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伊老師站在介紹人旁邊,靜靜地等著介紹人介紹,然後拿起話筒,闡述了自己的看法。
洛伊老師是個矮個子,表情嚴肅,但這只是表象。記得遲子建老師在自己的文章《阿來的花壹樣的世界》中寫道,他從來沒有見過像阿來這樣愛花的男人。在遲子建的筆下,我們只看到了阿來老師的另壹面,幽默可愛,溫情深情。而他的文化擔當更是令人敬佩。在聽這個演講之前,我對他了解不多。我只是看著塵埃落定,尋找合適的,但他的壹言壹行,壹個小動作,都在向大家傳遞著壹種向上的向善力量。
小報告廳裏坐著大概二三十個人,都是來看文藝講座通知的。他們中的很多人都是阿來先生的粉絲。我自稱半個粉絲。在阿來筆下的西藏生活過,自然會對他的文字有更多的了解。但是,他的書我沒看過多少,不敢下結論。
阿來從演講的題目開始,自嘲題目是抄襲別人的。壹位美國作家寫過短篇小說《當我在談論愛情的時候我在談論什麽》,而壹位偉大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樹寫過《當我在談論奔跑的時候我在談論什麽》。阿來說他偷了壹個新名詞,但內涵大不相同。
他說,為什麽要寫?正如第壹個挑戰珠穆朗瑪峰的人馬洛裏被記者問及為什麽要攀登時,他說:因為山就在那裏。
而為什麽要寫,因為文學就在那裏。但阿來老師的觀點是,他認為作家寫的文學作品應該讓別人來討論,而不是吹噓自己的作品,這很無聊。所以就引出了消費時代的閱讀觀念問題。
在消費的浪潮下,我們的很多習慣都糾結在商業上,比如閱讀習慣,比如消費習慣,甚至日常交流,都被認為是需要學習的。所以各種補習班,網絡課程大行其道,讓年輕人不知如何選擇。阿來老師很聰明。他反其道而行之,說《商業時代》的很多邏輯都是錯誤的:這是壹個讀圖的時代,這也是為什麽畫壹本書如此受歡迎,卻沒有人在意洋洋灑灑的文字。這種現象其實是人們觀念改變的結果。如果我們只看圖片不看文字,那我們和動物有什麽區別?人類區別於動物的最重要的標誌是他們能閱讀文字。如果單純看繪本和圖片,人類的智力絕對會是壹種倒退,而不是進步。商業正在剝奪人類控制文字的能力。
有人認為手機碎片化了我們的時間,沒有條件允許我們坐下來看自己想看的東西,尤其是文學。特別是很多學習網站把客戶設定為沒有學習能力的人,用先進的營銷手段去爭取沒有選擇能力的人。我個人的感覺是,現在的人不是沒有學習能力,而是沒有選擇能力。如果壹個人沒有選擇,無疑會消耗很多資源,包括自己的精力和時間。很多人把不讀書的原因歸結為“碎片化時間”,但這不是理由。為什麽?阿來老師說他去新疆的路上用app看了高適和岑參的詩,現在業余時間在看杜甫的詩。很多文本閱讀類app都收錄了大量的文學作品,但也有人願意花時間去閱讀那些幾千萬字的網絡作品,而不是去接觸只有幾十萬字的文學作品。
阿來老師演講現場,我偷偷在圈裏發了壹條消息:妳怎麽看待壹個愛看文學書的人?很多人在後面評論:“閑”。他們中的大部分人,至少有大專以上學歷,但這點文學知識讓我瞠目結舌。阿來老師開玩笑說,現在的作家都不好。為什麽?作家的壹個重要任務就是賣自己的東西,賣的過程就是為自己籌錢的過程。“勸人做好事”卻無人問津,是壹件可悲的事。
他舉了壹個例子,說10年前,日本的壹篇新聞報道說:壹個日本人面對中國蓬勃發展的經濟,逼近日本的經濟實力時,信誓旦旦地說中國人沒什麽好怕的。他可能在經濟上很強大,但他不會真正成為壹個能與我們抗衡的國家。原因是什麽?因為他看到中國街頭的書店在減少,而洗腳店在增加。壹個國家只重視身體上的享受,而忽視了精神上的充實。可能很多人會說,不管日本人怎麽說,中國現在真的比他們強。實力在哪裏?強在對環境的破壞,強在對文物保護的疏漏,強在不停下來思考自己的行為,強在只註重數量不註重質量的生產?
我不是壹個崇洋媚外的人,但我希望我們的國民逐漸有自己的思考力和選擇力,讓更多的人在文化上真正認同中國人,而不是中國文化。因為中國文化壹直都在,而且壹直被世界所推崇,沒有太多宣傳,但中國人不是。我們對文化的態度,對中國文化的控制和傳播,需要我們自己的公民自發地發出來,而現實並非如此。外國人壹般都知道中國人有錢,僅此而已。
文學有什麽樣的功能?對壹個人,壹個國家,壹個社會有什麽樣的作用?這是文學作家壹直在思考的問題。但是商業運作淡化了這個作用,反而是壹本書有多少影視價值,會得到更多的關註和投入。太多人關註文學作品轉化為商品後收回投資的可能性,而忽略了文學本身的功能和作用。
對於個人來說,文學是壹種善意。作者通過自己的文字,營造出文學特有的健康情感,與人相處。此外,文學還能培養壹種自足的能力,讀書使人進步,而進步就在於能以文學作品為鏡子,通過鏡子照自己,從而提高自己。
對於社會來說,文學傳遞的是壹種價值觀。健康的社會絕不是好人永遠受苦,壞人永遠成功的狀態。當然,這樣的社會是不會長久存在的。讓好人受苦是絕對錯誤的。文學作品就會起到這樣的作用。有助於妳了解社會問題,找出原因,逐步改正,社會才會健康發展。
對於國家來說,文化的影響力和重要性是永遠不可忽視的,這也是我們這幾年壹直在倡導發展國家軟實力的原因。軟實力,其實不只是文化的壹個小範疇,而是文化這個最大的概念裏的東西,比如風俗習慣,比如歷史文化積澱,甚至是傳統家庭腳下的壹個暖水瓶。可能它有幾十年的經歷,在那裏沈積的歲月印記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文化”。所以可以理解為,壹個真正有文化的國家,它的公民是有人民意識的,是有公民素質的,是完全熱愛這裏的山山水水壹草壹木的,不會隨地吐痰,不會當眾大吵大鬧,不會抽煙抽煙。
這些看似跳出了文學,其實還在文學裏。當我們在談論文學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是有波瀾的。
也許壹個人的思考和選擇能力也是文學可以教給我們的。
親愛的朋友們,壹起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