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本質

青少年心理問題的本質

當妳是學生的時候,壹個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如果在這個階段遇到心理問題,解決不好,可能會影響到以後的壹系列發展,本該無憂無慮的年紀從此蒙上陰影。各種心理健康調查顯示,中小學生的心理問題仍然普遍存在,所以記者特意選取了青少年最常見的心理問題10,希望青少年盡早得到診斷和治療。

測驗焦慮

■[案例]“現在壹拿到試卷,腦子壹片空白。”小麗從小成績優異,但進入初三後,成績壹降再降。因為壹心想考上重點高中,她壹直在自我壓力的重壓下緊張學習。總復習開始後,每次拿到試卷,她腦子裏都是壹片空白,數理化公式全忘了。她現在做不了以前做的題了。她說:“我覺得沒臉面對父母。我還不如去死。”

【應對】每個學生都有考試焦慮,只是程度因人而異。顯然,小麗有典型的考試焦慮癥。這時候父母和家長的耐心鼓勵就很重要了。家長首先要接納孩子的緊張和焦慮,傾聽孩子的擔心和焦慮,讓他慢慢放棄那些不利的想法,從而改善考試焦慮。孩子也可以找個知心朋友發泄各種委屈。

【提示】所謂“考試焦慮”,是指考試引起的身體或心理上的緊張。身體壓力,如: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思維混亂或空白等。心理壓力大多是擔心的形式,比如擔心考試的時候不會寫很多題,擔心考砸了會被父母罵。

強迫癥

■[案例]自從進入高中,琳琳覺得自己對學習比以前更緊張了,但她回家後做的第壹件事就是把家裏所有的東西整理歸類。做完這些事情,妳就可以專心做作業了。有時候已經放好的東西會拿出來再放回去。這種事情總要反復幾次,最後要自己充分認識到,才終止這種行為。這花費了琳琳很多寶貴的時間,她對此非常沮喪,但她說她控制不住自己。

【應對】壹般來說,強迫癥背後都有壹個潛在的原因,比如父母對完美的追求,對孩子的高要求。如果家長發現孩子經常發呆,寫作業很慢,咬指甲,聳肩等。,他們不得不註意。這很可能是壹種強迫行為。這時候家長要註意觀察孩子,了解孩子為什麽會這樣做,盡快帶孩子去看醫生。

【溫馨提示】強迫癥(OCD)是壹種通過儀式化的行為來緩解內心焦慮的精神疾病。病人會有揮之不去的想法和他們必須做的行為。主要表現為強迫思維或強迫行為。強迫性思維是指在患者頭腦中反復出現的壹些想法、沖動和情緒。患者能意識到這些是不必要的,想擺脫,但是又擺脫不了,所以很苦惱。

性別角色模糊

■【案例】明明是個男生,今年10歲,長得白白凈凈的。因為父親去世早,他從小就和奶奶生活在壹起。開學壹周後,他的壹些異常舉動引起了老師的註意,說話聲音很大,經常撒嬌年輕女老師。壹個月後,他不僅會擁抱女老師,還會經常擁抱女同學,有時還會親吻女生。

【應對】明明的表現明顯是性別角色的模糊。心理學家研究後發現,明明從小的社交網絡幾乎全是女性,這讓他認為自己愛玩女生,認為她們和自己壹樣。為了改變這種性別偏差,可以請他爺爺和學校裏的男老師經常和他說話、交流、玩耍,同時有意識地安排壹些男同學和他壹起做遊戲,讓他在男性榜樣的示範下肯定自己是個男人,逐漸學會勇敢堅強。

【溫馨提示】所謂性別角色模糊,是指個體對其性別角色的認同錯位。壹般來說,從3歲左右,孩子開始逐漸形成性別角色的概念。如果壹個小男孩把自己當成壹個和周圍女孩壹樣的人,並試圖在穿著、表情、行為上模仿女性,他就變成了壹個女性化的男孩,反之亦然。

恐懼

■【案例】青青今年8歲,剛上壹年級,原本是壹個非常活潑可愛的孩子。但這半年來,每天早上上學前,她都想盡壹切辦法找借口待在家裏不肯走,或者畏寒、腹脹、胃痛,或者昨晚沒睡好,吃不飽。但是當妳周末不用上學的時候,所有不正常的情緒都消失了。經過醫生的檢查,發現小青青患有恐懼癥。

【應對】來自家長、學校、老師的各種壓力,不當的教育方式,孩子膽小、敏感、經不起批評等性格特點,都容易導致恐懼癥。家長首先要尋找孩子拒絕上學的原因,不要用簡單的恐嚇來強迫孩子上學。壹開始讓孩子在學校呆壹個小時,如果這壹步成功,時間可以逐漸延長。

【溫馨提示】“怕學”是壹種嚴重的兒童心理疾病,多見於7-12歲的小學生。因為學生害怕上學,所以產生恐懼心理,也叫學校恐懼癥。常見的表現是孩子害怕上學,甚至公然拒絕上學。上學的時候,他們覺得舍不得,不開心。該上學的時候,他們不去或者提出苛刻的條件。壹到學校,他們就找借口回家,或者在清晨或開學前壹天晚上抱怨頭痛、頭暈、腹痛、嘔吐等不適。以上癥狀在節假日是不會出現的。

身體形象問題

■[案例]梁肖今年讀初二。他是班裏的學習委員,但身材修長,長相不好。在《愛的種子》的年紀,他愛上了班上的壹個女孩。沒想到,表白後,女孩轉身就逃,壹邊喊:“好醜。”“我真的很醜嗎?”梁瀟不停地問自己,那天回去的時候,他照了照鏡子。鏡子裏的小眼睛和塌鼻子讓他更醜,於是產生了自卑感。他想“重塑自己”,但又沒辦法,所以經常失眠,開始在意別人對他的評價。他再也不敢去人多的地方,成績終於壹落千丈。

【應對】男生更擔心自己身材不夠高,女生擔心自己身材不夠美。隨著生理的變化,進入初中的學生逐漸開始註意自己的形象,很多人甚至因為外貌或身體缺陷而產生嚴重的精神負擔。可以說,在青少年的各種心理困擾中,身體形象困擾占了很高的比例。

心理專家建議告訴這類孩子,身體形象沒有完美的人,俊男美女也有缺點。告訴他們氣質是最重要的,學會欣賞他們的才華。例如,雖然梁瀟的眼睛很小,但她非常神聖。她雖然長相普通,但身材很好。

【溫馨提示】體像困擾是壹種性心理障礙,壹般出現在青春期。此時,面對性別差異的突然出現,青少年往往缺乏足夠的心理準備。他們忍不住要和別人比較。壹旦差距大了,他們中的壹些人就會有身體形象的困擾。

戀愛受挫

■【案例】高瘦的小楊,從高壹開始就對同桌的女同學有好感。他總是買兩個冰淇淋,主動把新書借給別人,晚上放學還護送同桌回家。學期末,小楊激動地提出“發展戀愛關系”,同桌卻說他“歪”,要求老師調整座位。被潑了冷水後,小楊不僅沒有冷靜下來,反而有了強迫性思維:“她為什麽不喜歡我?”我太瘦了嗎?我配不上她?“整天胡思亂想讓他成績下滑。終於有壹天,他選擇了自殺。

【應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和身體發育往往不同步,所以戀愛中的挫折往往讓他們心灰意冷。此時,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容易出現心理疾病。所以,家長和老師要盡早發現戀愛受挫的青少年,給予正確的引導和無微不至的關懷。教師可以用優秀的文藝作品和偉大的事跡進行青春期性教育,幫助他們形成正確的世界觀。

【小貼士】青春期的孩子往往更敏感。這時候壹些次要的事情就容易引發心理問題,比如戀愛受挫,身體形象困擾等。

社交恐懼癥

■[案例]“要我上臺發言,還不如殺了我。”小張是壹名性格內向的高中生。初中的時候喜歡斜眼看同排的女生,引起對方的反感。換了座位之後,還是改不了這種行為。後來連男生都不願意坐他旁邊了。從此,他認為世界上最難對付的就是人,他非常害怕與人交往。老師說每次遇到同學都要輪流上臺發言。他寧願裝病逃學,也不敢和朝夕相處的同學說話。小張明顯患有社交恐懼癥。

【應對】內向的孩子如果在青春期不註意調整自己的心理狀態,就會害怕與人交往,從而產生社交恐懼。所以作為家長,要及時審視自己對孩子的行為是否恰當,盡早糾正不恰當的教育行為,多給孩子表揚和鼓勵。孩子要註意訓練用大膽自信的眼神看別人,為建立自信打下基礎。

【溫馨提示】患有社交恐懼癥的人,在與不熟悉的人交談、在眾人註視下運動或與異性交往時,往往會有明顯而持續的擔憂或恐懼,害怕自己會面臨尷尬或羞愧。患者對自己害怕的環境壹般采取逃避行為,即使堅持,也很痛苦,常出現焦慮、出汗、臉紅等癥狀。

學習障礙

■【案例】小麗今年剛入學,父母卻發現孩子寫作業時很粗心,經常抄錯答案。試卷壹發,家長發現漏了很多題,小麗卻說根本沒看到。於是家長覺得孩子學習態度有問題,故意不做題,就把她打了壹頓,但是整整壹個學期,這種情況始終沒有改善。

【應對】專家指出,小麗其實有書寫障礙。壹般這類患者的眼睛似乎和別人的眼睛不壹樣,像“懶人眼”,會漏掉很多明顯的信息。他們可以在學習的時候視而不見,把整個問題丟掉,但是後來又說沒看到問題。這種孩子最容易被老師和家長誤解。其實這是壹種特殊的學習障礙。只有進行相關的視知覺訓練,才能看到效果。所以,當孩子學習成績差的時候,家長和老師首先要了解孩子的學習心理存在哪些問題,存在到什麽程度,從而為孩子設計個性化的教育方案,針對孩子學習能力的特殊不足進行訓練。

【溫馨提示】學習障礙是指智力正常,但因學習能力落後而導致學習成績低下的現象。研究表明,大約5%-65%的在校學生屬於學習障礙兒童。學習障礙由幾種不同的類型組成,包括寫作障礙、閱讀障礙和數學障礙(也稱為非語言學習障礙)。

精神分裂癥

■【案例】小王升入高三後,成績每況愈下。每天回到家,他都躲在房間裏,很少和父母說話,和朋友保持聯系。起初,王媽媽以為小王是因為升學壓力暫時不適應。沒想到,小王的情況越來越詭異,整天自言自語。壹天晚飯後,小王聲稱,他看到閻羅王想要取他的命,而他的父母是牛馬,所以他拿起壹把菜刀想殺了他的父母。最後小王被送到醫院急救,診斷結果是精神分裂癥。

【應對】由於這類疾病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會有很多先兆,家長或老師要提高警惕,壹旦發現癥狀就要盡快送醫院治療,以免錯過治療時機。這類患者應對挫折的能力比正常人差,所以在面對更大的生活壓力時可能會惡化,無法承擔太多的學習任務。要盡量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不要對患者期望過高。家裏很多壓力較小的家事都可以交給病人來處理,讓病人自覺為家庭做貢獻,增強自信心。

【溫馨提示】精神分裂癥是壹種嚴重的精神疾病,多發生在15至20歲之間。主要癥狀包括思維、情緒、行為等障礙。在發病初期,患者可能會出現成績或工作表現急劇下降、社交退縮、個人衛生習慣不良等癥狀。在潛伏期,如果得不到適當的治療,病情會加重,出現幻覺、妄想、語無倫次、行為怪異等癥狀。

沮喪

■【案例】高壹的小張是某校的貧困生之壹。有壹天他找到班主任,緊張而匆忙地說:“我完了。”壹個多月來,晚上幾乎失眠,白天經常嘔吐。”說著,他擡起手,遺憾地扶了扶眼鏡,右手腕上出現了壹道疤痕,那是不久前他自殺未遂割脈留下的痕跡。

【應對】經過心理醫生的疏導,發現小張有抑郁癥。專家建議,為了避免心理問題導致的抑郁,學生可以更充分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避免過多幻想和偏執帶來的失落感,多參加文體活動,讓自己心情變好。另外,可以多和父母、親近的同學傾訴,向他們傾訴自己的挫折,讓自己開心。

【溫馨提示】抑郁癥是以異常抑郁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精神疾病,表現為厭倦、無力感、無望感、無能感和無助感。癥狀包括:極度悲傷、絕望、疲勞和身體疾病。抑郁癥患者,其抑郁程度和性質遠遠超出正常變異的界限,不同於日常生活中的各種煩惱,容易逐漸“撥雲見日”。

心理咨詢中註意的五個要素

●有心理問題及時就醫。每個人都有偏離正確認知的時候。人只要是清醒的,都是有情緒表達的,所以每個人都會有心理問題。如果有自己解決不了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就醫。

●心理醫生的工作是壹項復雜的工作,價值很高,收費也比壹般門診高。美國心理醫生每小時收費200美元,中國的心理機構每小時收費200元。如果患者因為收費較高而望而卻步,會耽誤心理問題的解決。

目前上海有很多心理咨詢機構,各有各的專業。去什麽樣的心理機構就醫,要看它的心理咨詢師的構成和專長,還要看它是否適合妳。

●壹個人的心理問題是他性格的反映。性格壹旦形成,就很穩定,會頑固地體現在行為上。心理問題是壹個人性格不好的表現。心理咨詢師解決壹次心理問題往往是不夠的,要進行多次甚至十多次的心理幹預。患者要配合心理治療,不要半途而廢,以免前功盡棄。

●家庭對壹個人的影響很大。如果孩子出現心理問題,家長不僅要及時帶他到心理咨詢機構進行治療,還要虛心向心理醫生咨詢,找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問題,積極配合心理幹預。只有這樣,心理咨詢才能發揮最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