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麽時候吃藥最好?
壹、空腹:65438+飯前0小時或飯後2小時。
壹般來說,空腹服藥通常寫在藥品說明書上,意思是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服藥。
壹般進補藥物應在早上空腹服用,以利於充分吸收。
比如用於驅蟲的藥物,要空腹服用,讓藥物快速進入腸道,並維持較高的濃度,以快速發揮藥效。
還有壹些鹽類瀉藥,如硫酸鎂、硫酸鈉等,作用於腸道,有利於藥物吸收。
中藥湯劑也是如此,具有瀉下作用,以增強其療效。
二、飯前:15 ~飯前60分鐘。
飯前服藥壹般是指飯前15 ~ 60分鐘服藥。
壹般收斂止瀉類藥物,如堿式碳酸鉍,要在進食前服用,以免食物對藥物的影響。
還有壹些抗菌消炎藥對消化道刺激小,也可以飯前服用。
通常,壹些胃藥需要在飯前服用,以避免食物阻礙藥物與胃壁的接觸。
還有壹些抗生素,如頭孢氨芐,容易受食物影響,要在飯前服用。
飯後:15 ~飯後30分鐘。
飯後服藥是15 ~飯後30分鐘。
因為大部分藥物是在小腸吸收的,而藥物混合食物到達小腸的時間正好是藥物開始起效的時間。
所以,對胃黏膜有刺激性的藥物,幫助消化的藥物,需要緩慢起效的藥物,都要在飯後服用。
如阿司匹林、保泰松等抗炎鎮痛藥物、硫酸亞鐵、部分抗生素等。
此外,大多數鎮咳祛痰藥物對消化道有刺激作用,也應飯後服用。
四。吃飯時:吃飯時吃藥。
吃飯時吃藥就是吃飯時吃藥。
二甲雙胍、阿卡波糖、格列美脲等降糖藥應在進餐時服用。
阿卡波糖應隨第壹餐吞咽或咀嚼,使其在食物進入小腸的同時生效,達到最佳降糖效果。
澱粉酶、胰酶、酵母要在餐中攝入,可以幫助酶的消化,避免被胃酸破壞。
壹些藥物也可以在進餐時服用,以減少胃腸道反應,如硫酸氨基葡萄糖,可以減少胃腸道不適。
5.晨衣:早餐前後。
晨服通常指早餐前或早餐後服藥。
抑郁癥的特點是早晨體重輕,所以抗抑郁藥如氟西汀、帕羅西汀等應在清晨服用。
降壓藥如培哚普利、氨氯地平等。,因為白天血壓比晚上高,所以壹天服用1次的降壓藥多在早上服用。
抗心絞痛藥物的療效也有晝夜節律。早晨使用能明顯擴張冠狀動脈,改善心肌缺血,所以早晨醒來時最好立即服用。
6.睡前衣物:15 ~睡前30分鐘。
壹般來說,睡前15 ~ 30分鐘吃藥。
如催眠藥、瀉藥、驅蟲藥、抗過敏藥等。,壹般都是晚上睡覺前半小時拍的。
睡前服用氟桂利嗪(西比靈)有利於睡眠,擴張腦部血管。
支氣管哮喘發作多見於夜間,睡前也可服用壹些平喘藥如麻黃堿、氨茶堿等。
知識點總結
空腹:壹般來說,飯前1小時或飯後2小時服用;飯前:飯前15~60分鐘服用;飯後:飯後15~30分鐘服用;進餐時:吃壹點後服藥,服藥後繼續進食;晨衣:早上(早餐前或早餐後)服用;睡前:睡前15~30分鐘服用。
2.吃藥有哪些誤區?
1.幾種藥壹起吃。
每種藥物都有特定的化學成分。當不同的化學成分相遇時,可能會“放大”藥物本身的副作用,也可能會產生新的有害健康的物質。美國Epocrates臨床信息中心主任Anne Manighetti博士說,“高血壓和頭暈是最常見和最危險的副作用。”如果壹種藥物使妳頭暈,同時服用兩種藥物的結果很可能是昏厥,結果往往是骨折或腦震蕩。
"還有壹種藥物需要特別註意,那就是抗凝藥物華法林."根據negrete博士的說法,這種藥物被稱為“藥物相互作用之王”。其有效劑量範圍相對較窄,過多或過少都可能引起不良反應,也容易受到其他心臟藥物的影響。
對策:每次買藥,最好保留好藥品說明書,或者讓藥劑師給妳打印壹份常見副作用的說明。如果同時使用的幾種藥物副作用相似,最好不要同時服用。另外,如果出現類似的副作用,請及時請醫生調整用藥方案。
2.混淆藥品名稱,看錯包裝。
有些醫生字跡潦草。如果拿著這樣的處方去買藥,藥劑師很可能會做出“錯誤的判斷”。這是因為很多藥名真的太相似了。藥店往往根據藥品名稱來排列藥品,這也為拿錯藥品埋下了隱患。所以,患者在買藥的時候,壹定要查看藥是否能治好自己的病。
據壹項統計,因為藥品名稱混亂,使用了近1/4的錯誤藥品。比如抑郁癥的帕羅西汀,英文發音就和抗血栓藥氯吡格雷、抗癌藥紫杉醇很像。類似的問題也存在於藥品的中文名稱中。比如優降糖是降壓藥,胰高血糖素是降糖藥。吲哚美辛主要用於治療關節炎和肌痛,吲哚美辛用於冠心病和心絞痛患者。
還有壹種情況不容忽視——藥品包裝雷同。醫生提醒,兒童常用藥艾暢和美林的新包裝看起來像“孿生兄弟”,但它們的作用不同。前者主要治療感冒、鼻塞、流鼻涕、咳嗽,後者是退燒藥。
對策:首先,拿到新處方時,最好和醫生核對壹下名稱、劑量、用法等內容。其次,實際用藥時,要仔細核對藥品名稱。以艾暢和美林為例。如果寶寶半夜發燒,需要用藥,犯了錯很可能會耽誤病情。
3.反復服用同壹種藥
通用名相同的藥品,在不同藥企生產時,會有壹個唯壹的“商品名”。很多時候,人們對它們的商品名很熟悉,卻忽略了它們的通用名,這就可能導致重復用藥。例如,人們都知道呋塞米是壹種利尿劑,但對其通用名呋塞米卻知之甚少。
對策:如果醫生選擇的藥有商品名,最好讓他在處方上註明。有興趣的話也可以關註壹下。事實上,很多藥物都有別名。就拿退燒常用的對乙酰氨基酚(通用名)來說,撲熱息痛和對乙酰氨基酚也是指它,商品名為必利通和泰諾。
4.錯誤的劑量
藥物有不同的計量單位,通常標有縮寫或符號。這對於不熟悉醫學常識的人來說,絕對是壹個挑戰。看錯壹個小數點,比如把1.0 mg當成10 mg,就會導致十倍劑量的嚴重錯誤。在使用胰島素等註射類藥物時,尤其需要搞清楚計量的標準單位。
對策:仔細看看妳的藥方。如果妳不明白計量單位的含義,請咨詢藥劑師並做上標記,以加強記憶。
5.服藥期間飲酒
不愛喝酒的藥不在少數。壹邊吃安眠藥壹邊喝酒,可能會讓人不省人事;使用頭孢菌素期間飲酒,可能導致面部潮紅、心悸、呼吸困難,甚至過敏性休克;酒精不僅增加阿司匹林、撲熱息痛等非甾體抗炎藥引起的消化道出血風險,還可能造成嚴重的肝腎損害;酒精可能增強降壓藥的作用,導致低血壓;糖尿病人服藥期間空腹飲酒,容易引起低血糖。
對策:除非醫生明確告訴妳,服用某壹種藥物期間不必忌酒,否則不要心存僥幸。即使妳吃感冒藥,酒精也可能會增加他們對肝臟的損害,因為它可能含有解熱鎮痛藥。
6.吃藥的時候吃保健品。
不用看病就能買到非處方藥,超市商場都能買到保健品,讓人覺得“很安全”。但是如果妳正在服用處方藥,要小心。例如,次水楊酸鉍片可以迅速緩解上腹部飽脹、燒心、惡心等消化不良癥狀,但它可能與壹些抗凝劑和降糖藥相互作用,增加不良反應的風險。
美國有壹種用聖約翰草提取物做的保健品,很多人用它來緩解輕度抑郁。事實上,它會影響其他抗抑郁藥物,有時會幹擾華法林和壹些心臟病藥物,如地高辛。
對策:可以,醫生開處方的時候,妳壹定要告訴他最近壹兩周妳吃過或者正在服用的非處方藥和保健品,避免這樣的風險。
7.不要避免吃藥。
食物也會影響藥物的作用。比如柚子,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和鉀,但是最好不要壹邊吃藥壹邊吃。因為人體小腸內有壹種酶,可以催化很多藥物的代謝,柚子中的壹些成分會幹擾這種酶的作用,影響藥物的吸收。
服用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他汀類藥物時,大量飲用柚子汁會促進藥物在體內的蓄積,增加肝損傷和骨骼肌溶解的風險。
在服用抗組胺藥非索非那定的同時吃柚子或喝柚子汁可能會抑制藥物的吸收,使其部分“無效”。因為喝柚子汁可能會在3~4小時內幹擾藥物吸收,所以在服用上述兩種藥物期間,最好不要喝柚子汁或吃柚子。
另外需要註意的是,服用止痛藥期間不要大量喝咖啡,服用鐵劑時少吃油,不要喝豆漿。
對策:處方上的藥物是否挑食?妳得問醫生。
8,肝腎不好,劑量也沒減。
當肝腎功能受損時,機體清除藥物代謝產物的能力就會減弱。而且很多藥物本身對肝腎的損害也很大。因此,這類患者通常需要適度減少劑量或采用對肝腎影響較小的劑型,如栓劑、皮膚貼等。
對策:如果藥品說明書強調該藥可能損害肝腎,那麽壹定要向醫生咨詢服藥後可能存在的風險。為了安全起見,如果醫生開的藥可能損害肝腎功能,或者患者本身患有肝腎疾病,最好先檢測肝腎功能,再決定用藥種類和劑量。
9.無視藥物的年齡限制
歲月不饒人,不能強迫老年人用藥。癡呆、頭暈、跌倒、高血壓等。都是老年人吃藥後常見的副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初,馬克·比爾斯博士領導的研究小組曾制定標準,篩選出對65歲以上老年人不再安全的藥物清單,被稱為“比爾斯清單”。給老人吃藥的時候,壹定要參考。
對策:只要開處方的時候看壹眼“賬單清單”,就壹目了然了。然而可悲的是,最新調查發現,在65歲以上的人群中,仍有16%的人在使用賬單清單上的兩種或兩種以上藥物。
可能經常吃藥的人對吃藥有很深的體會,因為經常忘記吃藥,有時候飯前說要吃,所以很多人吃完藥馬上吃,或者有時候飯後說要吃。其實這是不科學不健康的,飯前飯後需要15-3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