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求20條重大新聞和評論,最好是2008年到2009年的。

求20條重大新聞和評論,最好是2008年到2009年的。

還記得08年的那些人嗎。

站在新年的門檻,回望轉瞬即逝的2008年,悲傷與感動,喜悅與自豪,激情與夢想匯聚。這是充滿大悲大喜的壹年,是充滿無數感動和無盡痛苦的壹年,是留下太多震撼和難忘回憶的壹年。

南方冰雪冰凍災害歷史罕見;汶川M8地震,山川瞬間面目全非;奧運會在北京美麗地開幕了,實現了中國人民的百年夢想。神七飛天,續寫中國傳奇;改革開放30年,成就斐然,整理展示...震撼人心的瞬間,是2008年帶給我們的淚水和歡樂,讓我們心酸,也促使我們奮進。

2008年這不平凡的壹年即將結束。當我們回望曾經感動過的文字和影像時,最牽掛的還是那些曾經感動過妳我的面孔和曾經感動過我們的事情: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親臨海南視察,賦予海南作為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新使命;汶川地震發生後,本報6名記者趕赴災區,發回了20多萬篇文字稿件和數千張新聞圖片。文昌金山鎮主街壹根水泥桿被砸成兩截,無人看管10天。當地居民別無選擇,只能在水泥桿上張貼尋人啟事。這件事見報後,有關部門的壹位主管領導辭職了...

2008年的煙火已經落下,2009年的霓虹已經亮起。我所經歷的痛苦和情感,我所擁有的驕傲和掙紮,都留到了昨天。今天的復習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奮鬥做準備。

2008年,我們用文字和影像記錄了無數的人和無數的事。那些人和事讓我們想起了2008年。2009年伊始,讓我們回想壹下2008年,那些人,那些事。然後,攜手前行。

“2008年的權力”

有些事情讓人激情澎湃。

喜事,海南青春飛揚。

□記者羅時榮

2008年是不尋常的壹年,也是值得紀念的壹年。這壹年,中國進入改革開放年!海南,壹個充滿活力的年輕省份,也迎來了她的20歲生日。

博鰲亞洲論壇年會、慶祝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開啟奧運聖火國內傳遞...2008年,海南喜事多,壹系列大事接連上演。2008年,海南光彩奪目,舉世矚目!

2008年4月7日至9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出席了博鰲亞洲論壇2008年年會。胡錦濤來到海口、洋浦、東方、樂東、三亞等地,深入鄉村、企業,就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進行調查研究,與各族幹部群眾共商改革發展大計。考察期間,胡錦濤總書記賦予海南當好全國改革開放排頭兵的新使命,為海南下壹步發展指明了方向。

2008年4月10日至4月13日,三亞亞龍灣海邊的國事照片,被很多人深深記住。在綠草如茵的紅地毯上,胡錦濤主席和遠道而來的客人們步履穩健,笑容滿面,檢閱著從椰林深處走來的三軍儀仗隊,身後是隨風搖曳的椰樹和拍打著海岸的碧海...人們稱贊道:“這是最美的國事活動!”在短短的四天時間裏,胡錦濤主席為四國元首舉行了隆重的國事活動,與外國元首和政府首腦舉行了九場會談。三亞已經成為世界關註的焦點。

2008年4月11日至4月13日,在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海南建省20周年之際,規模空前的博鰲亞洲論壇年會在美麗的小鎮博鰲舉行。論壇以“綠色亞洲:贏在變革”為主題,匯聚了全球1700多位政要、商界精英、專家學者的真知灼見,為亞洲發展規劃綠色和諧的未來。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和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使得2008年論壇格外引人註目。

2008年4月26日,海南人民迎來了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周年。這壹天,海南到處張燈結彩,喜氣洋洋。在歡樂祥和的節日氣氛中,人們載歌載舞,用各種方式表達對海南的美好祝願。海南的記者們用真實的文字和鏡頭,記錄了南海明珠海南的榮耀和夢想。

2008年5月4日是壹個將永遠載入中國史冊的日子。經過五大洲19個城市,中國,香港,澳門,百年奧運聖火抵達我省三亞。開啟了中國113城市的“和諧之旅”。“浴火鳳凰和鳴,浪漫天涯啟夢”。那時候的三亞,激情四射!夢在激蕩!在五星紅旗的映襯下,火炬手高舉“祥雲”,隨著500多名海內外記者的“歌唱儀式”聲,走過藍天、碧海、銀灘、椰林、歡騰的人群,傳遞奧運夢想。那壹刻,世界為之驚嘆!雖然地表溫度達到了40多攝氏度,但數千名觀眾和我依然歡呼雀躍,激情見證了這壹歷史時刻。

2008年,被稱為“枷鎖中的大象”的海南農墾正式拉開改革大幕;2008年,海南提出建設國際旅遊島和自貿區的構想;2008年,洋浦保稅港區正式封關運營;2008年,瓊州海峽大橋前期工作啟動;2008年,文昌航天城開工建設,昌江核電站選址,高新企業陸續落戶海南...這些接連發生的大事為2008年的海南寫下了不朽的篇章。

復習是為了回憶和參考過去,聯系未來。2008年,海南給我留下了許多難忘的回憶。我們相信2009年的海南會同樣精彩。我們祝願海南的明天更加美好!

2008年的悲傷

某物

讓人淚流滿面。

2008年5月12日,壹個註定被歷史銘記的日子。作為壹名親赴災區采訪的記者,這個五月不僅是2008年的回憶,也是我們壹生中難忘的回憶。2008年5月16日下午,本報派出6名記者組成抗震救災新聞采訪團,赴四川災區采訪。在災區的20天裏,記者克服重重困難,以新聞報道的方式積極參與當地抗震救災。在這次援川新聞中,本報6名特派記者發回了20多萬字、上千張新聞圖片,及時詳細地報道了災區的動態新聞。

記者程飛

不久前,記者接到壹個來自四川綿陽的電話。對方是壹個司機,曾經開車送我從綿陽到北川。幾句簡短的問候讓我想起了四川和北川。這些記憶是2008年留給我最悲傷、最震撼、最珍貴、最難忘的影像。走在海口濕漉漉的街道上,我又壹次想起了北川,但還是忍不住臉紅。

災區令人難忘的充滿希望的面孔

司機叫程誌,是綿陽改車協會的。他曾經在全國各地旅行,他是壹個非常勇敢的人。5月12地震後,他的掩護車協會主動加入了運送抗震救災物資的隊伍,我就這樣認識了他。

5月12地震發生的那壹刻,程誌正在江油的壹條高速公路上行駛。汽車突然劇烈跳動,他的第壹反應是輪胎壞了。但幾秒鐘後,汽車開始劇烈地左右搖擺,路上的其他汽車也是如此,他意識到發生了地震。回到綿陽後,他立即自告奮勇加入了物資運送隊。無論是給平武運菜,還是給北川送水,他回綿陽的時候,車上總是滿載著受災群眾,然後沿途放在救助站。

程誌的電話讓我想起了四川地震。5月份的四川之行,遇到的人給我留下的印象是不盡的:5月17日早上,我遇到了從北川逃出來的母子。4歲的兒子龍龍右腿打著石膏,年輕的母親姜女士講述了她在北川經歷的地震;陳吉梅壹家五口從北川縣古雷鎮步行到綿陽九州體育館,他們很感激全家人都還活著。在地震中失去八位親人的黃忍著悲痛成為了壹名誌願者。地震過去七天了,熊桂芳老人還坐在倒塌的房子門口不肯離開。她只好等著埋在北川中學廢墟下的孫子和縣畜牧站廢墟下的丈夫、兒子、兒媳回來。每天步行20多公裏,在北川縣計生局宿舍樓廢墟上呼喚女兒名字的老人執著地想見女兒和女婿...

還記得令人震驚的震後災難嗎

只有當我們到達災區時,我們才真正明白地震是怎麽回事。小余震多,經常讓人頭暈,地板都在抖。

按照計劃,我將於5月18日前往北川采訪,乘坐物資押運車抵達北川。壹路上無數次的沖擊讓我震驚:進入安縣地界後,倒塌的房屋逐漸增多,路上不時出現滑坡巨石。路面上滿是被砸的坑坑窪窪,不時能看到被地震蹂躪得面目全非的車輛躺在路邊。到了北川,發現是壹片廢墟。19年5月,我有幸在幾乎封城的狀態下進入北川縣城。曾經繁榮的縣城死氣沈沈。80%以上的房屋成了壹堆瓦礫瓦礫,剩下的20%支離破碎,搖搖欲墜;在扭曲的街道上,隨處可見被撞毀的汽車和摩托車...壹切都令人震驚。

地震後,采訪、寫作、稿件傳遞、運輸,所有平時看似簡單的事情,在地震後的北川都變得非常困難。電話很難打通,救援隊駐地發電需要控制時間,無線上網根本用不上。想回綿陽攔十幾輛車...但是面對死亡,這些困難是什麽呢?比起那些失去親人又不得不活下去的人,那算什麽?

回想起北川忍不住淚流滿面。

地震給北川帶來了無盡的痛苦和悲傷,無盡的悲傷和蒼涼。正因如此,震後的北川給我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

回到海南,發現自己特別關註北川,所有關於北川的新聞都會仔細看。沒有準確的語言來形容那種牽掛的感覺。

2008年底,回望壹年來走過的路,才發現記憶最深的是在五月,最痛苦的記憶在北川。以至於壹提到北川,就忍不住回想起當時很多人、事、光影的畫面,然後眼淚悄悄流下。

回顧我的2008年,我又想起了北川,我不禁淚流滿面。

有些人是難忘的。

汶川地震發生後,本報6名記者趕赴災區抗震救災。在災區的20多個日日夜夜裏,本報6名記者克服交通困難、吃住困難、出版困難等諸多困難,將最真實、最現場、最超能力的新聞發回海南,為海南人民提供了另壹個了解災區抗震救災最新進展的渠道。6位記者先後丈量了汶川、北川、都江堰、綿竹、什邡、安縣、平武、映秀,發回了20多萬條文字和上千張新聞圖片。

記者陳彪

災區女孩成為記者的好朋友。

人的壹生要接觸很多人和事。有些人壹見面就“哈哈哈哈”,再也不會記得了。而有些人壹見面就忘不了,經常保持聯系和溝通。比如“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災中遇到的那些人,他們的壹生都會被銘記,雖然是記憶中的壹些片段。

在我去四川災區采訪之前,楊莉只是我的壹個普通網友。我不知道她的單位,也不知道她的真實年齡,只知道她是成都壹個熱愛文學的女青年。2008年5月16日下午,我試著在網上聯系她,讓她提前給我們六個記者找個地方。素未謀面的她欣然同意,並告訴了我她的手機號碼。

我們六個人第二天淩晨三點到達成都雙流機場。打開手機,10多條未接來電和短信接連彈出,都是楊麗發來的。雖然我們在壹個便宜舒適的酒店房間裏呆了不到壹個小時,但我們仍然感謝這位來自成都的年輕女子,我們從未見過她的幫助。

5月17見面後,才知道這個80後的女孩是sctv的壹個導演。在這次地震中,她的房子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損壞。但是晚上睡在廣場帳篷裏的女孩壹個電話接壹個電話聯系酒店。在那個特殊時期,能訂到“不太貴”的酒店房間,真的很不容易。然後她向單位請假,帶著我和同事作為向導去德陽、綿竹、什邡等重災區采訪。多虧了她的幫助,我們的采訪進行得很順利,到達了綿竹漢旺鎮東方汽輪機廠、清平鄉直升機轉運站等第壹個難以進入的受災現場。楊麗和我們壹樣,穿梭於壹個又壹個救災點,行走在廢墟中。我們只有同壹個目的,希望災區人民早日擺脫痛苦。

做“農民工”的老板和醫生

去災情嚴重的北川古雷鎮的那天,我在路上遇到了兩個“民工”。他們從綿陽到古雷鎮受災群眾安置點修建廁所和澡堂。

記者在鎮上空蕩蕩的受災群眾安置點再次遇到了他們。壹車水泥,壹車沙子,是這個叫廖的“民工”帶來的,他要在這裏給受災群眾建澡堂;另壹個姓周的“民工”正在幫忙卸水泥和沙子,看起來很辛苦。

水泥和沙子卸下後,抗震救災指揮中心的工作人員通知他們,原計劃的澡堂已經取消。對此,廖先生有些惱火。“廖經理,我覺得還是撤了比較好,因為鎮裏需要統壹規劃,我們在這裏做好事,服從鎮裏的安排。”壹個高個子對廖先生說。我查到廖先生是成都壹家房地產公司的老板。地震後,他已經在災區當了幾天誌願者了。旁邊壹臉茫然的周先生是北京某銀行的金融學博士。地震發生時,他正在綿陽壹家銀行協助工作。

也就是在這半年多的時間裏,那些刻骨銘心的朋友們的生活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唯壹不變的是,我們因為抗震救災而相識並依然保持著聯系,訴說著災區恢復重建後的新景象。無論時光如何流逝,那段刻骨銘心的記憶總會將彼此聯系在壹起。

2008年監督

某物

讓人記憶猶新。

“草根名人”從幕後走向前臺

□記者陳馬克

新聞回放:文昌市金山鎮主街壹根水泥桿,10天前被壹輛大貨車砸成兩截,懸在空中搖搖欲墜。附近居民向相關單位申訴10天,讓行人和司機瑟瑟發抖。無奈之下,當地居民在水泥桿上貼出了離奇的尋妳啟事,找相關部門領導。本報記者介入采訪調查後,電信部門的工程搶修隊將由電桿代替。相關部門事後也向媒體公布了處理結果:文昌電信公司對負有直接責任的線路維護人員降職處理,對負有直接管理責任的線路維護中心主任免職,行政記大過處分。文昌電信公司壹位主管領導也因“求局長通知”事件引咎辭職。(詳見2008年10月7日、8日連續報道10)。

“這是壹份非常成功的報告”

本月的《新聞評論》對此評價很高:壹根電線桿被撞,居民貼出“告示”找“主任”,這本身就是壹件很搞笑的新聞事件;但《海南特區報》在對此事件的報道中,輿論導向是正確的,記者現場目擊了事情的經過,沒有評論,也沒有誇大。"這是壹份非常成功的報告。"

貼“通知”的被曝光。

原文中的“阿香”是當地壹家小電器公司的老板。他的名字叫“吳群”,出生於1959。事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他承認自己“精心策劃”了《尋找導演啟事》的張貼。他說,目的是找到反映民意的有效途徑,倡導群眾監督機制。

年近50的吳群告訴記者,貼出這個通知後,“我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打算”。第壹篇報道發表的那天,吳群壹大早就去買了壹份《海南特區報》。“看了報道,壹整天都無心做生意,心裏七上八下的。”

事情並不像吳群想的那麽糟糕。文昌市委市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主動聯系記者,對此事迅速表態。吳群得知後,他的情緒終於穩定了下來。

“‘官方尋人啟事’改變了我的人生。”

“官方搜索通知”的轉載和評論出現在互聯網上,但它也對吳群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壹定的影響。這個年近半百的男人從學習上網中受益最大。贏得當地政府部門和群眾的尊重也是吳群在2008年最開心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