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動心理問題的孩子很活躍。雖然活潑好動是孩子的天性,但有些孩子的行為並不是單純的活潑好動,而是患上了壹種叫做兒童註意力缺陷的多動癥,也就是常說的“多動癥”。
抑郁性心理問題兒童表現為孤獨、不快樂、焦慮、悲傷、失望和精神痛苦,情緒呈病理性低落或不良,也稱兒童神經性抑郁癥。據報道,精神科門診28%的患兒被診斷為抑郁癥,精神科住院患兒中抑郁癥患兒的比例為59%。
有孤獨感心理問題的兒童多發生在嬰兒期,是壹種普遍存在的知覺、語言、情緒、智力等多方面的發育障礙。是壹種嚴重的兒童精神障礙,心理學上叫自閉癥。兒童孤獨癥患病率約為4‰~5‰。目前治療自閉癥兒童沒有特效藥,但如果及早發現,進行特殊教育、行為矯正和藥物治療,是可以取得良好效果的。
經常表現出焦慮行為的孩子,大多患有心理焦慮,這是兒童最常見的情緒障礙。患有焦慮癥的兒童往往具有謹慎、膽小、多疑的性格,他們在壹些精神因素的影響下,如親人患重病、意外事故或學業失敗等,從而得病。
兒童強迫性心理問題是壹種以強迫觀念和行為為特征的神經癥。患者主觀上覺得有壹些不可抗拒的想法、意圖和行為是自己無法克制的。雖然患者能意識到這些想法、意圖和行為是不必要的或無意義的,但很難排除。兒童強迫癥的發病年齡多見於10歲之前,是壹種典型的既有自我強迫又有自我反強迫的心理沖突性疾病。
兒童恐懼心理問題是指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對壹般的客觀事物和情境產生過度的恐懼和焦慮,達到異常的程度。恐懼是正常兒童心理發展過程中常見的情緒體驗,是兒童對周圍客觀事物的正常心理反應。
對於有心理問題的孩子,要認真對待,盡早治療和教導,否則會嚴重影響孩子的正常生活和學習。
有壹個男孩叫雷蕾,他只有5歲,有著“活潑”的個性。整天吵吵鬧鬧的。他不是在跳橡皮筋,就是壹直在踢足球。即使他在房間裏呆壹會兒,他也會在櫥櫃、桌子或床椅上爬上爬下。總之,他壹整天幾乎沒有閑暇時間,除非晚上特別困。
壹開始家長認為孩子天性活潑愛玩,沒多大關系。後來經過壹個懂點心理學的朋友提醒,我才知道這孩子患的是多動癥,這種病在孩子身上很常見。
兒童多動癥的病因學
有醫生認為,兒童多動癥的病因可能是由於兒童腦幹網狀結構的上行激活系統中缺少去甲腎上腺素、多巴胺、羥色胺等神經遞質中的壹種,使神經無法及時傳遞信息,而產生的壹種病理狀態。腦內神經遞質濃度的降低,可以降低中樞神經系統的抑制活性,增加兒童的動作。
許多研究人員發現,兒童多動癥與遺傳密切相關。有專家將多動癥兒童與正常兒童進行對比,發現多動癥兒童的父母在兒童期都有多動癥病史。
最近發現鉛中毒是導致兒童多動癥的原因之壹。吃含有過多鉛和鋁的食物,即使沒有達到中毒劑量,也會誘發多動癥。有人認為,多種食品添加劑,如食用色素、多種飲料、糖果、冰淇淋、香腸,都可能導致多動癥。
兒童多動癥的主要障礙是精神或心理和行為方面,其中註意力障礙和多動是多動癥的主要特征。多動癥孩子的忠誠和普通孩子的貪玩是有很大區別的。兒童多動癥的心理治療。
有嚴重影響學習的多動癥癥狀的孩子,要用藥物治療。常用的藥物有右苯丙胺、利他林、密拉德林等中樞興奮劑。這類藥物的有效率壹般在70%-80%,因此是治療多動癥的首選藥物。1 ~ 2周用藥後,孩子壹般會安靜,不太活躍,註意力更集中,能按大人的要求行事,容易管理。
毒品不能代替教育,只是為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家長和老師不應該歧視多動癥的孩子,更不應該損害孩子的自尊心。對孩子的良好行為要及時表揚和鼓勵。同樣,打架傷人等攻擊性行為,故意破壞等破壞性行為,撒謊逃學等不良行為,也不應該以生病為由進行辯解,而應該像正常孩子壹樣堅決制止。
馬斯特是家裏唯壹的女兒。她的父母是知識分子,對她期望很高。所以孩子從小接受的教育比別人多,智力開發比別人早,學習成績壹直很好,每次考試都很優秀。
四年級的壹次期中考試,馬斯特馬斯特得了重感冒。由於身體不適,精力不足,緊張,有壹科沒考好。受此影響,其他科目的考試成績也不好。
Mast mast從此變得沈默寡言,悲觀失望,無精打采,吃的少,逐漸發展成害怕見老師和同學。後來他幹脆不上學了,整天在家睡覺。
父母開始懷疑她出了什麽事。她說不清楚,只是流淚。家長以為孩子得了重病,帶孩子去醫院檢查。結果沒有發現異常。
於是家長懷疑孩子患有精神疾病,前來咨詢治療。經過心理醫生的詳細診斷,原來馬斯特馬斯特得了兒童常見的抑郁癥。
兒童抑郁癥的病因學
孩子的抑郁主要是心理刺激誘發的。更常見的是遇到重大的情感打擊,如親人去世、父母關系緊張或離婚、考試失利(尤其是沒有考上理想的學校),往往會導致激烈的情緒反應,加重情緒。
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也會誘發孩子抑郁,比如學習成績差,長相不出眾,總認為自己不如別人,不被老師重視,不顯眼,從而產生失落感。
孩子的父母患有抑郁癥,也會導致孩子抑郁。抑郁癥的父母平時話少,不參加社交活動,不與人交朋友,或者過於關心孩子的健康,都會直接影響孩子的情緒。
兒童抑郁癥主要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所以心理治療也是主要的治療方法。當發現孩子有抑郁癥狀時,家長要多和孩子談心,多給孩子關心和安慰,接受孩子的傾訴,給予孩子情感上的理解和支持,陪孩子做平時最感興趣的事情。
兒童抑郁癥的心理治療
治療兒童抑郁癥,首先要選擇支持療法,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孩子的抑郁大多是孩子對自己的不滿意造成的,而這個不滿意的標準往往是理想化的標準。當達不到這個標準時,就會引起抑郁癥。
要提高自信,克服抑郁,就要幫助孩子改變這個標準,使之切實可行。當孩子通過降低標準達到目的時,應該積極鼓勵和加強,幫助他們建立自信心。
行為療法除了對孩子進行心理支持外,主要用於心理治療,即在生活和學習實踐中鍛煉,培養堅強的意誌力,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在行為治療中,家長壹定要按計劃行事,認真對待治療,不能遷就孩子的好惡,否則會影響治療效果。
有壹個5歲的男孩,很少說話。班主任匯報說兩個月講了六句話。
他不會說生活中常見的事情,幼兒園整天壹個人玩,不與人交往。父母壹直以為發音器官有缺陷,但經過專科多次會診,認為發音器官正常。經檢測診斷,發現小男孩其他能力正常,但語言發育緩慢,並伴有明顯的性格變異,屬於自閉癥。
通過進壹步了解,愛心班主任了解到,小男孩的父母是地質工作者,長期在野外工作生活。孩子出生後不久就被送到鄉下外婆家,直到4歲才被送到基地幼兒園。而奶奶則是沒文化,又是寡婦,因此形成了孤僻的性格。
兒童孤獨癥的表現
語言障礙是自閉癥兒童的壹個突出癥狀。孩子的語言發展大多比較緩慢,看起來很安靜。他們經常用手勢來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嚴重者幾乎終身沈默。
除了語言障礙,自閉癥兒童還會孤獨、不合群,缺乏社交能力;情感冷漠,面無表情;興趣狹窄,行為單調等癥狀。
自閉癥兒童的身體素質是極端的,要麽很好,要麽很弱。兒童容易出現與自主神經系統紊亂相關的喘息、自毒等疾病。
在現實生活中,壹定要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願望和要求,也可以傳遞壹些簡單的信息。孩子說話的時候。經常會出現壹些用詞不當、用詞倒置等現象。這時候壹定要耐心傾聽,不要表現出不耐煩,以免傷害孩子的自尊心,對說話失去興趣,對說話產生恐懼,產生口吃的語言障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孩子的自閉癥。
兒童孤獨癥的心理治療
加強言語訓練是治療自閉癥的重要壹環。對於剛開始理解語言的孩子來說,多余的單詞會讓孩子感到困惑,所以盡量用孩子能聽懂的短句。
自閉癥兒童的心理治療師采取以下四個步驟:
第壹步:母親和孩子面對面坐在地板上。媽媽壹手拿著孩子喜歡的書,壹手拿著孩子平時喜歡吃的東西,放在孩子看不到的地方。
第二步:母親突然把書呈現給孩子,放在地上。這時候孩子可能會表現出很喜歡這本書,伸手去拿。然後媽媽把他喜歡吃的東西拿出來放在他面前,他可能會伸手去拿。這時候媽媽要把食物放在遠離孩子的地方,讓他自己去拿。孩子吃了會很開心。每天都做,重復多次,形成固定的模式:書壹出現,妳也會用眼睛尋找食物。
第三步:把書的位置從地上換到小椅子上。孩子看到後,伸手去拿,馬上把糖果放在椅子上。這樣,使書本靠近孩子眼睛的水平方向。
第四步:把書放在媽媽左眼壹側,然後移到右眼壹側,不斷刺激強化糖果,讓孩子的眼睛逐漸適應,慢慢看媽媽的眼睛。然後逐漸換成擁抱親吻孩子,慢慢讓孩子和媽媽建立母子關系。
小女孩今年9歲,是某重點小學四年級學生。父親是劇團的武術演員,母親是工廠工人。父母都只有很高的文化程度。
根據老師的報告,患者焦慮嚴重,性格內向,膽小孤僻,與同學相處不好。學習成績中等偏下,語文成績不錯,數學成績差。
父母對孩子的學習要求嚴格,卻無力輔導。
兒童焦慮癥的病因學
在現代社會,人們往往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照顧孩子,許多父母甚至以忙碌為借口忽視了對孩子的照顧。有些父母在壹起的時候不能和孩子很好的溝通,所以大多數父母不理解孩子的擔心,不能和孩子建立親密的關系。
父母和老師的教育方法不當,對孩子的過分苛求或溺愛,使孩子依賴性強,獨立性差。壹旦離開父母,他們不知道如何面對社會,如何處理人際關系,從而產生焦慮。這種緊張的狀態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往往做事情不僅達不到預期目標,還會產生壹些負面影響,也會讓孩子產生焦慮感。
家長和老師應該認真對待有焦慮癥的孩子。首先要用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輕松愉快的師生關系給孩子創造壹個良好的生活環境。
兒童焦慮癥的心理治療
壹般來說,急性焦慮發作嚴重時,應根據患兒癥狀的發作情況,在醫生指導下服用抗焦慮藥物。當慢性焦慮發作時,心理治療是最合適的。淹沒療法是治療焦慮癥的常用方法。
治療師在治療的過程中,用最能引起孩子最強烈焦慮的刺激來“電擊”孩子,使孩子克服對某些情境和事件的焦慮反應。放松療法是治療兒童焦慮癥的常用方法。通過對孩子進行循序漸進的放松訓練,對緩解和消除孩子的焦慮癥有很好的效果。
陸璐,壹個10歲的男孩,據他父母反應,孩子走在路上總會數路燈,而且數了壹遍又壹遍。反復嚴厲指責仍無效,診斷為兒童強迫癥。
兒童強迫癥的病因學
精神因素是強迫癥的主要誘因。孩子在生活中遇到重大變故,如父母離婚、親人去世等,都會引起恐懼,使孩子擔心、害怕。
患病的孩子大多性格內向,膽小謹慎,特別有禮貌,優柔寡斷,不靈活。父母的內向、潔癖、強迫行為也會對孩子產生影響。
兒童的強迫癥與成人不同。孩子的強迫行為沒有明顯的心理沖突,只是機械地重復壹些行為。同時,兒童強迫癥主要表現為強迫行為,而不是強迫觀念,而且年齡越小,這種傾向越明顯。
兒童強迫癥的心理治療
兒童強迫癥的治療效果是好的,大部分孩子通過治療可以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
系統脫敏療法是治療兒童強迫行為的有效方法。首先列出強迫行為發生的次數和情境,然後逐步對每種情境下的強迫行為進行脫敏。
反應停止療法是對兒童的先導刺激,導致強迫癥狀和焦慮。然後采取強制措施,制止其強迫行為。慢慢地,孩子的強迫行為和焦慮反應就會消退。
強迫癥概念的治療適合思維阻斷療法。當孩子有強迫性思維時,喝“停”。在此基礎上,孩子可以練習對自己喊“停”來停止思考。
此外,還可以采用淹沒療法、模仿學習等心理治療技術進行治療。輔助治療強迫癥的常用藥物有氯米帕明、左安和氯硝西泮。
有壹個7歲的小學女生,上二年級。因為她在放學路上看到壹輛車撞倒了壹個騎自行車的女人,嚇得她渾身是汗,腿也在發抖。壹看到車,她的腿就發軟,更別說坐車了,每天放學回家還提心吊膽。
兒童恐懼癥的病因學
孩子的恐懼障礙主要是環境和教育造成的,其中父母的行為和教育方法不當是主要原因。父母溺愛孩子,過分保護孩子,限制孩子的很多行為,或者以威脅的方式對待孩子的不聽話,不聽話,在孩子面前肆無忌憚地講壹些可怕的事情。大人過於嚴厲苛求,家庭成員不和睦或缺乏對孩子壹貫壹貫的教育,也會誘發孩子的恐懼障礙。
兒童恐懼障礙的心理治療
對於恐懼障礙兒童的治療,首先要了解發病原因,然後進行針對性治療。
恐懼障礙是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通過條件反射的作用不斷習得的,我們可以利用對抗性條件反射的原理,壹步步消除孩子的恐懼。壹般的做法是先用溫和微弱的刺激,然後逐漸加大刺激強度,使其逐漸適應,最終達到消除恐懼障礙的目的。
很多孩子的恐懼障礙都是受到家庭成員的影響,所以不能只孤立地看待孩子的恐懼障礙,還要了解孩子行為和情緒問題的整個背景以及對孩子的影響。
有學校恐懼癥的孩子和逃學的孩子表現不壹樣。逃學的孩子為了達到不上學的目的,往往會制造出壹系列關於上學的錯覺,而害怕上學的孩子則公開告訴父母自己不想上學。
入口恐懼癥
學校恐懼癥是指適齡兒童對學校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拒絕上學的現象,尤其是7~12歲的男孩。日本的數據顯示,在200萬學齡兒童中,每年有5萬名兒童因為這種疾病而不得不停課輟學。
有學校恐懼癥的孩子大多是好學生,少數學生即使學習成績壹般也很聽話,智力水平不是高於就是低於平均水平。
入學恐懼癥的原因有很多。壹般認為膽小、多疑、過於小心、過於謹慎、過於敏感的性格容易誘發此病。在家裏被大人慣壞,過度保護,會讓孩子更依賴,更不獨立,從而增加孩子適應學校的困難。父母和老師對孩子的期望過高,甚至有些孩子從小在大人的影響下對自己的期望很高。如果超過心理承受能力,逐漸形成焦慮的心態,就會表現出對錄取或考試的恐懼。
有學校恐懼癥的孩子容易出現焦慮癥狀。如果大人強迫孩子上學,孩子會表現出明顯的焦慮和焦慮的身體癥狀。比如哭,發脾氣或者壹臉悲傷,不願意說話,緊張,像是大禍臨頭;面色蒼白,呼吸急促,甚至頭痛、腹痛、惡心、嘔吐等。壹旦聽說不上學了,孩子們的這些焦慮反應全部消失,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