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從小就表現出音樂天賦,他的父親也早就知道兒子的音樂天賦。為了把他培養成莫紮特那樣的神童,四歲開始強迫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嘗試作曲。但他這壹時期的音樂教育壹直很亂,很不系統。貝多芬十壹歲輟學,在家專心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由地演奏,並擔任管風琴師聶飛的助手(1748-1798)。十三歲的貝多芬被波恩劇院聘為大鍵琴演奏家,正式成為職業音樂家。這時,他開始正式向聶飛學習音樂。聶飛是壹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他開闊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讓他熟悉了壹些德國古典藝術的優秀範例,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目標的理解。貝多芬正式的學習和系統的教養實際上是從聶飛的悉心教導和訓練開始的:聶飛還帶領他從65438年到0787年在維也納教莫紮特。莫紮特聽了他的演奏後,預言貝多芬有壹天會震撼世界。
貝多芬到達維也納後不久就收到了母親去世的消息,他不得不立刻趕回波恩。由於家庭的拖累,直到1792年秋天父親去世,他才第二次來到維也納,但莫紮特已經不在人世。貝多芬第二次來到維也納後,很快獲得了維也納最傑出的演奏家(尤其是即興演奏)的位置。之後先師從海頓,後師從申克、阿布利斯伯格、薩列裏。貝多芬壹直在莫紮特和海頓的音樂中成長,以至於當他開始寫作時,他的風格與他的前輩們相似。
作為維也納的壹名自由音樂家,他的處境比莫紮特好,但卻苦於個人關系。他通過與波恩知識分子布雷寧的交往,接觸了當時許多著名的教授、作家和音樂家,並從他們那裏受到了“颶風運動”思潮的影響。他的民主思想在法國大革命前幾年已經成熟,但在革命年代迅速發展。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革命與進步的思想對他啟發很大,奠定了他的人文主義世界觀的基礎——相信人的平等,追求正義和個人自由,痛恨封建專制的壓迫。他曾說:“壹年的自由比壹百年的專制主義對人類有用得多。”法國大革命“自由、平等、博愛”的口號深深打動了他,使他初步確定了當時最先進的資產階級人生觀。他曾在自己的筆記中寫道:“自由!!!人們還能比它更需要什麽呢?”“我熱愛自由勝過壹切——即使在王位面前我也不會背叛真理!”"在藝術界,就像在所有偉大的創作中壹樣,自由發展是目標."這是貝多芬的誓言,
他的創作實現了這些誓言,創作了許多不朽的篇章,實現了他的“穿越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走向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理想。這體現在他的小提琴協奏曲、第四鋼琴協奏曲、第五鋼琴協奏曲等作品中,尤其是第九交響曲,宣示了貝多芬的理想宗旨——全人類的團結友愛。
貝多芬是最有獨創性的作曲家之壹。他的主要和最重要的作品是交響音樂,其中九首交響曲是最重要的。
貝多芬的創作構思廣闊,形象宏偉,感情深厚,對比鮮明,這使他註重對奏鳴曲式的采用和拓展。同時,由於塑造了豐富多樣的形象,每部作品所使用的奏鳴曲式都各具特色。貝多芬的其他管弦樂作品包括小提琴協奏曲,五首鋼琴協奏曲,兩首序曲,鋼琴樂隊,合唱幻想曲,兩把小提琴和管弦樂隊浪漫等。雖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三位著名作曲家生活在相近的時代,但貝多芬的思想顯然與海頓、莫紮特不屬於同壹個時代。海頓壹生受辱。雖然他偶爾會被激怒,但他總是辭職。當時進步的文學思潮和革命情緒很少能讓他興奮,他的音樂也始終與鬥爭絕緣。莫紮特的精神痛苦並不比海頓少。他勇於反抗,寧願貧窮也要忍受大主教的侮辱。然而,在他的音樂中,從充滿陽光和青春活力的歡樂背後,人們往往能感受到壹種痛苦、憂郁和悲傷。只有貝多芬,他不僅憤怒地反對專制的封建制度,而且用他的音樂號召人們為自由和幸福而鬥爭。
貝多芬在波恩(1782-1792)的創作多為小型鋼琴曲、二重奏、歌曲等。可以說這壹時期他還處於創作的準備階段。在維也納的前十年(1792-1802),他的著名作品只有《悲傷》、《月光》、《克羅齊奏鳴曲》、《第三鋼琴協奏曲》等。但在此期間,他對社會和政治問題有了進壹步的了解,他也能實現他試圖探索的目標。1802-1812年,他的創作進入成熟期,成為他的“英雄時代”。
合唱團由兩個彌撒(c大調和D大調)組成,清唱劇《橄欖山的基督》和《第九交響曲》。
戲劇作品包括歌劇《費德裏歐》、戲劇配樂《埃格蒙特》、《斯臺文之王》、《雅典廢墟》和芭蕾舞劇《普羅米修斯的誕生》。
室內樂包括七重奏、鋼琴與管樂五重奏、弦樂五重奏、弦樂四重奏、十六首《大賦格曲》、四首弦樂三重奏、長笛、小提琴與中國鋼琴小夜曲、六首鋼琴三重奏、十首單簧管、大提琴、鋼琴三重奏、小提琴奏鳴曲、五首大提琴奏鳴曲與圓號奏鳴曲、三十二首非常重要的鋼琴奏鳴曲。
歌曲包括聲樂套曲“給遠方的愛人”,女聲和樂隊現場“啊!不忠的人及其他聲樂和鋼琴曲。
貝多芬在音樂流派上基本是古典的,但他的後期明顯帶有浪漫主義的因素,所以似乎應該歸為浪漫主義流派。代表作品:第三、五、六、七、九交響曲(Op.55、67、68、92、125)、序曲《埃格蒙特》(Op.84)、序曲《林·萊奧林》(Op.62)、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Op.73)、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op.61)、C大調第九弦樂四重奏(Op.50-3)。
貝多芬創作活動的成熟過程表面上看起來相當緩慢,但實際上非常平穩。他直到三十歲才寫出第壹部交響曲,但是莫紮特在這個年齡已經寫了大約四十部交響曲。
貝多芬從1796開始感覺聽力越來越弱,但直到1801他才確信自己的耳病無藥可救,才把這件事告訴了朋友。然而,他對藝術和生活的熱愛克服了他個人的痛苦和絕望——苦難成為他創作力量的源泉。在這樣壹個精神危機的高峰,他開始寫他的樂觀英雄交響曲。這部英雄交響曲標誌著貝多芬精神的轉折點,也標誌著他創作的“英雄時代”的開始。
貝多芬在維也納逗留的後期,由於歐洲正在經歷嚴重的政治反動時期,也就是梅特涅反動統治特別猖獗的時期,他的創作也出現了暫時的衰落(1813-1817)。從1818開始,在貝多芬生命的最後十年(1818-1827),他仍然以巨大的毅力寫出了第九交響曲(合唱),盡管他的雙耳已經完全失聰,健康狀況明顯惡化,生活痛苦不堪。
貝多芬於1827年3月26日在維也納逝世。他死的時候沒有親人在身邊,但是同月29日下葬的時候,形成了壹個彌撒波。所有學校停課以示哀悼,兩萬人護送他的靈柩。他的墓碑上刻著奧地利詩人格列爾·巴切(1791-1872)的題詞:“當妳站在他的棺材上,我們只能對他這樣的人說,他成就了偉大的事業……”
貝多芬是世界藝術史上偉大的作曲家之壹。他的創作體現了他的巨人性格,反映了那個時代的進步思想。他的革命英雄主義形象可以用“穿越苦難——走向歡樂;通過鬥爭獲得勝利”。他的作品既氣勢磅礴又樸實無華,他的音樂內容豐富,容易被聽眾理解和接受。
貝多芬的音樂體現了他那個時代廣大人民的苦與樂。鬥爭和勝利,所以它在過去總是激勵著人們,鼓舞著人們的鬥誌,甚至在現在也讓人感到親切和鼓舞。
他的九部交響曲在他所有的創作中占有極其獨特的地位。這些交響樂可以比作壹部完整的大型交響敘事詩——壹部描寫英雄生平的長篇史詩。雖然沒有故事情節來銜接,但卻揭示了主人公生活、活動、思想的方方面面,也就是主人公所面臨的壹些最重要的人生問題,比如:主人公和他的奮鬥,主人公和自然,主人公和他的內心世界,主人公和人民,等等。他的九部交響曲是世界文化遺產中最重要的部分。
壹直很想知道貝多芬是個什麽樣的人,現在終於有機會在法國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三大巨人列傳》中讀到貝多芬的傳記,從中不僅可以看到貝多芬坎坷的壹生和艱辛的創作過程,還可以看到這位藝術大師的偉大胸懷,首先我真的要感謝羅蘭大師創作了這部在文壇享有盛譽的傑作。他用生動通俗的語言和豐富的材料告訴人們,任何偉人的天才都必須經過與反對他的社會的激烈鬥爭,才能充分發揮他們的天才,完成他們的創造。欣賞貝多芬傳記時,與其把它當作傳記來欣賞,不如把它當作文學作品來欣賞,因為它有大量翔實的史料,通俗生動的文學語言,既有傳記的真實性,又有文學作品的審美性。羅蘭的《貝多芬傳》揭示了貝多芬面對種種困難——愛情的幻滅、貧困的侵擾、致命的失聰——但精神上依然不屈不撓,最終以喜悅的勝利完成了舉世聞名的《第九交響曲》樂章,從中投射出羅蘭對偉人的強烈敬仰。這部作品的壹大特點是抒情性貫穿始終。貝多芬是壹位偉大的音樂家,所以羅蘭解讀他的人生就像在解讀他的交響樂,這可能是我在欣賞的時候覺得這本傳記和貝多芬的交響樂壹樣激情澎湃的原因。這部作品的抒情風格就像貝多芬的交響曲壹樣。其中羅蘭用擬人化的手法充滿激情地描繪了貝多芬《第九交響曲》中的歡樂情緒,而這種風格貫穿了整部作品,因此《貝多芬傳》自然成為壹部慷慨激昂的交響曲。雖然《貝多芬傳》充滿了抒情風格,但羅蘭仍然忠於傳記的寫作方法,以貝多芬的生平故事為主線,表現了主人公頑強的意誌。首先,羅蘭用了壹大段文字來描述貝多芬的肖像,讓讀者對貝多芬的形象有壹個感性的認識,仿佛貝多芬憂郁的眼神就在我們眼前。憑借第壹印象,羅蘭帶領我們走進了貝多芬的生活。此刻貝多芬的喜怒哀樂,讓讀者與他同甘共苦,仿佛我們在現場陪伴貝多芬走過他的壹生。這裏最值得壹提的是羅蘭對貝多芬之死的描述。如果說貝多芬的壹生是坎坷的,那麽他的死是平靜的,是震撼的。原文中有這樣壹段描寫,讓我覺得波瀾壯闊。羅蘭把自己的生活比作壹天——壹個雷雨交加的日子:先是壹個清澈如水的早晨,然後是壹陣風,黃昏將至,壹場雷雨正在醞釀。然後就是烏雲密布,充滿了閃電和暴雨。然後有壹個大的變化:“突然,在風雨肆虐的時候,黑暗裂開了,黑夜在天空中被趕走了。由於意誌的力量,白天的晴朗又回到了我們身邊。”這是羅蘭作品中令人震驚的貝多芬之死,讓我們不僅感受到偉人之死的慘烈,也永遠銘記偉人的精神。這種寫作手法就像電影中常用的“蒙太奇”。通過不斷變換鏡頭,羅蘭最終帶領讀者走出風暴,回到陽光燦爛的日子。我想他是想告訴我們,貝多芬的壹生歷經風雨和黑暗,但他留給後人的永遠是光明的壹天!這是貝多芬給我印象最深的兩件事。貝多芬的傳記也很高尚。按照我的理解,羅蘭選擇貝多芬作為寫作對象,目的是為了歌頌戰勝困難和苦難的精神。羅蘭尊重貝多芬和他的英雄主義,所以英雄主義精神貫穿了整部作品。真的是英雄眼中的英雄。通過這部作品,我看到了文學大師羅曼·羅蘭的才華,也看到了音樂家貝多芬的才華。在文學和音樂的歷史上,他們都有自己的壹席之地,發揮著自己的光和熱,寫出了壹篇又壹篇的文章和樂章,所以在我眼裏,他們都是我們值得尊敬的英雄!!!!111
貝多芬(1770-1827)出生於波恩。他從小就學習鋼琴。1787年,他去維也納向海頓學習作曲,認識了莫紮特。貝多芬生活在法國大革命、拿破侖戰爭和維也納體系的時代,歐洲民主和民族意識日益高漲。他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時代的特點,或贊美英雄,或反對封建主義,爭取民主,自由和光明的未來。主要作品有《悲愴奏鳴曲》、《月光奏鳴曲》、《命運交響曲》(第五交響曲)、《合唱交響曲》(第九交響曲)。貝多芬的晚年非常淒涼,在貧困和疾病中死去。然而,人們不能忘記他。1827年3月29日,貝多芬葬禮舉行時,有2000多人參加了護衛。貝多芬對音樂最重要的貢獻是交響樂,所以他被譽為“交響樂之王”。
從小,他的音樂天賦就顯露出來了。他的父親早就意識到他兒子的音樂天賦。為了把他培養成莫紮特那樣的神童,他從四歲開始強迫他學習鋼琴和小提琴。八歲時,他開始在音樂會上表演,並嘗試作曲。但他這壹時期的音樂教育壹直很亂,很不系統。貝多芬十壹歲輟學,在家專心學習音樂。十二歲時,他已經能夠自由地演奏,並擔任管風琴師聶飛的助手(1748-1798)。十三歲的貝多芬被波恩劇院聘為大鍵琴演奏家,正式成為職業音樂家。這時,他開始正式向聶飛學習音樂。聶飛是壹位多才多藝的音樂家。他開闊了貝多芬的藝術視野,讓他熟悉了壹些德國古典藝術的優秀範例,鞏固了貝多芬對崇高目標的理解。
貝多芬於1970年12月出生在德國波恩。他的母親是壹個勤勞溫柔的女仆,而他的父親是壹個貪婪嗜酒的歌手,所以家裏很窮。父親的嚴厲管教讓他的童年很痛苦,只能從母親和爺爺那裏得到壹點點愛。
貝多芬很小的時候就表現出了他在音樂方面的天賦和才能。他四歲開始學音樂,五歲開始學鋼琴和小提琴,八歲第壹次公開演出,十壹歲在鋼琴上即興演奏。他初次登臺,在家鄉的劇院加入了樂隊。十七歲時,母親去世,父親失業。他照顧家庭,教育兩個弟弟。當他的父親在22歲去世時,他帶著德芙去了維也納,發展他作為鋼琴演奏者和作曲家的事業。在二十五歲時成為著名的鋼琴演奏者。很快,作曲的名聲逐漸好轉,但他的聽力在27歲開始下降,30歲耳朵失聰,45歲完全失聰。在此期間,他發表了他的偉大的第九交響曲(合唱)等。
貝多芬壹生中談過多次戀愛,但從未結婚。晚年被侄子拖累,性情變得異常,被腸胃病和黃疸折磨。最後,他於1827年3月26日在暴風雨中死於維也納。他死後,25000多名敬仰他的人前往瞻仰他的遺容。維也納各級學校在他葬禮當天停課,以示對他的尊重。
貝多芬是古典音樂學派和浪漫主義學派之間的橋梁。他出身卑微,經歷了許多不幸和痛苦,但他有著不屈不撓的精神,積極進取的精神和自我充實,使他茁壯成長。他從小就被迫學習音樂。早年師從海頓和阿布魯齊克學習理論作曲,為自己的作曲技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最終成為大師。
貝多芬壹生都在與苦難的命運抗爭,從未低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體會到了生命的意義。所以他的作品裏充滿了很多前人不曾想象過的深情,處處充滿了自信。這些作品像燦爛的光芒,照耀著整個人生的花園,表現出遠大的誌向和奔放的熱情,非常令人欽佩。我們應該學習貝多芬不畏艱難、奮發向上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