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分析報告1
調查:秦仁燕琴於祁誌黃閔雅宋
指導老師:李加華和王麗娟。
青少年是祖國的希望民族的未來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和社會競爭的日益加劇,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呈現出下降趨勢。在此背景下,我們對中國九個省(市、自治區)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進行了社會調查。結果顯示,城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占總數的12.63%,而農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樣不容樂觀,占總數的11.90%。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夠引起社會的廣泛關註,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讓他們健康快樂地成長。調查報告包括六項主要內容,即:調查背景、調查過程、調查結果、原因分析、對策研究、調查證言。
關鍵詞:青少年心理健康
壹.調查背景
教育部2002年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中小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社會閱歷的拓展,思維方式的改變,特別是面對社會競爭的壓力,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升學就業、自我認知等方面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心理困惑或問題。因此,在中小學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學生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推進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
《關於加強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幹意見》指出:?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努力培養適應現代化要求的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人才素質非常重要的內容。當代中小學生是跨世紀的壹代。他們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隨著生理、心理的發展,競爭壓力的增長,社會閱歷的擴大,思維方式的改變,他們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等方面可能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有些問題如果不及時解決,會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不良影響,嚴重的會導致學生出現行為障礙或人格缺陷。他們的健康成長不僅需要壹個和諧、寬松的環境,還需要幫助他們掌握自我調節、自我發展的方法和能力。?
這兩個政策中的描述基本概括了當今中學生心理狀況的特點。從當今社會現實來看,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體責任主要由學校和家長承擔。然而,受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影響,以及根深蒂固的以成績為中心、以升學為目標的教育觀念,並沒有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發揮應有的作用。
二、調查過程
(壹)調查對象
本次活動是對全國青少年心理健康狀況的抽樣調查。我們在我國東、中、西部劃出三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分別是:天津、浙江、遼寧、山西、江西、湖北、內蒙古、寧夏、新疆。每個省還分別在城市高中、城市初中、農村高中和農村初中各選取50名學生進行調查。考慮到調查的可操作性,以及我們的財力、人力等因素,我們將調查範圍確定為初二和高二學生,因為我們認為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最能代表初高中學生的整體水平。
本次調查* * *發放問卷1800份,訪談72人,回收問卷1728份,其中有效問卷1518份。
(2)調查方法和工具
本次調查采用問卷調查法(學生自行填寫問卷,統壹指導)和結構化訪談法,在學生自習課上進行。
我們使用的問卷是華東師範大學心理系周步成教授修訂的《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HT)》量表。也是目前我國中小學廣泛使用的測試量表。問卷共有100個條目,包括8個內容量表和1個效度量表。
特別是在每份問卷前面附上每個學生的基本信息,包括:省份、城區、戶籍、性別、家庭結構、年級、學習成績水平、家庭經濟狀況,以便進壹步分析這八個量表的影響因素。另外,在問卷的最後,有三個關於性心理的問題(分析問卷時,不會影響原問卷的信度和效度)。這三個問題主要是為了了解城鄉青少年對性的認識以及學校和家庭對兒童性心理的重視程度,從而為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提供壹些參考。
結構化訪談的問題主要基於我們想了解的信息,這些信息是問卷中沒有涉及的,但可能對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其原因的研究產生重要影響。具體包括心理健康自我評價、壓力來源、緩解壓力的渠道、社會心理學、性心理學。
三、調查結果(使用SPSS軟件分析)
(壹)城鄉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
註:本表顯示的人數少於有效問卷數(1518),因為部分同學遺漏了附?基本信息?
結果顯示*** 1306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良好,占被調查總人數的87.78%。心理狀態差的有*** 120人,心理健康狀態嚴重的有62人,以上兩項合計182人,占總數的12.22%。其中,城市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狀況較差,占總數的12.63%,而農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樣不容樂觀,占總數的11.90%。
(二)其他因素與青少年心理健康總體水平的關系
通過SPSS分析發現,戶籍、家庭經濟狀況、家庭結等因素對考試成績沒有明顯影響(P
1.地域因素與心理健康水平
分析結果表明,東、中、西部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存在明顯差異,心理健康狀況不良率分別為11.37%、15.68和6.58%。通過對比可以看出,中部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壓力最大,東部地區次之,而西部地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較高。
卡方檢驗結果,
11.385 4 .023
(P = 0.023 & lt0.05,地區對總分有明顯影響)
2.學習成績水平和心理健康水平
分析結果表明,學習成績水平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壹般來說,學習成績越低的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越低。這在壹定程度上也說明了日益激烈的學習競爭和日益增加的學習壓力對中國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影響很大。
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分析報告2
壹.比額表導言
《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是我國著名心理學家王繼生教授編制的,可用於評價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量表有10個子量表,分別是:1。強迫癥癥狀,如害怕考試,反復修改作業;二是偏執,如偏執的認為別人用心不良,評價不當;三是敵意,如脾氣不好,經常與人爭吵和摔東西等沖動行為;四、人際關系緊張敏感,如在人際關系中缺乏友好的感情和滿足感,或感到無法在人際關系中得到理解和支持;5.抑郁,如對未來失去信心,缺乏興趣;
第六,焦慮,如緊張、不確定、易怒等;七、學習壓力,如感覺學習負擔重、厭學、害怕考試等問題;八、適應不良,如不適應學校生活;九、情緒失衡,如學習興趣、老師同學情緒時高時低;十、心理不平衡,如果覺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對待,往往不服氣。該量表不僅可以從整體上衡量被試的心理健康狀況,還可以根據各量表的平均分進行評價。
二、評分方法和結果解釋
我國中學生心理健康量表采用五級評分法,即1分為不作為,2分為輕度,3分為中度,4分為重度,5分為嚴重。總平均分是將60個項目的得分加在壹起除以60得到的,它表明了受試者的整體心理健康狀況。10分量表分別由6個項目組成。將各分量表中6項之和除以6,即為該量表的因子分。如果心理健康總平均分或因子分小於2分,說明心理健康相對健康;2分以上(含2分),說明有壹定程度的心理問題;總平均分或因子分為5,說明存在嚴重問題。
第三,測試結果的總體概述
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排除錯誤選擇的可能,對因子分在2.5以上的進行了統計。學生中各因子的比例分別為:強迫癥狀19.16%,偏執13.53%,敵對14.05%,人際關系敏感20.81%。
從以上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以下問題:
1.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情緒不穩定、適應不良、焦慮、人際關系敏感五項均超過學生的20%。
2.學生進入新學校後,大部分住校,開始遠離父母過相對獨立的生活,增加了與同學相處的時間。而學生來自不同的學校,相互熟悉需要壹個過程,所以適應不良、情緒不穩定、人際關系敏感的比例相對較高。當然,情緒的不穩定也要考慮到離家生活後想家的影響。
3.焦慮因子和敵對因子的比例也較高。根據這壹測試結果,建議班級工作要充分利用活動、班會、家長會、師生交流等機會,為學生創造壹個交流、傾訴的平臺,讓學生得到解脫。
四、綜合建議的三大策略
1,掌握應對策略,對班裏指數高的項目因素進行測試,即不要盲目測試,也要及時調整:充分發揮班級整體的集體作用,自覺開展班級活動,充分利用班級骨幹,全力打造重點學生的活動平臺。
2.各種因素指向的學生應對策略建議:深入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和家庭狀況,必要時向家長提出建議;要有針對性地關註和關愛學生,更重要的是有針對性地安排講座和活動,做學生的忠實傾聽者,加強認知引導。
3.針對個別特殊學生的註意策略:時刻傾聽和關註,不歧視,不傳播,加強與家長的溝通,給予家長必要的引導,嚴重時壹定要通知家長轉介到專門的心理咨詢部門進行治療或矯正。
綜上所述,本測試具有壹定的可信度,可以為班主任和家長培養學生心理健康提供壹定的依據。
記者:李冰20XX年9月18
青少年心理健康調查分析報告3頁
摘要:為了解初中生的心理狀況,對前進路中學三個年級的1100名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總體上存在壹定的心理問題,在不同性別、不同年級的不同項目上有所體現。針對上述情況,應采取措施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如建立健全心理咨詢機構,重視專業教師的選拔和培養,重視全體教師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學生心理檔案,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等。這為學校的教育者和家長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針對具體問題對待學生提供了參考價值。
壹、調查研究的目的
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熱點和焦點。由於現代社會已經變得非常復雜,價值觀多元化,家庭不穩定,各種社會思潮都影響著中學生的健康成長,壹些學生已經很難適應社會和學校環境。從各種調查來看,中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據國外學者估計,約15%的中學生存在各種心理問題,其中男生高於女生,城市高於農村,包括情緒障礙、不良習慣、性格問題等。
中學生心理健康給教師提出了壹個時代命題。為了給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心理健康指導,培養學生的心理健康,我對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壹些問題進行了研究,試圖找出心理健康教育的規律,為自己和其他教師提供壹些心理學研究依據。
二、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
1.研究對象:前進路中學高壹、高二學生。
2.研究方法:采用匿名問卷、個別談話、召開部分學生座談會等方式進行全面調查研究(為被調查學生保密,維護其個人隱私權,體現心理健康調查原則)。
三、結果與分析:
1,中學生心理健康的定義
世衛組織對心理健康的定義是:?不僅沒有身體上的缺陷和疾病,而且還有壹種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完美適應的狀態。?健康除了身體上的疾病,還應該有心理上的穩定性和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是指具有健全的智力、情感和意誌,具有連續統壹的人格,對自己、對人、對社會有正確的認識和良好的適應。
2.中學生心理健康標準。
參考世界衛生組織提出的心理健康標準,我把中學生的心理健康標準定義為以下四個方面:學習適應性、自我意識和現實感、和諧的人際關系、良好的人格發展。
(1)中學生的學習適應性。
壹個心理健康的中學生通常有良好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學習目的明確,學習目標具體實用;學習意識強,善於制定學習計劃,並在執行計劃的過程中表現出堅強的意誌力和足夠的學習信心;他們對待考試冷靜而靈活。
通過對學習適應性的調查,大致可以分為四種類型。第壹種占26%。從問卷中可以得知,他們會有意識地為沒有老師監督的自習課而學習。第二種類型(60%)的學生選擇低聲聊天或者討論學業。遺憾的是,第三種類型有65,438+00%的學生,第四種類型有4%的學生選擇看雜誌和漫畫或者幹脆睡覺(以下用A、B、C、D四個代號代表四種類型)。在回答對考試的感受時,學生A和B表示喜歡做壹些比較難的題,學生C很害怕,學生D表示不在乎。只有30%的A同學敢在老師在問卷中出錯時提問,其他同學(包括B、C、D、C、D)都選擇保持沈默或者在下面討論。這在傳統教育中也能看出來?老師絕對權威專制?缺點。至於學習的目的,學生A說自己在學習上有壹技之長,學生B和C說如父母所願考上大學就有很好的出路,學生D說不清楚。
(2)學習自我意識和現實感。
自我認知是指對自身心理過程、特點和表現的認識,而現實感是指對自身與現實關系的認識。心理健康的中學生往往自我意識能力較強。他們能夠正確地認識自己,恰當地評價自己。在對現實的感知中,他們能夠客觀地認識現實,並根據自己對現實的認識為自己做出合適的人生發展定位,具有與現實緊密相關的自我價值體系。
通過問卷調查,可以將學生按照評分方式分為實用、從眾、功利、冷漠四種價值觀類型。
務實的中學生遵守社會規範,積極服務社會。另壹方面,他們有自律的內控和自我引導,重視傳統和社會評價。從眾型學生對社會規範相當順從,但這種順從是以他人為導向的隨波逐流,享樂主義,及時吃喝玩樂的傾向,自然的生活方式,保守的傾向。功利主義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功利主義,很少關註道德、人情等價值觀,認為金錢很重要,追求個人利益而非公益。冷漠型不在乎社會規範,回避人際交往,不關註他人的價值取向。它是什麽態度?人不攻我,我不攻?。
(3)中學生的人際關系。
中學生的人際關系包括同學關系、異性同學關系和師生關系。
我的問卷最高分是10,表示人際關系最好;最低分是0,代表最差。調查結果顯示,只有17%的學生達到8分以上,表明人際關系良好的類型;40%的學生達到6分?8分,說明人際關系壹般;失敗的有43%,人際關系差。突出的問題是:問的時候?妳喜歡取笑別人的缺點嗎?當時81%的同學回答,當問到?當妳最好的朋友學習成績超過自己時,妳真的會感到嫉妒和妒忌嗎?當時70%的同學回答是,這是壹個驚心動魄的答案。也許只有在心理健康匿名調查中,中學生才會告訴自己?醜?,但卻是很真實的壹面。這些都應該引起我們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視,所以教師不僅要在學習上為學生傳道、授業、解惑,還要成為學生精神上的父母和朋友,這樣師生之間才能有真正的精神交流,幫助學生解決困惑,讓他們以健康的心態對待學習和生活。
(4)中學生的人格特征。
中國心理學家修訂了《中學生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將學生的人格傾向分為八個方向:學習焦慮、對他人的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軀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對高壹、高二684名學生的調查結果如下:
人格傾向百分比
學習焦慮43%
對人焦慮36%
孤獨傾向13%
自責傾向9%
過敏傾向2%
身體癥狀9%
恐怖傾向2%
沖動傾向7%
3.初中生的主要心理特征。
(1)抽象能力發展良好,要求獨立性高,不願意接受約束和限制。
(2)情緒容易激動,發自內心的願意和朋友傾訴,但不願意和父母老師傾訴。
(3)學習自覺性高,但也容易表現出獨斷專行、爭強好勝、執著錯誤,但仍不成熟。
(4)我能根據社會要求約束自己,有良好的自制力。
(5)理想逐漸向概括性發展,妳可以分析壹下妳理想中人物的特點。
(6)對生命的意義有了初步的認識,以個人的人性特征來評價生命和世界。
四。討論和建議:
通過調查數據發現,中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不容忽視。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健康心理,已成為壹個十分緊迫而重要的課題。為了教師培養21世紀健康進取的接班人,提出以下建議:
1,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健康教育理念,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
2.學校提供心理咨詢。
(1)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防止心理障礙。
(2)開發學生潛能,提高學習效率。
(3)激發學生的非智力因素,鼓勵學生創造性學習。
(4)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5)增強學生的自我意識,培養自我評價能力。
3.形成完善的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和教育形式。
(1)團體輔導和個別輔導。
(2)建立學生心理檔案(包括智力發展、非智力發展、學習成績、職業興趣、學習態度和方法等。).
(3)組織專項心理咨詢活動和培訓,開展案例研究(特長生)。
(4)嚴格遵守心理咨詢的保密原則。有合格的心理咨詢師(高尚的職業道德,全面的知識能力結構,健康的情感和堅強的意誌,健全的人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