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桂林工學院資源與環境工程系

學校隸屬關系:中央和地方* * *,以地方政府為主電話:0773-5896079(院辦公室),5896271(資源環境系)。

學校地點: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江安路12號傳真:0773-5892796

郵政編碼:541004網址:

桂林工學院創建於1956。它最初是壹所單科地質學院。從成立到1977,壹直從事地質院校教學工作。1978,學校升格為桂林冶金地質學院,成為以地學本科教學為主的工科院校。由於改革開放和社會需求的變化,學院的辦學方向從1983開始轉變,學院進入了漫長的過渡期。從65438到0994,學院更名為桂林工學院,標誌著學院向多科性本科學校發展。經過多年的努力,學院學科門類已覆蓋理、工、文、管、藝五大類,14個二級類,36個本科專業,20個碩士專業。地質類專業在全院的比例大幅降低。

壹、專業設置

現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珠寶與材料技術、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與管理、水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環境科學與給排水工程等8個本科專業,在校本科生近1.200人。現有8個碩士專業,包括礦產勘查與勘探、構造地質、礦物學與巖石學、礦床學、地球勘探與信息技術、環境工程、地球化學、市政工程、水文與水資源等,碩士研究生74人;與中南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等。,目前合作培養博士生5名。

二,地質教師的現狀及隊伍建設

桂林工學院的地質學專業都在資源與環境工程系。該部門成立於1997。院系現有教職工86人,其中教授(研究員)18人,博士生導師1人,副教授、副研究員、高級實驗師30人。現有地質專業教師30人,其中高正9人,副高15,博士9人。師生比遠高於其他專業。擁有碩士及以上學位的教師38人,其中6人獲得博士學位,13人在讀博士。每年各教研室都根據計劃安排教師到國內外攻讀學位或學習,已有3名教師從國外歸來。

阮白耀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桂林工學院副院長。廣西重點學科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學科帶頭人。主持和參與了數十項國家級、省部級國際合作和科技開發項目。在《中國科學》、《物理勘探》、《科學通報》、《地球物理雜誌》、《地球科學》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表論文50余篇,獲教育部高等學校。

羅教授:現任桂林工學院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所長,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碩士生導師。壹直從事地質學、地球化學和地球化學勘查教學工作,主持和承擔地質科研項目20余項,出版學術專著2部,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30余篇。榮獲中國青年地質科技銀錘獎和廣西優秀專家榮譽稱號。目前正在承擔國家十五科技攻關項目——“西部沙漠戈壁地區大型銅鎳金礦勘查評價技術及綜合示範研究”。

馮作海教授現任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副主任,研究生導師。長期致力於花崗巖構造、成礦構造分析、環境地質等領域的研究,主持並參與包括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國家“973”計劃)在內的國家項目,在中文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55篇,學術專著2部。目前主持國土資源大調查專項基礎地質研究項目的研究工作。

吳紅,研究員,碩士生導師。現任桂林工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所長,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遙感//GIS項目同行評審專家。作為訪問學者赴德國柏林工業大學開展中德科研合作,在德國出版了遙感/GIS專著。主要研究方向為:環境與資源遙感、GIS與動態模型、綜合地學信息可視化分析、數字圖像處理、模式識別等。

錢建平教授,碩士生導師。多年來,他壹直致力於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礦床學及相關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正在研究的項目有7個。發表學術論文40余篇,在控礦構造、構造地球化學和動力學成礦理論及找礦實踐方面有突出的科研成果。獲第三屆全國構造地球化學會議優秀論文壹等獎,地窪學說二等獎。

張良駒教授現任桂林工學院珠寶教育與測試中心主任。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礦物與寶石專業碩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寶石礦物學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參與或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省部級項目等5項,合編專著1部,在《礦物學報》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20余篇。研究方向:礦物晶體化學、寶石礦物的研究與開發等。

張貴林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構造地質學、巖石學、金礦控礦規律及地理信息系統應用,曾多次在英國和澳大利亞學習和工作。發表SCI收錄論文30余篇,主持並參與15科研項目,目前在研科研項目4項。

張小路,研究員,主要從事地球物理方法及工程物探找礦預測研究。先後主持或參與國家“九五”科研項目、國家新疆305項目、全國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等。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壹次。

余恒祥,研究員,碩士研究生導師。桂林工學院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副所長,主要研究方向為花崗巖地質與成礦、成礦規律及成礦預測等。主持承擔國家“973”、中澳國際合作研究等國家、省部級項目1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核心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余篇,獲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2項。

第三,人才培養

截至目前,資源與環境工程系已培養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8人。目前,全系共培養博士生5人,研究生54人(不含研究生班),本科生1090人,高職學生35人,函授學生300余人。

在大量教授、博士的帶動和濃厚學術氛圍的影響下,資源與環境系形成了良好的學習氛圍。近年來,* * *先後獲得全國英語競賽、全國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學術和科學作品競賽等近20項國家級、省部級獎項。畢業生考研氛圍濃厚,歷年研究生錄取率約為15%。

憑借良好的綜合素質和紮實的專業知識,我系畢業生受到了用人單位的廣泛歡迎。近三年首次就業率都在85%以上,今年達到了96%。尤其是資源勘查工程和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畢業生供不應求,年就業率100%。

四、辦學優勢和特色

歡子系設有資源勘查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珠寶與材料技術、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水文水資源工程、環境工程、給排水工程等7個教研室,地質工程中心、環境工程中心兩個中心實驗室,以及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高新技術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環境影響評價研究室、工程物探技術開發中心、寶石檢測鑒定中心等科研技術開發機構。

地質專業雖然轉型後被大幅壓縮,但在學校各學科中的地位依然不可替代。其中地質工程、勘查技術與工程、環境工程為自治區重點建設學科,地質工程中心實驗室和環境工程中心實驗室兩個實驗室為自治區重點建設實驗室。

相對於招生來說,近幾年地質專業的分布情況越來越好。2001年,我院地學專業畢業生80人,社會需求400余人,供需比為1: 5。2002年畢業生73人,社會需求450余人,供需比為1: 6。03年畢業生80人,需求640人。供需比為1∶8。地質類畢業生連續三年就業率為100%,可見社會對地質類畢業生的需求依然旺盛。

廣西是壹個沿海、沿邊的西部少數民族省份,礦產、旅遊、水電等資源豐富,具有壹定的地緣和資源優勢。雖然社會經濟發展落後於國內發達省份,但也為人才培養和教育進步提供了機遇。經過近50年的發展,桂林工學院形成了以工科為主,文、理、管等學科相互支撐的學科結構。許多專業,包括地質礦產及相關材料、測繪、環境等,在廣西都有特色或具有壹定優勢,有的還被列為廣西重點專業或精品專業。

動詞 (verb的縮寫)學科建設

1.資源勘探項目

本學科是我院最早設立的學科,也是地質礦產學科群中的主體學科。1995被列為廣西首批區級重點學科。從“六五”到“九五”的20年間,他承擔了廣西、全國乃至中外合作的各種科研項目。曾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壹等獎等各級獎項。在大型有色多金屬礦床成礦規律、華南隱伏礦床綜合預測理論與找礦方法、花崗巖構造侵位機制與巖漿動力學研究、顯微構造與組構、區域構造與成礦構造、構造地球化學與成礦地球化學等領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並且在國內處於先進水平,甚至在國內處於部分領先水平。該重點學科有1個本科學位授予點(資源勘查工程),4個碩士學位授予點(礦產勘查、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地球化學、構造地質學),隸屬於中南大學招收博士生(礦產勘查)。

資源勘查工程學科建設的總體目標是:立足廣西地質礦產預測、勘查、評價和開發,參與國內重要成礦帶的科研競賽,遵循國際先進成礦理論和預測技術,把本學科建設成為整體國內先進、部分國內領先、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層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測試和科技咨詢、 在廣西地質礦產預測、勘查、評價和開發中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

該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隱伏礦床成礦規律與預測、礦產資源綜合評價、綜合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花崗巖構造與成礦動力學、現代構造分析與成礦構造、成礦地球化學與構造地球化學。

2.環境工程

環境工程學科是在地質學科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著豐富的多學科支持系統。1993在化探基礎上,設置了環境工程和給排水工程本科專業。2000年,通過多學科橫向聯合申報,成為廣西首批成功申報環境工程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單位。自1996以來,在廣西從事水環境防治、水資源保護規劃、設計、環境地質等項目62項,其中廣西科技廳、教育廳12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地方政府項目25項,應用研究項目22項,總研究經費836萬,40%的研究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發表學術論文208篇(其中學術會議56篇),出版專著6部,省部級獲獎項目21項,轉移或采用科研成果25項,使本學科主要研究方向和成果在全國和廣西具有壹定的地位和威望。

環境工程學科發展的總體目標是堅持多學科橫向結合,大力發展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固體廢物處理與處置、環境地質學、水汙染控制工程等領域的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形成適合中國國情特別是廣西地方特色的環境工程研究中心和高級人才培養基地;在應用基礎和應用技術研發領域達到廣西領先、整體國內先進,部分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培養和造就壹批梯隊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學術團隊。

該學科的主要研究方向為:水資源保護與可持續利用、水汙染控制工程、固體廢物資源化和環境地質學。

3.勘探技術與工程

該學科是桂林工學院最早建立的重點學科之壹。勘查技術與工程的主要對象是水、土壤、礦產等資源及相關的地質地理環境。涵蓋應用地球物理、應用地球化學、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勘查工程等學科及相關專業。自1996以來,本學科共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3項,1國家“973”項目4項,廣西自然科學基金項目4項,11原地礦部、有色金屬總公司指令性和專項基金項目7項,國家重點項目7項,其他科研項目60項。項目總數86個,總經費720萬元,人均項目數2.3個(含交叉參與)。* * *獲省部級成果獎20項(其中11優秀論文獎)。

勘查技術和工程發展的總體目標是:以廣西國土資源和生態環境為主要背景,關註占廣西國土面積41%的喀斯特地區,以資源和環境為綱,以地球系統的學科和系統方法為經,以“地質-經濟-社會”的復雜關系為緯, 從而在礦產資源和水資源勘探、基礎設施建設、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建設壹個能夠適應國家和廣西經濟建設和社會的社會。 是緊跟學科前沿,達到國內領先水平,部分達到國際水平,在廣西資源勘查和工程勘查中發揮引領和輻射作用,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於壹體的省(區)級重點學科基地。本學科主要研究領域圍繞中國西部(重點是廣西)資源、環境和生態建設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科學問題,推動了本學科及相關學科的發展,為廣西資源開發與管理、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提供了新的科學依據,並初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和特色。

主要研究方向:應用地球物理學、應用地球化學、水文地質學、工程地質學和勘探工程。

六、實驗室建設

目前,資源環境系共有20個實驗室,主要包括礦物與巖石實驗室、寶石實驗室、普通地質實驗室和地學數據采集與處理模擬實驗室。專職實驗人員12人,其中高級實驗人員3人,實驗人員和工程師4人。* * *有壹個2000 m2左右的實驗室。實驗儀器設備479臺,總價值434萬元。其中,超過5萬元的大型儀器設備3臺。比較大型的儀器設備有:總有機碳分析儀(日本);原子吸收光譜儀(美國);紫外線分析儀(美國)。

七。科學研究

在長期的學科建設和發展中,資源與環境工程系發揚了地質學、物探、化探、水文、環境等學科的優勢,在綜合物化探、地質環境治理、水資源保護、水汙染控制和固體廢物處理處置等方面取得了壹批國內先進、部分國際領先的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國家教學成果優秀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壹等獎等數十項。近年來承擔國家“973”項目、國家重點科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科研項目100余項。

目前,全部門研究項目40余項,合同經費800多萬元,其中國家級項目8項,省部級項目23項,橫向項目90項。

主要研究機構和研究方向有:

1)隱伏礦床預測研究所:成立於1984,其創始人兼首任所長是國際著名地質學家、寶石學家、博士生導師袁奎榮教授。現任主任羅教授。該所是全國地質系統第壹個從事花崗巖及隱伏礦床預測的專業研究單位,現擁有專職和兼職研究人員20人。現有研究員5名,副研究員7名,助理研究員7名。該所通過18的實踐提出的隱伏花崗巖預測和深部找礦的理論和方法已逐步完善,在國內外享有較高聲譽。召開兩次全國隱伏花崗巖與深部找礦學術研討會,三次擔任國際學術會議執行主席。與日本、德國、美國、澳大利亞、英國、俄羅斯等國10所著名大學有著密切的交流,為促進國際地學交流,提高我國學術地位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中科院院士、著名地質學家屠光池教授、教授、陳教授、南京大學王德子教授等都對這項研究給予了高度評價。

2)工程物探技術開發中心:成立於1994年3月,中心現有員工12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工程師2人,博士3人。該中心擁有加拿大EKKO-100A地質雷達、EM-57(C)瞬變電磁儀和SWS-。多年來,我承擔了許多這方面的項目,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高科所:成立於1987,註冊資金人民幣捌拾柒萬元。主要從事廢水處理項目、大氣汙染治理、固體廢物處理項目、噪聲治理項目和中央空調清洗項目。同時從事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相關的科技研發。現有專職技術人員31人,其中高級職稱17人(教授8人,副教授9人)。目前承擔的主要科技項目有:國家“863”項目1;國家自然科學基金L項;廣西科技廳6個項目;廣西教育廳2個項目。

4)遙感應用研究所:成立於2002年6月,165438+10月,主要利用最先進的各種空間分辨率尺度的商業衛星遙感影像。開展地質調查、礦產資源勘查、構造地質填圖、礦山礦產資源亂采濫挖、水資源調查評價、地質災害調查/監測、區域生態環境監測、農作物長勢和病蟲害監測、植被覆蓋度調查、森林火災監測和損失評估、洪水監測和損失評估、城市區域地理組成調查、城市區域發展變化動態分析、城市熱島效應影響定量評價、土地利用現狀調查、大型項目選址。

5)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環境工程技術研究所成立於1993年7月,技術力量雄厚,已取得國家環境工程水汙染專項設計乙級資質證書,可承擔汙水處理工程設計,開展環境技術領域的各類工程咨詢和技術服務。多年來取得了壹批有影響的學術成果,獲得了省部級科技進步獎。高濃度味精有機廢水處理新技術獲得國家發明專利。

八。國際交流與合作

對外科技學術交流十分活躍。目前已與近20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友好往來。目前有30多名學生在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德國、英國等國學習或深造。每年與美國科羅拉多大學、英國明多薩克斯大學交換留學生。1995以來,學院與英國皇家寶石學會聯合辦學,在我院設立了FGA教育培訓中心和國際珠寶鑒定師資格考試中心。我院負責教育培訓的學員連續五年通過率為100%,為世界寶石教育培訓之最,受到國際珠寶行業的高度評價。

九。出版物

《桂林工學院學報》是CA收錄期刊,有固定的BIG來源和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連續三年獲得全國高校優秀自然科學期刊壹等獎。

(執筆: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