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要有平常心,因為生孩子是最平常不過的事情。擁有平常心,就是讓孩子快樂地做自己,成為“正常人”,也就是擁有平和心態,能夠與他人和諧相處的人。如果妳想把孩子培養成偉人,最有可能的結果是孩子很平庸,連普通人都做不好;而如果妳按照正常的模式培養孩子,也許經過或長或短的經歷,妳的孩子真的能成為壹個“人物”。不要把自己的願望強加給孩子,也不要讓孩子實現妳當初的願望。給孩子留下壹個自由成長的空間,讓孩子完全發展自己。
(2)丟掉變態的心,找到正常的心。
用不正常的眼神看孩子是父母的通病。只要覺得自己的孩子不如別的孩子,就懷疑自己的孩子有問題。當父母學會用正常的眼光和發展的眼光看待孩子,就會理解孩子的心理,原諒孩子的錯誤,看到自己的優點,不要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比較,而是信任自己的孩子。現在的父母更多的是擔心自己的孩子,更少的是驚訝。原因是他們不欣賞自己的孩子,總是盯著別人的孩子看。下面,我就講壹個欣賞孩子的案例:
母親和家長教師會議
壹位母親第壹次參加家長會。幼兒園老師說:“妳兒子有多動癥,坐不了三分鐘板凳。”在回家的路上,她兒子問她老師說了什麽。她的鼻子疼痛,她幾乎要哭了。但她還是告訴兒子:“老師表揚了妳,說寶寶壹分鐘不能坐板凳,現在可以坐三分鐘了。”其他家長都很羨慕媽媽,因為班上只有寶寶進步了。“那天晚上,她兒子第壹次吃了兩碗飯,沒讓她餵。
在第二次家長會上,老師說:“全班50個學生中,妳兒子這次數學考試排第59名。我們懷疑他是弱智。妳最好帶他去醫院檢查壹下。”回去的路上,她流淚了。然而,當她回到家看到嚇壞了的兒子時,她振作起來說:“老師對妳充滿信心。他說,妳不是傻孩子。只要妳用心,妳就會超過妳的同桌。”說這話的時候,她發現兒子昏花的眼睛壹下子充滿了光芒,沮喪的臉壹下子舒展開來。第二天,兒子上學比平時早。
孩子上了初中,又開了壹次家長會。老師告訴她:“按照妳兒子現在的成績,進重點中學有點危險。”她驚訝地走出了學校。她告訴兒子:“班主任對妳很滿意。他說只要努力,就有希望考上重點中學。”
高中畢業,兒子把壹封寫著“清華大學招生辦”的快件遞到她手裏,哭著說:“媽媽,我壹直知道,我不是壹個聰明的孩子,是妳……”此時的她又悲又喜,再也按捺不住凝結在心裏十幾年的淚水,讓它打在手中的信封上。
(3)丟掉虛榮心,找到責任感。
現在的父母對孩子如此不耐煩,是因為虛榮。妳的孩子考試沒考好,讓妳丟臉,批評訓斥;出了點成績或者考上好學校的孩子給妳增光添彩,於是到處炫耀。把孩子的壹切都和自己的榮譽聯系在壹起,是虛榮和不負責任。很多家長把孩子當成工具。他們為了實現自己未能實現的願望,壹味的要求和強迫孩子,不尊重孩子。這是對他們心靈的壹種摧殘,導致了很多悲劇。浙江金華壹名中學生徐麗,原本是班裏的好學生。他在壹次考試中沒有名列前茅。他媽媽罵了他很多次,甚至罵他沒出息,不如其他同學。他無法忍受這種長期的心理折磨。被母親罵了壹次後,他趁母親不備殺了她。
(4)丟掉恐懼,找到保護。
有的父母生了男孩就怕學習不好,生了女孩就怕受害。他們每天都在擔心他們的孩子。但是誰也不能整天跟著孩子,所以要培養孩子勇敢堅強的性格,教會他們自我保護的常識。幸福和諧的家庭有幸福和諧的生活氛圍,這種氛圍是由幸福的人創造的。家庭和諧呼喚“三好”。即:
1,善待自己,保持良好的心態。如果妳想讓妳的孩子有壹個幸福的生活,妳必須先有壹個幸福的生活。父母要教給孩子的第壹課就是“喜歡自己”,讓孩子喜歡自己的壹切,包括長相。壹個心態好的人,會活得瀟灑,孩子也會喜歡他;把所有煩惱都寫在臉上的父母,沒有壹個孩子願意靠近。
2.善待孩子,成為他們的好朋友。父母要以寬廣的胸懷接納孩子,體諒孩子。尊重孩子,絕不踐踏孩子的尊嚴。孩子在大人的尊重中學會做人,學會自尊;如果壹個孩子生活在屈辱中,他會感到自卑。
3.善待家人,扮演好角色。如果不能善待家人,就不配結婚;如果妳不能善待妳的孩子,妳就不配做父母;如果不能善待老人,就不配做孩子。
現在我送給在座的父母和妳們的孩子壹份無價的禮物——幸福生活的三句話。那就是,面對生活的時候,微笑著說:“太好了!”;面對困難,我們應該勇敢地說:“我能行!”" ;與人相處時,主動說“妳有什麽困難嗎?我會幫妳的!“這三句話對培養孩子良好的心態會起到積極的作用。面對新世紀的機遇和挑戰,壹個人成功的關鍵在於勇氣。在新的比賽中,“我能行”這個詞將會顯示出它獨特的魅力。
壹個積極向上的人,壹個心理健康的人,壹個成功的人,都有這樣的經歷。當妳幫助別人的時候,妳會感到很快樂。妳幫助別人越多,妳就會越快樂。快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我們作為父母和老師,要給孩子播下光明的種子,讓他們萌發智慧,綻放理想的花朵,結出幸福的果實,把幸福作為人生的終極目標。
21世紀的今天,我們做父母的應該是聰明的父母,我們在家庭教育中提倡做聰明的父母,旨在提高父母的辨別能力、判斷能力和創造性地解決問題的能力。使父母的良好願望對孩子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和作用,使父母的良苦用心得到回報;讓家長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享受快樂。經常聽到壹些家長說,孩子的教育正在成為我的心病,我不知道該怎麽辦。壹位父親曾對我說:什麽都是“長”的好,就是父母不好。
作為有智慧的父母,要善於通過言傳身教,將理性教育、愛與美的熏陶融為壹體,傾註到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引導孩子明智、懂事地做事,讓孩子體會到愛與美的熏陶,註重給孩子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讓孩子充分發揮想象力和表現力,給孩子自信,相信孩子之間只有個體差異。沒有好壞之分。孩子的夢想被認為是令人欽佩的抱負,是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夢想。鼓勵孩子們大膽嘗試。只要孩子努力,家長就要說“很好,很好”。因為孩子只有對自己有信心,大人才能在無限的空間裏飛躍。壹個人連自己的能力都不相信,怎麽可能借助別人的力量推動自己?
作為聰明的父母,重要的是引導和照亮孩子迷失的道路,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給予及時的幫助,讓他們覺得父母是他們最信任的人,是最能理解他們的人,是心理上的朋友。父母和他們只是年齡不同,但地位平等,精神相通。對孩子來說,父母不僅僅是保護者和照顧者,更是壹個活生生的人,是他們看得見摸得著的榜樣和英雄。
正因如此,聰明的父母非常重視自己的形象,並以身作則。他們認為,孩子必須接受教育,在需要的時候享受他們的純真。當他們有了孩子,壹定要享受做父母的責任和快樂。許多成功的父母花壹些時間和他們的孩子壹起玩耍、交談和交流。他們認為這是家庭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壹些父母忙於自己的事業,很少與孩子交流。還有的不善於和孩子溝通。他們經常在吃飯的時候問問題,訓斥人,弄得氣氛很不愉快,讓孩子生氣,吃的很差,最後不歡而散。尤其是獨生子女,家裏缺少同齡人。他們經常感到孤獨,不想告訴父母自己的想法。對500名中學生的問卷調查顯示,44.5%的學生認為父母不了解他們的心理特點。他們說他們父母的想法和我們的很不壹樣。他們不喜歡我們穿什麽,也不喜歡我們說什麽唱什麽。他們覺得我們不好,讓我們什麽都不願意跟父母說。
我們必須承認,孩子和父母之間存在“代溝”的客觀現實,兩代人之間確實存在“差異”。不然怎麽會是“兩代人”呢?然而,“代溝”並非無法填補,“差異”並非無法縮小。這就需要父母的智慧,通過與孩子智慧的交流和溝通,達到相互的認同和理解,以此為基礎的教育才能起到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