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對壹咨詢
親子關系是最常見的問題。
下午兩點,位於崔各莊鄉王靜嘉園社區服務站二樓的王靜心語服務站,迎來了又壹位預約壹對壹心理咨詢的居民。崔各莊社區社會組織聯合會派出的心理咨詢師馮淑玲準時在這裏等候。
不到50平米的場地雖然不算寬敞,但功能齊全,有接待辦公區、個體心理咨詢區和團體心理活動區,還有沙盤等專業心理治療設備。壹組沙發看似簡單,實則精致。90度夾角的布置,既縮短了兩者之間的距離,方便了交流,又不需要完全面對面,讓來訪者感受到被盯著看的壓力。茶幾上點綴的綠植給整個房間帶來了生機和活力。
落座之前,門被輕輕關上。保護來訪者的隱私被認為是壹個重要的標準。“居民能來是他們對我們的信任。邁出這壹步並不容易。所以也要給他們營造安全感,綜合考慮系統管理和空間布局,對心理咨詢記錄嚴格保密,讓居民暢所欲言。”馮淑玲說,王靜心語服務站成立至今,已有約20次個體心理咨詢,每次持續50分鐘,內容涵蓋婚姻家庭、婆媳矛盾、職場壓力、個人情緒等,其中以親子關系最為常見。
“很多時候,家長在咨詢中會強調孩子有什麽問題,卻沒有意識到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不足。事實上,孩子的表現與家庭教養方式密切相關。比如父母脾氣暴躁,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那麽孩子就很容易重現這種暴躁的情緒,習慣大吼大叫。如果家庭氛圍調整好了,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面對這樣的情況,馮淑玲從不直接評判誰對誰錯,而是充當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媒介,給孩子壹個充分表達自己的機會。在交談中,她總是面帶微笑,語氣平和,語速緩慢,引導對方設身處地,找到情感的癥結所在。“其實大多數問題的根源在於沒有處理好親子關系的‘邊界’。有些父母總是希望他們的孩子遵循自己的期望。稍有偏差,他們就會感到焦慮。如果他們真的按照預期行事,他們可能會失去自我,變成巨嬰。”
咨詢過程中,壹個大點的孩子因為鬧情緒變得安靜不安,家長不知所措。“有些家長想讓這件事快點過去,最好直接翻過來,但事情往往沒那麽簡單。這時候需要的是先做好心理建設,期待解決問題的時間更長。另外,也要看到這件事對孩子成長的積極意義,也就是翻轉硬幣的另壹面。無論是孩子還是家長,能想到咨詢,都是積極情緒管理的表現,會讓他們長期受益。”
群體減壓
“小區實行閉環管理後,必然會給出行帶來不便,部分居民會產生抵觸或厭煩情緒。我們還必須說服他們。”對劉艷芳來說,最委屈的時候就是面對無端的指責甚至投訴。“我們只能悄悄抹眼淚。雖然事情總會過去,但那種難受的感覺壹直在心裏。”
得知社會心理服務中心專門開展心理減壓小組活動,劉艷芳的心裏頓時湧起壹股暖流。“在社區工作17年,我們壹直都是為居民服務的,從來沒有想過有壹天會轉換角色,成為服務的對象。”
第壹次活動,劉艷芳在社區心理咨詢師的指導下,在紙上寫下“最近開心的壹件事”和“最近不開心的壹件事”,並匿名分享。“其實,這個過程是壹種情感的解脫。每個人都說出了自己憋在心裏很久的話。他們壹說話就哭,委屈和壓力都釋放出來了。”在第二次活動中,劉艷芳把最近和大家不開心的事情寫下來撕碎,扔進“情緒垃圾桶”,並在心理咨詢師的幫助下,嘗試運用心理減壓技巧進行自我疏導。在後來的活動中,劉艷芳參與了盆栽多肉植物的手工創作,進壹步感知情緒,平靜心靈。“幾次活動下來,大家卸下了心裏的包袱,再次輕裝上陣,以更加陽光的狀態投入到工作中,更好地為居民服務。”
招募誌願者
創建居民心理服務團隊
作為崔各莊鄉首家社會心理服務站,王靜心語服務站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經驗。
“現在的來訪者中,只有少數人連續做了兩三次心理咨詢,大部分人只是出於好奇才體驗壹次,和平時做的心理咨詢不壹樣。畢竟心理問題很難通過壹次咨詢就解決,但社區居民沒有這樣的觀念,對心理咨詢的了解還是有限的,甚至存在壹些偏見和誤解。”作為壹名心理咨詢師,李新蘭認為,或許可以通過線下講座和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讓大家知道什麽是心理咨詢,心理咨詢能給居民帶來什麽,有什麽問題可以找心理咨詢。“接下來,我們將根據居民的實際需求,開展心理講座、團體沙龍、家庭親子互動等活動,全面了解居民的心理訴求和心理健康狀況,幫助居民及時走出困境,不斷擴大覆蓋面,讓每個人都能。
此外,王靜心語服務站面向香井王家園社區居民招募心理服務誌願者,打造“潤心沐陽”心理服務團隊,並依托區域聯合會教師進行培訓,逐步開展心理理論和實踐技能培訓,打造精準服務群眾心理需求的人才隊伍。
原標題:心理減壓,不妨走進身邊的服務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