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價原則
第壹,認可
引用的前提和基礎是認同。這種認可包括客戶對解決方案或產品的認可,對您和您的公司的認可,對解決方案或產品解決的問題的認可,對解決方案或產品帶來的價值和願景的認可,對服務保障的落實。
沒有審批,就達不到“報價”階段,充其量也就是在“詢價”階段。沒有審批,報給很多客戶就太貴了。沒有協議,再低的價格也白報,沒有客戶會為了這個價格買。
第二,期望
客戶的購買價格其實是壹種心理預期,也是對某種預期的向往程度。這種預期是隨著與銷售的接觸,對現狀和解決方案的認知,對解決的問題和帶來的價值的感知而逐漸建立起來的,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理價位。
這種期待並不是報價本身,而是隨著每次的拜訪、交流、方案講解、溝通而逐漸建立起來的。因為在這些活動中,我們會有意無意地透露壹些信息,包括計算經濟效益和後期的投資回報,都是為了幫助客戶建立這種預期。
第三,形勢
價格不固定,視情況而定。不同的客戶,不同的項目,不同的經營策略,不同的競爭情況,都會導致不同的價格。有些項目所處的階段,客戶的迫切程度,競爭情況都會影響報價。
比如壹些標桿項目,價格壹定要卡在某個標準,否則會有壹系列客戶盯著。這太低了,那我們以後怎麽辦?非常規策略,包括價格策略,也可能被用來窺探競爭對手的網站或項目,但要為此找到壹個好的解釋和理由。
第四,參考
向客戶報價時,您必須提供參考。有了價格參考,客戶會覺得更“踏實”,否則客戶在面對價格時會覺得自己站在懸崖邊上。這是人的壹種“鏡像心理”和“從眾心理”。
舉個例子,就好比我不可能把每壹單都做到1000萬,但是沒有那1000萬其他客戶是不會付100萬的。所以有人說戰略模式客戶其實是商家請來的“托兒”。我同意這只是給客戶安全感的心理托兒。同時,報價中經常使用類比,“誰離妳近,誰的規模比妳小,他們在同壹個項目範圍上花了多少錢”,這也是在為客戶提供參考。用身邊熟悉或熟悉的企業做類比,客戶更容易接受。
動詞 (verb的縮寫)邏輯
報價的目的是讓對方接受。價格是根據之前已知的需求,提出的方案,預期的價值,有利於後期的商務談判。所以報價要像之前的方案壹樣邏輯嚴謹。哪壹部分是多少錢,為什麽這麽多錢,為什麽這裏多那裏少,為什麽是這樣的結構和比例,必須有嚴格的邏輯支撐。這個邏輯可能源於項目任務本身的特點、難度或復雜程度,也可能源於某種方法論。簡而言之,必須符合邏輯。這就像法庭上的證據壹樣。壹旦證據被破,被對方抓住,整個辯護都會變得非常困難。
不及物動詞差異
沒有人想和別人壹模壹樣,包括報價。首先,給壹個客戶的報價應該和其他企業不壹樣,因為世界上沒有兩個壹模壹樣的企業。更何況組織、業務、流程、人都不壹樣。尤其是軟件行業,每個報價都和其他企業不壹樣,合理的不壹樣。
除了與其他項目的差異,有些項目可以報兩個價。因為報壹個價的客戶會關註“為什麽這麽多錢”,而報兩個價的客戶會關註差異,“這兩個有什麽區別”、“這兩個報價有什麽區別”、“為什麽這個比那個高”。壹旦客戶註意到了其中的差異,他們可能在心裏已經接受了其中的壹個。此外,當客戶知道有低價可供選擇時,他們往往會選擇更高的價格。不信妳自己想想修車,買裝修材料,換手機配件。只要經濟允許,妳就買那個“好壹點”的,不是嗎?
七。理由
無論價格高低,只要理由充分,客戶都能接受,甚至自己找理由說服自己。顧客做出決定是因為“購買的理由”,而不是方案或產品本身。顧客需要接受價格的理由。雖然這些理由可能來自於自己的個人動機、觀念或標準,但必須找到合理的表面理由,說服別人同意,說服自己接受。所以,無論報什麽樣的價格,都要有壹定的理由來支撐。
比如問客戶“按照我剛才說的,如果發生類似情況,公司壹個月損失多少?”“妳願意用妳三個月、半年、壹年的虧損去做壹個系統來避免這些虧損嗎?”“而壹旦系統上線,三年後妳的回報率是多少?”這些理由還不夠,還要對每壹個模塊,每壹個功能,每壹個站點,每壹個人,每壹天實行服務費的時候,都要有充分的理由說明物有所值是必須的!
根據這些報價原則,可以巧妙地運用壹些報價策略。壹個好的報價策略不僅能報出壹個合理且有利可圖的價格,還能為後期的商務談判打下良好的基礎。
報價策略
首先,先發制人
如果前期溝通順暢,客戶會認同,尤其是考察後回去做規劃時,可以說“妳投資的考慮是什麽?”用“投資”代替“價格”或“成本”,因為投資讓人想到回報。客戶會說:“妳必須在價格上給我們最大的折扣!”這正是我希望對方說的話,然後我會說:“當然!我們都想把這個項目做漂亮,我們都是真人。與其糾結價格半天,不如幹脆報個最好的價格,把時間精力花在價格上,考慮怎麽把項目做好!”顧客通常會微笑並頻頻點頭。即便如此,客戶還是會還價的,這是人性決定的。但我不好意思切得太狠,這是同理心決定的。
可以加壹句“妳看他們旁邊的某某和某某都做了。大家都離得很近,擡頭看不到。對不起,我高估了妳,但對不起,我低估了他們。我總不能兩頭為難吧?”此時的價格已經鎖定在壹個區間內。同時我會說“我們跟他們不太壹樣”或者“我們比他們大,業務更復雜,我回去好好準備壹下”,順便樹立壹下客戶的期望。
第二,解剖麻雀
把報價和每壹個客戶的目標,每壹個具體的業務應用,每壹個服務實現任務,甚至功能節點聯系起來,有壹個好處,就是讓客戶覺得沒有壹個可以切,切哪壹個就意味著功能的缺失或者任務的減少,這些都是之前溝通中已經確認的事情。這時候客戶的心理就是“都想要,能不能便宜點?”壹旦妳這麽想,妳就會主動。這樣的報價是邏輯的,合理的,與眾不同的(當客戶試圖去掉壹部分的時候)。
第三,零敲碎打
報價是壹個有機整體,往往由多項組成。
舉個例子,妳買熱水器的時候,逛電器商城,對比每款熱水器的價格,然後選擇性價比最滿意的那款。我回家安裝後,發現光配件就要100多塊錢。雖然不開心,但是聽到安裝工說“機器不賺錢,都是靠安裝和配件盈利”,妳突然意識到原來生意也可以這樣!所以在報價中,除了產品報價和實施報價之外,實施中的培訓費,集團顧問到現場的次數,甚至顧問期間的交通費、住宿費、手機費都是單獨報價的,要做到物盡其用!而這些零零碎碎加起來占整個項目報價的10%到20%!報價之後,客戶的目光停留在那些產品、實現和服務的價格上,卻對這些零零碎碎的錢視而不見。即使真的被客戶糾纏,也可以作為讓步的籌碼。這個比那些賣電器的更正宗。至少他們會提前告訴客戶“我們會收錢”。
第四,預留空間
壹般情況下,降價是必要的,或者是客戶內部采購過程中的壹個必要環節,或者是為了給對方關鍵的人留點面子,或者是為了在關鍵的時候表達自己的誠意,或者是作為簽約前最後的顫抖的心理暗示。
因此,報價不僅要根據情況確定整體報價策略和大致價格,還要根據客戶的認可等情況確定目標成交價格,還要考慮哪些環節、哪些人要預留空間,預留多少。想象壹下報價後的商務談判妳會和誰談,哪些環節會減少哪些環節不會減少,誰會堅定什麽理由,多少,這些都是報價時要考慮清楚的,也是報價時需要設計的。不然對方副總出來說:“價格合適就簽吧。”如果降了,總經理出來說:“還能降多少?”妳只好再往下走,董事長又出來說:“妳能再往下走嗎?”妳必須給導演他想要的面子。最後董事長老婆出來說“便宜壹點,不便宜,不簽”?
動詞 (verb的縮寫)數字戰略
報價的數量很重要。數字是壹種心理暗示,是壹種潛意識的傳遞。第壹眼的感覺很重要。
比如176和182雖然差不多,但是讓人感覺176比182便宜很多,不如七比八。再說銷售也信“七上八下”!
其次是尾數,可以取7但盡量不要取4,最好是8或6;而9有點小聰明,比如179讓人壹眼就想到180。除非妳想讓對方覺得是180左右,否則只會報178,179或者181,182這樣的數字。盡量不要“進五”而是找到“四家”的感覺。
讓人感覺變小的數字是1,2,4,6,7,讓人感覺變大的數字是5,8,9。3這個數字雖然小,但形狀看起來像8,又諧音,可以少用。
其實這些報價原則和策略是“端”而不是“資”,“資”是客戶對我們的“認可”和“信任”。有了認可和信任,這些報價的原則和策略才是有效的。沒有信任,這些在客戶眼裏都是小動作,讓客戶更加反感。
有人說“報價”無非是用合理的借口搶劫,“砍價”無非是溫柔的敲詐。而“商務談判”不過是各方BLACKPINK登場的壹場鬧劇,因為大家都已經心有靈犀了!
更多賣幹貨的B2B大客戶,請關註微信官方賬號:快樂賣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