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1幹旱
(壹)幹旱的特點
湖南壹年四季都有幹旱,而且頻繁發生。夏秋旱危害最大,尤其是秋旱。由於氣候、地形、土壤、水利、耕作制度和抗旱能力的差異,存在明顯的地域差異。湘中丘陵地區最為嚴重,包括隆回、邵陽、邵東、衡陽、湘鄉、雙峰、漣源、新化、新邵、寧鄉、長沙、望城等縣,以此為中心,向周邊遞減,湘東南、湘西南旱情較為罕見。
從幹旱發生的頻率和頻度來看,衡陽、邵陽、長沙等沿湖南水資源、水域的河谷、流域最高,輕旱以上的頻率為80% ~ 85%,即十年只有1 ~ 2年無旱,重旱頻率為30% ~ 50%,即兩到三年有壹次大旱。洞庭湖區嶽陽、常德的幹旱頻率也較高,略低於湘中,但由於湖區水資源豐富,灌溉條件好,不易成災。湘西、湘東南山區發生頻率較少,輕旱以上頻率為50% ~ 60%,重旱以上頻率為15%以下,旱情總體較輕。此外,各地幹旱的發生有顯著差異,幹旱、不幹旱或輕重幹旱經常交替出現。
我們對該省不同縣的無雨日數和幾種作物的氣候產量(公斤/畝)進行了統計分析,確定無雨日數超過40-60天為幹旱年,60-80天為嚴重幹旱年,80天為嚴重幹旱年。我省幹旱年、大旱年、重旱年的頻率分布為東南部較大,西北部較小,湘西地區3-4年壹遇,湘東長沙、衡陽、嶽陽3年壹遇,零陵、湘西南角3年壹遇,郴州2.5年壹遇。三年壹次,是雪峰山東延的益陽、安化、新化等地。
幹旱級別以上的幹旱年出現頻率最高的區域有兩個,壹個是衡陽盆地和祁陽、零陵丘陵窪地,幹旱中心在衡陽,壹個是洞庭湖平原,幹旱中心在嶽陽,然後向四周遞減。雪峰山、羅曉山、南嶺山以西山區基本無幹旱,部分地區幹旱10 ~ 20年壹遇。
根據降水距平百分率δR =(Rmax-Rmin)/R×100%),按-20 <δR的標準劃分
(2)幹旱遙感調查
采用作物缺水系數法和土壤熱慣量法,通過氣象衛星遙感調查旱情。通過分析我省衛星遙感數據(1998、1992)、全省各地氣象數據和災情數據,確定不同等級幹旱對應的遙感統計閾值,再換算成對應的幹旱等級值,再根據各地對應的降水距平百分比進行綜合判斷,補充修訂全省幹旱災害數值分布圖。
因為熱慣量法原則上只適用於裸土,植被在覆蓋的情況下會改變土壤的導熱系數。為了對高植被覆蓋區的農作物旱情進行遙感監測,采用了“植被供給指數”方法。當作物遇到幹旱,作物供水不足,壹方面作物生長受到影響,衛星遙感的植被指數會降低,另壹方面作物冠層溫度會升高。這是由於幹旱導致農作物供水不足。作物沒有足夠的水分在葉片表面蒸發,壹些氣孔被迫關閉,導致植被冠層溫度升高。我們將植被供水指數VSWI定義為: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CH 1和CH 2是NOAA衛星或FY-1衛星第壹和第二通道的反照率,Ts是NOAA衛星或FY-1衛星遙感的作物冠層溫度。
我們選取NOAA衛星遙感圖像1998 10 10月15 6月14∶30進行分析:
(1)衛星遙感影像的幾何校正;
(2)利用信息提取技術提取我省衛星遙感數據;
(3)區分水體和非水體,判斷NDVI < 0.1的像素點為水體,該點無幹旱;
(4)確定水體後,NDVI範圍為0.00103 ~ 0.611,VSWI範圍為0.00001 ~ 0.0109;
(VSWI乘以900,四舍五入,取值範圍為0 ~ 9;
(6)9減去VSWI,0 ~ 2的值判定為基本無旱,3 ~ 4為輕度幹旱,5 ~ 6為中度幹旱,6以上為重度幹旱。
對分析結果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優化0.618,對湖南省幹旱災害進行分區。
湘中重旱區:主要是衡陽、株洲、湘潭、長沙等地,多為丘陵和盆地,降水量多在1.300mm以下,是我省為數不多的雨中心。4-9月降水蒸發差為負值,土壤結構差,人口密集,人類活動多,植被破壞嚴重,水土流失嚴重。近年來,雖然植被得到了壹定程度的恢復,但許多土地的水土保持仍然很差,容易發生幹旱。幹旱發生頻率壹般為43.3%,嚴重幹旱為10%,極端幹旱為3.3%。近年來,這壹地區的長沙縣、望城、瀏陽、株洲、湘潭、韶山、湘鄉、衡山、衡東等地的部分丘陵,森林植被恢復良好,修建了較多的水利設施,緩解了旱情。所以這個地區很多地方都是中度、輕度甚至基本無旱地區。
湘南重、中度幹旱區:邵陽附近的幾個縣,零陵大部分縣,郴州部分縣,包括邵陽、祁陽、新邵、隆回,多年降水量在1300 mm以下,幹旱頻率也較高。其中,邵陽秋旱壹般幹旱頻率為16.2%,幹旱年份為16.7%。夏秋連旱頻率居全省首位,達到13.3%,幹旱年和特旱年分別達到3.3%。
零陵多個縣1998總降水量比歷史同期偏少50%以上,突破了80年代以來的歷史最低值,僅占全年降水量的10% ~ 20%,造成夏秋冬連旱。由於高溫缺水,晚稻、旱糧大幅減產,水庫、池塘、河流幹涸,多次發生森林火災和火災。
由於該地區土壤多為白雲巖風化形成,土層不厚,水土保持能力差。此外,該地區人口密集,植被也受到人類的嚴重破壞。比如邵東、邵陽、隆回、祁陽等這壹帶水利設施很少的地方,不僅旱情嚴重,甚至連百姓儲存飲用水都很困難。遙感圖上反映為重旱區,其他地方為中旱區。
湘北輕度基本無旱地區:嶽陽、常德、益陽為洞庭湖區,但降水量相對較少。嶽陽降水量1.300毫米,華容1.200毫米,大部分縣年降水量在1.300毫米以下,是全省降水偏少的地區之壹,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嶽陽伏旱年達到23.3%,常德伏旱年達到10%。秋旱頻率較高,嶽陽為23.3%,常德為30%。幹旱年份嶽陽達到6.7%,常德達到10%,為氣候幹旱。然而,由於大量的客人水,平均每年流入湖達到3000億立方米。在有壹定數量灌溉設施的地方,氣候幹旱造成的災害會很輕。所以,只有在遠離溪流河流、水利設施較差的丘陵地區,農田才會因為幹旱而遭受壹些損失,這壹點在遙感地圖上也有所體現。
湘東輕旱山區:主要在平江、瀏陽、醴陵、攸縣、茶陵東部、炎陵縣,年降水量在1300 ~ 1400 mm以上,隨海拔升高而增加。但降水時空分布均勻,山體多為以花崗巖為母巖的土壤。在森林和植被破壞嚴重的地方,幹旱時有發生,特別是天水的田地和幹土,所以遙感圖上也有點和點。壹些水利設施或灌溉條件好的地區基本幹旱。
湘西南輕旱區:主要是邵陽市的懷化市、婁底市、雪峰山縣。年降水量自西向東遞減。懷化的降水量是1444 mm,而東部的年降水量只有1170 mm..雪峰山迎風坡降水較多,降水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中部降水量最大)。武岡、城步、潞西、辰溪、麻陽、漵浦、新晃縣的丘陵地區,夏秋季旱情依然十分嚴重。漵浦年幹旱頻率為夏季3.7%,秋季40.7%,夏秋兩季7.4%,嚴重幹旱3.7%。由於該地區山林資源豐富,大部分地區受旱較輕,只有部分過度開發的丘陵和天水田地受旱嚴重。衛星遙感圖上有些地方反映基本沒有幹旱。
南嶺光照充足,基本不旱:主要是桂東、汝城、郴州、宜章、藍山、寧遠、道縣、江永等山區和江華縣,年降水量大部分在1400 mm左右道縣、藍山、江華、桂東,汝城是全省五大多雨中心之壹。這個地區的降水量基本上可以滿足農作物的需要。雖然降水量的年差異很大,但年降水量的80%仍在1000 mm以上,壹般不會對農林作物造成幹旱危害。由於這壹帶有壹些喀斯特山地,有些地方過度開發,夏秋兩季仍有幹旱,特別是壹些天水的田地或水利設施較差的田地,損害不輕,所以在遙感圖上也有反映。
湘西北中重度幹旱區:包括湘西自治州、張家界市、安化縣,巖溶普遍存在,幹旱危害依然十分嚴重。春季(3-4月)降水偏少,對春作物不利。七八月份雖然降水多,但漏水嚴重,而且土層薄,土壤保水性差,山區農田極易受旱。該地區森林破壞嚴重,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因此在遙感解譯圖上,山野幹旱程度仍然很高。
10.1.2冷害
(1)低溫冷害的特點
主要是春季低溫(包括3-4月低溫和5月低溫)、秋季低溫(主要指寒露風)、冬季低溫冰凍造成的。寒露風是晚稻生產的主要氣象災害。寒露風危害晚稻的氣象因素是低溫,不同品種的抗性不同。
1997 9月12 ~ 13日,強冷空氣自北向南入侵我省,日平均氣溫由27℃ ~ 28℃降至22℃以下。13 ~ 19期間,全省各地連續三天出現日平均氣溫≤20℃的寒露風天氣。長沙連續三天及以上日平均氣溫≤20℃的寒露風出現在9月14日,從時間上排歷史第二。寒露風持續16天,期間日平均最低氣溫16.2℃,日最低氣溫12℃,平江縣達到9.5℃,長沙24小時13.8℃,48小時14.9℃。長沙11天無日照,9月中下旬日照時數只有49小時,比常年偏少46.5%。全省晚稻5萬畝,其中雜交水稻約占85%,早、中、晚熟品種比例為1∶5∶4,湘北中熟較多,湘南晚熟較多。V46和V64是雜交水稻的主要品種,湘晚秈65、438+0和玉赤是常規水稻的主要品種。自北向南,晚稻在寒露風出現前70% ~ 80%抽穗,寒露風到來後20% ~ 30%抽穗,受害嚴重。
(2)低溫冷害的遙感調查
我們選取了1997年9月的壹次寒露風作為遙感分析的典型個例。
(1)亮溫和地表溫度:星載輻射計測得的大氣窗口輻射可以用來探測地表特征,所以我們可以根據地表的紅外輻射特征和強度差異來分析熱狀態的變化規律。
絕對黑體的光譜輻射強度服從普朗克定律: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其中c1,c2是玻爾茲曼常數,λ是波長,t是絕對溫度。
當輻射體為黑體時(若在任壹波長λ處有光譜發射率,則該物體為絕對黑體),此溫度為物體的溫度,否則為物體的等效黑體輻射溫度,或簡稱為亮溫(brightness temperature)。
假設地球表面紅外窗口通道的比發射率為1,由衛星測得的輻射能量(計數值經過標定)通過上述公式可以得到地表溫度。
雖然陸面發射率因地而異,並不完全是1,即地表亮溫不能簡單地當作地表溫度,但我們可以用地表亮溫的變化來定性反映同壹物體地表溫度的變化或差異。
(2)通道選擇:在輻射波段中,紅外輻射(0.76 ~ 1000μ m)與溫度密切相關,所以人們也稱之為熱輻射或溫度輻射。其中,3.5 ~ 5.0μ m是遙感中使用的主要紅外窗口區之壹,氣象衛星對應的AVHRR探測器是第三通道,但該波段的地面反射太陽輻射大致相當於地球本身的熱輻射,而8 ~ 14μ m是遙感中最常用的紅外窗口區,AVHRR探測器是第四、第五通道。由於地表溫度通常為200~300 K,其輻射能量大部分集中在8 ~ 12微米的紅外波段,處於地氣系統熱輻射最大的位置,因此我們選擇第四通道作為冷害監測的基本通道。
(3)圖像處理
定位處理:根據衛星軌道數和掃描點的觀測時間,計算出該時刻的瞬時軌道參數。從衛星姿態、掃描角度和瞬時軌道參數計算出衛星瞬時視場對應的地面觀測點的地理經緯度。
投影變換:遙感圖像經過朗伯投影變換。
幾何校正:原始衛星影像會因為多種原因改變其幾何位置,導致行列不均勻、像素大小不等、形狀不規則等失真。失真的圖像使得難以解釋、分析和配準位置,因此必須對原始圖像進行幾何校正。方法是在衛星掃描影像和電子地圖上選取河流和內湖的拐點作為控制點,根據二者的差異進行插值修正地理位置。
利用可見光和紅外窗口的通道測量進行雲的探測:AVHRR探測器在1、2、4、5通道(反射率為0.5%時,信噪比大於3,通道4的噪聲溫度≤0.1K)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因此在範圍較小的相鄰視場中,觀測結果的差異應該很小。此功能可用於排除受雲影響的觀測數據。句子如下: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其中I為通道號,Cmax,I和Cmin,I分別為數據數組(即m×n個像素的觀測數據)中的最高值和最低值,c為閾值。當判別滿足時,認為這些觀測數據受雲層覆蓋影響,應剔除。
遙感影像的數字處理:拉伸第四通道雲區外的像素值,根據其取值範圍由小到大從冷到暖匹配調色板,將雲區設置為顯眼的天藍色,然後匹配水紅色水系圖和省界圖。
(4)冷害遙感圖像分析:從地圖上可以看出,湘西、懷化屬於較冷地區,洞庭湖區次之,常德、嶽陽地區較暖。在以上三個寒溫地區,還有壹些不同地區的小塊。如湘西、懷化等寒冷地區,麻陽的徐水盆地、陳水、晉江盆地,吉首的沱江盆地,花垣的花垣河下遊,保靖的裏耶-龍頭河相對較暖。再比如常德、嶽陽溫暖地區的慈利縣東部,禮縣北部,嶽陽鐵山水庫南北兩側相對寒冷。
城鎮明顯比周邊農村暖和。從圖中可以清楚地看到長沙、湘潭、株洲、常德、益陽以及南縣、桃江、寧鄉、沅陵等地的突出暖點。
根據常規地面氣象觀測資料,計算出1997年9月13日至9月21日的寒露風冷害強度指數,在圖中標註:從圖中可以看出,湘西、湘南地區總體寒冷,湘中、湘北地區偏暖,洞庭湖區比常德、嶽陽地區略冷。總趨勢基本相同,但其測量值受到影響。對於站點少的地區,尤其是地形不規則的地區,無法描述其變化規律。
10.1.3洪水災害
(壹)洪水特征
洪澇災害包括山洪、河湖泛濫、內澇和內澇。史料中有很多描寫,比如“雨天”、“江湖水泛濫”、“淹城”、“為國富民”。洪水災害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危害很大。據統計,1950至1998年,全省洪澇受災總面積達30348萬畝,年均619萬畝,受災總面積13784萬畝,年均280萬畝。尤其是最近十年,國民經濟發展迅速,人們的生活空間不斷擴大。沿河兩岸和湖泊周圍的平原日益成為人口的聚集地和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因此,同壹場洪水造成的人口和經濟損失越來越大。
(1)洪水頻率。據史料分析,湖南省近3000年歷史中,* *有613年的洪水記錄,其中全省性洪水占18.1%,大規模洪水占20.4%,局部洪水占61%。
(2)洪水的區域分布。洪水的成因主要是強降雨強度和持續降雨造成的,因此洪水的區域分布與暴雨基本壹致。以安化為中心的雪峰山末端、以道縣為中心的都龐嶺和孟珠嶺之間、以瀏陽和平江為中心的幕府山、李安運西部山谷是三個暴雨區。慈利、沅陵、安化、張家界、嶽陽、常德、瀏陽、通道等地暴雨機會較多,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湖區和四條河流的下遊都是澇區。當四江中遊的洪水流入洞庭湖,沒有及時排出時,湖區也容易發生洪澇災害。此時,如果長江洪水倒灌,容易形成南北頂托之勢,洪澇災害會更加嚴重。
(3)洪水的季節性。根據氣象部門的統計數據,無論是全省範圍還是區域範圍的洪澇災害,夏季最多,冬季很少,春夏兩季連續洪澇發生的頻率都不低。湘中、湘南春澇發生頻率高於湘北、湘西。湘西秋澇發生頻率高於湘中。湘西的冬季洪水比其他地區多。此次洪澇災害與雨季的早晚開始以及大氣環流和雨水自南向北的不規則通過密切相關。雨季壹般從3月下旬到4月中上旬開始,由南向北,所以洪澇災害全年主要發生在4月份的湘南,以永州和江永的概率最大。5月份洪水普遍增多,尤其是永州、通道、長沙、直供、邵陽、安化等地。6月,湘、資、沅、澧四大河流中下遊及洞庭湖防汛進入緊張期。7月份的洪水主要發生在桑植、沅陵、芷江、通道的湘西北、湘南山區。8月,湖南東南部因易受臺風影響而發生洪水,但其他地方很少發生。但有些年份臺風挺進湘中湘北,大氣環流發生變化,也可能導致洪澇。
(4)洪水的年際變化。根據歷史資料分析,在公元1400年之前,湖南省的嚴重洪澇年有明顯的34年和110年的準周期。在1401 ~ 1990期間,出現了11、34、57、110、186等明顯的周期振動。
此外,由於降水在時間和空間上分布不均,形成了湖南省旱澇同年的特點。即同壹年同壹地方先澇後旱,或先旱後澇,但大多是先澇後旱。據史料記載,1201至1990年間,旱澇占當年年數的24%,先澇後旱占當年年數的76.3%,先澇後澇占23.7%。當年旱澇的地理分布包括南旱北澇、南旱北澇、南旱北澇三種類型。南旱北澇占47%,南旱北澇占27.4%,南北旱澇占25.2%。
(二)洪水災害等級區劃評價
為了綜合評價全省丘陵地區和洞庭湖區的洪澇災害程度,我們以全省1∶50萬TM影像的地形地貌解譯為基礎,並考慮氣候特征、水系發育、土地類型、地質條件等綜合因素,將全省劃分為29個洪澇評價單元。
1 ∶ 50萬TM衛星影像(TM4、TM7、TM3)解譯標誌如下:
水體:TM衛星片為藍色;
沙灘:橙色或棕色(無紋理);
平原農田:橙紅色(塊狀分布);
剛迪:粉白;
丘陵:黃綠色;
低山:橙色(具有山形紋理結構),海拔200 ~ 300m;;
中低山:橙黃色(具山地紋理結構),300 ~ 400m;高於海平面;
中山:深橙色(有山形紋理),400 ~ 500m;高於海平面;
中高山:深綠色(有山的紋理),海拔500米以上。
(1)評價因子的確定
造成洪水的因素很多,但主要因素是氣候上的多年平均降雨量、暴雨日數、海拔高度等,對洪水的形成起主導作用,其次是地貌類型、水系發育、水土流失、植被發育等,對洪水有壹定的影響。洪水評價因子選擇如下:
平均年降雨量(QY);
暴雨天數(qd);
海拔(Hg):從TM圖像讀取;
地貌類型:從TM影像上獲取;
水系發育程度:從TM影像獲取;
土壤侵蝕狀況:從TM圖像上獲取;
植被發育程度:從TM影像上獲取;
(2)評估模型
湖南省國土資源遙感綜合調查
其中:wi——計算出的評價單元中第I個因子的權重;
gi——第I個因子的得分;
G——評價單元災害程度的計算分值。
根據評價結果和分級標準,進行數值統計,洪水等級劃分如下:
極重災區:洞庭湖區,包括華容、澧縣、安鄉、常德、漢壽、沅江。這些地區的洪水極其嚴重,丘陵地區基本沒有山洪。
重災區:洞庭湖邊的丘陵地區,包括臨澧縣、桃源縣、臨湘市、桃江縣、嶽陽縣、湘陰縣、望城縣,既有丘陵地區的山洪,也有湖區的洪水。瀏陽市、永順縣、桑植市、張家界市、漵浦縣、麻陽縣、瀘西縣、沅陵縣、炎陵縣、汝城等縣(市)的局部地區是山洪再次發生的地方。
中度災區:包括寧鄉、長沙、長沙、平江、株洲、醴陵、懷化、枝江、冷水江、新化、祁陽、東安、永州、耒陽市、郴州、新邵、邵陽、邵東、隆回、洞口、武岡。
輕度災區:包括漣源市、雙峰市、婁底市、邵陽、新邵、隆回、新晃縣、會同縣、靖州自治縣、耒陽、常寧、永興。
(3)65438 ~ 0998年洞庭湖區特大洪水遙感調查。
1998期間,湖南省湘、資、沅、澧四大河流及洞庭湖區先後發生暴雨洪水,形成我省1954以來最大洪水。我們利用NOAA氣象衛星、雷達和TM衛星的實時監測圖像和調查,分析和調查水情和災情的變化。
(1)降雨量調查:1998,全省平均降雨量1632.8mm,比常年偏多12.8%,湘中北部7次遭受暴雨襲擊。全省共出現4次大暴雨,其中1小時最大降雨量105 mm,400 mm以上降水覆蓋面積35000 km2,最大日降水量300.7 mm。
1998降雨特點:壹是雨季提前;二是暴雨強度大;三是暴雨發生頻繁且接連不斷。幾次強降雨過程集中在6月中旬、7月下旬和8月中旬,每次暴雨持續時間都在3天以上。四是暴雨中心相對穩定,在湘江、資水中下遊、澧水流域、沅水等地反復出現壹元水,導致這些地區多次發生嚴重洪澇災害。
(2)水情調查:根據NOAA衛星監測獲得的圖像分析,5月25日,洞庭湖區主要河道難以分辨,湖面較枯水期增加到1890 km2。同時,城陵磯下遊長江江面明顯加寬。6月中下旬,湖南、資水、水原及洞庭湖區出現第二次集中降雨,大量洪水流入洞庭湖,導致湖水水位逐漸升高。從19年6月NOAA探測圖可以看出,洞庭湖水位進壹步擴大,增加到2039 km2。第三次是7月初,湘、資、沅三大流域洪水剛入湖,長江流域上遊普降大到暴雨。長江倒灌的洪水進壹步擡高了洞庭湖水位,使得洞庭湖城陵磯出現第壹次洪峰,水位近34.52 m,第四次,7月20日至26日,澧水、水原中下遊普降暴雨,相繼發生特大洪水。與此同時,長江洪水量大增,下遊澧水和水原洪水相互夾擊,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漲,最高水位達到35.48 m,根據NOAA衛星7月28日傳輸的圖像,長江幹流城陵磯洪水面積擴大,頂托嚴重。湖區受淹範圍延伸至辛強、汨羅、湘陰,安鄉受淹,湖區受淹面積達2443 km2。第五次為7月29日至8月1,洪峰水位35.53 m,比歷年最高水位高出0.22 m。8月1日,NOAA衛星傳輸的圖像顯示,洞庭湖水域面積增加到2542 km2,淹沒面積進壹步擴大。第六次,15年8月至17年8月,長江幹流宜昌出現最大洪峰,洪峰流量63600 m3/s,恰好與溧水、水原洪水相遇,使城陵磯水位於8月20日,達到最高值35.94 m,超過1954水位。8月22日,NOAA衛星圖像清晰顯示,城陵磯至枝城的長江幹流淹沒嚴重,河道水面擴大。琶洲灣、羅山埡口以上積水嚴重,洞庭湖放水受阻,淹沒範圍擴大到石門、長沙、桃源。同時,湖北靖江、湖南安鄉、津市、澧縣全線被淹。洞庭湖水域面積達2664平方公裏。
通過調查分析,1998的水情特點是:壹是入湖水量大,洪峰數量多。由於“四江”和長江洪水不斷湧入洞庭湖,洞庭湖出現了巨大的超額洪水;第二,洪水組合不好。長江連續8次洪峰,與湘、黔、袁、李四水及洞庭湖多次遭遇洪水,造成城陵磯連續5次洪峰。第三,長江幹流羅山卡口泄洪功能衰減,使得長江洪水頂托嚴重。受長江洪水頂托影響,洞庭湖區高風險水位持續兩個多月。
(3)災情:根據1998年7月31日洞庭湖區星載雷達數據(SAR)和Landsat (TM)影像的疊加處理結果,對洪澇面積進行遙感調查。經計算,1998年7月31,65438,洞庭湖區總淹沒面積37621,000畝,受災縣(市)18個,其中城市建設用地481,000畝,農村居民點10.29萬畝,水田2萬畝。據統計,全國受災人口2879.9萬人,死亡616人,倒塌房屋68.86萬間,直接經濟損失329億元。
根據影像分析,面積超過11的有沅江、安鄉、湘陰、漢壽、澧縣、南縣、常德市、華容、嶽陽、嶽陽市、宜陽縣等11市(縣)。其中,元江、安鄉、湘陰、禮縣、漢壽等5個縣(市)受災特別嚴重。安鄉、禮縣、津市、常德、漢壽等地以潰壩、圩堤為主,其中7萬畝圩堤被淹。其他市(縣)以內澇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