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語的形成是壹個不斷演變的過程,包括三個發展階段:
1.滿洲的形成
滿族作為近代的壹個民族,其原稱源於明末建州女真人在清朝建設過程中,以本民族為主體形成的壹個新的民族——“滿洲”。歷史上,女真建立的金朝為草原蒙古人滅國後,留在東北的女真就成了元朝的女真。明代女真分布在明代遼東地區以東的廣大地區,直抵大海。主要分為野人、海西、建州三部分,其中建州女真成為推動日後新族群“滿洲”形成的核心或主體部分。
明朝中後期,以努爾哈赤為核心的建州女真部不斷擴張疆域,形成了“從東北沿海到西北沿海,以狗、鹿為國,產黑狐、貂,額魯特部落,甚至難以到達河源、遠離汝的國家都臣服”的習俗(《清太宗實錄》)。建州女真部在擴大疆域的同時,註意吸引其他女真各部到政權中來,新的族群* * *正在醞釀之中。皇太極在黑龍江流域附蠻女真各部時,明確聖旨。“這裏的人,和我們國家發音壹樣,都可以認為我們可以用他們。在謀略中,恰當地說:我的前任原籍我國,他的記載很清楚(《清太宗實錄》)。對周邊女真各部的吸納,壯大了以建州為核心的主體女真的實力,大大增加了女真族群的規模。在新族群的* * *體中推行八旗建制這種軍政合壹的管理模式,使女真部落在保持新族群主體穩定的同時,形成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八旗軍政合壹的管理模式是對其前身女真金朝所采用的孟安莫克制度的繼承,也是同壹民族內部文化傳承的重要體現。融入八旗,就是加入新的族群。《黑龍江外筆記》記載了新民族獲得所有權的方法。“第壹步,把他們從原居住地遷到寧古塔,住上幾年;第二步,搬到盛京,在那裏住壹兩年。第三步,最終落戶北京,獲得新滿洲資格。”東北地區除女真各部外,蒙古、漢族、朝鮮族等民族也被吸收進新民族。寧古塔孟家就是壹個典型的例子。其族譜記載“明末沈陽撫順壹韓萌家族入寧古塔指導當地百姓耕種,後參軍抗俄,立軍入漢旗”,成為滿人這個例子也是漢族入旗的典型案例。這樣,在以女真族群為主體,大量吸收新族群的情況下,新族群* * *呼之欲出:“不知道中國滿洲、哈達、烏拉、葉赫、輝發等原名的人,常稱為沈竹。丈夫申請的名字是西貝·趙·摩根的後裔,與中國毫無關系。中國建立‘滿洲’這個名稱由來已久,代代相傳。從現在開始,大家等。,將不再稱中國滿洲為原稱,也不再稱以前的別稱。”(《清太宗實錄》)
2.文化特征的內化
清朝建立後形成的滿族,實際上是以原女真建州部為核心,東北其他民族為整體的壹個新的民族。它遠不是現代意義上具有相同血緣、文化記憶、語言和習俗的單壹族群,其多元文化特征逐漸內化為新形成的滿族族群的相同特征。這壹特點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壹是新的多元文化特征的內化。畢竟新滿洲是女真在從東北壹隅走向全國的過程中促成的壹個新族群* * *啊。吸收了漢、蒙、回、朝鮮等大量民族,帶入了多元文化因素。在近300年的相互發展中,它賦予了新成立的滿洲鮮明的多元文化特征。滿洲入朝後,中國文化的直接影響更加強烈。雖然滿族處於主導地位,但考慮到漢文明在中原地區的繁榮和制度的健全,以及適應治理廣大漢族地區的需要,他們或主動或被動地接受了漢文化。漢代的詩、書、禮、規等制度為清廷所用的同時,漢族的風俗習慣也深深影響了大量進入漢朝的滿族群體,多元文化的特點促使滿族人很快適應了中原文化。草原上的蒙古人對女真的影響由來已久。在女真崛起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的過程中,蒙古人成為女真對外爭取的主要軍事和政治盟友。滿族貴族和上層階級也與蒙古貴族通婚。這種密切的關系使得草原遊牧文化對清朝和新滿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滿族文化介於中原文化和遊牧文化之間,塑造了中國現代文化的核心,是農耕文化和遊牧文化交融的產物。
二是東北老女真漁獵文化的傳承。在清朝入關後的200多年裏,以東北女真族為主的新滿族仍然保留著東北漁獵民族的文化特征,表現為漁獵民族風俗習慣的繼承和發展,是東北“半牧半農”的地域文化特征。比如《國語騎射》就是前東北女真傳統文化的典範,被新滿族繼承,滿族皇室就是這方面的榜樣。為了保持尚武精神和獵、騎、射的民族特色,壹年壹度的木蘭求仙,是清朝皇室推崇的典型。崇尚“薩滿文化”是生活在漢代的新滿族同構的另壹個鮮明特征。薩滿崇拜是我國北方和東北地區各民族自然崇拜的集中表現。清朝入主中原後,祭祀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的活動仍在四時進行,有的甚至延續至今。
3.現代“滿族”的形成
清末,滿清皇室和上層統治的危機日益加深。清廷統治階級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和利益,片面學習西方科學技術,阻撓變法,鎮壓革命,以維護舊的特權和落後的制度,使國家和整個中華民族逐漸陷入動蕩。為了維護滿清貴族和皇室的利益,清政府逆時代潮流相繼炮制了皇室內閣等措施,引起滿清內部離心離德,激進革命此起彼伏。他們都以派曼為口號,滿洲裏這個清初民族的諧音成為這種政治宣傳的對象,但實際上是以打擊清朝皇族,拯救民族為目的。在持續的反清反漢鬥爭中,清朝皇室和認同滿族文化的群體逐漸形成了強烈的自救意識。同時,在西方民族觀念的影響下,滿族這個* * *同壹個群體的概念,演變成了近代所謂的滿族這個民族。因此,滿族、中華民族和中國進入了壹個歷史轉型期,這是滿族對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歷史、清朝的歷史和中華民族和中國的歷史的普遍認同,以及“中體西用”思想的結果。
這壹時期滿族的文化狀況如下:八旗這種具有滿族特色的民族治理模式隨著清朝的推翻而瓦解,清朝在山海關長期居住後,滿族* * *基本上已經使用漢語和漢文,很少有人熟悉滿語和滿語,以及風俗習慣。但是清朝的滅亡,滿漢文化的融合,並沒有讓滿族文化特色消失。滿族對自己民族的集體記憶仍然是滿族存在的基礎,這也是民國成立時在促進五族和諧的政策中將滿族與漢、蒙、回、藏並列為五大民族之壹的原因。
從以上三個階段可以看出,滿族的形成並不是單壹血緣關系延續而形成的種族和民族體系,而是其形成模式呈現出“多元壹體”和“壹體多元”兩條主線。在其形成過程中,它經歷了壹個逐漸演變和發展的過程,呈現出鮮明的階段性。
滿語及其今天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後,滿族被完全承認並最終被承認為壹個獨立的民族,成為中國56個民族中的重要壹員。在滿族的識別和認定上,中國* * *產黨和政府堅持以地區融合、民族認同、* *同民族地區、* *同民族風俗為準則,最終確認了滿族。主要的確認路徑包括:壹是那些自稱滿人的滿蒙漢軍八旗後裔;二是北京的“阿爾巴人”和貴州的“魯人”;三是在遼寧省和河北省承德地區滿族聚居區居住三代以上的人;第四,居住在安徽部分地區的金代女真後裔。根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滿族人口約為141010000人,約占全國人口的0.77%,分布在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其中遼寧省滿族人口最多,有533萬人,占滿族人口的51.26%,是滿族人口的主要聚居區。另外,滿族是河北、黑龍江、北京最大的少數民族。
由於滿族分布分散,沒有滿族自治區,但在主要滿族聚居區建立了11個滿族自治縣,包括河北省青龍、豐寧、圍場、寬城4個滿族自治縣,遼寧省岫巖、清原、新賓、寬甸、本溪、桓仁6個滿族自治縣,吉林省6個滿族自治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