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翻譯家。因創立佛教凈土宗,又被稱為凈土宗始祖慧遠大師。
慧遠大師的故事
關於慧遠大師的故事很多。比如他創造了四言經,他的茶杯皇帝把它列為貢品。據說民歌《茉莉花》很可能是慧遠大師寫的。而他雖然不是山水文化的發展者,慧遠大師輝煌的壹生卻能讓中國傳統山水文化中濃重的生命色彩更加穩固。慧遠大師壹生事跡無數。他創立了蓮社,並以上品的身份辭世。關於慧遠大師的故事數不勝數。下面簡單描述幾個案例。
慧遠大師佛學精深,是個學究,但不是每個人都像慧遠大師那麽聰明。因此,慧遠大師為了讓信眾更好地信佛,加深對佛教的理解,根據《阿彌陀佛經》、《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和《前世論》,創作了《阿彌陀佛四字真經》。這就是死後能到達阿彌陀佛主宰的西方極樂世界的凈土理論和簡易修行方法。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茶禪壹味”的歷史。中原佛教對茶的深刻理解是什麽?據說廬山最初的雲茶壹開始只是壹種野生茶,後來被托林寺的慧遠大師改造成了家庭茶,他經常用這種茶招待朋友。到了唐代,吳韻茶變得非常有名,到了宋代,廬山名茶被列為皇帝的“貢茶”。茉莉花,壹種民歌,從北方傳入長江以南。據說可能是慧遠大師寫的。茉莉花自印度傳入五臺山以來,壹直深受僧人的喜愛。於是,寫佛樂的和尚就寫了八段錦,壹種以壹朵茉莉花為原型的佛樂。
據說,在慧遠,雖然他老了,但他從未停止講課。然而,他的壹些學生又懶又粗心。那壹天,慧遠大師說:“桑榆樹梢上閃耀的夕陽,不遠;但我希望隨著時間的推移,早晨的太陽會越來越亮。”慧遠大師說完這些話,就拿著手中的經書開始背誦。他的聲音很洪亮,很平穩,他的話看起來很專註,很真誠。所以慧遠大師的弟子們對他比較尊敬。
陶淵明與慧遠大師
陶淵明是東晉著名的山水田園詩人,性格鮮明。陶淵明是壹位很有個性的詩人,他壹直追求簡單寧靜的田園生活。東晉時期,我國有壹位著名的僧人,名叫慧遠大師。二十壹歲時,他專心與道安壹起訓練,成為道安的弟子。後來慧遠大師南下廬山,被廬山的美景所吸引。他在廬山住了30多年。
慧遠大師在居留期間,與著名詩人陶淵明交往頻繁。在多年的交往中,陶淵明和慧遠大師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之間的友誼淡如止水。陶淵明是壹個很喜歡喝酒的人。不過慧遠大師信佛,不吃酒肉。由此可見,陶淵明與慧遠大師交遊不易。據史料記載,慧遠大師與劉壹民等人在廬山結成社團,後稱“白蓮教”。
當時慧遠大師誠心邀請陶淵明加入“白蓮教”。當時陶淵明提出,只要能讓他喝酒,他就加入“白蓮教”。慧遠大師看重陶淵明的出世精神和曠達胸懷,放下身段,承諾陶淵明不需要遵守佛門禁欲。陶淵明加入“白蓮教”後不久,因與社會上的朋友意見不合而憤然離去。
陶淵明大師和慧遠大師之所以能成為好朋友,壹個原因是雙方都欣賞對方的才華,看不起世俗的生活態度,另壹個原因是慧遠大師對嗜酒如命的陶淵明的容忍度很大。兩人性格差異很大,但他們的才華對後來的文學創作影響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