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是由壹位名叫亞歷山大·貝恩的英國發明家在1843年發明的。但傳真通信在電信領域是壹項發展相對緩慢的技術,在20世紀20年代逐漸成熟,60年代後發展迅速。近十年來,它已經成為應用最廣泛的通訊工具之壹。
鐘擺的啟示
傳真技術的起源很奇怪。它不是有意探索新的通訊手段的結果,而是源於對電鐘的研究。1842年,蘇格蘭人亞歷山大·貝恩(Alexander Bain)研究制作了壹個由電控制的鐘擺結構,目的是形成若幹個相互聯系、同步的時鐘,就像現在母子鐘的主從系統壹樣。在研制過程中,他敏銳地註意到壹個現象,這個時鐘系統中的每壹個時鐘的鐘擺,在任何時刻都處於同壹相對位置。
這壹現象使發明人想到,如果可以用主擺使其在行程中通過壹個由電觸點組成的圖形或字符,那麽這個圖形或字符將同時在遠程主擺的壹個或幾個位置被復制。根據這個想法,他在鐘擺上加了壹根掃描針,充當畫筆;此外,還增加了壹個時鐘驅動的“信息板”,板上有要傳遞的圖形或文字,由電觸點組成;在接收端的“信息板”上有壹張電敏紙。當指針在紙上掃描時,如果指針中有電流脈沖,紙上就會出現壹個黑點。當發射機的鐘擺擺動時,當指針接觸到信息板上的觸點時,它就發出壹個脈沖。在時鐘的驅動下,情報板緩慢上移,使指針在情報板上逐行掃描,情報板上的圖形變成電脈沖,傳送到接收端;接收端的信息板也在時鐘的驅動下緩慢移動,從而在感光紙上留下圖案,形成與發送端相同的圖案。這是壹臺具有獨創電化學記錄方法的傳真機。
鼓式傳真機
1850年,還有壹位名叫f·貝克爾的英國發明家,他大大改進了傳真機的結構。他用壹個“滾輪和螺絲”裝置取代了時鐘和鐘擺結構。這種改進的結構工作原理有點像車床,滾筒快速旋轉,傳真發送的稿件在滾筒上旋轉。掃描針沿螺桿沿滾筒軸向緩慢前進,以螺旋方式掃描滾筒表面的圖案。這臺滾筒式傳真機已經用了壹百多年了。1865年,壹個叫阿巴卡傑的伊朗人根據貝恩和貝克卡爾提出的傳真機原理和結構,研制出了自己可以在實踐中使用的傳真機,並帶著他的傳真機到法國的巴黎、裏昂、馬賽等城市進行傳真通信實驗。
照片傳真機的發明
人們對新聞圖片和攝影圖片的傳遞要求非常廣泛。許多科學家致力於照片傳真機的研究。1907 165438+10月8日,壹位法國發明家愛德華·貝蘭展示了他的研究成果——照片傳真。愛德華·貝蘭(1876-1963)在法國攝影協會的大樓裏工作,而在法國攝影協會的大樓下,恰好是法國電信線路從巴黎-裏昂-波爾多-巴黎的起點和終點。這為貝蘭的研究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貝蘭的苦心研究獲得了電信部門的許可,可以在夜間使用這條通信線路進行實驗。貝蘭在大樓地下室研究實驗了三年,終於做出了照片傳真機。愛德華·貝蘭並不滿足於最初的成功,他繼續研究傳真機。1913年,他制造了世界上第壹臺用於新聞采訪的便攜式傳真機。1914,法國壹家報紙首次刊登了用傳真機傳送的新聞照片。
照片傳真將指針接觸掃描改為光電掃描,不僅大大提高了傳真質量,而且在光電掃描和照相制版的配合下,使照片傳真成為可能。
1925,美國電話電報公司貝爾研究所公司研制出壹種高質量的照片傳真機。1926年正式開通跨洲有線照片傳真業務,同年還與英國開通了跨大西洋無線照片傳真業務。此後,歐美和日本的國家相繼開通了照片傳真服務。此後,照片傳真被廣泛應用於新聞機構傳送新聞照片,再擴展到軍隊、公安和醫療部門傳送軍事照片、地圖、罪犯照片、指紋、x光片等。
彩色傳真機
彩色傳真記錄的最早圖片發表在1925年4月的貝爾系統技術報告第壹幅插圖中。實際上,這張圖是由彩色濾光片按照紅綠藍的順序獨立透射三次,然後疊加合成的。後來,有人使用相同的基本技術,采取壹些自動化操作,開發出壹種可以復制彩色圖片的傳真設備。1945年8月,波茨坦會議上,杜魯門、斯大林、艾德禮的彩色照片通過無線電從歐洲成功傳送到華盛頓。但是它還沒有被用來開通彩色傳真服務。直到80年代中期,彩色傳真機才逐漸發展到實用水平。
傳真通信業務的大發展
從65438到0968,美國率先在公共電話網上開通了傳真業務,世界各國也相繼利用電話網開通了傳真通信業務。原本僅限於專用電路的傳真機數量激增,適用範圍迅速擴大。特別是用於傳輸手寫、打印或印刷的信件、文件、表格、圖形等的文件傳真機。是最常用和發展最快的。CCITT電話網上使用的文件傳真機分類如下:
現在和曾經在市場上銷售的傳真機的生產標準:
壹級電腦(G1):傳輸壹頁A4格式(210mm & # 215;296mm)文件6分鐘左右;
二類電腦(G2):通話中傳輸壹頁A4格式文件需要3分鐘左右;
ⅲ類計算機(G3):通話中傳輸壹頁A4格式文件大約需要1分鐘;
第四類機器(G4):高速文件傳真機,可在3秒內傳送壹份A4文件。
在20世紀70年代之前,主要使用第壹種類型的計算機。在20世紀70年代,使用了第二種類型的計算機。20世紀80年代,第三種計算機開始普及。其性能和功能不斷完善,逐漸成為傳真通信的主要計算機類型。四種機器的使用還不普遍。
近十年來,傳真通信發展更加迅速,現已成為發展最快的非話音電信業務之壹。
平時我們經常在報紙上看到“新華社傳真照片”之類的文字,說明照片是新華社記者在國外或其他地方拍攝後發回的。如果沒有傳真機,只靠郵政運輸,快則三五天,慢則半個月。那時,報紙上刊登的新聞將成為“舊聞”。
傳真機的歷史並不比電報的歷史晚。早在1843年,在莫爾斯的第壹條電報線架設之前,蘇格蘭電氣工程師亞歷山大·貝恩就發明了第壹臺傳真機。貝恩的傳真機采用電磁激勵擺掃描,擺的頂端裝有刷子。通過來回擺動鐘擺,它掃描出寫在電報桌上的金屬字。接收時,用金屬刷在浸泡過澱粉溶液的紙上掃描,通過化學反應生成彩色記錄。從65438年到0848年,貝克韋爾進壹步發展了貝恩的傳真技術,他最突出的貢獻是發明了桶掃描技術,這種技術壹直沿用至今。從65438年到0857年,法國人凱茲利在巴黎和裏昂之間,以及巴黎和馬賽之間進行了傳真通信實驗。實驗的內容是照片的傳輸。
半個多世紀以來,傳真技術壹直沒有大的進步。原因是壹些關鍵器件,如光電轉換器件、信號放大器件等,目前還沒有或者非常不完善。直到三極管、光電池、發光管被研制出來,傳真機才真正走出實驗室,進入實用階段。1925年,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公司的貝爾實驗室利用真空管技術和光電池技術研制出壹種實用的傳真機,並於第二年開通了橫跨美洲大陸的有線照片傳真業務。
貝爾實驗室的傳真機原理是這樣的:發送端將發送的圖像在傳真機的滾筒上滾動,壹邊水平移動壹邊旋轉,光點在圖像上逐行來回掃描,覆蓋整個畫面,使圖像分解成若幹個連續的點。光點照射在圖像的不同部分,並反射不同強度的光。反射光被光電管接收並轉換成不同強度的電信號,然後被調制和放大並發送到傳輸線。接收器起到合成圖像的作用。輸入信號經過放大和解調後,加到輝光管上,然後轉換成不同強度的光點。接收端還有壹個鼓,鼓的旋轉和移動與發送端同步。鼓上裝有感光記錄紙,由輝光管轉換的光點照射在感光紙上。由於鼓同步旋轉移動,記錄紙逐點逐行曝光,形成了與發送圖像相似的傳真圖像。
傳真機的作用在二戰中得到充分展示。報紙爭先恐後地使用傳真技術傳送新聞照片,這樣後方的人們就能及時看到前方士兵的戰鬥情況。因此,二戰後,傳真技術進入了壹個飛速發展的時代。
傳真機通俗地說就是“遠程復印”。目前傳真機的發展趨勢是:傳輸速度越來越快,傳輸的圖像越來越清晰,操作方式越來越簡單,設備越來越小,越來越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