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社會,中國的改革者似乎總是沒有好下場。這無論從政治角度還是從人的角度看,似乎都說不通。但是,這確實是鐵壹般的歷史事實。
為什麽會這樣呢?有人把中國古代改革之難,歸結為老百姓不願意改革。其實這是不公平的。中國古代的改革,從來都和老百姓沒有關系。這並不是說改革不涉及民眾,而是說改革真的是上層階級的事,與民眾關系不大。“民可順其自然,而不自知”壹直是統治者對待人民的態度。
中國的改革往往是由掌權者發起,也由掌權者叫停。這種自上而下的改革,不管民眾願不願意,給民眾帶來了好處,民眾也只好被動執行。當然,好的改革措施會受到人民的歡迎,壞的改革措施會受到人民的抵制,但無論如何,人民的好惡幾乎不會影響統治集團的態度。改革的失敗往往來自於封建統治集團內部的權利和利益之爭。
中國最早最偉大的改革家之壹商鞅就是如此。商鞅是壹個愛國的人。起初,他是魏的壹個小官,但是並沒有註意他。他聽說秦國招賢納士,就跑到秦國。
秦國是壹個很奇怪的國家,西北邊陲很偏僻。本來就很小,名字上也沒有帶著壹個諸侯國的名字,但總是從其他諸侯國招募人才,用他們壹步步讓自己的國家強大起來。在秦國歷史上,沒有壹次重大的歷史發展是靠自己的人才推動的。秦國這種開放的態度和君主的進取精神,最終使秦國吞並六國,統壹中國。
然而,到了這壹代,秦國已經不是很強大了,而且東方的鄰國魏經常欺負它,甚至侵占了它的許多土地。秦孝公想讓秦國迅速強大起來,於是下令廣招賢才,凡是能讓秦國強大起來的,都給高官厚祿和土地。商鞅善知刑名,屬於法家。他認為秦國只有依靠法治才能迅速富強起來,於是他去見。為了摸清秦孝公的真實心理,他不敢壹見面就透露自己的真實想法,而是先做了試探性的交談。前兩次,商鞅和秦孝公談到儒家的皇帝王之道。結果,秦孝公又無聊又困。這樣,商鞅明白了秦孝公要依法治國,所以在第三次會議上,他拋出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變法。這壹下子抓住了秦孝公,他們談了三天三夜,也不覺得累。
秦孝公立即任命他為負責政治改革的官員,進行政治改革。
為了取信於民,商鞅先耍了點小花招。他在首都南門外立了壹棵大樹,命令說:“誰把這棵大樹扛到北門,就給誰五十金。”木材可以在中間人的幫助下移動,但五十金的報酬非常多。當時人們以為是造假,不敢動。後來,壹個粗魯的人看到了很多賞金,把它帶到了北門。結果他真的得到了五十金的獎勵。商鞅因此在民間樹立了威信。
因此,商鞅在秦孝公六年(前356年)和秦孝公十二年(前352年)進行了兩次政治改革,包括:
壹是編制戶籍,實行“坐在壹起”。五家為“吳”,十家為“史”。如果壹個家庭違法,其他家庭必須報告,否則他們將坐在壹起。
第二,軍事有獎,禁止私鬥。凡有軍功者,不論出身、職位,均可晉升,土地按功分。城與城之間不允許打架,違者嚴懲不貸。
第三,獎勵農織,鼓勵發展農業,增加人口。凡耕田多產者,可賞,否則沒收其家,罰為官奴。
第四,輕罪重罰。如果把骨灰倒在路上,壹定要在表面紋身和墨跡。
五、實行縣制,中央集權。
6.承認土地私有制,鼓勵開荒。
7.統壹程度、數量、平衡,從而加強統壹管理,集中財富。
在這些改革措施中,有兩項極為重要:壹是沒有軍功等級,大大增強了秦軍的戰鬥力;二是承認土地私有,使得秦國經濟發展迅速。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成為最強大的諸侯國之壹。
公元前340年(二十年),秦國發動了對魏國的戰爭。在商鞅的謀劃下,秦國打敗了魏國,收復了黃河以西的失地。商鞅因其豐功偉績被封於商地,擁有十五座城,數目為商君。
除了法律嚴苛,商鞅變法基本符合百姓利益,所以百姓並不反對商鞅。商鞅之敗在於秦婷內部的權力鬥爭。變法之初,許多舊貴族強烈反對。原因很簡單。壹些規定損害了舊貴族的利益。關鍵點是這兩點:兵役是不分等級的,土地是私有的。但是由於秦孝公的支持,他們什麽也不敢做。秦孝公死後,秦惠文王即位,舊貴族勢力誣告他謀反。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
商鞅在秦國沒有地位。為什麽?因為的法律規定旅館要有證件,而商鞅作為潛逃者,要跑到魏國,魏人要殺他,他就要跑回自己的封地,在封地裏組織軍隊,抵抗舊貴族來抓他的軍隊。寡不敵眾,戰敗被俘。
商鞅最後的懲罰是“車裂”,即把他的四肢綁在馬車上,讓馬車把他的身體撕裂。其處罰之酷令人發指。商鞅雖死,其法猶在。秦國並沒有因此而衰落,而是壹直沿用商鞅的方法。得到了發展,並在壹百年後統壹了中國。
宋代王安石變法雖然沒有商鞅變法激烈,結局也比商鞅好很多,但似乎更有意義。
先說它的反復律和新舊黨交替任免。王安石在宋神宗熙寧統治時期提出並實施了壹些改革措施,如青苗農貸、農田水利、節約兵將、集中財力等。這些措施確實是根據當時宋朝的社會弊病提出來的,其用意和動機無疑是好的。雖然實施效果不盡如人意,但畢竟有壹些積極的成果。但在朝廷內部,尤其是在壹批大臣中,圍繞新法形成了王安石主張變法的新黨和司馬光反對變法的舊黨,兩黨展開了長期激烈的鬥爭。
雙方已經接觸了幾輪。壹會兒新黨上臺,聲討舊黨,壹會兒舊黨上臺,約束新黨。再加上勢利的炒作,新舊黨爭幾乎完全變成了打著廢法立法幌子的權力之爭。特別是新黨中的張煒等人,是殘酷迫害司馬光的舊黨,很多人被流放,被判死刑。在這壹點上,至於新法的真正利弊,沒有人考慮。
新法時髦過時,完全成了黨權鬥爭的借口和托辭,沒有任何實際意義。最後新法被徹底廢除。遠在新法被徹底廢除之前,王安石就被拋棄隱居了。幸運的是,他沒有受到太多的人身迫害,他不得不度過壹生。
但問題是後人如何看待王安石。平心而論,王安石確實是壹位政治家、改革家,也是壹位剛正不阿、博學多才的大臣,但後人對他的評價實在令人寒心,更何況那個無聊的人在半山腰寫了壹篇《怒》文,收錄在《三言》裏,王安石被罵了個狗血噴頭,毀於壹旦。甚至王安石之後很多正直、有文化、有學問的大臣都沒了。王安石新法和任何新事物壹樣,必然有許多不合理的地方,但為什麽連人帶法都要否定呢?尤其是對他人格的侮辱,實在讓後人感到寒心!
王安石變法引起的黨爭很能說明變法的特點,即中國的變法在老百姓手裏絕不差,朝廷內部的權力和利益之爭是變法夭折的主要原因。在最近的1898年改革運動中尤其如此。1887年(光緒十三年),光緒十六歲。按照傳統,光緒是“親政府”的,慈禧太後也做出了“撤簾重政”的姿態。但實際上,朝廷的軍政大權仍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緒“親政”是帝國主義列強試圖瓜分中國的關鍵時刻。清朝簽訂了壹系列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但帝國主義長期繁榮,註定要徹底毀滅中國,尤其是中日海戰的慘敗,讓中國有識之士徹底看清了中國和世界的形勢,認識到如果不改,亡國的必然趨勢。所以,首先,知識分子中出現了主張政治改革的熱潮。
著名的“公交車上寫作”運動是中國現代知識分子改變社會的壹次偉大行動。《馬關條約》的簽訂引起了中國正直知識分子的極大憤怒。康有為聯合1200多名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聯名上書,要求變法,拒絕和平,遷都,為的就是“在公交車上寫請願書”。這份請願書不僅震驚了清廷頑固的大臣們,也讓企圖瓜分中國的帝國主義列強看到了中國人民的覺醒,在當時影響很大。
但由於清廷等級森嚴,“公車上書”這封信並沒有送到光緒手中。康有為等人非常生氣。二十多天後,他們寫了壹篇壹萬多字的長論文。經過反復輾轉反側,光緒終於看到了這張紙。光緒贊賞康有為提出的許多觀點,頒布“聖旨”,實行新的改革政策。當然,這個“聖旨”的力量太弱了。如果是用來停壹個人的官,或者殺壹個人的頭,如果妳想改變舊的封建官僚制度,實行所謂的新政,那是沒有用的。
康有為看到他的論文沒有起到任何作用。然後在1897年(光緒二十三年)憤然下筆。1989年之前,康有為給光緒寫信,壹直石沈大海。他想起了多次寫作的經歷,心裏很氣憤。在這封信中,他的措辭非常激烈,指出日本國會和報紙天天討論如何瓜分中國,而中國卻無動於衷。如果他不改革他的國家,中國總有壹天會滅亡。但此文被頑固的大臣壓制,光緒沒有看到。後來信傳開了,在媒體上引起很大反響,很多報刊雜誌都有介紹。光緒也從報紙上看到了這篇論文,深受感動,馬上就要召見康有為。
恭親王路易堅決反對召見康有為,理由是他以祖師爺為例,四級以上官員不得召見。光緒無奈,派翁、李鴻章、榮祿去質問康有為,其中翁是光緒的老師,屬於主張變法的壹派。他如實報告了康有為給光緒的回信,光緒再次被康有為的理論和態度深深打動。他下令收集康有為的著作和文章,仔細閱讀,從中學習到很多東西,堅定了他變法的信念,並特詔所有康有為的奏折要隨時送達,不得截留。
光緒渴望改革創新,但實權掌握在慈禧手中。光緒實際上只是名義上的皇帝。為了推行新法,他多次向慈禧太後要權,甚至有壹次說了這樣壹句話:“如果慈禧太後不給我權力,我寧當皇帝也不做亡國之君。”
當時變法的呼聲極高,而朝鮮守舊派則死抱著慈禧太後不放,不肯改變“祖宗之法”。形勢所迫,慈禧不得不暫時給光緒壹點權力,讓他先改變政治制度,失敗了,她就屈尊以收拾殘局的姿態整頓光緒。這種做法比她辛辛苦苦阻撓政改高明多了。所以慈禧太後同意光緒在嚴格限制的前提下進行審判改革。
中國的改革者往往非常天真。光緒、梁啟超等人得知慈禧太後同意變法後欣喜若狂,以為變法會成功。1898年6月11日(光緒二十四年),光緒皇帝頒布《定國聖旨》,實質上是變法宣言。聖旨斥責了頑固保守的官僚,指出變法是救國的必由之路,揭露了頑固官僚空有救國之心而實際上並未救國的虛偽。
這首《郭頂為聖旨》既表達了對光緒改革創新的堅定信念,也震懾了以慈禧太後為首的保守勢力。從這壹刻開始,光緒皇帝接連詔令進行變革,慈禧太後則調兵遣將,準備武力扼殺革新運動。
光緒在6月11日頒布聖旨後,於6月16日召見康有為,不顧保守派大臣的阻撓,打破了皇帝不得召見四品以下官員的規定,談了兩三個小時。經過這次傳喚,光緒不僅堅定了對改革的信心,而且對改革的內容也有了壹定的了解。就這樣,光緒坐在龍椅上,大搞革新。
從發布“定國為聖旨”到徹底鎮壓變法的100多天裏,光緒發布了110多條聖旨,有時壹天之內多達五六條。其改革內容包括:興辦學校,學習西學,派人出國旅遊學習;改革科舉,廢除八股;獎勵創辦報刊,倡導寫信建言;鼓勵鐵路建設、礦業和農業、工業和商業;獎勵新的發明和作品;撤站辦郵;減少官員,精簡機構,修改規章制度;改革軍事訓練實踐陸海軍新戰法:改革財政,制定財政預算;允許橫幅自生自滅,等等。
毫無疑問,這些在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領域進行全面改革的措施對於增加中國的國力是有用的,但其中許多觸及了封建保守主義者的觀念和利益,這也是事實。所以這些措施激起了他們的恐慌和憤怒,他們鼓動慈禧太後堅決消滅變法。
慈禧太後不同意改革本身。作為封建舊派的代表,她根本沒有改革的思想和素質。更重要的是,她絕對不願意放棄自己的權力。如果光緒年間的改革繼續向縱深發展,也取得了壹定的成效。在贏得了朝野的民心後,她再也無法掌控國家大事。所以慈禧太後絕不會允許光緒的改革成功。“戊戌變法”期間,許多保守派大臣拒不執行改革措施,不僅當面“訓誡”光緒皇帝,還壓制聖旨傳下去,或扣壓詔書不送。壹怒之下,光緒只是很多人的官。在處理壹次扣發奏章事件中,光緒壹下子罷免了六位大臣,造成了轟動壹時的“罷官”事件。
當然,慈禧太後壹刻也沒有放松對光緒的警惕。她躲在頤和園,知道光緒的壹切。早在“定國為聖旨”的時候,慈禧連下三條聖旨,只撤翁官,使光緒失去了得力助手,並下令二等以上的高官都要在太後面前謝恩,從而牢牢掌握了人事大權。
“六塘關事件”後,慈禧加緊圖謀,準備武力取光緒。慈禧讓掌管軍隊的榮祿出兵,包圍北京。所以榮祿把清朝最精銳的幾支軍隊調到了北京周邊地區。壹個是把聶士成的甘軍調到天津,壹個是把董福祥的吳宜軍調到長辛店。慈禧還派親信嚴密守衛頤和園。這樣,慈禧就沒什麽好隱瞞的了。
有意思的是,相比慈禧太後的十萬男教師,光緒的維新派只是幾個文弱書生。“戊戌變法”期間,光緒授予譚嗣同、劉光第、楊銳、徐琳等人四個官職,並在軍部擔任張靜,做文書工作,被稱為“軍機四大臣”,加上康有為和梁啟超,不過只有六個人。而這些人根本沒有軍政大權,只能今天有奏章,明天有奏章,連光緒的面都見不到。而光緒呢?今天是聖旨,明天是聖旨。至於能不能實施,天知道。這種改革對思想文化的影響是很大的,但在實踐中無異於小孩子過家家。大人來了,孩子就得分手。
光緒對慈禧的陰謀壹無所知,但從每天見到慈禧的感覺中,他意識到大勢不好。於是他寫了幾封“密函”,要求康有為在上海辦報館,這真的是要求他避難。當光緒偷偷把楊瑞叫入宮,向他說明緊急情況,讓他盡力而為時,楊瑞慌了,脫口而出壹句書生氣十足的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應該和家人商量。”此時此刻。光緒徹底絕望了。他著急,焦慮,憤怒,卻又不知所措。他是壹個聰明的人。要知道妳只能無所作為。
譚嗣同,出生在湖南瀏陽,出生在復活。他厭惡科舉,欣賞龔自珍、黃宗羲的思想,積極從事變法活動。譚嗣同是戊戌變法失敗後被殺的著名“六君子”之壹。譚嗣同思想進步,學識淵博,性情兇悍執著,善於行動,是創新的材料。
但是他仍然想做出壹些努力。當時袁世凱在北京,光緒於9月16日召見袁世凱。在光緒看來,袁世凱在維新變法中壹向比較積極。他要拿下袁世凱的軍隊,或許還有挽回敗局的希望。光緒在接見袁世凱時,對他大加贊賞,大加提拔。袁世凱起初又驚又喜,後來恍然大悟,光緒想用自己。袁世凱權衡各方勢力後,立即跑回天津守備,告訴榮祿。榮祿得到消息,當晚從天津乘火車到頤和園向慈禧報告。
9月21日,慈禧太後從頤和園回來,光緒急忙跪下迎接。慈禧太後聲色俱厲地訓斥了他壹頓,並以光緒的名義發布了兩道“詔令”,宣布光緒退位,並對自己進行了勸諫。慈禧將光緒囚禁在瀛臺,俘虜了康、、楊瑞、、譚嗣同、劉光第,在北京菜市口將其殺死,史稱“戊戌六君子”。
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發布“郭頂聖旨”,到9月21日慈禧復辟,史稱“百日維新”,又因光緒二十四年是戊戌年,故稱“戊戌變法”。
改革運動奇跡般地失敗了。看到這種情況,帝國主義列強知道中國政治更加腐敗,於是大舉進攻中國,國內反帝愛國義和團運動也轟轟烈烈。在這兩股勢力的夾擊下,慈禧集團無力應對,而是向列強宣戰,被迫逃離北京。光緒皇帝此時雖是階下囚,但對時局有著清醒的認識。他還是希望暫時穩住帝國主義列強,等國力強大了再做好打算,但沒有被慈禧接受。1900年8月,八國聯軍兵臨城下,慈禧不得不匆忙出逃。逃亡時,她挾持光緒為人質,將她最寵愛的妃子甄妃活活推入井裏處死。第二年,慈禧挾持光緒,從xi安回京。此時的光緒在經歷了大風大浪之後逐漸成熟,更加堅信中國只有通過變法才能避免被帝國主義列強滅亡的命運。他壹直癡迷於變法,壹直希望自己能在慈禧太後死後重新掌權,重新制定新法。但是,他始終沒有搬下慈禧這座山,歷史從來沒有給他機會。
他想忍受慈禧之死,卻因過度抑郁而英年早逝。他於1908年去世,時年38歲。
歷史上很多改革者的命運都是壹樣的,這裏就不陳述了。
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歷史上的改革是壹個祭壇,改革者就是這個祭壇上的祭品。這個祭壇充滿了悲劇的色彩,讓人無比悲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