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隨Himly,Wollstonecraft於4月1795返回倫敦,但他拒絕了。1795年5月,她自殺未遂(很可能是用鴉片酊),但Himly及時救了她壹命(但這壹點今天還不清楚)。在他最後壹次試圖贏回Himly的時候,Wollstonecraft甚至去斯堪的納維亞為他洽談生意,試圖彌補他的壹些損失。在這次冒險中,沃斯通克拉夫特只帶了她的小女兒和壹名女仆。在給Himly的信中,她詳細描述了她的旅行和想法。這些信件中的大部分後來被匯編成壹本書,並在瑞典、挪威和丹麥出版了《短期逗留信》(1796)。當沃斯通克拉夫特回到英國時,她終於意識到她和希姆利的關系徹底結束了。於是她又試圖自殺,只給他留下了這樣壹段話:
讓我的罪惡與我同眠吧!很快,很快,我將永遠安息。當妳看到這個的時候,我燃燒的頭會很冷...我會把自己扔進泰晤士河,這樣人們就不能把我從自我毀滅中拯救出來。上帝保佑妳!妳永遠感受不到妳對我造成的傷害。讓妳的感性被永久喚醒,讓妳的悔恨到達妳的內心;而讓妳被商業和淫蕩帶來的快感所困擾,讓我出現在妳面前,成為妳背離誠信的犧牲品。
詹姆斯·諾斯科特:威廉·戈德溫,布面油畫,1802,現藏於英國國家肖像畫廊。她在壹個雨夜出去了。在“讓自己的衣服被雨水淋濕,來回徘徊了大約半個小時”後,她跳入泰晤士河,卻被壹名陌生人發現並救起。沃斯通克拉夫特(Wollstonecraft)曾在理智中仔細考慮過自己的自殺行為,獲救後她寫道:“當死亡的陰影過去,當我被不人道地拖回人類的苦難中,我別無選擇,只能悲傷。但堅定的決心永遠不會被失望所阻礙;而我理性選擇的這種冷靜行為,絕不會發展成瘋狂的嘗試。在這方面,我只對自己負責。我不在乎名聲,我會在其他情況下受辱。”
漸漸地,沃斯通克拉夫特回到了她的寫作生活,進入了約瑟夫·約翰遜的小圈子,結識了瑪麗·海斯、伊麗莎白·英奇博爾德和莎拉·西登斯。威廉·戈德溫和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愛情就像壹場長跑,但最終結出了幸福的果實。讀完她在瑞典、挪威和丹麥短暫停留的書信後,戈德溫寫下了這樣壹段話:“如果有壹本書能讓壹個男人愛上它的作者,那就是我的這本書。她向我們講述了她的悲傷,這讓我們充滿了憂郁,也讓我們深受感動。同時,她也展示了她能讓我們由衷地佩服她的才華。”當沃斯通克拉夫特再次懷孕時,他們決定結婚,以給他們的孩子壹個合法的與生俱來的權利。他們的結合揭露了沃斯通克拉夫特從未與他結婚的事實,並使她失去了許多與戈德溫的朋友。戈德溫也遭受了很多批評,因為他在他的哲學選集《政治正義》中主張廢除婚姻制度。1797年3月29日,他們正式結婚,之後搬到南安普頓波利根的兩棟毗連的房子裏,維持各自獨立的生活。他們通常通過信件交流。雖然這種生活在不久的將來會悲慘地結束,但不可否認的是,他們這段時間的生活是幸福的,他們的關系也很穩定。
吉爾伯特·伊姆利
8月1792,10,巴黎市民攻占愛麗舍宮,法國大革命進壹步展開。1792,1792年2月,沃斯通克拉夫特離開倫敦,在路易十六被處決前壹個月左右到達巴黎。當時整個法國壹片混亂。她認識了很多像海倫·威廉姆斯壹樣生活在巴黎的英國人,加入了他們的小圈子。在完成《女權》壹書後不久,沃斯通克拉夫特決定將她的想法付諸實踐。在法國大革命營造的理性氛圍中,沃斯通克拉夫特發生了壹段實驗性的戀情:她在法國遇到了壹位美國冒險家吉爾伯特·伊姆萊,並愛上了他。雖然Himly並不想娶她——不管她的意願如何,表面上看,Wollstonecraft已經完全愛上了她心目中的完美男人。而且,雖然沃斯通克拉夫特在《女權》壹書中極力抵制男女之間的性關系,但希姆利顯然激起了她對性的激情和興趣。不久後,沃斯通克拉夫特懷孕,並於5月1794日生下第壹個女兒範妮:以她最親密的朋友命名。沃斯通克拉夫特喜得第壹個女兒。在給朋友的壹封信中,她寫道:“我的小女兒吸得太厲害了,她的父親甚至期望她完成女權的第二部分”(大膽的部分是Wollstonecraft自己強調的)。盡管肩負著在國外獨自撫養女兒的責任,而且在法國大革命日益混亂的形勢下,沃斯通克拉夫特還是非常頻繁地給朋友寫信。當她住在法國北部的勒阿弗爾時,她寫了壹本描述早期大革命的歷史書:從歷史和道德角度看法國大革命的起源和進程,該書於2月在倫敦出版,1794。
隨著政治局勢的惡化,英國很快對法國宣戰,這使居住在法國的英國公民處於極度危險之中。為了保護沃斯通克拉夫特,雖然他們沒有結婚,但他在1793把她登記為自己的妻子。但是,有些Wollstonecraft的朋友就沒那麽幸運了;許多像托馬斯·潘恩這樣的英國人被當局逮捕,其中壹些人甚至被處決(當時,沃斯通克拉夫特的姐妹們認為她已經被當局拘留)。此外,在沃斯通克拉夫特離開法國後,為了給女兒合法性,她仍然在各種場合稱自己為希姆利夫人——甚至在姐姐面前。
出於對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某種不滿,希姆利最終離開了她。他答應沃斯通克拉夫特,孩子出生後他會回到勒阿弗爾;可是,當Himly很久都沒有回來,連壹封信都沒有回的時候,她終於意識到他有了別的女人。沃斯通克拉夫特在給他的壹封信中懇求他:正如大多數評論家所描述的那樣,她用極其悲傷的語言向他解釋(以及大革命時期獨自撫養嬰兒的困境)。
死亡與戈德溫回憶錄
戈德溫:女權衛士傳(1798)1797 8月30日,沃斯通克拉夫特生下了第二個女兒瑪麗。雖然最初的分娩過程看起來很順利,但分娩後留下的胎盤組織導致了感染:這在18世紀是很常見的事情。在忍受了幾天的巨大痛苦後,沃斯通克拉夫特於10年9月因敗血癥去世。戈德溫被這場突如其來的災難擊垮了。他在給朋友托馬斯·霍爾克羅夫特的信中寫道:“我堅信,這個世界上對她來說沒有平等可言。我從我們改變自己讓對方開心的經歷中感受到了這壹點。我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幸福的壹切希望。”她被安葬在聖潘克拉斯老教堂的墓地裏,那裏為她立了壹座紀念碑;戈德溫死後,他們的遺體壹起葬在伯恩茅斯。她的墓碑上寫著:“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戈德溫,《捍衛女權》的作者:出生於1759年4月27日;死於9月7日,1797。”
1798 1,戈德溫出版了他的女權捍衛者傳記。雖然戈德溫的小說以愛和同情展示了沃斯通克拉夫特真實的壹面,但許多讀者還是被他所揭示的東西震驚了:她的私生女,她的愛情和她自殺未遂。浪漫主義詩人騷塞指責戈德溫“享受剝光亡妻衣服的快感”;此外,還有惡意和諷刺性的作品,如《未閹割的女性》。在戈德溫的回憶錄中,沃斯通克拉夫特被描述為壹個情緒化很深的人,需要被他的理智所平衡;此外,與她的個人作品相比,戈德溫誇大了她的宗教懷疑論。戈德溫對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描述影響了整個十九世紀對她的看法,這也反映在當時的壹些詩歌中,如英國詩人羅伯特·勃朗寧的詩《沃斯通克拉夫特和富塞利》:
妳的生活很艱難。
從女兒、姐妹、母親、朋友到妻子;
坎坷的命運會伴隨妳走向死亡,
讓戈德溫這個無情的人再壹次哀悼妳吧。