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這孩子又把手割破了。我好害怕。我該怎麽辦?

這孩子又把手割破了。我好害怕。我該怎麽辦?

我試圖讓她平靜下來,讓她安定下來。當我以為可以的時候,她說:“醫生,這是我第三次割腕了。”

“第壹次是半年前。我家孩子那天考試沒考好。看到她的分數,我氣得把她狠狠地罵了壹頓。她眼裏含著淚,嘴唇咬著,壹句話也沒說。”

我逼她:“妳自己說,下次考不好怎麽辦?”我辛辛苦苦,吃吃喝喝,妳就這樣拿這個分數回報我?我想我上輩子欠妳的。妳是來報復我的嗎?!"

我說得越多,就越生氣。本來,孩子說幾句軟話是壹種姿態。我想我心裏會舒服壹點,不會再罵她了。

那天很奇怪,但她只是守口如瓶。後來,我忍不住了。我拿起衣架打她,說:“妳這個廢物,還不如去死!”"

我說這話的時候,孩子突然擡起頭,用兇狠的眼神和仇恨的目光看著我,咆哮著“啊……”。現在想想,她應該已經抑郁到了極點。

我被她的動作嚇了壹跳,沒敢繼續咒罵。

孩子轉身進了自己的房間,沒有吃晚飯。

我丟下她壹個人,但那晚輾轉反側無法入睡。

第二天起床,發現她已經坐在客廳看電視了。

大熱天,我穿著長袖,就對她說:“這麽熱,妳怎麽穿這麽厚的衣服?”快脫下來!"

孩子根本不理我,好像眼裏沒有媽媽!

那天下午,我送她回學校。

但那兩天我壹直忐忑不安,以為會出事。

果然,過了兩天,班主任突然給我打電話說,* *媽,快來學校。"

我心裏咯噔壹下,趕緊問老師:“怎麽,孩子有什麽問題嗎?”

老師安慰我說:“別急,沒什麽大事,等妳過來再說!”"

到了學校才知道,班裏有個學生跟班主任說我孩子手腕受傷了。

班主任找她,果然看到了傷口,問她才知道是自己割的。

班主任覺得事情挺嚴重,把我叫到學校。

我很害怕,覺得以後不能這樣對待自己的孩子。

後來和壹個朋友聊天,朋友說:“她只是故意嚇唬妳,讓妳不敢再打她罵她。妳越是這樣,越是看不慣她!”

聽了朋友的話,覺得很有道理,就沒聽老師的話:帶她去看心理醫生。

之後就各奔東西了。不開心的時候就打她,罵她。兩個月前,她又把手割破了。當時老師很生氣,問我:妳怎麽不給孩子看心理醫生?

我說,“她只是想嚇唬我。有什麽好看的!”

當時老師很生氣的說,我沒見過這麽不負責任的媽媽!

直到今天早上孩子又被割傷了,這次流了很多血,我才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後悔沒有早點帶孩子去看心理醫生。

說完這些話,她走上前抓住我的手,讓我無論如何都要幫她。

這位媽媽的心情特別能理解。

做了這麽多年的心理咨詢,我見過很多類似的案例。與上壹代相比,當今青少年抑郁障礙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他們所面臨的壓力和危險因素也越來越復雜和多樣化(入學壓力、學業壓力、同伴壓力、關系壓力、父母壓力、家庭關系壓力等。),這些都是心理疾病發病率上升的原因。

尤其是去年疫情以來,心理疾病發病率呈井噴式增長,越來越多的學生自殘。某中學自殘學生說:他們班50個學生,有4個心理問題比他嚴重,2個住院,2個在家。

自殘的原因有哪些?

有壹個孩子是這樣的:他之前瀏覽過壹個受虐網站,然後他犯了壹個錯誤。在學校被老師指責,全校通報批評。他無法排解心中的苦悶,突然想到網上看到的用刀刺自己腿的照片。於是他迅速找到他的卷筆刀,毫不留情地,把它紮了下去。第壹次,他覺得很痛,沒有想象中的那麽痛,但是慢慢的,他覺得不再有刀疼的感覺,而是刀滑過皮膚的涼意很爽。後來每隔十天左右,他就迫不及待地想感受壹下涼意。很多自虐的人都是通過模仿學會自虐的。家長也要提醒孩子,不要輕易閱讀甚至模仿這類網站和帖子,可能會產生不良的心理暗示。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壹。從心理、家庭、個人和社會方面來看,主要是由於以下原因:

2.童年創傷。在我咨詢過的有自殘行為的學生中,幾乎所有人都抱怨過早年的身體或精神虐待或童年不幸。比如父母離婚,家庭暴力,在學校經常受到侮辱和嘲笑。在這樣的環境下,沒有父母的愛,沒有朋友的愛,沒有老師的關心,生活感覺極度壓抑,人與人之間也不愛交流,導致無法解決的壓力。最後通過自殘行為釋放壓力。

3.現實的壓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壹定限度的。現代社會競爭日益激烈殘酷,生活節奏快,學習負擔重。但是,中學生的心理素質、健康狀況、耐力差異很大。有些孩子經常因父母不切實際的期望而沮喪。當他們經歷挫折時,他們常常感到無助和無能。時間長了,他們會失控,會絕望,產生心理危機。有些同學會懲罰自己來處理問題,就是把情緒上的痛苦變成身體的壹種形式來緩解情緒上的痛苦和壓力,緩解怨恨和緊張,從而防止自己做更糟糕的事情。

4.同行模仿。據報道,壹所學校的兩名學生同意同時用美工刀割腕,以證明他們對彼此“忠誠”,然後他們用同壹條手帕包紮傷口作為標誌。沒想到,做出如此荒唐行為的兩人,卻被其他同學奉為“英雄”,紛紛效仿。這是當今中學生中典型的“同伴現象”。學生割腕,是為了顯示對對方的認同感,顯示自己的力量,以引起別人的註意。

5.性格因素。多年的心理工作經驗表明,有自殘行為的青少年都有相似的特點,即內向或孤僻、敏感、情緒化、沖動。有的人自卑,對生活失去信心,長期處於焦慮之中。其他還有邊緣型人格障礙、抑郁或創傷後應激反應、分離性障礙、沖動控制障礙等。

此外,壹些青少年因為生理和心理發展不完善而傷害自己。當他們受到壓力打擊時,他們會對負面沖動做出反應,以自我毀滅的方式釋放心理壓力。

更可怕的是,自殘會上癮。許多自殘者提出,即使沒有明顯的激勵,也會有強烈的沖動進行自殘。他們把自殘比作毒品,即隨著時間的推移,需要越來越嚴重的自殘行為才能達到和以前壹樣的效果。

為什麽父母不知道孩子傷害了自己?

由於對自殘的認識不足,缺乏心理意識,家人或老師往往對此產生誤解,導致自殘個體產生抵觸或回避(更不願意傾訴和求助)。比如家長或老師經常指責“妳為什麽要傷害自己?妳腦子有問題!”甚至還有家長為此打孩子。

壹旦父母以壹種令人震驚或懲罰的方式表達出來,就會強化自殘行為,導致自殘兒童日後逃避尋求治療。

自殘通常以無聲、隱蔽的方式出現,旨在抑制負面情緒或克服情緒麻木。父母必須對自殘的孩子采取傾聽的態度。與此同時,他們不應該評判或批評。同時,他們不應該表現出震驚的反應,並鼓勵他們通過聲音而不是行為來表達自己。

我很擔心。孩子們正在傷害他們自己。如果他們自殺了呢?

註意:自殘在大多數情況下並不是自殺行為,它往往是由壹些潛在的、未解決的痛苦引起的,需要專業心理治療師的幫助。

那麽我們該怎麽辦呢?

1,最好的辦法就是需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2.優化家庭環境。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場,父母對孩子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是孩子的第壹個模仿者,所以父母要給孩子樹立壹個理性積極的榜樣。家庭和壹切在心理層面都是壹樣的道理。家庭中父母關系的處理對孩子的心理成熟和健康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壹定要處理好家庭關系,給孩子壹個寬松和諧安全的家庭環境,讓她健康快樂的成長。同時,調整父母的高期望,建立適合孩子的目標期望。“野心勃勃”的父母是孩子壓力的重要來源。很多孩子在達不到父母的期望時,會用自殘來緩解自己的痛苦和焦慮。所以,只有綜合孩子的知識基礎、智力水平、興趣愛好、特長等信息,提出現實的期望和要求,才能產生積極的期望效果,否則除了增加孩子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之外,沒有任何好處。另外,家長要多註意與孩子溝通,在溝通中遵循尊重、理解、包容、信任、鼓勵的原則。這不僅有助於孩子及時了解成長中的煩惱,也有助於孩子勇敢面對學生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有助於加強親子關系,形成孩子正常的心態和良好的性格。

3.學習更合適的應對策略。自殘者往往難以應對焦慮、抑郁或其他嚴重的心理痛苦(超出情緒調節範圍)。幫助他們識別、練習和使用更高效、更積極的方法來處理負面情緒狀態是非常重要的,這也需要心理咨詢師的幫助。

4.發揮同伴的作用,減輕壓力和負擔。同伴通常是第壹個知道或懷疑朋友在自殘的人。因此,同伴是自我傷害識別和幹預的第壹線。教師可以鼓勵和引導學生在同伴有類似自殘行為時,懂得尋求幫助。同時,家長和老師要註意減輕孩子的壓力。當然,也有家長認為,如果減輕壓力,可能考不上大學,這就需要平衡和取舍。其實很簡單:妳想考上大學就有心理和精神問題嗎?

5.讓青少年知道媒體的影響力。如今鋪天蓋地的新聞充斥網絡,大家對其影響力深有體會。壹方面,這些新媒體的影響會通過圖片、歌曲、新聞文章等對青少年產生壹種心理暗示。另壹方面,青少年極強的模仿能力,使得他們在出現問題時,比如自殘,很可能會模仿別人的做法。

所以壹定要幫助年輕人正確認識媒體,讓他們少受不良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