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約50萬至654.38+0.7萬年前,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原始人就生活在東亞這片古老的土地上。我們的祖先為了生存繁衍,在極其惡劣的自然環境和極低的生產力下,開辟了中國大地上最早的道路。
4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就有用牛馬運送人類的記載,出現了原始的臨時簡易橋。根據傳說,中國的祖先黃帝命令豎亥通過這條路,因此這條路的名字。黃帝因為看到草隨風吹,發明了輪子,於是制造了“橫木為軒,直木為軸”的交通工具,為交通運輸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被尊為“軒轅”。隨著車輛的出現,出現了車行道,人類陸路交通出現了新的局面。據《古史考》“黃帝為車,其路漫漫。當是小公牛,當余是馬,習仲騎。”《順典》中有這樣壹個故事:堯年事已高,經過反復考驗,選擇舜為接班人,把皇位傳給了他。舜即位後,做的第壹件大事就是“開四門,達四智”,“通四方耳目”。他在二月遊覽了泰山,五月遊覽了衡山,八月遊覽了華山,十壹月遊覽了衡山。【很難,都在路上】可見舜帝對發展交通和開辟道路的重視程度。於霞的事業也是從“隨山刊木,為山川奠基”(《尚書·龔宇》)開始的。他陸路坐車,水路坐船,泥地撬,山中搖櫓(《史記·夏本紀》),而且【交通工具還不少】他在黃河、長江上也遊歷了好幾次。
商朝(公元前16世紀~公元前110世紀)非常重視道路交通,商湯的祖先“侍奉牛,騎著馬”長途經商,開啟了以畜力作為運輸動力的歷史。在古代文獻中,就有商人修建維修道路的記載。當時的人們已經知道如何夯土修路,用石灰穩定土壤【古代的路面技術似乎從來沒有改進過】。從商代殷墟的發掘中,發現有壹條用碎陶片和碎石鋪成的路面[這樣,提高了抵抗雨水侵蝕的能力],出現了壹座大木橋。經過夏商代的長期發展,到公元前1066年的西周,到公元前771年,可以說中國的道路已經初具規模。
西周時期(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前)道路的規模和水平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比較系統的路政管理。姬發商朝滅亡後,周武王除都城濠江(今Xi安附近)外,還在周公姬旦的建議下,修建了東都洛邑(今洛陽),以控制東部新獲得的大片領土,對付商朝殘余勢力。為了有效地發揮北京和北京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作用,在它們之間修建了壹條寬闊平坦的大道,稱為“周道”,並以洛邑為中心,向東、北、南、東南修建了不同等級的放射狀道路。周道是西周皇室的生命線,是國家交通的中軸線。《詩經·大東》曰:“周道如石【石?],像矢量壹樣直;君子所為,小人所見;管它呢,就溜出來!”意思是在這條寬闊平坦筆直的道路上,老百姓看到王公貴族拿走自己辛苦的果實,都會忍不住流淚。《詩經·大東》也說:“維北有爭,西柄露。”意思是天空的北方有壹顆北鬥七星,周圍的道路像壹個朝西的勺柄,連接著七顆星星。在中國古代交通發展史上,修建周道的意義不可低估。不僅周、秦、漢、唐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都位於這條軸線上,而且在後來的宋元明清時期,這條交通線還是橫貫東西的大動脈[壹條橫線]。周道在中國經濟和文化發展史上起著基礎性的作用。
此外,道路網沿線的規劃、標準、管理、養護、綠化和服務設施也是在西周時期創建的。首先,道路分為市區和郊區。前者稱為“國”,後者稱為“野”,分別由名為“工匠”和“歲人”的官員管理,可以說是現代城市道路和公路的第壹次劃分。城市道路分為四種:經度,緯度,環形和野生。南北向的路叫經度,東西向的路叫緯度。城內九經九緯,形成棋盤狀,環城為環,離城為野。經、緯、圈、場寬度不同,單位為軌。每根鐵軌寬八周,周長約0.2米。9道(約14.4m)寬采用經塗和緯塗,7道(約11.2m)采用環塗,5道(約8m)采用現場塗。郊區道路分為路、路、路、路、路、路五個等級,根據功能規定不同的寬度,就像現代技術標準壹樣。“路”可以容納三條履帶,“路”可以容納兩條履帶,“畫”可以容納壹條履帶,“鍋”可以坐牛車,“道”是供馬走的田間小路。在路政管理上,法院有“司空”掌管民用建築和道路,規定“司空要按期檢查,及時維修;比如“雨過天晴,路除,水枯成梁”;而“列樹顯路,立地守路”則是日後道路養護、綠化、標線的萌芽。以及“凡國野,十裏有地,有飲食;住宿有三裏,住宿有路房,路房有委員會;五裏有市,市以亭名,亭有品”;其道路服務設施的完備程度可想而知。以上情況說明西周的道路已經達到了相當完美的程度【驚人】。
東周時期(公元前770 ~ 221),社會生產力空前發展,農業、手工業、商業繁榮。春秋時期,戰國是霸主,車戰頻繁,交通繁忙,道路的作用越來越重要,甚至壹個國家道路的好壞也是其興衰的標誌。《國語》載有東周名單。當它經過陳國時,它看到道路失修,河流沒有橋梁,旅館無人看管。有人預言國家會滅亡,果然應驗了。大規模的經濟文化交流、軍事外交活動和人員物資的聚散,極大地促進了道路建設。周道除了繼續發揮其軸線的重要作用外,還進壹步完善了兩岸縱橫交錯的陸上幹線和支線,再加上水運的發展,有效地連接了黃河上下遊、淮河兩岸和江漢盆地。[水運也是公路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
當時,在險峻的山壁上鑿洞,插木為梁,鋪木板,旁設欄桿,是我國古代築路的壹大特色。尤其是秦國修建的褒坡道最為著名。秦惠王在位期間,為了克服秦嶺的阻隔,打通陜西到四川的道路,開始修建斜坡棧道。這條棧道起於秦嶺北麓眉縣西南15km的斜水谷,止於秦嶺南麓寶成縣以北5km的抱水河谷,故稱褒揚斜路。這條全長200多公裏的棧道,是在陡峭的巖石陡壁上打洞,鋪上木板而成的。除了贊美坡道,在接下來的幾百年裏,金牛路、子午路、羅羅路等棧道相繼被開鑿。這些項目極其艱巨。先用“火燒水激”這種古老而原始的方法,將山石打碎,然後在崖壁上鑿出30厘米見方、50厘米深的洞,分上、中、下三排,全部插入木樁。然後在上排樁上搭雨棚,中間壹排樁鋪成路,下面壹排樁上支撐木頭做框架。這樣我們從遠處看棧道就像空中閣樓壹樣,很壯觀。【真是奇跡】至今,陜西太白縣仍有許多清晰可辨的棧道痕跡。《史記·貨殖列傳》記載:“巴蜀在關中之南,棧道千裏,萬物不通,但褒斜路為其口之樞紐”,戰略上是“蜀之咽喉”,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比如公元前206年,這裏就發生了著名的“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故事。
除了秦國的棧道,其他主要的道路工程還包括:楚國經營的杜英至新鄭的重要通道,晉國開辟的穿越太行山的東西向隧道,齊魯、燕國修建的四通八達的黃淮交通網,以及通往黃河下遊和長城的交通線。至此,身穿長袖寬袍的中原人、擅長射箭和騎馬的戎狄人、居住在雲夢江漢的荊楚人、留長發戲水的吳越人、喜舞椎髻的巴蜀人成為壹體,為中華民族的進壹步統壹奠定了基礎。
秦朝(公元前2265438年+公元前0 ~ 206年)是我國全國陸路交通網絡形成的時期。早在秦國出兵剿滅六國時,秦王就開始拆除各地私自修建的高墻壁壘,清除阻礙交通的藩籬。【超載時代的秦國】秦始皇統壹中國後,實現了“車軌壹致”。全國各地的車輛使用相同的寬度軌距(6秦尺寬,相當於1.38米),使得車輛制造和道路建設有了規約。這意味著汽車的主要部件有了統壹的標準,更換快捷方便。這種“標準化”的要求和方法非常先進,滿足了秦代土木工程和戰爭中長途運輸的需要,對道路建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具有很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
根據“車在同壹軌道”的要求,秦始皇開始致力於建設以鹹陽為中心,通往全國的路網。工程歷時十年,規模龐大,耗費無數人力物力,堪比羅馬的路網。據《漢書·賈善傳》:“為追天下之道,東窮、齊、燕,南極吳、楚在江湖之上,海濱之景全。”路有五十步寬,樹有三英尺高。外為厚,藏於金椎,樹為松”;史書記載,秦始皇在公元前220年至公元前211年間,遍遊全國,且多以乘車出行,可見其路網之廣。車隊壹天能走多遠?住宿怎麽解決?]
秦代的馳道有統壹的質量標準:路面寬度50步,約70米,線形原則是盡量取直;路基應高於兩側地面,以利於排水,路面應用鐵錘夯實,增加其密實度;【道路養護工作很神奇,不然會坑坑窪窪,基本沒法開車】沿路每隔三尺種壹棵松樹以為是行道樹;除了路中間的三丈供皇帝專用外,兩邊還開辟了人行道;每10英裏修建壹座亭子,作為該路段的治安管理處、行人問候站和郵政投遞樞紐。
我們就以連接北通九院的北直道國防工程為例,看看秦代赤道的實際情況。據古書記載,公元前212年至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下令修建了壹條長約1400公裏的直路,並命蒙恬、伏肅統率20萬大軍駐守邊境,修直路。這條大道沿途經過陜西、甘肅等省,經過14縣,到達九原縣(今內蒙古自治區包頭市)。僅用了兩年半的時間就建成了。建成後直道寬度壹般在60米左右,10-12貨車可以並排行駛。【當時這些路上跑的都是什麽車?]最寬的部分甚至可以作為現代中型飛機起降的跑道。壹路上,樹枝星羅棋布,每壹根樹枝的寬度都可以容納兩輛卡車到四輛卡車並排行駛。這條直路正式使用後,秦始皇的騎兵從他的軍事指揮中心——雲陽廣林宮(今陜西淳化縣梁武帝村)出發,三天三夜到達陰山腳下攻打匈奴。據考古發現,至今在內蒙古東勝縣仍有90裏長的筆直遺跡清晰可見。
除了過馬路直行,西南山區還修了五尺路,湖南、江西等地區也修了所謂的“新路”。這些等級不同、各具特色的道路構成了以鹹陽為中心、通達全國的路網。除了在城外修路,在城市道路建設上也有突出之處。比如在阿房宮的建築中,以高架路的形式修建了壹條“亭路”,從殿下壹直延伸到南面的鐘南山,形成了壯觀的“多道空處,不見彩虹”的景象。
漢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在秦朝的基礎上繼續擴建延伸原有道路,形成了以首都為中心,向四面八方輻射的交通網絡。比如從西漢都城長安向東,出函谷關(今河南靈寶東北),經洛陽,到定陶,到臨淄,這是東路的主線;從長安往北,直達九原縣(包頭市),是北路主線;從長安向西到達隴西縣(今甘肅臨洮),為西北幹線。自公元前2世紀河西與西域開通以來,這條幹線就可以通過河西走廊延伸到西域各國。這就是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從蒲津(今山西永濟西)渡黃河,經平陽(今臨汾西北)、晉陽(今太原南),以通平城(今大同市東)為河東幹線;從長安向西南經漢中,到達首都,遠至雲南,是西南幹線;從長安向東南,出武關,過南陽,到江陵,繼續向南,就是南路主線。此外,還有壹些支線和水運幹線通往全國。
在崗位和崗位管理制度方面,漢朝也繼承了秦朝的制度,並使之更加完善。驛站按其大小分為驛站、亭站、驛站、驛站四類。壹般來說,五裏有驛站,十裏有書報亭,三十裏有驛站或驛站,大約是壹天的路程。據《韓曙關白公卿表》記載,西漢* * *內共有亭臺29635座,所以估計當時* * *內的幹線公路有近1.5萬公裏。
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連接歐亞大陸,自公元前1世紀就形成了商業路線,因中國的絲綢穿越沙漠運往歐洲而得名。但張騫被西漢兩次出使西域,主要是在公元前138年至公元前115年,史書中有記載。絲綢之路的主要路線從長安(今Xi)開始,沿著河西走廊到達敦煌,從那裏分成南北兩條通道,穿過塔裏木河,兩條通道都向西到達木魯城(今蘇聯領土)。然後他穿越了整個安息地(在今天的伊朗),到達了安度城(在今天的安塔基亞)。它分為兩路,壹路到地中海東岸,傳達到羅馬各地;壹直到地中海東岸的西頓(今黎巴嫩),出了地中海。3世紀時,天山以北有壹條更短的路線,沿著西行的伊犁河到達黑海附近。絲綢之路不僅在經濟上連接了中國、中東和歐洲國家,在文化上也是如此。
後漢時期,在陜西寶城雞頭關修棧道時,穿過的是矗立在包河南岸的石墻,稱為寶平。用燧石法開鑿了壹條長14m,寬3.95 ~ 4.25m,高4 ~ 4.75m的隧道,就是著名的石門,並有石刻《石門頌》、《石門頌》。燧石法是先用柴火燒巖石,再用濃醋潑碎,再用工具鏟除,逐漸挖成洞穴。
隋代(581 ~ 618)工匠李春等人在趙縣(今河北趙縣)修建了著名的渭河上第壹座圓弧形空心石拱橋,是造橋技術的傑出成就。在道路建設上,有長達數千裏的禦道。《子同治·簡·隋集》說:“北起玉林,東至虞姬,長三千裏,百步,全國為禦道。”由此可見規模。
唐朝(618 ~ 907)是中國古代道路發展的鼎盛時期。唐太宗即位後不久,就頒布聖旨,保持全國道路暢通。道路養護也有明確規定,禁止隨意破壞道路、占用道路用地、亂砍路邊樹木,隨時註意養護。唐朝非常重視驛站的管理,信息傳遞迅速。在緊急情況下,驛馬可以日夜行駛500多英裏。到了唐代,沿路設置土堆來記錄裏程,這就是今天裏程碑的由來。
當時的首都長安不僅通過水路和運河與東部地區相連,而且是國內和國際陸路交通的樞紐,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壹。唐代長安城墻規模空前。周長36.7公裏,南北長8651米,東西寬9721米,大致是壹個正方形,面積相當於今天Xi安的10倍。市內道路網呈棋盤狀,南北向街道11,東西向街道14,將整個城市分割成100多個整齊的方塊。【壯觀!街上車水馬龍,熙熙攘攘,非常熱鬧。街道兩旁種了更多的樹,錯落的小溪,無數的花園,盛開的牡丹,讓整個城市非常整潔漂亮。朱雀大街,位於中軸線上,寬147米,將長安分為兩部分。戒毒所西區叫長安縣,戒毒所東區叫萬年縣。朱雀是用磚鋪在街道路面上的,道路兩旁有排水溝和路邊的樹。它布局合理,氣勢磅礴,不僅為中國未來的城市道路建設樹立了典範,在日本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出長安,東、南、西、北形成四通八達的陸路交通網絡。不僅通往全國各地,而且中外交通頻繁。此外,洛陽、揚州、泉州、廣州等城市,隨著唐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成為國內外重要的交通中心。
到了宋代(960 ~ 1279)和遼金時期,中國的道路建設進入了壹個新的發展階段,尤其是在城市道路建設和交通管理方面,與隋唐時期有著明顯的不同。這壹時期的城市建設實現了街與城的有機結合。在城市主幹道的兩側,第壹次成為各行各業的聚集地。城市居民走出周、秦、漢、唐以封閉、隔離為特征的方高墻,投身於前所未有的活躍的城市生活。餐館茶店勾欄瓦房日夜營業,藝人和商販擠滿了街道,堵塞了小巷。北宋都城汴京(今開封)重建,成為百萬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城內店鋪6400余家。汴京中央大街叫禦街,寬200級臺階,路兩邊有皇家回廊。北宋政府改變了周、秦、漢、唐時期居民不得開門臨街或在指定市場外從事經營活動的舊規定,允許公民在禦廊開店、鋪,沿街經商。【門面房從此值錢,趨於平民化】為了搞活經濟文化生活,放寬了宵禁,城門晚關早開。在禦街上,每隔200到300步就設置壹個軍巡店,白天在店內拐角巡邏維持交通秩序,分流人車;夜間看守官舍和商業用房,防盜防火,防止意外。這大概是歷史上最早的壹次巡邏。唐朝有公交車輛,當時叫油壁車。到了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的油輪又有了新的改進。車身很長,上面有車廂,墻上有窗戶,窗戶上有窗簾,裝飾華麗。車廂裏有緞面床墊,非常精致,可供六人觀光。這是最早的公交車,臨安也是世界上最早有公交車的城市。【有長途汽車嗎?]
元明時期,建成了以北京為中心的密集驛道交通網絡。郵路幹線輻射到我國的四面八方。尤其是元代,全面拓展了漢唐以來的大陸交通網絡,進壹步覆蓋了包括阿拉伯半島在內的亞洲大陸的廣大地區。在成吉思汗和其他有為領袖的指揮下,蒙古各部東進西出,兵臨城下,驛站林立,道路相連,運輸不絕。蒙古軍事力量鼎盛時期,道路直抵東歐多瑙河,在南方攻滅了金政權和南宋政權後,把中國南方的廣大領土也劃入了自己的版圖。與漢唐時期的絲綢之路相比,元明時期的道路規模更大,效率更高,發揮的作用也更直接、更重要。【厲害了!很難想象]
清朝(1644 ~ 1911)是中國最後壹個封建王朝,奠定了現代中國的基本版圖。雖然在交通、交通設施、交通動力、交通管理等方面與歷代相比沒有質的突破,但經過清政府的反復整頓,全國道路布局比以往更加合理有效。在清朝,郵路分為三個等級。壹條是“官馬路”,從北京輻射到各方,主要通往各省會。二是“主幹道”,從省會通往當地重要城市;第三種是“路徑”,是從主幹道或各地重要城市到城鎮的支線。關馬路,國家壹級官道,位於北京東華門外。作為全國交通總樞紐,管理著北路、西路、南路、東路等關馬路主幹系統。關馬北路體系最重要的部分是通往東北的幹線,即從北京經山海關、盛京(今沈陽)分別延伸到jaxa、苗屯(黑龍江入海口)的官道,是通往朝鮮半島的國際通道。同樣屬於關馬北路系統的還有分別通往呼倫和查克圖的幹線,以及塞上的大橫通道。這些道路在清朝開發和保衛北疆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的戰略作用。關馬西路系統包括蘭州魯管和四川魯管。前者從北京經保定、太原、Xi、蘭州分別到青海、西藏、新疆,通往中亞、西亞各國。後者是通往西南的幹線,從Xi安到雲貴川,向西延伸到西藏拉薩。在大清帝國的建立和鞏固過程中,這個覆蓋整個中國西部地區的關馬西路系統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關馬南路系統包括三條幹線:雲南魯管、桂林魯管和廣東魯管。前兩條幹線都是從太原南過黃河到洛陽,再分昆明或桂林,壹直延伸到支那半島。第三條主幹道,廣東魯管的主幹道,從北京出發,經經濟南、徐州、合肥、南昌、贛州、韶關,直抵廣州。這是自元明以來貫穿中國南北的從北京到廣州的主要官道。它壹直被認為是“使臣之路”,廣州曾是清朝對外貿易的唯壹口岸,所以清政府對這條幹線格外重視。關馬東路的唯壹幹線是福建魯管,沿途經過津、濟、徐、寧、蘇、滬、杭、福等重要城市。是清政府經濟生存的重要途徑。此外,還有橫貫東西的長江官道,等等。清政府正是通過這些道路實現了對各省、市、縣、鎮乃至自然村的政治控制和經濟剝削。全國各族人民為了生存和發展,通過這個龐大的交通網絡實現了經濟文化交流。【路還很差嗎?重型四輪車還沒出現】
清代利用原有郵路修建了壹條長約654.38+0.5萬公裏的“郵路”。在道路建設和維護方面也有了新的改進,規定非常具體。在低窪地區,有高路基的“疊路”,而在軟土地區,用稻草鋪路的方法就像今天的土工布壹樣,為道路建設做出了許多新的貢獻。
清代的茶葉之路,以山西、河北為樞紐,北過長城,縱貫蒙古,經西伯利亞直達歐洲腹地。是繼絲綢之路衰落後,清朝興起的又壹條陸上國際貿易之路。始於漢唐,盛於清道光年間。但到了清末,中國的道路建設是驛道時代的終結,取而代之的是逐漸興起的汽車公路。從此,現代道路發展史的重心從東方轉移到了西方。
在中國古代,道路都是礫石或土路,沒有瀝青或水泥鋪成的道路。直到19世紀末,中國才出現鐵路和公路。1876年,英帝國主義欺騙滿清政府,擅自修建吳淞至上海鐵路。這是我國第壹條鐵路。1881修建的唐山至徐各莊鐵路,是我國第壹條投資並保存下來的鐵路。中國的第壹條公路是蘇元春在1908年駐守廣西南部邊境時修建的龍州至那坎公路。可惜,還沒有全部完成。1913年,湖南境內修建了壹條長約50公裏的長沙至湘潭高速公路。隨著火車、輪船、汽車等現代交通工具的興起,以及鐵路、公路、空中航線的不斷發展,中國古代驛道運輸系統終於完成了歷史使命,逐漸趨於崩潰和廢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