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學習引領教師發展
壹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是打造教育核心競爭力的關鍵。近年來,學校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創建學習型校園,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努力建設壹支具有人格魅力、知識魅力和教學藝術魅力的教師隊伍,促進了學校的內涵發展、特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
註重主流價值觀的培育,在全校教職工中開展培育“五心”活動。壹、忠誠:忠於黨的教育事業,愛崗敬業,無私奉獻;二、公道:為人公道,言行壹致,有正義感,有責任感;第三是耐心:教不厭,問不厭,永遠有說服力;四、愛:善待同事,愛生如子,尊重學生;第五,別出心裁:研究學生心理,把握教育規律,講究教育方法,講究教育藝術,“適當管理學生,合法引導”。
註重教師培訓的提升,大力倡導讓閱讀成為習慣,讓反思成為意識,讓研究成為常態,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近年來,老師們閱讀了壹些書籍,如蘇霍姆林斯基的《給老師的建議》,肖川的《教育的理想和信念》,魏書生的《班主任工作漫談》,萬偉的《班主任的孫子兵法》,於丹的《莊子心得》,易中天的《三國味道》。這些書貼近教育教學實踐,震撼了老師的心靈,激發了他們探究的興趣,隨之而來的是教學品位的提升。
二是在反思中提升素養,讓反思成為自覺。學校引導教師把握課堂教學主線,把反思作為壹種“日常生活狀態”。圍繞課堂的不足寫壹篇後記,為下壹次課堂教學的成功做好充分準備。定期做學生調查,借助學生的眼光看老師自己,不斷提高。邀請同事,課後“聊天”,在思維碰撞中引發課後反思。上視頻課,以旁觀者的身份總結反思自己的教學。寫壹篇反思日記和壹篇教育隨筆,記錄日常工作中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悟。近年來,教師出版園地“教研之窗”越來越活躍,至今已出版50余期;每年都會收集優秀教師論文發表。
三是在教學和研究中培養素質,讓研究成為常態。學校牢牢把握課堂教學改革的趨勢,立足課堂,加強教研,主要實施“三節課”。所謂“三課”是:壹、觀摩著名的“示範課”。讓教師走出去,走進專業課堂,汲取養分和精華,改善自己的課堂教學行為。二是樹立教學即研究的觀念。開展教學“研討”活動,引導教師真正達到“為自己的教學而研究,為自己的教學而研究,在自己的教學中研究”的目的。三是打磨教師的“公開課”。通過壹課三評,指導老師反復琢磨,備課組互相討論,示範引領教師研究課堂,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提高教師的教學質量。
近年來,湧現出56名省市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42名省市級和區級優秀教師,26名優秀班主任,承擔了30多項國家、省、市級課題,其中國家“十五”課題“人性化管理、立體化培養、促進教師成長”圓滿結束並獲科研成果壹等獎,省課題“現代教育技術與學科整合研究”此外, 每年有10多名教師在市、區精品課程評比和基本功大賽中獲得壹等獎,30多篇教師論文獲得省、市、區獎勵,20多篇教師論文在專業報刊上發表。
學生發展路線圖:
讓學生在自我鍛造中成長
在多年的辦學歷程中,學校堅持全方位德育、全人教育,構建了以學校為核心、以班級為基礎、以學生為主體、以課堂為陣地、以家庭為辦學基礎的“五點壹線”德育網絡。學校在搞好課堂教學的同時,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鼓勵學生自主實踐,引導學生自主實踐,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推行“三、三、四”德育工作模式,即培養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三種能力”;培養學生文明習慣、工作習慣、學習習慣的“三個習慣”;實現學生的“四自”,即自我認識、自我要求、自我實踐、自我評價。
營造開放的教學氛圍,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做到“四個轉變”:註重誘導,變“苦學”為“樂學”;重在引導,變“死學”為“活學”;重在引導,變“學”為“學”;重在說服,變“難學”為“好學”強化四種意識:學生主體意識、教學目的意識、反饋糾錯意識、師生情感意識。讓學生盡可能多的觀察和體驗,盡可能多的思考和分析,盡可能多的表達和展示,盡可能多的探索和總結,通過各種積極的手段全面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探索精神、創新思維和審美品質。
實施新的素質教育促進學生和諧發展。通過興趣小組、選修課、知識講座等壹系列活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挖掘學生潛力。註重發掘學生自身特長,以愉悅性、實用性、靈活性、開放性促進綜合素質的提高和個體特長的積極發展。同時,學校還舉辦體育比賽、文藝演出、藝術書法展等文體活動,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
各種形式的德育活動,使學生真正從內心接受傳統美德,並轉化為自己的行動。前年,這個學校畢業的壹個學生得了白血病。學生們得知後,自發捐款1.7萬元。今年“5.12”四川大地震牽動著師生的心,自發捐款4.3萬余元。十中本著“為每壹個學生的成功積蓄力量”的宗旨,努力不讓任何壹個學生掉隊,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學到東西,有所成就。有很多學生的入學成績不是很好,但是通過老師的精心培養和個人的不懈努力,每年都有相當壹部分學生考上了理想的大學。
為了充分挖掘和培養每壹個學生的潛力和特長,拓寬學生升學渠道,市十中建設了標準化的運動場地,配備了專門的工作室和音樂教室,購置了體育、音樂、美術教學設備,配備了經驗豐富的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多年來,體育藝術特長生本科升學率壹直在90%以上,形成了“學校有特色,學生有特長”的可喜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