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澧縣本地名人

澧縣本地名人

禮縣名人眾多,有周朝大將白山、楚丞相、漢將馬、晉朝大臣、唐代詩人、元勛郝希賢、明朝大臣李、工部大臣李崇思、民國開國元勛等。

白山

春秋時期,李陽是楚國的壹位將軍,是楚國白的壹員。楚徽登基之初,白策劃謀反,壹邊建城練兵,壹邊聯絡白山與反對派。白山知道了白公的陰謀,辭職離開,不參加叛亂,回到家鄉溧陽,在那裏建園灌溉,種草藥為生。當地人稱該園為“百善總藥園”。(詳見《東周國傳》)

沈明

春秋時期的楚惠王。白讓作亂。告別父親,率領軍隊圍攻白龔升。白劫持了的父親,並威脅。沈明說:“我以前是父親的孝子,現在是君主的忠臣。”他入侵並殺死了白,而的父親也死了。楚王想獎賞沈明。沈明說:“享受國王的服務和避免危險不是壹個忠臣。不是安定國家的孝子,卻殺了父親。”然後自殺了。(詳見《直隸澧州誌》)

車俊

吳南平生於三國,是車胤的曾祖父,曾任惠濟縣知府。因郡縣鬧饑荒,向百姓求援,被吳主孫皓所殺。

車胤

字伍子,西晉南平人(當時澧縣屬南平縣管轄)。小時候被允許好好讀書,家裏窮缺油。我在夏夜采集螢火蟲照明,我研究正確,成為後世歷史上流傳已久的佳話。

李群玉

李群玉(807 ~ 858),文山人。出生於利州車溪七裏莊,23歲遷居利州支所附近的仙面島。太和二年(828年)正月,李群玉中了狀元,故不再提及。李群玉向唐玄宗贈送了300首詩歌,並向弘文館的圖書管理員贈送了壹封信。三年後,他辭職回到南方。廣化三年(900),唐昭宗應著名詩人韋莊之邀,承認李群玉為“遺民”,並謚號。《全唐詩》收錄了李群玉的260多首詩。

周莉·蘇三

蘇簡,北宋澧州澧陽人,長子姚蘇,次子蘇序。蘇簡,北宋澧州澧陽人。曾在杭州做官,幫助蘇軾修西湖。兩人成了好朋友,壹起唱了很多歌。據《理州誌》記載,蘇軾曾送蘇簡遞歸途中詩四首。姚蘇(1065-1147),黎州黎陽人,是蘇建的長子。相傳,蘇是人,姚的父親,是錢塘人。主政西湖時,他與蘇軾走得很近。姚年紀雖輕,卻以詩為業,品清江曲,為蘇軾所稱道。其弟蘇緒也是宋代著名的高僧,與父親博古並稱“理州三蘇”。

範軍

茂名,澧州澧陽人,南宋初學。紹興就是壹個很好的例子。當秦檜還是壹個國家時,他無法抗拒這個節日。他躲在湘西,閉門講學,在明道專心寫書。

藝穎

義英,字和合,明朝利州人,洪武甲子舉薦於衡為主事,轉而從醫。永樂,為河南參議;浙江省布政司丁內坤參議,任禮部左侍郎。死在杭州。英國政府寬平,且為壹般,宏獎清廉,載於《浙江名臣》。侍郎易英的墓在新河橋,也就是現在的溧陽鎮新河村。

顏芳,明代澧州人,是洪武義疇(1385)丁賢榜進士,曾為大理寺審刑司詳議。升任左都,被稱為勤政。他曾因“州內免魚鹽課”的百姓政策,被列入州誌《公務》的百姓故事。

李崇思

李崇思,(1465 ~ 1528),利州人,四川內江人。成化二十三年(1487),進士。嘉靖二年(1523)十壹月,改南京兵部為維護大臣,後又苦苦哀求,推薦王守仁接替。嘉靖七年(1528)正月二十壹入仕,皇帝賜他壹程(即賜車馬,並批準沿途驛站使用),送他回澧州。九月二十三日病逝,享年六十七歲,葬於利州城西羅湖觀音巖(今為臨澧官廳水庫所淹)。贈太保太子詔,葬於利州鄉先賢廟。是《巫山集》的作者。

李(1479-1547),國寶級人物,明朝澧州澧陽人。嘉靖十九年(1539),升任工部尚書,改戶部尚書。雖然做官久了,但只會書多。他是《懷舊集》的作者。

魯迅

魯迅,壹個叫英山,壹個叫陰山,明朝澧州人。嘉靖年間,龔升是清官。萬歷初年,晉。好詩詞,曾在淶水河畔(今澧縣孟茜鎮)建“靜園”,當時花木非常豐富。常與警察“三元”兄弟和江映客等來往。他們演唱了顏地,並成立了壹個葡萄詩歌俱樂部。

胡飛

胡飛(1579-1655),明朝澧州人。熙宗天啟二年(1622)任會議組長,受步部委派,周遊列國。崇禎武庚(1630)在京體檢。賜禦史,改任禮部議事制度部主任,如強化飲食部委員、主客秘書等職。崇禎七年(1634),升任副禦史、中州巡撫。胡星為人正直,因此得罪了上司(周帆),後來隱居到利州的“木雕山莊”,從此“無法突圍”。自稱“松石·小銀”。《直隸澧州誌》載有兩篇文章和十壹首詩,其中大部分是描寫澧州風光和追憶往事的詩。

戴均恩

戴俊恩,本名仲甫,明朝澧州溧陽人。萬歷四十壹年,任四川西充、巴縣縣令。因平定地方叛亂有功,升任浙江省水利參議、鹽法,代理浙江巡撫。被貶罷官,回到家鄉太清山隱居讀書。不久,他被調往山東參政,並被提拔到陜西靖邊觀察。崇禎徐佳年(1634),任陜西巡撫。他壹生寫了許多書。

張壹尊

周莉(1760-),清代湖南人,有點白,本名小白山,也有點癲癇病。讀書喜往事,明大義,尤作山川,不求往事之形。在黃和沈周之間,最好是幹弱。當初是在安徽巢縣巡視檢查,陶特別重視。不太好推薦鳳陽縣拍全椒,含山,休寧等縣。巢湖上種十萬棵松樹,給70歲就要去世的毛蓋房子,也不好。陶嘗贈曰:“廬江城名為胥吏,畫師為前驅”。

蔣翊武

蔣翊武(1885 ~ 1913),澧縣澧陽鎮人,1903澧州政府中學畢業。1911年,牽頭策劃組織武昌起義,兩次擔任起義總指揮。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授予他陸軍上將軍銜。1912參與組織中國國民黨,任國民黨總部成員。1913年積極參加反袁(袁世凱)事業,在廣西桂林麗澤門外被反動軍閥殺害,時年28歲。1921年9月,孫中山下令在李澤門外立碑,題“中華民國國父蔣翊武先生逝世”。

楊在雄

楊再雄(1881-1952),澧縣澧陽鎮人,自幼與蔣翊武為友。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天津,19歲的楊再雄加入湘軍津子營,與北方敵軍作戰。後來,他加入了湖北新軍,加入了蔣翊武。1911文學社1年6月在武昌成立,蔣翊武任社長,楊任任參謀,求革命。辛亥革命勝利後,孫中山授予少將楊路軍軍銜,並授予“陸軍三等少將長張虎”壹平牌,編入北伐第壹軍,擔任黃貝、孝感守備。《蔣翊武將軍簡介》的作者。

優段軒

遊段暄(1903 ~ 1934),蠡縣甘溪灘鎮人,蠡縣中學畢業,後就讀於黃埔軍校武漢分校。1927年參加北伐。1928年春,參加朱德、陳毅領導的湘南起義,隨軍上井岡山。歷任福建省蘇維埃政府初級司令員、紅軍團長、師長、軍長、軍事部長、福建省軍區參謀長等職。1934 10中央紅軍長征時,尤段暄奉命留在根據地,堅持遊擊戰爭。他浴血奮戰,壯烈犧牲於江西瑞金,年僅31。

畢磊

畢磊(1902-1927),筆名石三,字建如,澧縣人。1922年以公費考入廣東師範大學(後改為廣東大學、中山大學)英語系,同年年底加入中國* * *產黨。4月1927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反動政變後,廣東局勢日益慌亂。14年4月晚,畢磊在中山大學教學樓二樓壹房屋內不幸被抓獲,4月23日淩晨被殺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