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學:1750德國理性主義哲學家、美學家鮑姆加登的學術專著《美學》的出版,標誌著美學作為壹門獨立學科的正式確立。鮑姆花園被稱為“美學之父”。Aestetica在德語中是“感性”的意思。美學是壹門獨立的人文學科,從根本上說是壹門關於人的審美價值的學科。
2.美學是壹門獨立的人文學科,與哲學認識論(為美學提供了壹個基本的理論框架和世界觀基礎)關系密切,與其他學科:哲學、文藝學、心理學、倫理學關系密切。
n哲學為美學提供了本體論、認識論和方法論的基礎,任何美學理論的建立都有壹定的哲學理論作為基礎。
藝術是美學研究的重要對象。
美學研究涉及的審美問題是美學的基本理論問題之壹,美感的研究離不開心理學的研究。
在審美活動中,審美判斷往往與倫理判斷緊密交織,對審美主體美感的形成產生重要影響。
美學作為壹門獨立的學科,其基本性質是壹門人文學科。審美與人密不可分,與人生價值有著重要的聯系。
3.美學的發展經歷了審美意識、審美思想和獨立的美學學科三個階段。
4.審美意識的形成來自於人類勞動的轉化。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是壹個歷史過程,它從根本上與人類的生產勞動密不可分。
5、審美意識和審美思想的區別:
答:審美意識不是審美思想,因為審美意識有兩個基本特征,是不具備的。這兩個基本特征是:(1)應該是能夠借助語言傳播的,也就是說美學思想以語言的形式存在於古籍和文獻中,能夠傳承給後代。(2)審美思想有壹種理論形態,它不是像審美意識那樣的某種感性直觀的認識,而是壹種能夠揭示審美現象的某種內在本質的意義深遠的理性認識。美學思想有明確的理論觀點和概念範疇。
6.西方美學的發展過程:8個階段。
1)古希臘美學,代表人物:柏拉圖和亞裏士多德,西方美學的開端;
2)在中世紀,人們相信壹切美好的事物都來自上帝。
3) 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沒有美學家。
4)18世紀,理性唯美主義和經驗主義美學由鮑姆花園出版。
5)19世紀前期,以康德、席勒、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美學,代表了西方美學的黃金時代。
6)19世紀後期,實驗美學、移情美學、生命美學以車爾尼雪夫為代表,他認為美就是生命。
7)20世紀,心理美學,弗洛伊德。
8)20世紀,美學是從語言和符號的角度來討論的。
7.“自下而上”:從線下到線下,從具體研究到抽象理論研究方法。
“自上而下”:壹種從抽象理論研究到具體現象的研究方法。
8.審美對象的審美性質會隨著不同的歷史時代而變化。
例:①“忽胖忽瘦”的審美現象,典型地暗示了女性美的歷史變遷。
②19世紀法國偉大雕塑家羅丹作品形象(老歐梅爾)——化醜為美。
9.美學研究的對象:(姓名/簡)
答:美學的研究對象主要是藝術,通過藝術研究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進而研究各種審美對象、審美經驗、審美意識、審美範疇、審美思想。
首先,人的審美與現實的關系是壹種普遍的客觀現象,審美必須由此出發。
其次,美學還必須研究審美意識、審美範疇和審美思想,它們是人類意識形態和意識形態事物的組成部分之壹。
第三,美學應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
10,美學為什麽以藝術為主要研究對象;
第壹,藝術是人類審美意識的集中表現。
第二,藝術更深刻地把握了人類審美經驗的本質和特征。
第三,藝術是美的高級形式。
第四,通過藝術研究,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1、美學研究方法的基本特征:
(1)多樣性。
(2)美學研究的各種方法都與人生價值有關。
(3)美學研究的方法具有多層次的特點。唯物辯證法是美學研究最基本的方法。哲學方法、心理學方法、比較研究方法、考古學方法等具體方法,在美學研究中都是有用的。
12.馬克思主義美學的主要內容:
第壹,關於美的本質和起源的理論。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明確提出“勞動創造了美”。
第二,美的規律論。馬克思指出:“動物只是按照它們所屬的物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塑造的,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物種的尺度來生產,隨時隨地可以用內因的尺度來衡量對象;”所以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的。“也就是說,在勞動實踐中創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規律,就是把人的主觀願望和目的,即“固有尺度”,與具體事物的客觀屬性,即“任何物種的尺度”,結合起來,把人的本質力量作為壹個形象展現出來,以供審美欣賞。
第三,異化勞動與審美活動關系的理論。馬克思:“(異化)勞動創造了宮殿,卻給勞動者制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卻使勞動者畸形。”"憂心忡忡的窮人對最美的風景也無動於衷。"說明雖然有美的事物,但是當審美主體異化了,就無法欣賞美的事物,審美取決於主體的條件和心境。
異化:外部客觀事物本應與人類壹致,卻反過來成為人類異己的敵對勢力。
第四,藝術本質論。馬克思主義美學在討論藝術的本質時,首先強調藝術作為上層建築對經濟基礎的依賴性:“人必須有吃有喝有住有穿,才能搞政治、科學、藝術、宗教”,這是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真理。
第五,馬克思主義美學還論述了其他許多美學問題,如文藝的社會功能、文藝的真實性等等。
13.馬克思主義美學的基本特征是將美的本質與人的本質緊密結合起來。在手稿中,人的本質被定義為“自由自覺的活動”,即勞動。
把美的本質和勞動聯系起來,也就是人的本質。本文從人性的角度探討了美的本質,提出“勞動創造美”。
第二章美的理論
1,解決美的本質問題的幾種方法:
第壹,從事物的客觀屬性去探索美
1,古希臘數學家畢達哥拉斯認為,整個自然界都是由數字塑造的,所以數字是整個自然界的第壹事物。堅持數學原理是壹切原理的根本立場,美必然受制於數字的性質和力量。美來自於數的秩序,音樂是對立的和諧。
“最美的立體圖形是球形,最美的平面圖形是圓形”。
2.中世紀神學家托馬斯。阿奎那在《神學大全》中提出了自己的美學理論:1)美是認識能力的對象,2)美是使人看起來賞心悅目的東西,被稱為美,3)美是比例恰當的,4)美屬於形式原因的範疇。他更傾向於認為審美愉悅取決於觀看的內容。他強調美與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的關系,著重論述美因其本質上的客觀基礎而成為認識的對象,美被認為是那些引起快感的事物的客觀屬性。
3.在霍加斯對美的分析中,曲線比直線更美,曲線中蛇形線最美。
4.費希納的實驗美學以科學和實證的方式反對過去“自上而下”的形而上學美學,提倡重視實驗的“自下而上”的美學。
從事物的客觀屬性探索美的合理性和片面性?
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於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的特點。美與事物的客觀屬性密不可分。
片面性:①脫離人類社會生活實踐談論美的本質。雖然被認為是客觀的,但不認為是人類勞動創造的,而認為是自然的;客觀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構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保證符合形式美規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樣的形式也可以是構成醜或醜的因素;美在於事物的形式特征的觀點並不適用於壹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類社會生活中許多事物的美。總之,事物的客觀屬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如果看不到美與人及其社會生活的聯系,僅僅從事物的客觀屬性去探索美或者直接把美作為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原始人很少認為花是美的,也很少把植物作為描寫的對象,因為植物沒有成為人類活動的壹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對象。
第二,從客觀的精神世界中尋求美。
1,柏拉圖第壹個提出理念論。認為美是客觀的、精神的,壹切美好的事物都是美好的,因為它們分享了美的理念。理念是美的本質。這種美的概念“是永恒的,沒有開始或結束,沒有出生或消亡,沒有增加或減少。”2.黑格爾繼承了柏拉圖關於“理念”的壹些說法,認為美是壹種理念。壹方面,美是壹種觀念,另壹方面,它必須是觀念的感性表現。黑格爾認為“美是觀念的感性顯現”,美的本質在於客觀運動發展的觀念。在柏拉圖看來,美的理念是不變的,而在黑格爾看來,理念是按照辯證法的邏輯在自我矛盾中不斷發展、實現和創造自己的。
三、從主觀心境中尋找美:把美歸於壹種主觀心境,取決於人的主觀感受。
1,英國經驗主義者休謨認為,因為外在和諧的秩序和結構“適合於使靈魂快樂和滿足,這是美的特征。視美為樂,是事物引起的生理和心理上的愉悅。2.美國馬歇爾:美在於人類感官的愉悅。3.桑塔亞那:美是壹種客觀的愉悅。4.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美是愉悅,美的本質和源泉是無意識的欲望,尤其是性欲。藝術作品之所以美,是因為它是性的象征,表現了人無意識的性本能沖動。貢獻:首次發現了美、審美活動、藝術與人類被壓抑的無意識之間的密切關系。5.榮格提出了“集體無意識”理論,認為人的心理結構包括意識、個體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三個層次。
四、從事物的關系中求美:
法國啟蒙思想家狄德羅把“關系”視為美的本質,是美的根本原因。他的“美在於關系”這壹說法的最大貢獻,是突破了過去把美看作單壹現象或孤立因素的觀念,從自然和社會生活的各種關系中去理解美。他認為“美歸結於關系的感覺,妳會得到自古以來美的發展史。”缺點:他說的“關系”比較抽象籠統,壹直處於摸索階段,壹直沒有說的很清楚。
五、從人類社會生活本身去探索美。
1,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首次提出“美是生活”的命題,試圖糾正黑格爾“美是觀念的感性表現”的偏見。
討論:為什麽“美即生活”這個命題符合生活常識,卻不符合生活辯證法?
(1)“美即生活”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車爾尼雪夫斯基提出的美學命題,旨在糾正黑格爾“美是觀念的感性表現”脫離具體生活的偏見。這個命題的內涵是,美是人們認為的最可愛、最珍貴的東西。對生活有益的,能表現生活的,才是美;相反,任何不利於生活、不能展現生活的東西都是醜陋的。這個命題的意義在於,美不是作為事物的屬性,也不是作為觀念的感性顯現,而是作為人的生命本身,美的屬性就是生命的屬性,從而第壹次明確地把生活中的美作為美學研究的主要對象,這對後來唯物主義美的理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2)結論:“美即生活”這壹命題雖然通俗易懂,符合生活常識,但不符合生活辯證法。理由:①生活包含了很多可能,有美也有醜。我們不能說所有的生活都是美好的,所以也不能簡單的說美好就是生活。“美即生活”的說法自相矛盾,無法自圓其說。他壹方面說壹切能表現生活的東西都是美好的,另壹方面又說只有“按照我們的理解,我們應該這樣生活”才是美好的。那麽,按照我們的理解,不這樣生活是美好的嗎?如果不是,就違反了他的第壹句話,如果是,就違反了他的第二句話。(3)他還把個人對所愛的人的愛作為美的標準,以至於主觀的愛和肉體的滿足成為美學理論中“美即生命”的兩大支柱。這兩大支柱,第壹個容易滑向主觀唯心主義,第二個容易滑向庸俗的生理觀點。所以他雖然正確地從客觀生活出發,但最終還是陷入了主觀唯心主義和庸俗生理學的混合境地。(3)總之,“美即生活”不可能是關於美的正確命題。
第六,從社會化的人的審美實踐中解決美馬歷史主義美學理論乃至整個美學思想體系有了新的邏輯起點,即立足於社會化的人的審美實踐。
七、美的理論的情境把握和有效性分析。
1,英國布魯羅在1912發表《心理距離》,提出“心理距離理論”。認為人類美感的獲得與人和現實的心理距離有關。用心理距離解釋審美現象,人與現實的心理距離產生美感。) 2.德國美學家伽達默爾在《真理與方法》壹書中提出了“時間距離”理論,認為人們對藝術的理解與時間距離有關。由於我們與當代文藝作品的時間距離不夠,利益關系過於密切,我們很難做出正確的審美評價。)
2.中國當代美學研究中的幾個觀點;
(1)主張美是主觀的,以呂穎和高爾泰為代表。
(2)主張美是客觀的,以蔡儀為代表。蔡儀出版了壹本《新美學》。蔡儀說:美好的事物是典型的事物...美的本質是事物的典型性。
(3)主張美是主客觀的統壹,以朱光潛為代表。提出美是主觀和客觀的統壹。
朱光潛如何區分“物”與“物之象”的意義;
“物”是指獨立於人而存在的客觀現實:“物的形象”是事物在人們既定的主觀條件影響下,在人們的意識中反映出來的結果,因而不是純粹的自然事物,而是摻雜了人的主觀成分的事物,即已經是社會事物。
熱情:正確地指出“事物的形象”和外部客觀事物不能劃等號。
缺點:不把“物的形象”當作勞動的產物,而是當作壹種生產實踐。
3.美的可定義性:否定之否定的邏輯追求。
答:完全否定對美與藝術本質的哲學探討,否定美與藝術定義的可能性,是不現實的,也是不可能的。
壹方面,美始終不僅僅是壹個理論和技術分析問題,更是壹個關系到整個人類情感和生命價值的問題,需要專門討論。因此,不應該否認或回避美的本質和可定義性。
另壹方面,對未知世界的探索,對復雜事物的認識,是人類心靈實現自我創造、自我實現、自我解放的客觀需要。所以美的本質是不可否認的,也是可以討論的。
在批判與繼承相統壹的基礎上,堅持多層次、多角度地探索美的本質。)
4.美的概念:壹個開放的系統。
討論:妳認為在美的概念上應該實施什麽樣的改變?如何理解美是壹個發展的系統?)
我覺得應該改變美的概念,把美看成壹個開放的系統。
首先,我們應該打破傳統美學的形而上學偏見,如靜止和孤立,而是從變化,運動和多層次的結構中探索美。
第二,美既不應被視為物質屬性,也不應被視為精神屬性,而應被視為人與現實的審美關系的結果,是人在現實生活中的自我創造和自我實現。
第三,由於美是從運動變化和多層次的觀點來探索的,並且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美在本質屬性上應該是壹個開放的系統。在討論美的本質時,要牢固樹立“美是壹個開放的系統”的觀念,認識到美不僅是由各種原因和機遇形成的,而且是在主客體相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變化和創造的。
總之,美的形成和創造是多種規律的綜合,是多樣性的統壹。因此,我們應該在美的觀念上實行變革,將美視為壹個開放的系統。
5.馬克思:“人的感情和人性只是因為其對象的存在和人化了的自然而產生的。五官的形成是歷次世界歷史的產物。”這句話揭示了人類美感的來源,它只能來自人類的全部歷史(社會實踐是全部世界歷史的產物)。
6.美的本質的集體定義:
1)人是“世界之美”2)美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對象化3)美是自由的形象4)美在創造中。
第三章美感理論
1,美感來源於人類的社會實踐。
2.18世紀,英國美學家哈菲茲·貝裏認為,在人的視聽器官之上,還存在著屬於心靈和理性的感覺器官,即人的“內感”或人的“第六感官”。
3.想象是人類的壹種心理活動。它是人們在外界物體和事物的刺激下,對頭腦中原有的記憶表象進行加工和轉化,形成新的意象的壹種心理活動過程。
4.聯想是想象的基本形式。舊的知覺和新的知覺表征相互重疊結合,並被記憶中新的、相似的或相關的物體觸發產生聯想。
聯想的範圍很廣,主要包括密切聯想、相似聯想和比較聯想。
(1)鄰近聯想是聯想的壹種類型,主要指兩個物體和意象在時間和空間上距離相當近。人們覺得A和B自然聯系在壹起,引起相應的情緒反應。例如,“愛屋及烏”,“見物思人”和“薛瑞預示好年景”。
(2)相似聯想(Similar association)是聯想的壹種類型,主要是指兩個事物在性質或外貌上的某種相似,使壹個事物想到另壹個事物。例:霜葉比二月花更紅。
(3)對比聯想是聯想的壹種類型,是指壹個事物引發另壹個性質和表象完全相反的事物的聯想,可以加強對兩個事物之間對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
5.討論:舉例說明對比聯想的特點。
(1)對比聯想是聯想的壹種類型,是指壹個事物引發另壹個性質和表象完全相反的事物的聯想,可以加強對兩個事物之間對立關系的理解和感受。
(2)例如
例1:陶淵明的詩中有“萬物有托,孤絕無助”的說法。從對壹切的“信任”到與世隔絕的“無奈”,這種“無奈”格外醒目,大家印象深刻,表現了詩人當時的個人處境。
例二:“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富人庭院和凍死在庭院外的窮人的對比揭示了社會不平等和社會弊端。
例3:唐代李益的《江南曲》“自從我嫁給了曲塘商人,他就壹天比壹天不守信用。如果我想到潮汐是如此規律,我可能會選擇壹個河男孩。”描寫古代商人的妻子,商人的丈夫與潮人形成對比,商人的丈夫不在身邊與規規矩矩、值得信賴的潮人形成鮮明對比,揭示了不滿的妻子對丈夫的怨恨與怨恨。
(3)以上事例表明,通過對比和聯想,對立的場景或現象可以交替呈現或合二為壹,可以使人更生動、更深刻地感受到現實生活中的對比。
6.通感:是人在審美活動中的壹種特殊心理現象。它是指從整體感覺出發,在各種心理機能統壹的基礎上,借助想象使不同感覺之間的感覺活動起來,感官互相為用,改變感覺領域。這是壹種輔助心理功能。(簡單來說就是指不同感情之間的趨同。)
比如“紅杏出墻枝頭嘈雜”,很難用視覺和聽覺來解釋。它們既有視覺印象,也有聽覺印象,而且不僅限於視覺印象和聽覺印象,還與觸覺和味覺有關,反映了各種感官的相互匯聚,是壹種通感現象。
7.審美活動的深層心理特征。
生理和心理矛盾的統壹
(2)個性與社會矛盾的統壹
人格應該是人的獨立性和表達自由的結合。但人格應該是獨立自由的,而社會應該是規範和限制的。如何解決兩者的矛盾?應該通過審美欣賞和審美創造活動來解決。
(3)具體矛盾和抽象矛盾的統壹
審美總是離不開具體的形象,但要從具體的感性感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在審美心理活動中,抽象不僅與清晰相統壹,而且與具體相結合。比如錢鐘書,就像水裏的鹽,蜂蜜裏的花。
(4)意識與無意識矛盾的統壹
討論:舉例討論意識與無意識的關系(或試談審美活動的深層心理特征)
①藝術創作和審美有兩個特點:壹方面是高度自覺的行為,即有明確的理性或意識指導;另壹方面,往往是無意識或無意識的,即無意識的,不壹定是可接受的或有意識的控制,體現了無意識的特征。兩者既矛盾又高度統壹,所以審美往往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矛盾的統壹。這種矛盾的原因來自於人們社會實踐的復雜性。壹方面,人是通過感覺來欣賞美的,人的感覺是有意識的,它與人的思維能力和理性能力相結合,從而形成了美感意識;另壹方面,人何時能獲得美感取決於主客體各種現實條件的制約,這種制約是不可預測的,也不能完全被個人意識所控制,從而產生了美感的無意識。
(2)例1,宋代詩人張孝祥的《過洞庭湖》是“悠然,美難與君言。”其中“逍遙心”說明人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積累了審美的能力,形成了感受美的感覺,所以能有壹個悠閑的心境。它是壹種瞬間的美感,壹種直覺,是有意識的:“美是難以告訴妳的”,但奇妙的感覺無法用語言表達,無法用清晰明確的意識梳理出來,是無意識的。
例二,陶淵明《飲酒》“築屋於人文環境,無車馬。問妳能做什麽,妳的心遠沒有自我偏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越來越好了,鳥也回來了。這裏面有真意,我都忘了想說什麽了。”尤其是最後兩句,“真意”指的是詩人在廬山懷抱中流連忘返的瞬間美感。這種瞬間的感受來自於詩人長期淡泊的生活,是其審美意識的表現:“欲辯而忘言”,卻無法用語言表達清楚。明顯表現出意識不清。
這個例子說明,審美活動往往是有意識和無意識矛盾的統壹。
(5)功利性和非功利性矛盾的統壹。
第四章是關於審美範疇。
1,崇高:崇高是美的壹個範疇,也叫壯麗。主要是指對象以其粗糙寬廣的感性形式、蓬勃的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磅礴的氣勢,給人以心靈的震撼,使人驚心動魄,進而得到強大的鼓舞和鼓動,引起人們的贊嘆、敬仰和感受,從而提升和拓展人的精神境界。
崇高這個範疇是朗吉諾斯在羅馬時代正式提出的。
是18世紀的英國思想家伯克明確使用了“崇高”壹詞,並將其與美並列,使之成為美學中的兩個基本範疇。他出版了壹本書《關於崇高美好思想起源的哲學研究》。
康德把崇高分為數學崇高和機械崇高。
2.優雅:優雅是美的壹個範疇,又稱美人、苗條美、女性美、飄逸美等等。它往往是令人愉快的特點是小,光滑和柔軟。美作為社會實踐的產物,體現了社會實踐中目的性與現實性的壹致性,是真善美的統壹,表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如小橋流水、風和日麗等。
3.悲劇:作為壹個美學範疇,悲劇的根本特征在於悲傷。沒有悲傷,就不可能是悲劇,但悲傷並不意味著哭泣、悲傷和悲慘。
西方悲劇意識的歷史演變:
(1)命運悲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是希臘命運悲劇的典型代表。
(2)人格悲劇:文藝復興之後,17世紀新古典主義哈姆雷特。
(3)社會悲劇:8、19世紀,巴爾紮克的《老人》,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易蔔生是個玩偶之家。
(4)人生悲劇:叔本華認為人生是壹場悲劇。托爾斯泰說,人生最大的悲劇是床兄弟之間的悲劇。
(5)荒誕的悲劇。
悲劇在古希臘語中的意思是“山羊之歌”,最初是希臘人在向酒神狄俄尼索斯獻祭時,以獨唱和合唱的形式表演的。
悲劇沖突的實質在於主體所代表的正義精神與永遠無法滿足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比如魯迅:悲劇摧毀了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喜劇撕裂了無價值的東西。
悲劇的內涵:悲劇是主角因為堅持正義或積極上進而與現實環境產生的沖突。在沖突中,主人公因其感性生命的毀滅和破壞而成為精神生命的永恒價值,從而喚起悲劇情感,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人們的精神。
4.悲劇效果
(1)悲劇由痛苦轉化為愉悅,從身心合壹的角度凈化心靈;
(2)悲劇經驗的凈化功能主要指精神作為情感的提升,亞裏士多德和塔西斯;
(3)精神提升,精神境界由低到高。悲劇的影響是積極的。
5.生活機械化:法國學者柏格森在《1900年的笑聲》壹書中提出。從他的人生哲學出發,他認為人生是壹個不斷創造的過程。作為這種創造的驅動力,是壹種盲目的非理性本能“生命的沖動”。壹般的物質,作為生命的對立面,是僵硬的、沈悶的、制度化的,阻礙了生命的進步。生命最基本的價值在於它的張力和活性。喜劇的起因在於動作、姿勢和形式的機械化。
6、喜劇效果——笑的特征
討論:談談妳對喜劇的看法。
喜劇最顯著的效果是讓人發笑,而笑是喜劇最顯著的特征。滑稽的笑聲有三個特點:
(1)滑稽笑是壹種獨特的心理現象,具有社會內容。
(2)笑的感覺壹定與理智做出的是非判斷無關,與強烈的仇恨格格不入。
(3)笑聲要有* * *音,笑聲是在壹定的社交圈裏產生的。
總之,喜劇最顯著的效果就是笑。
7.討論:醜的審美意義(或審美價值);
作為壹個重要的美學範疇,醜具有多種美學意義:
首先,醜與美的對立面是相互依存、相互轉化的。以醜對美,可以使美更加突出;
其次,世界的發展需要醜來刺激。恩格斯說:“在黑格爾看來,惡是歷史發展的動力,這是顯而易見的”;
第三,審醜壹直是審美活動的壹個重要方面。無論是原始藝術、古典主義還是現代主義藝術,都有表現奇醜的傑作;最後,現實生活中的醜可以通過藝術家的精神觸動轉化為藝術中的美,即“化醜為美”。
例:羅丹年輕時的“歐麥”非常漂亮,但羅丹卻把它雕成了壹個蒼老、枯萎、醜陋的“歐麥”。當人們看到它時,
先謝謝邀請。我是來自五道口的顏。我有壹個女兒,身邊有很多高層。關於教育,我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但是對於李祥福養女兒的教育理念,我覺得不是特別好說。
我先說為什麽不能評論。首先,我和李湘的經濟條件差很多,不能憑我的經濟條件去猜測她的經濟條件和消費水平。比如對我來說,花壹萬塊錢給壹個孩子買壹條裙子或者壹個手包,是極其奢侈的,肯定是不合適的,也不會去
A.初級會計職稱報名網站是什麽?
初級會計職稱報名網址為: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kzp.mof.gov.cn/index.js
初級會計職稱是助理會計師。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又稱初級會計職稱考試、助理會計師考試,向考試合格者頒發由人事部統壹印制、人事部和財政部蓋章的會計專業技術資格證書,全國有效。
初級會計專業技術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