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我想要壹些關於生物科學家的故事。

我想要壹些關於生物科學家的故事。

/class/2006/% C0 % ED % BB % AF/_ private/scientist 7 . htm

生物學家的壹個故事

孟德爾

學校主頁

物理和化學組主頁

教學常規

教研組簡介

科學家的故事

生活與科學

有趣的小實驗

公開課教案

學生實驗

現代遺傳學之父是這壹重要生物學學科的創始人。1865找到了遺傳確定率。

1822年7月22日,孟德爾出生在奧地利的壹個貧苦農民家庭。他的父母都是園丁。孟德爾從小受父母影響,喜愛植物。

當時,在歐洲,學校是由教會管理的。學校需要老師,當地教會看到孟德爾勤奮好學,就送他去首都維也納大學學習。

大學畢業後,孟德爾在當地教會開辦的中學教書,教授自然科學。他能專心備課,認真教學,很受學生歡迎。1843年,21歲的孟德爾進入修道院,在附近的壹所高級中學做科學老師,後來去維也納大學深造。他接受了相當系統、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為後來的科學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經過長期思考,孟德爾意識到,更重要的是了解使遺傳性狀世代不變的機制。

孟德爾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後不久,就開始了他長達八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裏得到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了22個品種進行實驗。它們都有壹些穩定的性狀,可以相互區分,如莖或高或矮,料圓或皺科,種皮灰色或白色。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育這些豌豆,仔細觀察、統計和分析了不同世代豌豆的性狀和數量。使用這種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熱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來拜訪他的客人指著豆豆自豪地說:“這是我的孩子!”"

經過八年的努力,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人們把他的發現分別稱為“孟德爾第壹定律”和“孟德爾第二率”,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孟德爾開始用豌豆做實驗的時候,達爾文的進化論剛剛問世。他認真研究達爾文的著作,從中吸取了豐富的營養。在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中,有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保存著孟德爾的字跡,可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註。

起初,孟德爾的豌豆實驗並不是為了探索遺傳規律。他的初衷是獲得優良品種,但在實驗過程中,他逐漸將重心轉移到探索遺傳規律上。除了豌豆,孟德爾還在其他植物上做了大量類似的研究,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以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適用於大多數植物。

從生物的整體形態和行為中很難觀察和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體性狀中卻很容易觀察到,這也是科學界長期混亂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整個有機體,而且關註其個體性狀,這是他與前人的重要區別之壹。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很科學。由於豌豆是自花授粉植物,品種穩定,易於種植和分離,並逐壹計數,為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條件。

孟德爾知道他的發現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為了更加完善,他小心翼翼地重復了多年的實驗。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裏兩次宣讀了他的研究成果。與會者第壹次禮貌而愉快地聽了報告。孟德爾簡單介紹了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壹個小時的報告讓觀眾壹頭霧水。

第二次,孟德爾根據實驗數據做了深入的理論證明。但是,偉大的孟德爾的思想和實驗太超前了。雖然大多數參與者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成員,但也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動物學家,以及專門研究生物學的植物學家和藻類專家。但是,觀眾對沒完沒了的數字和復雜枯燥的理論不感興趣。他們真的不能按照孟德爾的思路。孟德爾的秘密,由苦心澆灌的豌豆講述,已經被埋沒了35年。

晚年,孟德爾自信地對好朋友、布魯恩高級技術學院的大地測量學教授格瑟說:“看,我的時代到了。”這句話成了壹個偉大的預言。直到孟德爾去世16年,豌豆實驗論文正式發表34年,從事豌豆實驗43年後,預言才成為現實。

隨著20世紀公雞的第壹聲啼叫,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獨立地“重新發現”了孟德爾遺傳定律。1900是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壹年。從此,遺傳學進入了孟德爾時代。

今天,經過摩根、埃弗裏、赫爾希、沃森等幾代科學家的研究,困擾孟德爾的生物遺傳機制問題,已經基於遺傳物質DNA。

隨著科學家破譯遺傳密碼,人們對遺傳機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現在,人們已經開始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這將更有利於人類。然而,這壹切都與聖托馬斯大教堂裏獻身科學的修道士的名字聯系在壹起。

童第周的故事。

學校主頁

物理和化學組主頁

教學常規

教研組簡介

科學家的故事

生活與科學

有趣的小實驗

公開課教案

學生實驗

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和優秀的教育家。生前曾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動物研究所所長。

童第周出生在浙江省鄞縣的壹個小村莊。他的家庭生活非常貧困。他沒錢上學,只好在家幹點農活,跟父親學點文化。直到17歲,他才在二哥的幫助下進入寧波師範大學。但是第壹學期考試平均分不及格,學校要求他退學或者降職。在童迪洲的再三要求下,學校才勉強同意試用半年。童第周發誓要把成績趕上來。童第周堅持頑強學習。最後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進入上海復旦大學後,他更加努力學習,到畢業時,他已經成為生物系的高材生。童第周認識到,世界上沒有天才,天才是用勞動換來的。要攀登生物學的高峰,妳需要更加努力。

1930年,在親友的支持下,童第周漂洋過海,來到了北歐的首都布魯氏菌病。他在歐洲著名生物學家布蘭切特教授的指導下學習胚胎學。當時他發現壹些留學生對中國人持鄙視態度,認為“中國人是弱國國民”。壹個和他住在壹起的留學生公開說:“中國人真蠢。”童第周聽了,再也按捺不住怒火,對洋人說:“好吧,我們來比壹比。妳代表妳的國家,我代表我的國家跟妳比,看誰先拿到博士學位。”

氣得透不過氣來的童第周,在日記裏寫下了自己的誓言:“中國人不傻,應該拿出點東西來,為我們民族爭光!”

研究胚胎學,往往需要剝去卵膜。有壹次在壹次實驗中,教授讓學生們試著剝開蛙卵膜。這是壹個非常困難的手術。蛙卵只有小米粒大小,被三層像蛋白質壹樣的軟膜緊緊包裹著。由於卵膜較薄,手術只能在顯微鏡下進行。很多人都失敗了。它們壹剝開卵膜,就把蛙卵撕開。只有童第周壹個人安靜地完成了實驗任務。

布朗謝爾教授知道這件事後,專門安排了壹個觀察實驗,讓所有的學生都去看。實驗開始了,童迪洲不慌不忙地走到顯微鏡前,熟練地操作著。人們看到他像鐘表匠壹樣細心,像繡娘壹樣靈巧,像高明的外科醫生壹樣壹絲不茍。在顯微鏡下,他先用鋼針在卵上紮了壹個小洞,於是腫脹的蛙卵立刻松弛下來,變成扁圓形,然後用鋼鑷子輕輕挑開兩側,蛙卵的卵膜順利地從卵上脫落。他做得又快又利索。

“成功了!成功!”學生們爭相祝賀,布蘭切特教授更是激動不已。這是壹個他好幾年都沒做的項目!抑制不住內心的喜悅,連連稱贊:“童第周真行!中國人真好!”童第周剝離蛙卵膜手術的成功震驚了歐洲的生物界。4年後,通過答辯,比利時學術委員會決定授予童第周博士學位。在獲得學位的大會上,童第周激動地說:“我來自中國,有人說中國人傻。我獲得了貴國的博士學位,這至少說明中國人從來不比別人笨。”在場的教授們紛紛點頭,有的甚至伸出了大拇指。但是那個留學生連論文都沒有,更別說是博士了。

1937抗日戰爭爆發時,童第周謝絕了專家同學的挽留,毅然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他來到四川宜賓的壹個村莊教書。在緊張的教學中,我從未忘記搞科研。但是沒有科學儀器,連顯微鏡都沒有,沒有辦法繼續胚胎學研究。壹個意外的發現給他帶來了希望:他們在壹個小鎮的跳蚤市場看到了壹臺舊顯微鏡,但要價太貴。當時夫妻倆已經把口袋裏所有的錢都用光了,才湊了不到壹半,向別人借了壹些也不夠。最後,他們不得不典當自己的衣服,最後買回了舊顯微鏡。

有了顯微鏡,但沒有所需的照明,仍然無法操作。他們不得不把顯微鏡搬到戶外,利用冬天雪的微弱反射。他忘記了寒冷正在專心致誌地工作。在炎炎夏日的陽光下,汗流浹背,盡管汗水滴在鏡子上模糊了視線,或者風把壹粒小小的沙子吹進了容器,甚至占據了整個視野...童第周依然堅持攻關。壹般來說,每個測試數據都要重復壹兩次,他經常要重復五六次。然而,就在這個簡陋的顯微鏡下,就在這個低矮的小屋裏,童第周寫出了壹系列具有學術價值的論文,震驚了國內外生物學領域的學者。

從65438年到0973年,在周總理的親切關懷下,童第周和他的夥伴們開始了細胞遺傳學的研究。在解剖顯微鏡中,他用比繡花針還細的玻璃針,將鯽魚卵細胞中的遺傳因子註入金魚的受精卵中。金魚蛋沒有小米粒大。做這樣的實驗有多難啊!但是,童第周成功了。結果,在孵化出的幼魚中,有壹條魚渾身長滿了金色的鱗片,並且有壹條像鯽魚壹樣的單尾,說明鯽魚的遺傳基因在金魚卵中發揮了作用。這種魚是童第周創造的,所以人們稱之為“娃娃魚”。童第周的實驗結果對生物學做出了巨大貢獻。

1978年,童第周光榮地加入了中國* * *產黨。雖然他已經76歲了,但他仍以年輕人的活力投入到工作中。他親自制定了科研項目計劃,並繪制了精美的藍色地圖。1979年3月,在浙江科技學院的講臺上,他突然頭暈目眩,從此病不起。為了振興祖國的科學事業,他踐行了自己的誓言:“我願為老牛服務,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