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宅
唐朝中期,經過“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當時國家四分五裂,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十分尖銳,政治鬥爭已經發展為直接的軍事對抗。於是,戰爭和災難聯系在壹起,戰爭繼續。民不聊生,百業枯竭,民怨四起。唐朝在這種艱難的處境中掙紮以求復興。正是為了適應這壹歷史需要,魯直走上了政治舞臺。作為壹個魯直老鄉,我想從家世、生平、治國思想、著述、遺物三個方面對唐代政治家、鄉村聖人魯直做壹個簡單的介紹。文章如有錯誤,敬請讀者指正。
壹.家庭背景和生活
魯之前,戰國時少子通(字吉大),平遠縣魯巷(今山東樂陵縣西南)人,名侯。後來以土地為氏,成為中國呂姓始祖。陸斯通傳到陸家(五世)為漢高祖,奉命向南越派遣使節。他用口才說服了南越王(趙佗),南越王投降了漢朝。回朝祭奠大中博士,寫新語12篇。陸賈子,陸烈(六),字袁波,西漢初年武陵,善政;後來,他搬到張羽(今江西省),病死了。吳軍人民思考了它的政策,並派遣特使歡迎它的靈柩並埋葬在徐吾縣的徐平亭。陸烈的後代出生在吳軍(今江蘇蘇州)。舊《百家姓》中,呂姓所在縣為“平原”,表明該姓最初居住在平原。秦、漢、晉、唐以來,吳縣陸氏家族興盛。它在17世紀傳給了路宏,他的名字叫子春。東漢任潁川(今河南蔚縣)太守,後任尚書。路宏傳給了盧魁(25世紀),史進是中書侍郎。魯桓傳至魯齊王(公元38世紀),唐玄宗十八年(730年)進士,官至秘書兼監察,後被封為潤國公。魯齊王生了八個孩子:分泌和?、建、淮、巴、易、魏、馮。陸啟望於唐玄宗開元年間由吳郡吳郡遷至嘉興郡,其後裔歸化嘉興。其老屋位於嘉興政府統治前的西南包華倉庫(此老屋自唐代以來,毀於近代侵華日軍的炮火;其廠址在本市區謝東街原橡膠廠內)。王琦的第五子巴魯(三十九歲),唐代官員,現居嘉興。魯班之子陸洵(第四十回)任溧陽(今江蘇溧陽)都督,陸洵之子魯直(第四十回)生於家興故裏。魯直是弓玄支系的始祖。據晉重修《修水縣誌·陸氏族譜稿》記載:“自魯侯至(魯直),共四十壹人。從五季(五代十國時期)開始,玄公子及其孫輩就遍布全國。二十九支殷珊(今紹興市)是浙東最繁華的。浙西有秀洲(今嘉興市)十二支,尤甚。”因此,唐宋以來,浙江盧氏幾乎都是魯直的後裔。其中比較著名的人物有宋代的陸典、陸遊、陸炳、陸光祖,清代的陸、陸奎訓,近代的陸誌鴻、陸,都是的優秀後裔。但也有少數肆無忌憚的後代,比如北洋政府時期簽署二十壹條的漢奸賣國賊魯。
魯直(754-805):字余婧。他雖然出身於江南名門望族,但是在他出生的時候,他的家族已經沒落了。雖然他的父親路雅是溧陽的官員,但他在早年就因病去世了。被媽媽教育長大。唐代宗大歷六年,十八歲入高中,在學識上應該是最高的。初授化州(今河南淅川縣東南)鄭縣尉,遷渭南(今陜西渭南縣北)。唐德宗即位,被監察禦史稱為翰林學士。當時諸侯割據,政府混亂,叛軍困於長安,軍閥朱筠稱帝。與唐德宗壹起,他在奉天(今陜西省乾縣)避難,並成為壹名醫生。李壞光反叛,然後他從德宗逃到涼州(今陜西省南鄭縣)抗議醫生。長安光復後,調任中書舍人。他成為翰林學士後,擔任機要謀士,起草詔書,深得朝廷倚重,被稱為“內相”。貞元七年(791),祭奠兵部侍郎,建功立業。貞元八年(792),德宗出任中書侍郎兼同平章丞相。當時的戶部侍郎裴延齡被判奸淫用事,朝臣不服,德宗卻視其為心腹。德宗忽視了裴艷玲的負罪感,逐漸疏遠了魯直。裴延齡反而詆毀魯直,德宗在貞元十年(794)阻止魯直知政,降為太子座上賓。貞元十壹年(795)春,貶別駕於中州(今四川忠縣)。唐順宗即位後,頒布詔書征征,但魯直在詔書到達前就去世了,享年52歲。選,後人稱陸為。
第二,治國理念
魯直是唐朝的聖人之壹。他的學識、才華和道德風範贏得了當時和後世的贊譽。唐代的權德輿認為是漢代的賈誼。到了宋代,蘇軾認為魯直是“王佐人才,學而優則仕”,文學論證和智慧的功力與漢代的張亮不相上下。“如果德宗充分利用他的話,那麽關震可以恢復”,他後悔他的“不合時宜的官員”。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時,派人祭奠他的陵墓,並寫詩悼念。近代被評為“唐代大政治家”,列入古代“十大名臉”。
他的治國思想如下:
第壹,人治國家,以民為本。
魯直忠於唐朝。他立足於當時的形勢,進壹步闡述了“民為國之本,國之本為國之本,民之所慮”的儒家思想。“得人多則得國,失人多則失國。”他反復強調人民的作用,重視人民的力量。他認為君主應該“贏得民心”和“考察群眾”。群眾要什麽,陛下先走。”陛下會先去找那些非常邪惡的人。欲與世為惡而不返於世者,古今皆無。夫亂之基,在人心。情況是,當變革動搖,當危機回頭,人往哪裏栽,就往哪裏跌。陛下不得審查群情,同流合汙,利益億萬,以使京邦壹家!“當然,在封建社會,代表地主階級的皇帝和代表農民階級的皇帝的利益是根本不同的,他們是不可能達到團結和諧的。只有在不損害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基礎上,才有可能協調與農民階級的關系,才有可能“掃利法,服人法。”這樣,執政者才能贏得更多的“人心”。故貞元八年(792),豫、冀、江、淮、荊、湘、陳、徐等四十余州發生大水災時,勸“速表善心,深懷關切與同情,分道揚鑣,公開悼災,寬利加稅,察冤加虐;“為了贏得民心。
第二,主張“平均節稅”和“養人養老”發展社會經濟。
為了發展社會經濟,魯直先後六次出版了《共享稅與愛民》,系統闡述了他的經濟思想。他認為“建官立國,所以養民,賦民拿錢,所以投國,所以立國不先養民,國必不立。”“夫國的賦稅制度,也會導致身體好的行業,然後取其所是。需要什麽也是以人的力量來衡量的,適合土。非迫則不征,非土則不納。”他反對朝廷對農民的剝削,認為“今日重要的是富而薄,害上益下。”有利可圖則安,吃虧少者得大利。人厚則財窮,那麽暫時薄的人就永遠變得厚了。”為此,他提出了壹系列改進措施:限制土地兼並,實行輕佻薄稅,節約國家開支。這些措施的總原則是“照顧窮人”,在地主階級和農民之間找到平衡。壹方面,它體現了魯直維護地主階級根本利益的政治主張;另壹方面,表現了他對貧農的極大同情。這些措施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對緩和階級矛盾、調整生產關系、解決經濟危機起到了壹定的作用。
第三,主張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壹。
“安史之亂”後,藩鎮出現割據局面。當我到達德宗時,當地的割據勢力增強了。“四個偽王,僭取皇帝名號的兩個,另壹個顧湛、懷二,不可能是全部。”我們這個時代的力量在不斷擴大,其中有些已經世襲;“官爵、賈冰、仁孚、壽壽皆自專”;雖然他被稱為諸侯,但他不是國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去除藩鎮成為了唐朝的當務之急。為此,魯直鄭重提出“建國之權,在審者,大而末小,故能固。故治天下者,穿其臂,使其指,大小適宜。”他建議德宗采取強幹弱支的辦法來加強中央集權。“只有削弱地方勢力,著力控光,才能維護國家統壹和穩定。並提出了“修局部廢之權以平定人心,復逆之權以鞏固權力”的方針,加強關中實力以鞏固皇權,逐步削弱藩鎮割據勢力,以最終斷絕“兇逆。”最終,在德宗統治時期,“四鎮之亂”和“淮西之亂”得到解決,地方割據勢力得到壹定程度的削弱。
第四,整頓吏治,反腐倡廉。
唐朝和中朝以後,“官皆用臣,除其外皆授,各種人相偏”,有的壹個月動幾次,有的“數年不變”,所以對官員的管理非常混亂。魯直當了宰相後,為了整頓吏治,把吏治內外的官員分成三部分,每年選舉,統計。這樣選公司的弊端就改了很多,這叫人情世故。當時他和賈丹、胡邁、* * *跟輔政,所有上報的文件都是互相推諉,誰也不置可否。於是采用了以前的方法,侍郎輪流執政,抓筆速決,十天輪換壹次,有事由作者處理。既解決了官員臃腫、互相推諉的問題,又使官員的責權利更加明確。魯直認為,在任用官員時,我們必須堅持“求賢與寬,應試與精”的原則。“求賢貴廣”就是廣泛選拔人才,讓人“知其所知”。不僅總理可以選官,臺灣省省長也可以推薦人才。“只有求賢之路寬,人才才能互相招納,職位和部門才能自鳴得意。”“人們不僅可以推薦人才,還可以引導他們的人才。”“考課彌足珍貴”就是“按名負責”,按照壹定的標準進行考核。為了賞罰分明,升降得當,他在“應試”的基礎上,提出了“以才取官”的“三術”:“壹是提升自己的能力;第二,停止糾正其失職行為;三天為了保持它的規則。”這樣才能讓有才能的人重新工作,讓平庸無能、屍位素餐的人受到譴責,才能保證官員管理。
魯直提倡反腐倡廉。唐貞元九年(793年)二月的壹天,德宗找魯直談話,說:“卿卿太謹小慎微,各種禮物都拒收。我怕東西不管用,比如皮鞭皮靴,也無妨。”魯直真誠地看待德宗的“鞭笞之類的東西”,認為“在獄中受賄是有益的”壹句話切中要害,在公務中接受“禮物”,哪怕只是壹尺布,也是受賄的本質。得出“鞭長莫及,金玉必成就”。魯直的結論是,“收受賄賂如‘鞭笞’是‘無止境的’,這必然導致賄賂的泛濫。他強調上級要帶頭自律,不只是禁止“官員的無知”,而是讓自己“無傷大雅地接受”。“魯直的反腐率理論對今天的反腐敗鬥爭仍有借鑒意義。
第三,著作和遺物
(壹)介紹魯直的著作
魯直知識淵博。他的文章雖沿襲駢文風格,但壹掃六朝以來的浮風,重在實用。他的文筆清澈如山泉,澎湃如海浪,切中要害,富有現實意義,對後世影響很大,以至於蘇軾壹生都在模仿,曾國藩也向他學習。根據歷代書目記載,魯直著述如下。《戴旭田豐記》(1)是為《新唐書》而作的壹部記述唐德宗西征的書。
《玄宗編遺錄(二卷)》是為宋世義文誌所撰,記述唐玄宗(李隆基)軼事的壹部書。
據《新唐書》、《文藝誌》、《縣齋讀書誌》記載,《菊花集》10卷,《曹操》6卷,《奏疏》6卷。其內容極其廣泛,涉及中唐時期的財政、經濟、軍事以及割據政權與回紇、吐蕃的關系。這壹理論切中時弊,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到了宋代,司馬光寫了《子同治國》,其中魯直的背誦就多達39篇。後世出版的各種版本,都是從這三本書中選取註釋的:如《魯註》,刊於五洲[宋]卷15,《魯》刊於元四年嘉興道儒(1311)卷22,明天元年發行。萬歷九年(1581),徐必達出版《魯奏折》22卷,張伯興出版《清康熙年間魯集》,年羹堯出版《雍正元年唐集》(1823),清同治年間(1823)《文》民國二十四年(1935)商業圖書館出版, 大東書局24年出版的《魯弓玄全集》(沈卓然再版),中華書局25年出版的《唐璐弓玄集》22卷(1936)。 解放後,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了《魯文集》1988版。
《北舉文言》共20卷,分450余冊,主類有六帖。
《使臣錄》1卷由《新唐書·宋書》壹書記載。
《古今集方》卷15是魯直被貶中州別駕時在中州編撰的,由他的後人陸遊作為後記出版。
(2)魯直遺跡
1,宣陵園
據明代吳所著《魯年譜》記載:“卒於中州(今四川忠縣),葬於中州屏峰山玉虛觀邊。”據此,中州芷玄公墓是魯直遺體的埋葬地,這是壹座真正的墳墓。
古時候,蘇州祁門外的新子圩有宣璐墓地。陵園規模宏大,占地48畝,石人馬。這是衣服的墳墓。
過去,嘉興以東36英裏的興豐有宣璐公墓。墓前有壹座橋,俗稱魯直墳橋,也是衣冠冢。
2.弓玄神廟
中州弓玄寺:位於四川中州南部的長江岸邊,由南宋皇帝李宗(1228-1233)在位時的中州周知王秋所建,此寺毀於明末。清初,周知武烈、張昭先後重修。清道光元年(1821),刺史、酉陽知府盧光宗、宜賓知府盧成本捐資修繕祖墳。
蘇州弓玄廟:該廟位於蘇州祁門外的辛子胥弓玄墓園壹側,體系宏大。明嘉靖初年,吳曾在寺旁的塔院雕塑過大眾像,後漸有名氣。清乾隆十六年(1715),請江蘇巡撫王世貞重刻墓碑之石,修復祖墳。
無錫惠山弓玄寺:位於惠山鎮直街,該寺由宋代醫生陸創建,民國二十六年(1937)毀於日軍炮火。抗戰勝利後,民國三十五年(1946),無錫盧氏宗親推舉盧毓生主持籌備修復,於當年夏天動工,次年春天竣工。家族後代舉行了春節儀式,並接受了唐贈送的“帝王廟”牌位。
杭州西湖弓玄寺:位於白堤鼓山南麓,原為明代書法家洪澄的別墅,後歸陸炳所有。陸炳自稱弓玄,在明朝嘉靖年間,他把別墅改成了供奉弓玄的神龕。此字規模宏大,對外開放,臺閣繁華程度為當時杭州之最。清朝乾隆皇帝南巡,曾三次派大臣祭祀,四次在孤山祠題詩。今天,我轉錄壹個:
十六年了,提古山寺已經幹了很久了。
騎在孤山腳下,祭拜魯祠堂。
打算留下來治亂,事業買單。
方想寄希望於過去,蘇公守望舊的。
德宗對事物吹毛求疵,胡渡對美德壹無所知。
嘉興弓玄寺:該寺建於南宋第三年(1129)。由成州成久創辦於州學,南宋末年毀。明朝嘉靖十七年(1538),決定張本傑在府城寶沖坊楊柳灣重修,明清以來多次修建。清朝乾隆年間,寺廟規模宏大,占地18畝。清乾隆三十年(1765),乾隆皇帝南巡嘉興時,海昌彭墩西鹹支、平湖景縣支、嘉善奉賢支捐資修繕嘉興弓玄廟。道光六年(1826),下令弓玄皇帝祭拜文廟東殿,但老廟逐漸坍塌,只剩下三個正殿。陸郡人,邀海昌彭墩人奚仙芝,提議宗室捐建正殿、義門等建築,春秋祭祀,屬各郡文派。鹹豐十年(1860),殿毀於太平軍炮火,正殿僅剩五椽,埋於景珍沙礫中近五十年。光緒三十三年(1907),宗親盧鶴祥到祠祭祀,與嘉善分支盧重修。裝修了壹年多,規模大不如前。這是自辛亥革命以來人們壹直看到的嘉興弓玄廟。自抗日戰爭以來,神社年久失修。整體拆遷,經過1958,位於劉陽路安樂路西端的佳興汽車配件廠。
海寧弓玄寺:該寺位於海寧嚴觀鎮東北的彭墩村。由第十六世孫陸於明初創建,明六年(1572)在重建。清乾隆七年(1742),孫、陸後裔重修;浙江省省長德培題詞。這座神社今天已經不存在了。
平湖弓玄寺:該寺位於平湖縣城東街德藏寺左側,建於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唐代崇拜魯直;隨行的有盧、鄭明秀才盧宗秀、柯謙、吏部尚書盧光祖、兵部尚書盧承元、巡撫禦史盧清源、晉安府官員盧振宇、李晴侍郎盧祁龍。這座神社今天已經不存在了。
嘉善弓玄寺:該寺位於嘉善縣城東北十二裏,建於宋代。宋帝公郎魯豫及其子孫在寺周圍居住,故取名魯莊。過了很久,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陸道幹的後人捐建天山寺。這座神社今天已經不存在了。
3.弓玄閱讀臺
據光緒《嘉行誌》(卷14)和《史碑壹》記載:“閱臺位於春波門西南,馬廠湖(南湖)之湖,閱書局。如今,龜甲上的銘文都躺在水裏了。”自從1911年革命以來,這個歷史遺跡就不存在了。
4.弓玄大橋和宣高速公路
據光緒《嘉興縣誌》卷五《橋記》記載:橋“在誌東(嘉興)縣城東跨月河上,相傳為陸所建。”明清以來,弓玄橋兩邊的商店生意興隆。清末民初,滬杭鐵路通車後,弓玄橋緊鄰火車站,附近商賈雲集,市場活躍。這是嘉興東大門的壹個繁華地區。20世紀60年代末,弓玄大橋因長水塘水利工程拓寬被拆除,橋名廢棄。
宣公路:東起原火車站前五壹橋,西至立交橋,長約230米,寬2米。原名車站路,文革時改為東風路。位於蘆溪路西端的原弓玄橋已經不存在了。為紀念同鄉,公路於1981改為宣公路。在弓玄公路2號和3號門牌之間,還有壹條弓玄巷,呈彎尺形,全長約80米,幾十戶人家,西至立交橋鐵路商場。在弓玄巷的西端,有壹條分巷——弓玄二巷,長約30米,住著十幾戶人家。弓玄路、弓玄巷、弓玄巷是鶴城僅存的紀念鄉賢魯直的路名。作為唐代的壹位政治家,魯直的名聲將永載史冊,並將永遠留在家鄉人民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