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參軍的民營企業中,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只是壹個“新兵”。初級資格——他們去年才剛剛邁入軍品合同的“門檻”;沒有人脈——參與競標,他們不知道廉海軍相關部門的門都是朝南的;經驗不足——這是他們為軍用艦船設計建造的“首秀”。但在競標舞臺上,他們PK掉了民族品牌企業,拿下了建造軍用艦船的大單。
民企參軍是我軍裝備領域推動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入發展的壹個“窗口”。透過這個生動的樣本,我們可以清晰地觀察到,近年來,我軍裝備部門在推動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度發展方面付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顯著成績。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相關制度的進壹步完善,“民企拿下大軍單”將不再是新聞。
梁
鞭炮聲響,火花飛濺,切割機在壹塊嶄新的鋼板上劃出壹道美麗的弧線。2065438+2006年6月7日,對於黃海造船有限公司來說,是壹個具有特殊意義的日子——這壹天,由他們承包的海軍某軍用艦正式開工建造。
“沒想到,沒想到!”談及中標,意外的表情依然掛在公司董事長張燦剛的臉上。
“以妳的造船實力,造軍艦沒有問題。”
4年前,壹場軍民聯合運輸保障演練,點燃了黃海造船有限公司的參軍夢。
在那次演練中,他們制造的3.6萬噸大型客滾船表現搶眼,成功搭載兩棲登陸部隊穿越渤海灣,贏得了參演部隊指揮員和官兵的壹致好評。演練結束,部隊領導說:“以妳的造船實力,造軍艦沒問題!”
說者無心,聽者有心。作為國內造船業技術實力較強的企業之壹,公司董事長張燦剛想,“可以,我們可以為德國等發達國家建造大型貨船。為什麽不嘗試進入軍事市場?”於是,他們向原總裝備部有關部門申請。
"沒想到,壹路綠燈,速度和效率都超乎想象."張燦剛說:從2065,438+05年2月原總裝專家組到工廠參觀,到2065,438+05年4月20日完成全部資質認證和設備合同審查手續,用時不到1.5年。
“黃海是幸運的,因為他們趕上了壹個好時機——十八大以來,國防和民用技術融合成為國家戰略,支持民營企業參軍成為常識。”說到這裏,海莊某軍代處總代表唐傳貴由衷感慨道。
為提高審批效率,相關部門同步審批發放《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證》等公司兩證。據悉,下壹步,有關部門計劃推廣“兩證合壹”的審核方式。
好事接踵而來。他們剛踏進“門檻”,就抓住了壹個好機會——公司科研人員在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上看到了壹條海軍艦艇裝備采購的需求信息。
解放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2015 1.4正式上線。正是因為有了這個網上的“向導”,他們作為“新兵”才能與其他競爭對手及時了解信息,獲得公平競標的機會。
“抱著試試看的態度,我在網上報名,參加了競標。”張燦剛說,當時他們“連廉海軍裝備采購中心大門朝南都不知道”。
挑戰賽“首秀”,民企“小哥哥”意外中標。
試試吧,沒想到是個驚喜。
沒過多久,黃海造船有限公司接到了海軍裝備部的通知。“接到招標通知那天,大家都好開心。”該公司軍品部主任常俊德說:“我不知道我是否能中標,但我必須全力以赴參加。”
招標的是醫院船和拖船。他們集合了公司的技術骨幹,成立了壹個研究小組。
他們到某作戰支援艦支隊和某軍工廠調研取經,到國內有關部門咨詢專家,充分借鑒國外先進的造船設計理念和制造工藝...兩個多月來,他們挑燈夜戰,不斷調整完善,設計方案終於出爐。
2015,11,將舉行招標。踏進會場的那壹刻,常俊德心裏“咯噔”壹下,有些失落。眼前的競爭對手都是造船業的“大佬”。他想,這壹次,估計沒有機會了。
專家組認真審閱了各單位的投標文件,並對價格和技術進行了綜合比較。黃海造船有限公司在技術上可以滿足部隊需求,在價格上優勢突出。
現場宣布了中標結果:黃海造船有限公司中標!
在“首秀”中,民營企業的“小弟”居然輸給了國字號“大哥”。
《黃海》的意外之喜,其實是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度發展的必然產物。
壹時間,驚訝的目光落在了他們身上。
作為民企參軍的“新兵”,他們是如何拿下軍艦大單的?
答案其實很簡單:基於陽光的透明競賽制度!
“沒有這幾年對民企參軍相關制度的完善,民企‘小兄弟’PK怎麽會輸給國字號‘老大哥’?”海軍裝備采購中心主任李俊告訴記者,“黃海”的意外之喜,其實是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深入發展的必然產物。
搜索去年民營企業參軍的“新聞”,可以清晰地看到全軍裝備部門為推動民營企業參軍所做的積極努力——
5438年6月+10月,我軍通用裝備試水“網購”;5月,我軍輕武器裝備采購首次公開招標;9月,新版《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目錄》發布,加快吸納優勢民營企業進入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維修領域...
對此,李俊深有感觸地說:“依托裝備采購信息網實施競爭性裝備采購,為民營企業參與裝備采購、助力裝備建設提供了平臺和渠道。這是深化國防和民用技術融合、促進企業發展和提高軍隊裝備采購效率的雙贏舉措。”
為進壹步提高設備資金使用效率,確保每壹分錢都用在刀刃上,該中心大力推行競爭性采購,嚴格執行競爭性談判和詢價程序。2015年完成了12競爭性談判、16詢價采購任務和20次停價計算任務,取得了明顯的軍事效益和經濟效益。
對於“黃海”來說,幸運的是,他們坐上了民營企業參軍的高速“列車”。那麽,偏愛“黃海”的就不止運氣了。據國防科工局最新統計,截至目前,我國已有超過1,000家民營企業獲得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
“民企參軍的大門已經打開。我們歡迎更多像‘黃海’這樣的優秀民營企業加入到海軍裝備的發展中來。”望著遠方,李俊自信地說道。
在焊花飛濺的造船車間,張燦剛躊躇滿誌:“這項工作壹定要做好。今後,我們將爭取機會為國家和海軍建造更大的船只。”
簡短評論
制度創新,創造公平競爭環境。
■林飛
為什麽要加強軍隊?只有創新。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呼喚制度創新。創新就是創造壹種新的資源。系統是深化軍民融合戰略過程中的稀缺資源。
有了新體制,私企的“小兄弟”有了“硬腰”,可以和國企的“大佬”公平競爭。“沒想到”,壹句共同的感嘆,既凸顯了我軍在裝備建設領域推進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發展取得的可喜成績,也折射出過去民營企業在參軍路上遇到的重重阻礙。
當前,我國軍民融合發展正處於關鍵時期,主體多元、利益交叉、關系復雜。透過“民企參軍”這個窗口,我們可以看到,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的“難點”在於打破軍地之間固化的利益壁壘。列寧曾說:“如果幾何公理違背了人們的利益,就壹定會遭到駁斥。”可以說,沒有體制機制的保駕護航,很難擺脫各種既得利益的羈絆,國防與民用技術融合也很難進壹步推進。
國防和民用技術的融合關系到大國崛起的前途和命運。《中國軍民融合技術發展報告》2015顯示,我國軍民融合技術程度只有30%左右。差距很明顯。要從富國強軍的高度考慮問題,找準國家、軍隊、企業利益的契合點,通過制度創新,在解決制約軍民融合的體制性障礙、結構性矛盾和政策性問題上取得實質性突破,調動軍地各方積極性,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