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發展數字經濟,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近年來,以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等為代表的新壹代信息技術。正在廣泛而深入地滲透到經濟和社會的各個領域。農業、工業和服務業數字化轉型穩步推進,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競相發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加快,為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提供了強大動力,有效發揮了提振繁榮的潛力。
數字經濟促進“富裕”和經濟增長的路徑
第壹,數字經濟顯著提高了流通效率。基於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算法,電子商務顯著降低了商品和服務的搜索成本,從而更高效地滿足買家的需求。我國網絡零售額已經達到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25%,這壹比重還有繼續上升的空間,這將在更大程度上影響經濟運行和城鄉居民的日常生活。電子商務市場已發展成為人類歷史上最大、最復雜的多元化、多樣化綜合市場,推動了消費和流通技術、業態、模式、組織的全方位變革,拓展了流通渠道,優化了流通環節,激發了消費者快速反應的需求,提高了消費的便利性、可達性、及時性、準確性和性價比,全面深化了采購、批發、零售、物流、營銷、品牌等環節的分工,對整個流通領域影響巨大。
第二,數字經濟顯著提高了生產效率。個性化、碎片化、高頻化的消費需求不斷湧現,對制造企業準確捕捉市場需求和彈性需求響應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制造企業傳統的供應鏈管理模式缺乏必要的柔性和彈性。在上述背景下,壹些平臺充分利用消費端的大數據,充分挖掘數據分析能力(如更精準地刻畫客戶畫像),通過配合制造企業的數據,幫助制造企業實現ERP、MES、CRM的整合,探索以C2B、C2M為代表的“新制造”模式。通過這種方式,平臺可以更準確地將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和實時變化趨勢傳達給制造商,同時吸引消費者加入設計過程,在渠道變革、精準研發、品牌推廣等方面為制造企業賦能。,並促進供應鏈相關主體間的信息實時共享,全面提高供需適應性,提升供應鏈整體效率。
第三,數字經濟全面拓展了市場範圍。壹方面,圍繞平臺企業出現了壹批新業態、新模式、新企業、新產業,形成了壹個動態復雜的數字生態系統,最終實現了市場拓展和分工深化的良性循環。另壹方面,由於“長尾效應”和更加精準的匹配機制,以前不活躍甚至不存在的潛在市場,變成了數字經濟可以服務和成長的市場。比如很多“稀有”商品或者所謂的“長尾商品”都可以在電商平臺上買到,比如快速發展的因信任而難以增長的市場(比如移動支付)。
第四,數字技術顯著改善了商業環境。近年來,各地加快數字政府建設,綜合政務服務和監管效率顯著提升。“最多跑壹次”、“壹網跑”、“壹網辦”、“壹網協同”等新型服務模式廣泛推廣,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網上政務服務水平穩步提升。
數字經濟在促進“* * *相似性”和包容性方面的潛力
第壹,數字經濟對中小企業的創業發展更加友好。數字經濟,尤其是平臺經濟催生的數字生態系統,有利於中小企業的創造和成長。如果監管到位,有可能實現平臺企業快速擴張和中小企業繁榮發展的良性循環。平臺經濟對入駐企業的資金和數字技能要求低,能吸引大量中小微企業和初創企業參與其中。很多企業是偏遠地區、欠發達地區、農村的企業或個體戶。數字生態系統開發大量的互補資源(包括培訓、物流、設計、代理運營等。),也促進了新企業的建立和企業規模的擴大。全球資本市場實際利率持續降低,主要發達經濟體也實行量化寬松政策,允許平臺企業從資本市場持續進行多輪低成本融資(包括天使投資和不同輪次的風險投資),從而可以采取持續免費開店甚至補貼的策略,充分發揮跨網絡效應和贏者通吃效應,進壹步降低入駐企業的設立和運營成本。
第二,數字經濟的就業方式更具包容性。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勞動力普遍“過剩”,部分群體向往自由、靈活、有彈性的兼職(或可能被強迫),導致平臺靈活用工或兼職勞動力供給持續增長。“騎手”或“跑腿”等“靈活員工”的快速增長,與美團等外賣平臺和快遞公司的快速擴張形成了正反饋。平臺還吸引了大量的網約車司機、在線培訓兼職老師、在線診療兼職醫生、直播兼職工作者、兼職專業技術人員。通過網絡平臺和外包,壹些靈活的員工或兼職員工可以更好地安排自己的工作時間和地點,可以為很多企業提供配送、培訓、翻譯、設計、客服等各種服務。
第三,數字經濟有利於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新網絡、數據平臺、數字政府、數字社會等新基礎設施的建設和應用,以及數字鄉村的建設,將使城鄉居民享受到基於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的高質量公共和政府服務。另壹方面,也有助於彌合城鄉、區域、部門之間的數字鴻溝,在壹定程度上促進城鄉、區域之間的公共服務均等化,切實增強城鄉居民的“獲得感”。
數字經濟更有效率促進* * *繁榮的政策措施。
數字經濟的發展仍然面臨壹些基本挑戰,這些挑戰影響了其促進繁榮潛力的進壹步發展。比如數字鴻溝有進壹步擴大的趨勢,數字經濟的治理體系也有很多缺陷。部分平臺企業涉嫌濫用市場力量(包括強制“二選壹”和過度補貼)、濫用大數據和濫用人工智能算法。
為了進壹步開發數字經濟提振繁榮的潛力,我們應該通過軟件和硬件的老化改造等措施,盡快彌合城鄉、區域和群體之間的數字鴻溝,防止老年人、殘疾人和欠發達地區的居民成為邊緣化的“數字難民”;應探索完善快遞小哥、網約車司機等新業態從業人員勞動維權機制;我們應該探索形成更加完善的基於普遍接入、多元參與、公私合作和法律保護的數字經濟治理格局,包括更好地保護消費者隱私和數據安全,建立更加科學嚴謹的平臺經濟反壟斷政策和法律體系,以促進數字市場的公開、公平和透明競爭,確保數字經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作者是南京審計大學統計與數據科學學院教授、江蘇省政府統計與大數據研究院副院長、商務部經貿政策咨詢委員會內貿流通專家徐振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