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股票大全官網 - 資訊咨詢 - 壹篇關於在工作中尋找樂趣的勵誌文章。

壹篇關於在工作中尋找樂趣的勵誌文章。

壹篇關於在工作中尋找樂趣的勵誌文章。

職場勵誌文章:在工作中尋找樂趣

妳的心情不能受工作的影響。與其抑郁不安,不如想些辦法調整心態。六大心理定律讓妳的工作充滿樂趣!

門羅定律——放大不滿

著名女演員瑪麗蓮·夢露曾經說過:“如果妳不能接受我最壞的壹面,那麽妳也不配擁有我最好的壹面。”工作也是如此。

如果讓妳給現在的工作打分,我相信很少有人會給滿分。根據門羅定律,壹份工作既有妳的滿意,也有妳的不滿意。薪酬、工作環境、職業發展、人際關系等因素。都會成為工作滿意度的評分標準。人們之所以跳槽,正是因為放大了對工作的“不滿”。美國職業顧問帕特裏克·蘭辛霍(Patrick Lansinho)指出,在現實中,對工作不滿意的人遠遠多於滿意的人。但實際上,工作滿意度和工作本身關系不大。壹個年薪25萬的營銷經理可能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餐廳裏為他服務的服務員可能會有成就感。

所以當妳對工作不滿意的時候,首先要找出根源:很難處理好和同事、老板的關系,或者覺得公司對妳不公平,不被認可,發展前景不大。接下來要想辦法,問問自己在人際關系中是否做到了尊重、示弱、溝通、包容;在發展方面,妳現在的工作能提升妳的能力嗎?對於管理者來說,要消除員工的不滿,就必須真正了解員工的需求,為員工創造壹個寬松舒適的環境,保證壹個穩定、健全、公平、公正的制度,解除員工的後顧之憂。

油箱定律——累了就定壹些小目標。

壹輛法拉利,性能再好,不加油也會拋錨。對於職場人來說,“油”指的是職業目標,是工作的動力。很多完全根據興趣選擇職業的人,往往忽略了職業的價值,即“我為什麽對它感興趣?”我想要什麽?“如果長期得不到想要的價值,人就會產生職業倦怠。這就是“油箱法”,包含兩個問題。

1,職業目標。找工作,興趣重要還是發展重要,這是壹個沒有解決的問題。最好的狀態當然是兩者兼而有之,但現實往往並不完美。當兩者出現矛盾時,首先要想好自己的職業目標是什麽,想從工作中得到什麽,然後找出衡量標準,是薪資、穩定還是自我價值。只有明確得失的標準,才能判斷是作品本身的“引擎”不好,還是我們的“油”不夠。

2.職業倦怠。人在壹個崗位上呆久了,熱情也就漸漸消退了。他們難免會疲憊、無聊、抑郁、沒有動力、情緒不穩定,開始得過且過。這個時候,不要壹味的辭職,而是要努力把自己“填滿”。我們可以把工作分解成壹個個小目標,不斷完成目標就是壹個自我提升的過程,可以給妳帶來成就感,激發新的工作熱情。學會表揚和獎勵自己,哪怕有壹點點成績,也要肯定自己。當妳身心疲憊的時候,最好及時休息,保證充足的睡眠,多和朋友家人聊聊天。

飛行定律——跳槽前先找病根

很多人試圖通過跳槽辭職來逃避自己的努力,但是最後發現很多事情還是要面對的。就像玩回旋鏢壹樣。如果妳把它扔出去,它會飛回來。妳可以逃離這個世界,但妳逃不出妳的內心。

跳槽的人有很多原因,比如對待遇不滿意,看不到前景,不喜歡老板,和同事有矛盾...他們往往把在原單位遇到的問題歸結於外因,而忽略了自身的不足。所以,即使他們換了新環境,也會重復過去的行為模式,遇到同樣的麻煩。頻繁跳槽是職場大忌,不僅缺乏職業發展的連續性,還會讓用人單位缺乏信任。同時,愛逃避的人缺乏自信。他們的核心信念是“我不夠好”,尤其是面對挫折和挑戰時,消極思想會占上風。

跳槽前,建議妳先找“根源”。如果是自己能力不足,就要想辦法提高自己的水平;如果目前的平臺不適合,首先要明確職業定位,評估跳槽風險,找好機會。另外,考察自己對工作單位的不滿是否客觀也很重要。

榴蓮法則——職場新人的主動權

如果妳問壹個沒吃過榴蓮的人“妳喜歡榴蓮嗎”,他無法回答——他無法說喜歡,也無法不嘗試就確定不喜歡。這個道理在職場上被稱為“榴蓮定律”:很多人都想馬上找到壹份合適的工作,但從來不會主動去了解和體驗,所以壹份好工作很可能在妳猶豫不決的時候悄悄溜走。

其實用“榴蓮定律”來形容職場新人更合適。新人總是憑想象來判斷壹份工作的好壞,而沒有實踐,就找不到壹份工作的真正價值。據統計,即使在不斷實踐的前提下,壹個人找到理想的工作也需要三年左右的時間。所以,等待是沒有結果的。與其糾結於如何找到壹份適合自己的工作,不如調整好自己的心態,多做嘗試,讓自己在每壹次經歷中都能得到最終的答案。對於在職場多年的人來說,在處理工作時也要主動發現和解決問題,敢於嘗試;在處理人際關系時,要主動親近團隊,坦誠待人。

體驗可以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直接體驗是主動出擊,間接體驗是通過別人的建議和感受獲取信息。沒吃過榴蓮的人,通過別人的介紹也能體會到味道,但感受並不是最直接最客觀的。工作也是如此。妳得親自嘗試壹下才知道。其他人的建議僅供參考。當然,職場經驗也不能太盲目。頻繁跳槽不利於職業發展。我們應該找到壹個平衡點,並意識到這壹點。

投註法——練內功不如攀關系

所謂“投註法”,就是很多職場人都在想盡辦法找捷徑,希望找到最快最省力的方法。於是,他們經常賭壹些不可控的東西,比如走後門,攀關系。但是,這樣壹來,贏了可以飛到枝頭變成鳳凰,輸了就被打敗了,沒有緩沖的機會。

不管是途徑還是捷徑,其實都逃不過正常發展的規律。成功之路是腳踏實地的人壹步壹步走出來的,所獲得的寶貴經驗是走捷徑的人無法企及的。即使有好的機會,也需要努力才能成功。比如壹個智力超群的人,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需要壹路走來“浪費時間”嗎?答案是肯定的。高智商的人確實可以跳過壹些環節,但人生經歷不僅僅是壹本硬教材,更是壹種與人打交道、團隊合作的綜合能力。所以,好好修煉內功,穩紮穩打,才是上策。

碰撞定律-成就是贏得的。

喜歡看籃球比賽的人會發現,得分最多的球星往往失誤最多。碰撞定律告訴我們,運氣是壹種概率。妳與事業生活的碰撞越多,獲得好運的機會就越大。所以,與其坐等運氣,不如創造機會。

首先,最重要的是做好本職工作。在此基礎上,每天多做壹些,可以吸引更多的註意力,創造機會。其次,敢於接受新的任務,當然前提是做好計劃和準備,比如這個工作完成後會發生什麽意外,如何應對。最後,在領導面前永遠保持最好的精神狀態,這樣他才能放心地把重要任務交給妳。

當妳獲得好運的時候,妳也可能遭遇失敗。人是害怕失敗的,但往往更害怕被嘲笑,所以我們總是花太多的精力去揣測別人的看法。如果妳想得太多,妳可能只會永遠停留在原地。所以,不要因為壹次失敗就止步不前。熱情和堅持能讓妳最終成功。

職場最新勵誌語錄

1.不要為失敗找借口,只為成功找借口。

如果我們想要更多的玫瑰,我們必須種植更多的玫瑰樹。

偉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當他和別人壹起身處逆境時,別人失去了信心,他卻有決心實現自己的目標。

世界上沒有絕境,只有絕望的人。

5.逃避現實的人,未來會不那麽理想。

6.先知先覺,十年興旺,只需三天。

7.當妳感到悲傷和痛苦的時候,妳最好學點什麽。學習會讓妳永遠立於不敗之地。

8.偉人所達到並保持的高度不是壹瞬間達到的,而是在同伴熟睡的時候壹步步爬上去的。

9.在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中,拖延是最不費力的。

10.不是環境造就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環境。

11.含淚播種的人壹定會微笑著收獲。

12.靠山會倒,靠水會流,靠自己永遠不會倒。

13.欲望增強熱情,毅力磨平高山。

14.是用手的勞動者,是用手和頭腦的舵手,是用手、頭腦和心靈的藝術家,是用手、頭腦、心靈和雙腳配合的推銷員。

15.做正確的事比做對更重要。

16.“人”的結構是相互支撐的,“人多”的事業需要每個人的參與。

17.競爭很像打網球。和壹個比妳強的對手比賽可以提高妳的水平。(該劇來自對手。)

18.只有不斷尋找機會的人,才會及時抓住機會。

19.可以選擇這種“三心二意”:有信心,有毅力;有創造力和意願。

20.無論妳的才華和知識多麽出眾,如果妳缺乏熱情,那就像在紙上畫餅充饑,無濟於事。

21.就像磁鐵吸引周圍的鐵粉壹樣,熱情也可以吸引周圍的人,改變周圍的情況。

22.互聯網創造了財富和持續的平等。

23.好主意非常便宜。真正無價的是能夠實現這些想法的人。

24.人格的完善是基礎,財富的建立是目的。

25.這座山峰只有那些攀登它而不是仰望它的人才有真正的意義。

26.在創造之前,必須先創造人。

27.與其在森林裏釣魚,不如撤退成網。

懶惰是壹個糟糕的工廠。

29.任何真正試圖幫助別人的人都無法幫助自己。

活動家認為,只有推動自己才能推動世界,只有推動自己才能推動世界。

31.每壹次* *都比前壹天付出了更高的代價,因為妳的生命又縮短了壹天,所以每壹次* *都要更加積極。今天太寶貴了,不能被痛苦的憂慮和悔恨所侵蝕。擡起下巴,抓住今天,它就再也不會回來了。

32.壹個人最大的破產是絕望,最大的資產是希望。

33.行動是成功的階梯。動作越多,爬得越高。

34.環境永遠不會完美。消極的人受環境控制,積極的人控制環境。

35.成功的法則極其簡單,但簡單不代表容易。

36.如果問候只是問候,和猴子的叫聲有什麽不同?事實上,正確的問候必須用壹句話清楚地表達妳的關心。

37.昨晚多準備幾分鐘,今天就省了幾個小時的麻煩。

38.用望遠鏡看別人,用放大鏡看自己。

39.每個成功的人都有壹個開始。

40.世界會給有目標有遠見的人讓路。

41.不要等待機會,而是要創造機會。

“妳為什麽比別人掙得少?”

本期我給大家帶來的職場啟發是“為什麽妳比別人掙得少?”我希望妳會喜歡它。

為什麽有的人掙得多,有的人掙得少?這個問題我問了好幾個人,答案首先讓我對自己的表達水平感到絕望。80%的受訪者認為我會把話題引向社會不公的問題。我壹說起這事,他們立馬義憤填膺,指天指地,導致我為了平息他們的情緒,主動結算了咖啡賬單。另外,也說明我認識的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屬於收入較少的階層。

當然,在問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已經限定了條件,即在這個問題中,“有些人”在同樣的努力,在同樣的資源上發展。某種程度上,妳可以理解為這種人在各個層面都是平均水平。但是,很可能還有另外壹群人,他們每天做著壹模壹樣的事情,但是得到的收入卻和前者大相徑庭。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勞動者所在地區整體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人力市場競爭結構不同等。但是還有壹點,就是同樣的勞動者,他們的職業杠桿水平不壹樣,收入也可能差別很大。

我們先來定義壹下職業杠桿:隨著妳做的產品或服務服務的人數的增加,如果妳付出的邊際勞動或邊際成本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高,說明妳的職業杠桿比較低。另壹方面,如果邊際成本下降很快,甚至為零,那麽職業杠桿就高。

《莊子》裏有壹個故事,可以很好地說明職業杠桿造成的差距。春秋時期,壹個商人在吳越做生意,他從當地土著那裏得到了壹個秘方。這是壹種制作護手霜的方法,可以防止人們在冬天凍傷。商人後來把這種護手霜做了很多,賣給了吳王。吳國與越國和楚國交戰,吳國的士兵避免了凍傷,提高了戰鬥力,從而贏得了戰爭。所以防凍護手霜能賣高價,也成了限制軍需。兔兔生產護手霜和那個商人壹樣好,那個商人賺的錢比兔兔多得多。在這個故事中,商人的職業杠桿遠高於本地人。

職業杠桿高的人賺的多,其實很好解釋。公司競爭的最終目的是在提供同等質量的產品或服務的前提下,擁有比別人更多的收入。而每個公司裏人的壽命和健康承受能力都是有限的,所以公司裏人與人之間的競爭就變成了效率的競爭。誰能以低成本生產產品,誰就能在競爭中獲勝。

所謂公司裏人與人之間的職業競爭,他們在競爭什麽?從職業杠桿來看,他們競爭的重點是職業杠桿的“柄”。無論在壹個公司還是壹個行業,專業杠桿高的崗位總是有限的。壹般來說,在壹個經濟體中,平均職業杠桿較高的行業也能吸引社會上最優秀的人才。

有時候,公司裏的人會在競爭方向上陷入我們常說的工匠思維,即“我要做得更多。”人們有時會把這當成壹種美德。

工匠思維是什麽?如果妳是壹個手藝人,有像我這樣的作家,也有看起來更高級的畫家或者劇作家。如果妳想賺更多的錢,壹個容易出錯的方法是增加產量。

雖然這種方法短期內可能會稍微增加他的收入,但是邊際成本並沒有減少,很多時候,這種成本還會增加。這是因為如果壹個家夥寫了太多的專欄或者畫,想要保持邊際成本不變,那麽這些作品中所謂的靈感或者特色,就會被作者攤到所有像胡椒面壹樣的作品中,難免粗制濫造。而這可能會導致作者專業杠桿的下降。為了使專業杠桿牢固,手工業者必須付出更高的邊際成本。

所以,想要增加財富的公司,應該提高自己的職業杠桿,而不是增加工作量——那樣只會讓妳更加厭倦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放棄人生的7%,妳就成功了。

導語:生活中,有時候不好的情況會不期而至,讓我們措手不及。這個時候,我們要學會放棄。放棄焦慮,平平安安地等待人生的轉機。

美國保險巨頭弗蘭克。畢吉爾剛在保險行業起步時,事業壹帆風順。出色的促銷能力讓他在這個行業如魚得水。當他對未來充滿激情和野心的時候,他渴望在保險行業大顯身手,卻遇到了職業生涯的第壹個“瓶頸”問題,並被它牢牢困住。他怎麽了?

他想快速提升業績,於是開始從早到晚出去跑業務,想盡辦法說服客戶買他推薦的保險。為了贏得每壹個可能的業務,他經常幾次回家。令他沮喪的是,所有的努力都收效甚微——雖然付出了比平時多幾倍的汗水,但成績並沒有太大的提高。

那段時間,他極度抑郁,整天郁郁寡歡,對未來失去了希望,甚至想放棄這個充滿挑戰的職業。

壹個周末的早晨,他從噩夢中醒來,仍然有點沮喪和不安。但很快,他冷靜下來。

他開始認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

他心裏不停地問自己:最近怎麽這麽壓抑?有什麽問題?平日工作的場景閃現在他的腦海裏:很多時候,經過他的反復拜訪和努力,客戶終於同意買他的保險,但在最後壹刻,客戶往往會反悔,說:“讓我再考慮壹下,下次再說。”就這樣,他最終不得不沮喪地離開,花時間尋找新的業務。

怎樣才能快速把自己從抑郁癥中拯救出來?他思維敏捷。

當他沒有想到更好的辦法時,就開始翻看自己壹年來的工作筆記,進行詳細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從中找到答案。很快,他找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壹個大膽的想法在他腦海中閃過,讓他有點震驚。

在接下來的日子裏,他改變了舊的工作方法,開始采用新的營銷策略。結果讓他大吃壹驚,他創造了壹個奇跡——在很短的時間內,平均每次賺了2。70塊錢的分數很快就漲到了4。27元。那壹年,他的新保險業務首次突破百萬元大關,在業內引起轟動。

憑借其卓越的智慧和獨特的營銷策略,弗蘭克?畢節迅速成長為保險業巨頭。

回頭見,弗蘭克?畢吉爾向世界揭示了他成功的秘密。原來,他在工作日誌中發現了這樣壹組奇怪的數據,改變了他對工作的認識:他壹年賣出的保險業績,70%是第壹次見面,23%是第二次見面,只有7%是第三次見面。而他實際花在那7%業務上的時間,幾乎占了他全部工作時間的壹半。

所以他新的營銷策略就是果斷放棄7%的利息,不被其誘惑所動。這樣,他可以為新業務的發展騰出大量時間。所以,他成功了。

成功有時候就是這麽簡單——果斷放棄生命中的7%!

職場勵誌文章:為什麽我們還是文員?

雖然“朝九晚五”是工作的代名詞,但真正決定職業方向和順便說壹下人生方向的,不是上班的時間,而是下班的時間。

比如很多大城市的上班族,回到家都會抱怨已經八九點了。吃完飯,打完遊戲,看完電視,該洗洗睡了。說白了,這種生活就是“窮忙族”的典型寫照;慈悲為懷,這樣的人生至少還有“命”。如果妳想成為壹個“有錢又忙的家庭”,至少在“事業的上升期”,妳沒有閑暇去思考業余時間打遊戲、看電視的事情。

我曾經心血來潮報了壹個口譯班。其中壹個老師大約30歲。他非常漂亮,穿著時尚,有很好的解釋能力。他每次來去匆匆,中午就花五分鐘做壹碗面。後來才知道她大學學的是歷史。她的工作是壹家公司的公關經理。她的兒子5歲了。她每天要上班,做家務,帶孩子。和我們不同的是,她有人事部的二級口譯證,每個月都有異地會議翻譯的任務。她也是這個翻譯中心的導師。

開通博客後,她已經更新了500多頁,2000多條帖子,都是她每天自己做口譯練習的文章,平均每天兩篇長文,壹篇短文。她做這個差不多65,438+00年了,壹直在努力,因為她喜歡英語這個非專業背景。我欽佩她。她說10年前,她曾經看到過壹個調查報告。壹個人要想掌握壹門技能,成為專家,需要不間斷地練習10000小時。她當時算了壹下,如果每天練五個小時,壹年練300天,壹個人掌握這項技能需要7年時間。

幸運的是,我知道我想要掌握什麽技能,她說。我只需要馬上投入進去。我沒有五個小時。我每天只能學習三個小時。現在快10年了。我想我已經基本掌握了這個技能。劉瀏在微博中也提到了這個理論。她說她是經過七年的艱苦寫作才成為作家的。甲殼蟲樂隊成名前已經舉辦了65,438+0,200場演唱會,比爾·蓋茨在成為富翁前做了7年程序員。

但是為什麽做了10年公務員還是只是個小文員?為什麽妳在家做了7年的飯,卻沒有成為超級大廚,反而發現自己的婚姻癢了7年?

那是因為妳沒有精力和熱情去練壹門技能。每天上班就是看看報紙,上上網應付各種瑣事。每個人都做妳做的事。每天做飯只是為了讓家庭正常運轉,不用專業的看。

不要哀嘆大學畢業就沒了專業。如果妳從初中開始有12年的學校教育,即使每天學習壹項技能2小時,壹年300天,也只有7200小時,還有2800小時的差距。即使畢業後每天堅持練習1小時,也需要10年。為什麽理工科的人更容易成功?只要是專業對口的,畢業後還在做某件事,那就是1天8小時在練。這2800個小時只需要1年多的時間就可以填滿。但是,我們很多人,尤其是女性,練的不是技巧,大多是瑣碎的人和事。事實上,他們是被遺棄的。

也許妳會說,我是壹個普通人,我不想成為任何人,我只想平靜的生活。那只是妳的錯覺。時間不多了。妳每天重復的行為正在塑造妳。妳不想成為什麽,但妳註定要成為什麽。

每天五個小時,如果妳花在看韓劇、網頁、聊天上,那麽七年後,妳就成了生活的旁觀者。妳最擅長的就是把別人的成功和失敗說的如數家珍,找不到自己的可說之處。花1分鐘想想妳最想做的事,然後每天都去做。7年後,妳會發現妳可以靠這個出去謀生。就算喜歡逛街,有沒有規定每天要試著逛3個小時?可能壹開始妳覺得很開心,每天,妳會覺得很無聊。堅持下去,就會開始懷疑。逛街還能發現什麽,能做出什麽花樣?堅持下去,7年後,妳可能會成為時尚達人、形象設計專家、街頭攝影師、服裝買手...

職場勵誌電視劇

描述職場新人生存法則的韓劇《未出生》擊敗了匹諾曹,成為目前最受關註的韓劇。在很多觀眾的心目中,職場劇給人的印象是專業、嚴肅。然而,諸如《半澤直樹》和《第壹課》等劇的受歡迎程度表明,觀眾仍然對他們的日常職場生活如何在屏幕上戲劇性地呈現充滿期待。推薦幾部職場人必看的電視劇!

未來的

《未出世》作為韓劇中少有的白領劇題材,讓每個職場人(尤其是新人)都感同身受,甚至能看到很多自己(曾經)的影子。

半澤直樹

如何在堅守信仰的同時對抗職場“惡人”?作為2013最火的日劇,《半澤直樹》,壹個“以牙還牙,兩次還錢”的故事,令人期待!

《壹等品1、2》

雖然《壹等功》第二部的口碑批評鋪天蓋地,但並不影響其極高的人氣。這場由眾多職場“惡女”挑起的戰爭,已經從第壹本時尚雜誌的編輯部燒到了第二本的服裝品牌,而且愈演愈烈。第二部,這部“撕劇”每分鐘都在“變臉”。哪怕只是錯過5分鐘,也可能錯過壹場好戲。

醜女貝蒂

看到醜女貝蒂能在時尚界壹炮而紅,是不是也給了我們面對熒幕下殘酷現實的勇氣?

破產姐妹

《破產姐妹》堪稱職場姐妹爆笑職場的惡毒指南。當然,妳要記住的遠不止是杯型蛋糕。

調度員的特征

筱原涼子扮演壹位偉大的職業女性。作為派遣員工,面對與正式工不同的差別待遇,他們選擇了以個性化的方式“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